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魅力何在
在路边整理花园栅栏,一位德国妇女带着她的两个小女儿经过。
小女儿躺在婴儿车里,大女儿,大概3,4岁吧,也就是刚刚能把话说利索的年纪。她停住脚,好奇地看我。然后,扭头问妈妈:中国人眼睛这么细,能看清东西吗?
我插嘴说,中国人,日本人都是这样的细长眼啊,我们看东西很清楚啊。
德国妈妈有些尴尬,但我笑眯眯的,德国孩子这样的问题一点儿都不新鲜。
但这个小女孩特认真。她伸出小手,放在两眼外侧的眼角边,按住向两侧拉。小姑娘的眼睛成了两道细细的长缝。
她认真地说:看不见,一点儿都看不见。
我也把两只手指放在眼睛上,不过,是放在上下两侧,登时,我的眼睛瞪得圆圆的,我说,看不清,看不清。
小女孩的妈妈乐了,我把结论告诉小女孩,细缝缝眼好,看得清楚,看得很清楚。
小女孩摇头不信,跟着妈妈拖拖拉拉离开,一边走,一边用手拉眼皮,尝试细缝缝眼到底能不能看清楚。
。。。。
今天上午见一位朋友,谈宣传中国文化的问题。
我告诉她,宣传中国文化,仅仅教授语言文字远远不够,中华文化宏大深厚,必须采用多种艺术方式来表现,接受文化的方式只能是沁润性的,让文化的精髓慢慢渗入骨髓。
如果只是粗浅地教授文字语法,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就象上面那位德国小姑娘一样,无论如何是没法理解的。
另外,宣传中国文化,必须首先有一个形式美。
这么多年,每当组织活动向外宣传中国文化时,总是舞狮舞龙。
但殊不知,舞狮的习俗其实只是广东的一些地区的小小区域性的文化传统,与整个中华文明未必具备代表性。舞龙虽然在整个中国比较普遍,但我们总是喜欢把龙的形像往威猛凶狠上打扮。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在此处就表现充分。我们的龙总是优秀的,可亲的,威严而慈爱的。但西方文化上也有龙,西方的龙往往是凶恶的,残暴的,代表邪恶的力量。
更何况,时代在发展,但我们的狮和龙形像永远不变,往往相貌呆板,苍白乏力。
我就不明白,难道这么多年,我们就没人巧思构造一种符合当代风貌,形像清新,可爱可信的龙的形像?就象好来坞的米老鼠一样,同样可以被厌恶鼠辈的中国人普遍接受?
文化首先需要的是形式美,由这个形式美的表,而逐渐入里,让人充分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辽阔无穷。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健康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为人类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促进和谐安定开出的一剂美学良方。
美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是人类以文艺方式审美把握历史与现实在哲学思维层面上的一门学问。正如在悠长的中华文明史上早就存在一部独特而丰厚的中华哲学史一样,也早就存在一部独特而丰厚的中华美学史。翻阅一下由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牵头组织3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近150位专家学者历时十余年编选集成的洋洋十卷19册1050万字的《中国历代美学文库》,自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至近代,遍及哲学、宗教、绘画、书法、篆刻、音乐、舞蹈、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园林、建筑、工艺、服饰、民俗、收藏等领域里的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如串串珍珠,目不暇接,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倍增文化自信。与西方的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的较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演绎推理特征、科学实证品格相区别,中华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则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概括起来,主要是更重天人合一的和谐包容理念、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间情怀和营造意象的诗性写意品格。
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小林:我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它能让我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晓东:我喜欢过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因为这些节日更有新鲜感,能让我们长不少见识。rn小华:我既喜欢过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有喜欢过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这样能感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小华:我既喜欢过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有喜欢过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这样能感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 我喜欢小华的,因为这样既不失民族风,还能学习西方文化,何乐而不为呢?
我觉得我还是2者都差不多吧,既要维持我们中国的传统礼节,也可以过过国外的一些节日。不同的节日意义不同收获也不一样的。哈哈
小华,因为既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让我们长不少见识。
个人看法,个人角度的问题,这个没什么好讨论的。就像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中华文化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独特的魅力?
中华文化本来就底蕴深厚,而这魅力是来得很主观的,人家觉得有魅力它就有魅力,要人家不喜欢,那即便是咱们吹捧上天人家也是不喜欢的,所以咱中华文化只要做好自己,其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就会存在
中国的精神,这就是魅力。
文章标题: 为什么我感受不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7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