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27 22:51: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因为当时张士诚是在苏州落的户,和朱元璋的明军相持很久,这使得朱元璋很是生气,愤怒这苏州人为了帮助张士诚,守城守了这么久,让明军一时间不能攻下城池,给自己的定国大业留下来很多的隐患。而且苏州这个地方是手工业比较发达,古代除了农业以外,这些商业税都是很高额,所以这二者相加之下,苏州的赋税就比浙江等地高出很多来。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是一个极有个性特点的人物。他大肆屠戮功臣的穷凶极恶之态,他与明教斩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是非,当然这些不乏小说中的杜撰,但是不能否认朱元璋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和特点的。明朝之中就是朱元璋和朱棣能够有点治国的能力,剩下的皇帝都把江山败的差不多了。
要说朱元璋和善也没错,毕竟要不是长子去世,他希望孙子继位怕那些大臣不服孙子的领导,于是这才大杀功臣,要不然这些功臣绝不是惨死的下场。这和刘邦的嫉贤妒能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而且人家建立的明朝,将中原人从游牧民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这也是大功一件。
但是这个人还是报复心理很强,就因为张士诚当然落户苏州,哪里的人们也是迫不得已才支持张士诚的,但是就是因为这样,朱元璋对于苏州这个地方的赋税就要比其他地方高一点。再加上,这个地方的丝绸和手工业等副业很是发达,而以前对于这个商业的打击力度是很大的,所以二者下来,赋税就很高。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古代皇帝中,是一个极有个性特点的人物。他大肆屠戮功臣的穷凶极恶之态,他与明教斩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是非,都让他显得那么的特立独行,不像一个四平八稳的皇帝,倒像一个偏激执拗的草莽人物。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向苏州人征收了超乎寻常的重税,成为苏州人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明朝很多史料中都记载了这件事。记载的最为详尽的,当属明朝史学家谈迁的《国榷》。谈迁在《国榷》中写道:“国初总记天下税粮,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余石。浙江二百七十五万二千余石,苏州二百八十万九千余石”。
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明朝初年,向全国征收税粮合计2900万石,向浙江一省征收数量270多万石,而位于江苏的苏州府,以一府之地,却被朱元璋征收了280多万石的税粮。换而言之,苏州府一地缴纳税粮超过浙江一个省,相当于全明朝的十分之一。
明朝学者叶盛的《水东日记》也有类似记载。苏州府从元朝到朱元璋登基,承受赋税前后相差悬殊。在元朝时,缴纳赋税折合60万石,张士诚占据苏州时,也才百万石出头。而到了朱元璋时代,猛增成元朝的四倍多,张士诚的两倍多。
苏州虽然一直号称江南富庶之地,但在江南一带像苏州这样水平的城市并非鲜见,如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无论粮食产量还是经济发达程度都不比苏州差多少,但它们的赋税都要比苏州府少得多,比如松江府才一百多万石,不及苏州一半。苏州人做错了什么,为何会受到朱元璋的如此对待?
朱元璋向苏州征收的赋税比浙江一个省还多,苏州人怎么得罪他了
苏州虽然一直号称江南富庶之地,但在江南一带像苏州这样水平的城市并非鲜见,如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无论粮食产量还是经济发达程度都不比苏州差多少,但它们的赋税都要比苏州府少得多,比如松江府才一百多万石,不及苏州一半。苏州人做错了什么,为何会受到朱元璋的如此对待?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经过史学家研究,最终揭开了其中奥妙。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苏州曾是元末明初大军阀张士诚的国都,张士诚是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最主要对手之一,彼此水火不容。公元1366年九月,朱元璋调集大军围攻苏州,当时叫平江府。张士诚在苏州经营多年,深得人心,苏州军民众志成城,与朱元璋大军展开拼死搏杀。
激烈的苏州围城战持续了将近一年,朱元璋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但也伤亡惨重,付出巨大代价。《明史》记载,朱元璋迁怒苏州百姓,“怒其为张士诚守,乃藉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国榷》记载,“太祖愤其城久不下,恶民之附寇”,“上恶吴民殉守张士诚,故重其科 ”。朱元璋恼恨苏州百姓心向张士诚,故此征收重税来泄愤。
第二,苏州一带不仅农耕发达,富产粮米,也是丝绸行业的主要产地,手工业与商业发达程度在明朝首屈一指,这些行业也要缴纳大量赋税,被折合入当地总赋税总额中后,也会抬高苏州赋税水平。
由此可见,苏州赋税之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苏州百姓当初支持张士诚,是主要原因之一。在现代人眼光看来,苏州百姓当时力挺张士诚是各为其主,无可厚非,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在心胸狭隘、性格偏激的朱元璋眼中,苏州百姓心向张士诚,俨然成了一大错误,故此才会做出这种荒唐之事来泄愤。
元朝末年,皇帝昏庸,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各地群雄并起,掀起了一股反元浪潮。张士诚是元末角逐天下的群雄之一,他为推翻元朝的统治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同时也是一个骄奢淫逸的昏君。那为何这样一个亡国之君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百姓铭记呢?
