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南京保卫战,假设让志愿军去打这一仗,有胜算么

时间: 2021-06-08 08:50: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南京保卫战,假设让志愿军去打这一仗,有胜算么

南京保卫战假设让志愿军去打这一仗有胜算么

南京保卫战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一点胜算的机会。

第一、南京地形易攻难守;南京虽是六朝古都,被誉为有“金陵王气”,但定都此地的王朝却多为短命王朝。南京三面环山北对长江,无险可守,不利战守的地理劣势是其致命软肋。
第二、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日军海空陆三军配合,总兵力达20万,中国军队武器劣于日军,且多经过淞沪会战的巨大消耗,补充的也是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总兵力15万人左右。
第三、最高统帅部抵抗决心不足;日军决心攻克我国首都以震慑国民党高层,达到其快速灭亡中国的目的;我国最高统帅一直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的调节,抵抗决心不足。

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

是战术上的失败,还是由于武器装备差距大而失败的?
(2021·新课标)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2021·咸宁)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所描述战役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中国军队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给敌人以重大打击,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梦想。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时间: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
性质: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结果:1937年11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这次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缅北滇西战役——湘西会战
淞沪会战,怎么说呢,本来就是一个必败的战斗,从这个战役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的。

因为二战时,已经不是单纯的陆战,而是一个陆海空三军作战的联合作战方式了。而上海这个城市,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三面环海。一片平原,城市为主,郊区全部是滩涂地。典型易攻难守的城市。

中国的海军肯定不能和日本竞争的,日本的海军当时规模世界第三,战斗力世界第二。中国的海军总吨位加一起,都没有日本两艘大型战舰吨位大。

日本的空军更是比中国空军强大,当时中国空军刚刚起步,日本已经是很发达了,而且当时日本的航空母舰是世界上最多的也是最强的,这点必须注意。

陆军方面日本人的远程火炮火力和近距离作战的火力都比日本人强。中国军队一个军的火力都赶不上日本一个旅团的也有可能,当然德械师的火力要好一些。

在一个三面环海的平原城市作战,中日两军,中国海军没有抵抗就自沉到长江口吴淞口附近了。也就是自动让出了制海权。空军虽然顽强作战,但是很快被日本人蜂群一般的战机淹没了。没多长时间就基本打光了。制空权也没有了,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一个三面环海的城市里,而且这个城市还被日本海军的大口径舰炮的射程内。你说这仗怎么打,不输还有跑么?

可是为什么要打呢?
首先,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日本人侵略,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反击,不抗战,那在国际上会抬不起头来,对国内也没法交代。通俗的说,也就是人家都欺负到你家门口了,你就算明知可能打不过对方也要拼一下,不然太丢人了。说到国家,那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血性的问题了。
其次,当时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有各大国的租借和实力范围,所以上海抗战也是最好的对外宣传,也可以让外界看到日军的残暴行。同时因为上海各国都有利益,日本打上海也相应的侵犯了各国利益,所以能引起各国的一些反应。促成各国对日本的一些限制等。
最后,淞沪会战从开始那一天就几乎决定了是必败的一仗,可是为什么当时老将还吧全国最优秀的部队包括自己的很多一线嫡系部队都拉上去打光了呢。主要这一仗必须打,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个会战必败,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说,必须打。政治永远是决定军事的,所以淞沪会战必须打,要打就要打出点样子来才行,对国际社会,对国内百姓也要有个交代,对后代也是如此,起码让世界上知道,中国人也是有血性的。

淞沪会战,虽然败了,但是对中日乃至以后二战对日作战战场各国都有很深远的影响。中国世界大国地位也是这场战斗树立起来的。当一个国家拼光了自己最精锐的75万军队后,虽然间接结果是丢了首都,但是依然在抗战,依然有一个中央政府在更加有力的领导这个国家。确实让世界都惊讶的。

