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人正常交谈是用各地方言吗,要是看到眉山的东坡先生用四川话吟词是什么感觉

时间: 2021-05-20 17:49: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古人正常交谈是用各地方言吗,要是看到眉山的东坡先生用四川话吟词是什么感觉

古人说普通话吗?不是的话说什么话?

古人说普通话吗?不是的话说什么话?
不是普通话,根据地方而定,一般都是方言。普通老百姓(就是那些没读书,不认字的)说话不“之乎者也”,只有士大夫和读书人才“之乎者也”。一般人都是用白话的方言,一些官员会用“官话”,就是官方指定的语言,不同的朝代指定的“官话”不一样
说各地方言,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常有交流障碍,一般的国都所在地方言就算官方语言了,因为当大官的都讲它
普通人都说方言,但是读书人都会说“官话”,像明朝的官话就是吴语,这主要和京师的位置有关
我也在想,古人怎么交流,就像现在 北方人 听不懂 南方人的方言一样。
古人说官话,而官话就是一种和四川话、桂柳话接近的话。所以你会发现四川、湖南、河南、桂柳等地说的话都差不多。
白话,就是四大名著里面用的那种.还有就是方言(客家话).文言文是书面语.

各地有哪些魔性的方言?

湖南陈得实
在西安呆了几年,渐渐听懂了一些当地方言:“哪里的?”要说“阿达滴?” “那个”要说成“位个”,“在那里”要说成“在卧儿”,“一直走”要说成“端走”,梯子说成“妻子”,电的发音是“建”,“我”肯定说成“俄”这大家都知道。
温州话,你们懂得
我成都人,现在在眉山。我们说地方是TATA,比如说,你的东西放在哪个TATA!这的有些人听不懂!
你们能找出离城方圆十里就是完全不同方言的城市吗?这就是语言的飞地杭州,全国恐怕找不到第二个地方了。

四川的经典方言有哪些?

我认为四川话里面的经典方言里面最有趣的一个就是冲壳壳,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指吹牛皮说大话的意思,说起来也非常好笑,很多四川人如果认为你在吹牛皮或说大话的话,他们就会用这种方式来说你,而当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建议大家还是尽量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在吹牛皮,当然这句话一般情况下与摆龙门阵在一起使用,因为在四川方言里面逮龙门阵是很多人在一起吹牛皮的意思,龙门阵指的是古代打仗时用的一种阵法,也就是说一群人围在一起的意思,冲壳壳和摆龙门阵,就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在吹牛皮。当然除了这句话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言比较有意思:

1、瓜娃子

瓜娃子是最经典的四川方言之一,相信很多与四川人有接触的人们都会时常听到这句话,其实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有三种,第1种是认为一个人反应比较慢,比较木讷。第2种是这个人的脑子有问题,肯定有神经方面的疾病。第3种就是对人的一种爱称,有点类似于通过骂人的方式来表达爱意。

2、假老练

贾老练也是最常见的四川方言之一,意思是一个人在不懂装懂,当然这种不懂装懂的方式并不是在吹牛皮,而是在行为上或语言上根本就不懂这个意思,但是却强装正经,如果一个四川人看到你正在不懂装懂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用这句话来讽刺你。

3、鬼扯火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指这个人不懂事儿或者啥都不懂,或者不懂规矩,如果四川人发现一个人一点规矩都都不懂,而且还经常冒傻气,做一些让人不可理解的事情,他们就会说这个人是鬼扯火,比如说一个下级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与上级强行狡辩,他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这个意思。

四川的经典方言有:假老练、安逸,巴实、冲壳壳、摆龙门阵、瓜娃子、鬼扯火、耙耳朵。

1,假老练

指没有经验的人还冒充经验十足,在众人面前狂侃。

内涵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戏谑踏血说法。 

例句:《猫和老鼠四川方言版》中那只倒霉的猫儿的名字叫假老练哦(既《猫和老鼠》中的汤姆)。

2,安逸,巴实

指从主观感受到对一项事物的好感,满足。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在四川话里,安逸可以代表很多意思。看你用在什么地方。比如说,吃火锅的时候,一口下去,你说”安逸”,就是表示好吃,味道好的意思。如果是有人上班工作轻松,薪水又高,会说”好安逸哦”,这里就表示羡慕的意思。

3,冲壳壳、摆龙门阵

指不知天高地厚,随口大话。主观上是让人感到很拽。

冲壳子和摆龙门阵都是聊天吹牛的意思

冲壳子有点形象,你想,连壳子都冲破了,牛也吹破了

摆龙门阵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天,也就是“摆”,门阵的本意是指古代战争中摆的一个阵法,为唐朝薛仁贵所创,现在所说的摆龙门阵一般是指聊天、闲谈的意思。 