张士诚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年幼家贫,十岁开始就跟着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给官府运盐,依靠卖苦力来赚钱贴补家用。少年时期的张士诚"少有膂力,负气任侠",渐渐地,张士诚在当地盐民里树立了很高的威望。由于给官家运盐收入微薄,张士诚和几个同乡一起干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贩卖私盐是违法的,张士诚等人经常受到白驹场富户、盐警的要挟和陷害。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即公元1353年,饱受欺压的张士诚带领17名盐民,抄起挑盐用的扁担冲进盐警邱义家,把这个平日危害百姓的恶棍活活打死,随后又征讨当地富户,把富户的粮食分发给老百姓。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条扁担起义。
十八条扁担起义后,盐工们纷纷罢工,投靠张士诚。张士诚率领盐工继续占领了平江、太州、兴化、高邮等地。1354年,占领高邮后,张士诚在众人的拥护下,建立政权,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此时的农民起义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三股势力统治了元末的农民起义。元朝廷当时采取了“谁称王就先打谁”的策略,于是张士诚首当其冲。
张士诚雕像
1354年九月,元朝丞相脱脱奉旨率领40万大军攻打高邮,这是高邮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脱脱率领元朝优势兵力先扫荡周边地区的起义军,攻克兴化、盐城、六合等地方,将高邮围个水泄不通。张士诚当时兵力少,既无援兵,又无粮草,只能依托城池的瓮城藏兵洞战斗,这场战役打得十分艰苦。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张士诚硬是与元军相持了三个月。令人没想到的是,就在百万元军差点攻破内城之际,大丞相脱脱遭奸人暗算,被解除兵权,削其官爵,流放云南。脱脱流放,元军群龙无首,军心大乱,张士诚乘机反攻,元军溃败,高邮转危为安。高邮之战后,张士诚率兵席卷东南沿海一代,攻城掠地,占领了今天江苏、浙江、上海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天下最富庶的地区最终被控制在张士诚的手里。
张士诚起义地
坐拥江南富庶地区的张士诚,开始骄奢淫逸,沉迷于声色犬马,不再沉心政务,就连面对朱元璋与陈友谅如火如荼的战斗,也是一副高高挂起事不关己的状态。为了享乐,张士诚还建造了“香桐”和“芳惠”两座楼阁,专门安置供他消遣的美女。上行下效,整个政权自上而下奢侈成风。公元1367年,朱元璋统帅50万大军攻陷苏州,张士诚被俘,在押往应天府途中,上吊自杀。
张士诚纪念堂
张士诚骄奢淫逸,为什么能让百姓虔诚供奉至今呢?