可以看下二战开始参战各大国的表现,法国,英国,苏联,美国,英国这些当时世界上一流国家。都表现怎样呢。
法国一个月就亡国了。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一个月就完蛋了。
英国还好从法国扯下一些兵,要不是岛国,被德国灭了,而英国在亚洲,被日本人追兔子一般赶着跑,在亚洲的百万英联邦部队被20万日军两个月击败,丢了大概一个中国那么大的区域,几十万人投降。
苏联更惨,开战两个月后,几百万军队就完了,被俘就400万左右。丢失的国土呢,比中国还惨。
美国也不光彩开战一个月,几十万军队惨败,被俘就十几万。NB的不得了的麦克阿瑟,也只能趁着夜色偷偷的做小艇躲避日军海上封锁逃跑。丢失了好大地区。战略防御线退了大半个地球,甚至退到了赤道以南。自己的阿拉斯加州也被日本占领几个岛子。

两个月,同样是两个,中国在淞沪抗战相比,比这些大国表现不差的。
  原因:
  1:装备太落后,指挥更落后。
  2:单兵素质不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跟日本都有差距。
  3:没有制空权。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刚刚看了晓说,根据他的解答我来表述下我的看法。
队伍武器装备的差距,我想说,我们的单兵装备并不比日本差。
蒋介石对国际局势根本不了解,以为在上海打,让世界把日本的侵略战争看在眼里,会给日本施加压力。如果是毛泽东,肯定不会有这么天真的想法。这样导致的恶果,使得日本军队的优势得到完完全全的发挥,加上大量的汉奸引路,国民党军队根本就是飞机舰炮的靶子。而实际上,我们之前已经知道,在上海打,会吃很大亏。本来,如果蒋介石不傻傻的对西方列强不抱有幻想,日本的舰炮,飞机的优势将不会那么明显,我们的部队将不会死的那么惨。惨到我们连保卫南京的基本能力都没有,才有了报复性的南京大屠杀。完全是因为蒋介石的一意孤行。
单兵作战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日本和德国的军队都食用类似冰毒的制剂,我们的部队,大部分人,一上战场,心态肯定会很不好,这是人之常情,而他们的军队,由于冰毒制剂的影响,在枪炮声中,跟发疯一样,两天两夜保持超强的战斗能力一点问题没有。加上日本军队的体制,日本军队伙食虽然不算好,但起码每个人都能不缺营养,体格能保证了,而我们的军队,基本的体制也不是一个档次。拼刺刀,直接不行,并且日本人拼刺刀是两人一组的,国民党根本就没开过窍。后来共产党和日本的战役,林彪针对这种情况,三人一组,与日本拼刺刀,才有了平型关大捷。日本的单兵装备其实根本不行,但是,三八大干儿,射程很远,日本兵的枪法世界出了名的准。
我们的战术也是很差。
其实蒋介石也有在会战前让日本战斗力严重损耗的机会,可是还是汉奸,我想日本的特务工作做得其实一般,主要原因是中国自古出汉奸,才显得日本的特务工作很牛X。这个一句两句也讲不清。要是没有汉奸,或许蒋介石能绊倒日本。
所以说,蒋介石的领导能力弱,单兵作战力差,汉奸,其次才是装备的原因导致淞沪会战的失败。
战术失败,日绕道在杭州湾登陆,抄了国军后路,当然武器差也是原因之一。

  首先,在知道思想上有失误。蒋介石淞沪会战的思路应该说不是很清晰的。按照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的指导思想是争取在上海歼灭日军一部分兵力,以达到国际上的关注,最后通过谈判来解决战争问题。这首先在战略上就是错误的,没有立足于战争长期化和全面化,把希望寄托于国际社会的干预,所以就导致了后来的失败。本来是想成建制歼灭一部分日军把日军赶出上海,后来看目的无法达到就改为在上海尽可能地坚守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到最后战线几乎崩溃仍抱着国际干预的幻想不肯撤退,最后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抄了后路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

  其次,在战术上忽视了中日之间重火力之间的差距。上海这个地方根本是无险可守的地方,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美英列强在上海有租界,毗邻租界的地方日本进攻时不敢动用重炮轰击,租界以外的地方根本是无险可守,论重炮火力,国军的重炮在数量上远远不及日军,空中力量也不及日军。在这种情况下将大量的精锐部队投入到上海战场,冒着日本鬼子的军舰的重炮和飞机的杀伤,根本就是送死。一个师一个师的往里填,悲壮固然悲壮,可是效果不大啊。那都是精锐的德械师啊,假如不是在淞沪战场上牺牲,日后的抗战定会大有作为啊。

“地对空”有多大胜算?明明打不到战机,为啥还装高射机枪?

