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新馆,全球征集方案

时间: 2021-05-25 08:43:23 | 作者:天府发布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新馆,全球征集方案

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最神秘的那颗星辰。2021年,考古工作者重启对三星堆遗址的深入调查、勘探与发掘,新发现6个“祭祀坑”。(更多内容点击➡️三星堆再度重大发现!)龙形器尊、大口尊、方尊、纺织品、玉琮……三星堆新一批“秘宝”重见天日。快跟小天一起看看新出土的精美文物吧!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全球征集方案

今日下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新闻通气会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此次发掘的文物何时会在三星堆博物馆“上新”?本次发掘对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存有哪些意义?三星堆博物馆党组书记、常务副馆长朱家可做出了回应。

“我们会将文物的修复工作跟展示进行结合,最近已经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文物修复馆,将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示给观众。预计今年四月,三星堆的文保中心将会作为开放式的文物修复馆对外开放,大家可以在这里看到上新文物的修复过程。”朱家可透露,去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三星堆博物馆对综合馆进行了升级开放,今年4月将启动青铜馆的升级,计划在8月开放。他表示,此前通过1、2号“祭祀坑”的发现,建立了三星堆博物馆。这次新发掘了6座“祭祀坑”,将筹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目前已在全球征集方案,57家国内外顶级设计团队参与评比。通过最终评选,今年将正式开工建设新馆。

又一座青铜宝库出土

经过5个多月工作,又一批沉睡3000多年的宝藏从沉睡中苏醒。大口尊、青铜罍、顶尊跪坐人头像、青铜面具……在此次发掘的3号祭祀坑中,发现了数十件造型奇特精美、保存相对完整的青铜器,又是一座青铜器的宝库!3号坑出土文物“连续把国之重器掩埋入坑,可以说古蜀国的富庶和强大超越想象。”本次考古发掘领队雷雨感叹。他直言,3号坑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无论从种类、造型都要比中原青铜器丰富许多,“尤其它们奇特的造型,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准。”青铜神树走近3号祭祀坑,尚未完全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头像,极可能是未来的国宝级文物。

顶尊跪坐人头像这件文物的尊是正常大小,却在肩部四周装饰了4条飞龙。它们从尊的口部游动而下,栩栩如生。再往下,便可见铜人双手做拱手状,头部和尊的底座连接在了一起。雷雨透露,在这件文物仅仅只露出铜人双手和尊的上半部时,考古人员便暗暗期待“最好不是单独的铜人,而是和尊连在一起,这样就是罕见的青铜器型。”没想到最终果然如此。文物堆积异常丰富的3号坑,一件方尊上也隐约饰有羊头,可能是三星堆版的“四羊方尊”;青铜圆尊,高约70多厘米,体量巨大、超过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同类器;尚未提取出的青铜面具,目测也有三星堆博物馆展出的差不多大、且保存完整。巨型青铜面具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认为,3号坑出土的器物不仅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对了解古蜀国时期的祭祀活动、复原当时的祭祀行为也很有意义。

金沙遗址会启动新一轮发掘吗?

人们在关注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取得的重大考古发现的同时,一定也很好奇作为三星堆遗址的“兄弟”,金沙遗址会启动新一轮发掘吗?“古蜀文明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思考。对川渝地区的文物考古,需要进行系统调查,站在新高度新起点对地下文化遗存进行调查。”今日,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回应说,重启系统性的考古调查太重要了。对重要的遗存进行发掘,全过程都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的。“考古发掘不是随便挖的,不是想怎么挖就怎么挖,经过严格的申报制度,由考古领队申报、专家评审,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才能开始发掘。这不是简单的取土工作,而是全面、科学、系统的研究工作。”图据金沙遗址博物馆王毅告诉记者,对金沙遗址的研究工作从来没有停止过,金沙遗址周边配合建设的考古发掘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他说,金沙遗址考古大棚的考古发掘,根据研究文物的技术水平和研究文物的既有成果来决定的。比如目前考古人员在对象牙的文物保护方面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这不仅是对成都、四川文物考古界的挑战,而且是对中国、对世界文物考古界的挑战。考古人员要努力探寻它的技术路径,目前在这些探索还没有完成前,考古发掘需要谨慎而为之。同时,他还透露,目前,考古人员对晚期巴蜀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有望在川渝地区巴蜀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荐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编辑:朱孟玖
*转载请注明来源*为保证画面质量请勿裁剪图片你已经拥有了600000+小伙伴一起加入我们吧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文章标题: 新馆,全球征集方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8099.html
文章标签:政治  考古  中国考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