张士诚在执政前期仁政爱民,是个仁义之君,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废除了百姓的苛捐杂税,革除了元朝的赋税弊政,即使是后期骄奢淫逸,也没有给百姓加派赋税,还一心劝课农桑。正是因为如此,从明朝之后的六个多世纪里,苏州地区的人民一直都很虔诚地供奉张士诚,每年的“挂天灯”“焚九四香”等习俗就是出于纪念张士诚。
虽然张士诚骄奢淫逸,但他仁政爱民废除了百姓的苛捐杂税,革除了元朝的赋税弊政,一心劝课农桑。这就是让百姓虔诚供奉六个世纪的原因。
酒酿饼 清明前后开始上市的“酒酿饼”就是来自于张士诚。据说,当年张士诚身负命案受官府通缉,只得带着老母逃到苏州。身上钱粮用尽后,张士诚的母亲又饿又累,奄奄一息。幸亏一位老人将家中仅剩的酒糟做成饼,救回张母一命。
张士诚感念这份恩情,他在苏州称王后,就下令每到寒食节(清明),各家都要吃这种酒糟饼,民间又称“救娘饼”。待张士诚死后,老百姓慑于朱元璋的威压,不敢再提“救娘饼”,遂改称“酒酿饼”。 讲张 吴语“讲张”一词,始于明初: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建立了大明王朝后,苏州百姓仍思念并谈论着张士诚的恩泽。
明代太仓人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高皇(朱元璋)尝微行至三山街,见老妪门有坐榻,假坐移时,问妪为何许人?妪以苏人对。又问:‘张士诚在苏何如? ’妪云:‘大明皇帝起手时,张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归附。苏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 ’”
元朝末年的割据势力,有“友谅最桀,士诚最富”的说法,张士诚占据的地方,是经济富庶之区,但是,在中国古代,一个政权想要一统天下,富庶恰恰会成为不利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
张士诚于至正十四年正月(1354年)自称“诚王”,建立大周政权,后向南发展,进入吴地(即今江苏省南部一带),并攻入平江路(今江苏省苏州市),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自称“吴王”,以苏州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次年,朱元璋也被其属下推举为“吴王”,以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在此之前的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早已在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称帝,国号为汉。
朱元璋画像
从地理环境上来讲,元末江南地区的形势,对朱元璋是最不利的,朱元璋的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但是,后来的历史发展,却是朱元璋统一了江南。
鄱阳湖水战是决定朱元璋集团与陈友谅集团之间的一场大决战,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水战之一,鄱阳湖水战,陈友谅之所以会失败,源于一个很偶然的因素,鄱阳湖水战发生在农历的七月和八月,进入到八月下旬,长江流域一般都是秋高气爽,随着太阳的暴晒,鄱阳湖水位逐渐降低,陈友谅的战船都是大型的楼船,有的搁浅,有的移动速度变慢,而朱元璋的战船都是小船,占据了优势。
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高,因而富庶
张士诚为什么会失败呢?张士诚占据的是富庶之地,在中国古代,占据富庶之地的政权,往往容易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在这一点上,张士诚和孙权是一样的,孙吴占据江东富庶之地,但是,却没有多少逐鹿中原的想法,经济实力强于蜀汉,但进取之心不如蜀汉。
孙权画像
张士诚经营苏州十余年,轻徭薄赋,以苏州为中心的区域在元末转乱的大背景下,相对来说,非常的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直到明初,吴地的老百姓仍然思念吴王张士诚,称其为“张王”、“张元帅”。但是,恰恰是富庶,造成了张士诚集团的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人物之一,他是江苏泰州白驹场人,年轻的时候以贩盐为业。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反元,自称诚王,国号周。其部队曾击溃元丞相脱脱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在起义军中影响很大。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并迁都于此。
随后,与朱元璋交战,败于朱元璋,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成为割据浙西一大势力,曾多次运粮接济大都。1363年,张士诚派兵进攻安丰,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自称吴王。一年后,平江被朱元璋军攻破,张士诚被俘至应天,自缢而死。
张士诚之所以败给了朱元障,其主要原因是军队内部腐化得十分厉害。连朱元璋都感叹:“我无一事不经心,尚被人欺。张九四(士诚)终岁不出门理事,岂有不败者乎!”
其次,张士诚的军队与朱元障的军队在军纪上也不可同日而语,朱元璋的军队久经考验与磨练,而张士诚坐拥苏、吴的富庶之地,承平日久,再加上治军不严,早已腐化,于是兵败如山倒。最终,导致张士诚龟缩平江城中经年,最终还是被俘,自缢身亡。
但是,对于东南富庶之地,张士诚一直都是以德相守,他得到的是苏杭之地百姓的景仰与怀念,也算是一个乱世英雄。然而,张士诚性格中的缺陷,却令他不能像朱元璋一般步步为营,以横扫六和为己任,最终问鼎中原。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来看看,《明史》中对张士诚的评价,“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这句话,可以看出张士诚必将灭亡的原因所在,而灭掉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