淞沪会战期间,国军按照德国顾问的意见,基本上不用机枪打飞机。一开始国军还有点空军可以拼一拼,很快就被日军消灭了,以后也没有高射击枪等防空武器,也还是按照德国顾问的意见,不用机枪对空射击。因此,日军经常用飞机对国军阵地进行低空扫射,对国军造成极大的伤亡。

日军在淞沪战场的几大利器主要就是,用猛烈炮火压制国军炮兵阵地,让国军的炮兵基本上无力反击,然后用飞机投弹轰炸,后来发现国军不对空射击,就干脆用飞机低飞扫射。尤其是在每天早上,日军用飞机在国军阵地上低空侦察,发现国军正在集结,就开始用大批飞机轮番扫射。

比如桂系部队六个师上来到前线以后,原本按照国军统帅部的计划,是要把桂系部队当成生力军,来向日军发动反攻的。但是,桂系部队缺乏对日军作战的经验,在进入阵地之前开始集结的时候,就被日军飞机发现,进行了大量扫射。其中一个团原计划在团长集合讲话后进入一线阵地,刚集合起来就被日军发现了,一阵飞机低空扫射过后,这个团的伤亡就超过了一半。

之后,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徐州会战期间,日军的飞机都非常嚣张,出了专门对国军的炮兵阵地进行针对性的轰炸之外,经常进行低飞扫射,甚至下降到略高于树梢的位置对国军阵地进行扫射。在植被比较茂盛的山上还好一些,而在徐州会战期间,缺乏植被的掩护,日军的飞机扫射对国军的威胁非常大。

不过,从徐州会战时期开始,因为后面上来的部队多数是滇军,川军和西北军的部队,这时候国军的德械师也都已经打完了,所以就不再按照德国顾问的那一套来打了,国军士兵在阵地上发现日军飞机低空扫射,经常会用机枪组成火力网,对空射击,迫使日军飞机不敢飞得太低进行扫射。

高射击枪无论是否能够打到飞机,至少可以形成一个火力网,对本方的阵地构成一定程度的保护,对飞机构成威慑,迫使敌方飞机不敢像日军对国军作战中这样,直接低空扫射国军阵地。尤其是在非对称战争中,装备条件比较差的一方,无论是否有用,只要有条件,还是要用高射机枪进行防空,来掩护本方阵地。

地对空属于被动防守,如果有制空权的话胜算很大,如果没有制空权一般都是被动挨打,高射机枪现在主要对地射击用
可以作为辅助作战使用。高射机枪威力极强,即使不在对空方面,平射也可以对一些轻薄装甲造成穿透伤害且比主炮攻击灵活。
地对空的胜算不是很大,只有六成的胜算,明明打不到战机,却还要装高射机枪,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百分之五十吧。并不是打不到,有时候也要看技术的。即使打不到战机,但是高射机枪也是战机的威胁,保护地面部队的需要。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规军跟日军的实力对比,兵力和装备对比怎样?当时日本在华兵力有多少?

1937年日本兵员总数448.1万(其中补充兵为248.2万),这还不算协同作战的100多万伪军。而中国当时仅有170万兵力,补充兵约50万,即使后期不断补兵,巅峰时期总兵力也不过500万左右,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拉壮丁拉来的炮灰,和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军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如果说陆军方面中国和日本有差距,那么海军和空军就只能说差距悬殊了。1937年日本空军飞机2700多架,海军舰艇190万吨位,而中国仅有战机305架,各式飞机加起来也不过600架左右,海军舰艇仅仅11万吨位。

此外,双方在武器产能方面也存在巨大差距。1937年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而当时中国的大口径火炮、坦克和汽车的产量为零,飞机产量只是日本的零头。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中国派遣军62万人,共计135万人。日军投降时。“中国派遣军”105万,关东军向苏军投降68万,共计173万人。

扩展资料:

中日军队伤亡对比:

日本方面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及苏军在东北消灭的日军。);另一说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

国军方面

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军令部统计自七七事变以来陆军阵亡131万9958人、负伤176万1135人、失踪13万0126人,空军阵亡4321人、负伤347人;

