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把王之涣的诗《梁州词》少写一个“间”字,改成了一首词?
是清代的纪昀(纪晓岚)。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纪晓岚家里,看到纪晓岚正在练习书法,便顺手把手中的纸扇交给纪晓岚,让他在上面题一首诗。
纪晓岚接过纸扇,只见上面有远山、近城、杨柳春风。他略加思索,便龙飞凤舞写下了王之涣的《凉州词》。
纪晓岚题完诗,乾隆拿起纸扇,大加赞赏:“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妙!真妙!”乾隆再仔细一看,发现词中缺少了一个“间”字,大怒:“你故意漏字欺骗朕,该当何罪!”说着,把纸扇扔给了纪晓岚。
纪晓岚拿起纸扇一看,果真漏下了一个“间”字,他立即镇定地说:“万岁息怒!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根据他的词,重新写的一首词。”
说罢,朗声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意思: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一片白云飘荡在天空中,下面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城池孤伶伶地伫立在那里。幽怨的羌笛,你何必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的啊!)词是长短句,既然叫凉州词,应该这样改才是。”
乾隆佩服,满意而去。 纪晓岚只改动了一下原诗中的标点符号,不仅让王之涣的名诗变成了名词,还让自己化险为夷,可见标点符号的魅力无穷。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一、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
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
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二、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涕零。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墉负责。
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
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凉州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晓岚
是:纪晓岚(纪昀)。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纪晓岚家里,看到纪晓岚正在练习书法,便顺手把手中的纸扇交给纪晓岚,让他在上面题一首诗。纪晓岚接过纸扇,只见上面有远山、近城、杨柳春风。他略加思索,便龙飞凤舞写下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纪晓岚题完诗,乾隆拿起纸扇,大加赞赏:“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妙!真妙!”乾隆再仔细一看,发现词中缺少了一个“间”字,大怒:“你故意漏字欺骗朕,该当何罪!”说着,把纸扇扔给了纪晓岚。纪晓岚拿起纸扇一看,果真漏下了一个“间”字,他立即镇定地说:“万岁息怒!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根据他的词,重新写的一首词。”说罢,朗声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词是长短句,既然叫凉州词,应该这样改才是。”乾隆佩服,满意而去。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具体是谁好像无从考证。
据说是一位书生在给皇帝抄写这首诗的时候,漏写了一个“间”字,这事可非同小可,是对皇帝的不敬,按当时的律法要砍头的,这位书生急中生智,对皇帝说:皇上,我写的这首是词,应该这样念: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这样子一改,一首诗又有了另一番情调。皇帝也不好说什么了。这个书生用自已的小聪明保住了脑袋,为后来的文人们所津津乐道。
我读的版本是说
清时,有位官员为西太后题诗,漏写了一个“间”字,西太后认为,这是赞扬东太后,要砍头的,这位官员急中生智,改如下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王翰的凉州词背景故事?
王翰的凉州词背景故事: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七言绝句《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时并州晋阳人。这首诗不仅意蕴深远,边塞风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音乐高度发达的李唐王朝,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如果熟悉唐朝音乐,就会明白,"欲饮琵琶马上催",是指"琵琶"、"马上"两种不同乐调。诗中"马上",是"马上乐"之略。所谓"马上乐",是"鼓角横吹"的军乐。追溯历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乐的"鼓角横吹"始于汉代。史称:"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这种"鼓角横吹"的"武乐"(即军乐),在殿庭之上,称作"横吹";于军旅行中,则称"骑吹"。后世因"骑吹"是在马上演奏,亦称"马上乐"。如西晋傅玄《琵琶赋序》即有"作马上之乐"的说法。《旧唐书·音乐志》也说:"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魏晋隋唐,"马上乐"已成为融会北狄、西域音乐而形成之"鼓角横吹"军乐的专有名词。
明白了"马上"二字典故,我们可以知晓:《凉州曲》中描写的乐调,除了用"琵琶"一类乐器演奏的马下俗乐以外,还有"马上"军乐,二者形成强烈对比。所谓"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边塞将士正欲欣赏琵琶一类乐器奏出的悠扬乐调,以就痛饮,突然远处传来金鼓钲钲、号角齐鸣的马上军乐,这马上军乐,使他们又回到即将出征的现实之中。《凉州曲》不仅是"诗中有乐"的佳作,而且是"乐中有诗"的绝唱。诗中乐调的强烈对比,自有一番深意。如于音乐不甚了了,很难领会其中滋味。
这是一首描写征戍生活、边寒情景的著名诗篇。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凉州词的历史背景: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绘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这是一组边塞诗,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凉州词》是乐府歌词,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规律性吃饭方法姑姑姑父刚发个
凉州词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谁?当时场面是什么?
古诗解释《凉州词》
作者:孟晗晨 | 发表时间:2009-3-29 0:09:00 | 人气:2575
凉州词(王之涣)
唐 王之涣(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名】
《出塞》
【翻译】
远望黄河像丝带一般好像飘到了天空中,
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就算是春风也吹不到玉门关外的。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具体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编辑本段]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编辑本段]
【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编辑本段]
【趣闻】1
传说明代的解缙曾机智敏捷,摆脱了一次窘境。
解缙之才天下无双,但他自持才大,常常口出狂言、冒犯永乐帝。有一次永乐帝要他在折扇上题字,他就写王之涣的这一首《凉州词》。可是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写漏了。
永乐帝发现了,不说什么,只叫他把写的念一念。解缙接过来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读成了一首长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足以体现解缙的才智。
(又传说他是为慈禧太后题词的)
[编辑本段]
【趣闻】2
传说清代的纪晓岚曾机智敏捷,摆脱了一次窘境。
纪晓岚是乾隆皇帝时的大红人,学问大。应对敏捷,乾隆帝喜欢他。有一次要他在折扇上题字,他就写王之涣的这一首《凉州词》。可是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写漏了。
乾隆帝发现了,不说什么,只叫他把写的念一念。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读成了一首长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足以体现纪晓岚的才智。
点评: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流露了士兵们的一种厌战情绪。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是战士,场面是:大家欢饮美酒
《凉州词》是谁写的
有九首:不知道你要哪首呢
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
张籍(唐)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每待平安火到来。
凉州词
张籍(唐)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杂曲歌辞·凉州词
薛逢(唐)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凉州词
孟浩然(唐)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杂曲歌辞·凉州词
耿纬(唐)
国使翩翩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
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
凉州词
王翰(唐)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ps:若对你有帮助,请采纳或点赞,谢谢你哟
王瀚
(唐代边塞诗人)
同义词 王翰(唐代诗人)一般指王瀚(唐代边塞诗人)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王瀚,或作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瀚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据。
中文名
王瀚
别 名
王翰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职 业
边塞诗人
字
子羽
【希望采纳】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写的。
文章标题: “凉州词少字”到底是谁的事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