至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张士诚是厚道好人。说他是好人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公元1367年7月,苏州城已经被朱元璋的大军团团围困。姑苏城内已经出现弹尽粮绝的情景,但是此时他干不出杀人为食的恶事,便率绰号“十条龙”的上万亲军冒险突围。
而这次突围,也让张士诚掉入万劫不复之地。终于,张士诚被俘获。最终,在被朱元璋的军队压到南京后,张士诚上吊自杀。
第二,就是张士诚没有远见。话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根据地时,此时的他的周边东面是张士诚,东南边是方国珍,西边是最大的对手陈友谅,南边是陈友定,这是都是朱元璋的对手。当朱元璋与陈友谅打的不可开交时,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而张士诚竟然在旁边作壁上观,企图“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试想,如何此时张士诚趁机攻打南京,或许会是另一个局面。
第三,就是张士诚满足于“小富即安”。由于张士诚是典型的江浙商人,很容易沾染上“小富即安”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确实成为张士诚日后的重大思想。在他在苏州,建立大周政权后,就
没有积极进取的心思。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准备安稳过日子,然而远方的陈友谅、朱元璋却野心勃勃也统一全中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适用于每一个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纷纷举起反元的大旗,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则为当时的三路“诸侯”,大有三路诸侯鼎立的局面。最后由朱元璋一统天下。但是与之相似的张士诚,却暗淡无光?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兴化白驹场人。是一个私盐贩子出生,年轻时为人爽快。公元1353年正月的一个晚上,张士诚带着17人歃血为盟,拿着自己平时用的挑子摸进了盐官邱义家中,将其用扁担拍死。又冲进当时的乡绅土豪的家中,大放粮仓。由此张士诚的名声便被打开。朱元璋开国之后,江南百姓还是对张士诚念念不忘,在其成王之前,处于张士诚统辖的江南地区赋税很低,深得人心,即使张士诚时代早已结束,可江南百姓还是念念不忘。
但是张士诚长期用盐商的眼光来处理问题,缺乏诚信、目光短浅心胸狭窄、赏罚不明、优柔寡断(后面还有一篇张士诚的缺点将会详细介绍),虽能有一番小有作为,但是实在没有帝王之相。这也是张士诚失败的根本原因。
张士诚在取得声望之后,大量贫苦人民前去投靠张士诚,张士诚也顺利地组建了自己地义军,并攻占泰州。随后地张士诚多次投降元军,却又屡次叛变,诛杀元朝官员。成为朝廷重点关照地对象。元朝丞相脱脱帖木儿率百万大军征讨张士诚,这次张士诚又要投降,可脱脱帖木儿早已知道张士诚地秉性,仍然对张士诚地驻地高邮进攻。眼看就要张士诚活捉,脱脱帖木儿呗朝廷紧急召回,张士诚逃过一劫。
随着各路义军地推进,张士诚也顺手将江浙地区拿下,自封吴王,只求守住一亩三分地按从不对外出击。
公元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张士诚本可率领大军直扑南京,以达到尽守两江之险,这极有可能成为张士诚一统江山地奠基之战。张士诚全然不顾上天赠与地机会,只想守住自己地一亩三分地。陈友谅一灭,三足鼎立地局面就被打破,解决张士诚也就是时间的问题。果然,不到一年的时间,盘踞江南的张士诚就走投无路。张士诚兵败之后,被押至应天府,受不了屈辱自缢而死。
张士诚失败原因,朱元璋总结的最到位就是“器小”,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建国后总结自己的成功,对手的失败,曾经说道:“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简单地说张士诚失败就是:格局太小,目光短浅。《明史》中也有相类似的评论:“士诚为人,外持重寡言,似有气量,而实无远图。”张士诚的“器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出身。张士诚生于江浙、起于江浙,早年家庭贫困,靠撑船卖盐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苦。过惯了被压迫的日子,他想要生活好一些。所以在他的思想深处,商人那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一直在他头脑里根深蒂固。他觉得能够守着财富安稳度日就好了,让自己手下的将士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他最满足的事情了。他的这种政治理念,让他赢得了属下的好口碑,但是也带来了政治上最大的隐患。
第二性格因素。当时朱元璋的主要对手除了张士诚,还有陈友谅,陈友谅是一个心狠手辣,能力很强,很有野心的人。如果当时朱元璋攻打张士诚,陈友谅肯定会从中插一脚,所以,朱元璋选择攻打陈友谅,而张士诚不会这样,他选择观望,选择坐山观虎斗。张士诚只是守着自己的巨额财富,安居一隅,但是乱世哪里有安枕无忧啊。
第三财富太多,令人眼红。正是因为张士诚财富过多,这也成了导致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拥有着最为富庶的土地,他拥有着莫大的财富,这让别人怎么会不眼红?
第四对手太强大。张士诚的对手有朱元璋和陈友谅,无论哪一个都很强势。而相比之下,张士诚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张士诚做梦都没想到,陈友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当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火速派兵攻打张士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他,后来张士诚兵败自杀。
所以,张士诚虽然占据着富庶之地,拥有大量的爱戴他的士兵将领,却因为种种原因,给他人做嫁衣裳,最终被朱元璋打败,将自己的成果拱手让人。明明是一手好牌,只是因为“器小”没有眼光,最终导致失败,张士诚实在可惜。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