行政院发布的《关于抗战损失和日本赔偿问题报告》中公布全国军民人口伤亡统计数字如下:军人作战伤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负伤1769299人,失踪130126人),军人因病死亡422479人,此数字不包括台湾省、东北地区和解放区军民的伤亡数字。

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记载:中共抗日部队人员损失共计58万4267人,其中伤29万0467人、亡16万0603人、被俘4万5989人、失踪8万7208人。《抗日战争8年敌我兵力损失统计》载:“中共军队负伤29万人,阵亡16万人,被俘4.6万人,失踪8.7万人,合计58.3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1940年,日军在华兵力达到顶峰整整200万,自1941年日军突袭美军珍珠港以后,日军就从中抽调部分技术兵种回国参加太平洋战争,还有部分抽调入印度缅甸及南洋一带。1941年到1943的三年之中,日军基本很少和国民党军队作战,集中精力在华北和华中对付共产党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国民党杂系部队一个师(约6000人到1万人之间)打不过日军一个大队(营级,约600多人到770人之间),中央军一个师(约8000人到1万5000人之间)打不过日军一个联队(团级,约2000人到3800人之间)
不过国民党嫡系的特种部队很强大,中国宪兵队有六百人在南京保卫战斗中独自对抗日军整整一支王牌师团2万多人,结果是中国宪兵伤亡五十个消灭日军2000多人,日军还被打退。

当然这个东西也有一定的因素,抗日战争早期国民党两个师才不过日军一个王牌联队打个平手,后期国民党中央军的装备加强了,战斗力也加强了很多,一个师可以顺利地打败日军一个联队,可以和日军一个旅团打个平手。
在华北的八路军,早期是三个主力团可以和日军一个联队打个平手,但到了后期,一个团就可以打败一个日军联军

但是这也是有前提的,必须是日军没有大量飞机和使用毒气弹的情况下,双方硬碰硬地打。
比如说武汉会战的时候,国民党调了大量中央军和优势装备,日军为了减少王牌主力的伤亡,不惜将台湾的训练了一两个月的新兵先用来开路来炮灰,那些日军新兵没有任何战场经验,糊里糊涂冲进国民党包围圈,打阵地战,日军新组的部队两三个联队还打不过国民党一个团,日军新兵部队伤亡惨重,国民党官兵士气大振,来围歼日军的国民党部队越来越多,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日军的王牌部队趁机派出飞机群往人多的地方投弹,在飞机的导弹上还绑定大量的毒气弹和生化弹,接着用炮火猛烈狂轰,将自己的日军新兵部队一同消灭掉, 后来也有少数日军新兵从中逃回日军司令部,全被日军秘密杀掉,以免传出不利的东西影响日军士气

也就是说,日军也不是所有的部队都厉害,有时候日军的哪些部队比较弱的,日军就让他们去充当炮灰为战役开路,特殊情况就不可以留下活口。
抗战期间国民党部队与日军比较

  与日军比枪
  最早装备国军的步枪是K九八式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民国二十四年,国军开始大量装备民二四步枪,也即Kar98毛瑟卡宾枪,最先是中央军,随后其他部队采用,到抗战爆发,这种枪最多。这种枪在二战中,也是德军主要装备,其性能比日军的三八枪好;日军的三八枪是阎老西子及张大帅的部队装备,当时中国还生产其他枪械,但非主要装备。从总体上看,当时日军枪械技术水平稍低于中国,如日军的南部十四年式自动手枪卡壳问题到二战最后都没解决,常导致许多日军丧命和自杀不成,大家也许注意到连八路军都不爱用,而国军的各类毛瑟自动手枪,成了各种武装力量的抢手货;日军的歪把子不如国军的捷克式轻机枪好用,后来日军都改装与捷克式轻机枪相似的九六式轻机枪;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弹板供弹,必须两人才能射击,且易卡壳,而国军的各类马克辛除需水冷外,可靠性好得多。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国军中大量装备了柏格曼MP18,美式汤坶逊冲锋枪及芬兰,丹麦的冲锋枪,这些型号二战中,一直是德、美军队的步兵装备,而日军直到二战末期才正式装备一百年式冲锋枪,总的生产数量仅三千余枝。可见从步兵枪械看,国军是不亚于日军的。至于数量,国军也是很大的,但国军中火力配备不合理。中央军机枪数量多,而非嫡系少,有的一个五千余人的师中,机枪仅十挺,有的一个团中,只有一两挺机枪;而日军基本上每小队有一到三挺轻机枪,每中队有一到三挺重机枪,火力上差距大,只部分中央军及军阀嫡系部队可有这种火力水平,这在国军中占不到五分之二。

  与日军比炮

  中国的现代后装火炮制造始于清末,当时仿德之克鲁柏型及奥匈百禄型居多,时称克式山炮或野战炮,这些型号是一战的各列强主要装备。到民国时期,改进不少,称为民式火炮,如沪厂出的民十四式七五野战炮等,那时,也开始仿制日式三八式七五野战炮和大正一五零榴弹炮等。总之,抗战前夕,中国在生产和装备德,日,美,奥,英,俄等各国火炮,其口径为七十五轻型火炮居多。当时迫击炮和轻野战炮最适合中国道路情况。如,大多野炮为木制大直径轮毂,一来越障省力,二来便于人员推拉助力时把握,当时中国的炮兵主要靠人及牲口驮载和牵引。有一种加拿大产的七五炮,本是胶轮,但到国军中,很大部分改为大径木轮或铁轮,这种炮在二战中广被美英军中使用。国军的迫击炮多为英式斯托克斯八一口径,这也是英美军的装备,二十年代开始国内产。而日军的炮也多为七五口径,抗战前期野战炮以三八式为主,尽管有大口径炮,但在作战中运动不便,只在攻坚战及阵地战中使用过。日军的迫击炮种类齐全,最多的是五零口径的单兵迫击炮,俗称掷弹筒。由于中国战场日军行动快且分散,轻装炮兵应用最广。就此类炮兵装技术备水平看,国军也不比日军差。技术水平虽相当,但炮兵运用及装备上相差很大。日军有的中队都有掷弹筒,大队一级有迫击炮达九门,联队有一野战炮中队六至八门,旅团除各联队炮兵外还直辖有较大口径火炮。日军可以用火炮摧毁火力点后再冲击,国军在抗战前期做不到,而日军可以,这就是日军在战斗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日军比兵

  国军的部队兵是抓来的,所以中国有抓壮丁的说词;日军士兵是招来的,殖民地籍士兵部分是抓来的。国军的兵很多不明白为何而战,为谁战,部分有爱国的狂热;日军的兵大多有为天皇卖命的狂热。国军士兵受中庸的文化的熏淘,明哲保身思想根深地固,大多各方面素质差,至今国人在歹徒面前还畏缩不前,其实国人怕死的程度可能甚于美国人;日军有武士文化的熏淘,尽管怕死,但屈辱会使生不如死,逼迫他们为免屈辱而自寻死路。国军不重训练,情急中抓来壮丁套上军装就是兵;日军士兵久经训练,而且训练极严酷。

  中国不可能练出日本兵,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没有日本那些东东,国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伤亡30%时,就会严重失去战斗力,军官伤亡达50%时,多数部队会解体,大多士兵缺少战斗主动性;日军中,多数部队伤亡达80%后,仍旧激烈顽抗,大多士兵有很强的主动战斗精神,有的日军士兵在没有任何支援和指挥下,自发的攻击。

  因此,国军要彻地战胜日军必须以火力和武器的绝对优势才有胜算,学美军的法子,而抗战前期没法做到,因此必有一败涂地的开端。

  与日军比战术

  国军的步兵战术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散兵线式战术为主,防御时,强调战线的纵深和连续,要求是部队整体的协调性好,有不可逾越的地形掩护侧翼;一般在最前沿部署步兵,很多情况下有数条散兵线,在后是预备队和炮兵,最后是督战队,因为国军士兵素质差,要防止不战而逃;一旦防线瓦解,再想组织逃散中的队伍是不可能的事;国军的火力基本是平均分布在正面,步兵要为保持战线的连续而努力战斗。进攻时,采取多层散兵队形,在己方火力掩护下攻击。日军防御时采取的是围绕保卫火力点战斗的战术,他们以远射程的火力杀伤敌方,以步兵保证火力点不受敌方直接攻击,由于日军的炮兵及机枪远多于国军,他们的防御可以很牢固,国军进攻常遭重创。

  最值得注意的是日军的进攻战术,由于日军士兵军事素质高,他们的单兵战力很强,往往能轻装透过一般认为不可逾越的险峻地形,在国军背后发动突袭,在沪凇战役,武汉会战等大战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是缅甸战场,当撤退的国军精锐通过野人山原始深林后,士兵非战斗死亡极多,部队基本瓦解,而日军同样也没有多少给养却通过了野人山还可发动攻击。在进行追击时,日军往往派出便衣人员先期混入撤退的老百姓中,伺机造成混乱,阻塞交通,破坏通讯,消灭国军殿后的爆破队等,这在最后向黔桂进攻的行动中最明显。日军在进攻国军阵地时,一般是潜到国军阵地百米左右,再突然发动冲击,有时甚至达五十米内,偷袭是日军的一大战术特点。

  国军火力弱,一旦日军近距突袭就很难压住其势头。当然国军也采取过一些有效办法,如,大量以手榴弹反击,一来可以弥补面杀伤的火力不足,二来可在前沿造成日军冲击的延误,为步枪火力赢得时间,这种手榴弹战法对日军的印象很深,但在进攻中不行,没人能扛得动那多。此外,由于日军的步兵有大量的火炮,他们常用火炮远距离摧毁国军的前沿火力点,或是用狙击手杀伤国军机枪手指挥官等,一旦国军防线失去了火力点,日军的攻击就很容易奏效。国军一般有两条以上的战壕阵地,但往往不是被日军背后逆袭,就是被前面逃下的溃兵冲垮,直到解放战争,国军都没有主动形成袋形防御阵地的习惯。

中国平津地区战前日军兵力部署分布情况:
驻中国平律地区的日军为称支那驻屯军,但1936年6月以前,其兵力只有1771人,只相当1-2个步兵大队兵力。1936年4月17日,日本内阁召开会议,决定加强中国驻军。4月18日重新确定支那驻屯军的编制,井把以前的一年轮换制改为永久驻防制,编成新的常设军部队。按照新的编制,新部队从5月下旬由日本出发,6月上旬在中国登陆,并完成改编部署。改编后,支那驻屯军以田代皖一郎中将任司令官,桥本群少将任参谋长,司令部设天津,兵力为5774人。下辖:支那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司令部设北平。支那驻屯旅团下辖:步兵第1联队(欠第2大队,第1小队,联队长牟田口廉大佐,驻北平),步兵第2联队(欠第3大队,第3小队,联队长萱岛高大佐,驻天津)。坦克队队长福田峰雄大佐,驻天津,骑兵队队长野口饮一少佐,驻天津,炮兵联队联队长铃木率道大佐,驻天津),工兵队,通信队,医院,仓库等。支那驻屯军除有支那驻屯旅团驻上述地区外,尚有些直辖特务,勤务兵力驻通州,丰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等地。
国民党的正规军四大王牌主力(后期美式装备)可以和日本有的一拼,特别是整编74师张灵甫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被日军视为眼中钉(整编74师最后在解放战争时期,被共产党以人海战术歼灭,张灵甫英勇就义,自杀)旁系部队和军阀比较逊色
中国军队优势是数量,劣势是质量,质量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军人素质和武器质量,还有战术水平,所以抗日战争,往往是几倍于日军的军队,但还是以失败告终,另外,中国是盛产汉奸的名族,但是却从来都没有有“日奸”。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消灭的日本军队,占很大比例的是日伪军(即汪精卫的中国投降军队),日本主力死伤不大(日本的灭亡主要还是因为美国的关系)
GDP:中国是日本的六分之一。日本的海军是当时的世界第三(现在也差不多)总排水量达170万吨,航母10艘,战列舰11艘。中国只有6万吨的军舰,而且基本是甲午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日军约有2000架飞机,中国只有305架,也是属于老式木质飞机,极易被燃烧弹打中并燃烧。
日军的现役军人是50万,还有300万在乡军人,且都受到过严格训练,战斗力强,文化水平高。中国的军队(国共两党加一起)是200万,其中中央军占四分之一,剩下的则是军阀部队几乎毫无战斗力,都是文盲。以淞沪会战为例,两军的伤亡比大概为7比1,这在当时已属不错
文章标题: 南京保卫战,假设让志愿军去打这一仗,有胜算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8606.html
文章标签:这一  志愿军  保卫战  胜算  南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