5,瓜娃子

指人的傻,而且比普通话的傻更具有幽默感。

可以引申为三种含义,一是此人是傻子,神经有问题;二是此人不聪明,反应比较迟钝;三是此人是其最喜爱的人,瓜娃子是对他的爱称。

在四川话里,瓜也可以做形容词,相当于“傻”,“笨”。单字“瓜”也可以表示傻,读音为降调,陕西方言中和“瓜娃子”意思基本一致。

6,鬼扯火

指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话或事。 

例句:A对B说:那个娃还有点扯火,居然给他的上司毛起了。

A对B说:那个人还厉害嘛,居然给他的上司发火。

“二扯火”的意思是:啥子都不懂的人

7,耙耳朵

“耙耳朵”的原型来源于成都一种加了“耳朵”的自行车,这是最早成都男人为了让自己老婆坐得更舒适而发明的,成都大街到如今也还有少星此类车型。

演变到今天, “耙耳朵”已成了三轮车,但人们依旧亲切称此为“耙耳朵”。“耙”字应为火字旁的“火巴”,可惜打不出来!

一个怕老婆的男人,也就是常说的惧内、“妻管严”。但如今的“耙耳朵” ,其实是饱含赞许,因为怕老婆是爱老婆疼老婆害怕老婆生气的表现。


扩展资料:

四川话的起源: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

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 。

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

讲真

我觉得方言挺重要的,是一个地方的特色

就像我前几天给我朋友打电话,她设置了一个帮忙接听电话的机器人,说的是四川话,我一个广东人听的懵懵懂懂,不知道她在说什么。然后我就选择直接短信问她了,因为比较着急。

就像外地听不懂粤语一样,就算你有很多词我可以听懂,但是凑在一起就很难听懂了。

●抓子(ZUA)——走到四川不能不知道抓子是什么意思,比如经常听见问:
  “你在抓子?”中间的抓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抓”是做啥的连读。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 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扎起(发音za,3声上声,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北方人不要理解为“刀扎”“扎窟窿”“戳”,仅仅是同音字借用而已。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比北方话“加油”更强有力。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人么。”
  ●你娃——你小子!
  ●莫——别。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啥子唉——什么,
  ●洗白老——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白喽”。“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语气词。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3(san)——四川大部分地区使用,表肯定语气,"正确","对头".
  是唦(两音都拖长)——主要通行于重庆市.意同"是3",“唦”有的写成“撒”。
  (以上三个用法在电影《抓壮丁》中,三个女人回答王保长的问题时接连使用)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发音so),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嘛(ma)——么(me),意义相近。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coco)——哪个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zuazi,抓(zua,降调)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1.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 ;2.同"扯皮",即"找茬"之意.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ao阳平声)——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儿
  ●幺幺——姑姑(最小的姑姑)。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头没碰到巴适的?”
  ●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说我们身上苕气打不脱、脚杆是弯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歪——(wai 2声)凶,形容一个人很凶。如“你好歪哦,我惹不起你。”
  ●猫——(mao)凶。如:“那个女的好猫哦,两爪爪(zaozao)就把他整成猫脸。”那女的好凶,几下就把他抓成了猫脸。
  ●毛——(mao)火了,怒了。如:“你莫把他惹毛了,他猫家伙。”你别把他整怒了,他很凶的。
  ●笨丕——(men pi)口语,常用与长辈对晚辈,笨蛋的意思。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铲铲——(chuanchuan喘喘),语气词,加深程度。如:“你笑个铲铲。”意思是:你笑个屁。有什么好笑的。笑什么啊。
  ●分分儿钟——几分钟,很快;通常意为:稍等一下、马上的意思。
  ●咂——西南方言,1、吸吮;2、小口地喝酒、喝水。西南少数民族用麦管或细竹管从酒坛里吸酒也叫咂酒。
  ●呡(min四声)——嘴唇少少地沾一点儿,如“呡一口酒”
  ●拐——这里用“拐”字是同音字借用,意义完全不同。错了。“拐了,拐了”是“错了错了”,“不会拐的”是“不会错”。
  ●格、嘎——西南方言习惯疑问词前置。“格是?”(是不是)。“格好”(好不好)。“格吃了”(吃了没有)
  ●切——去。例如:“我们一起切。”,切是绵阳市"去" 的发音,普遍四川人念“气”,自贡和内江念“记”,重庆市则QIE,QI混用。
  ●哈(三声)——“傻”的四川发音,如:“傻儿师长”,四川人念“哈儿师长”;“哈绰绰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样子。
  ●哈(轻声)——疑问。自问自答。轻度肯定。例子:“格是哈”?-是不是?是么?“军医哈”-是军医吧?是军医。
  ●服、附——糊涂,糊。川北人f/h不分,糊涂念“服涂”,搞“附”了,就是被搞糊涂了。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如果让川北人说清楚“红鸡公尾巴灰,灰鸡公尾巴红”,那简直要他的命了。
  ●不要虚:虚,心虚,害怕。不要害怕。
  ●我很绽(赞):zan降调,爱表现,性格外向张扬。“我很赞”,我很外向张扬。
  ●跟斗扑爬:摔筋斗,在地上爬滚。
  ●牙尖舌怪:多嘴婆,搬弄是非,挑别人的毛病。
  ●舔肥:舔别人的肥屁股,拍马屁。
  ●天棒:(川东,川中用得多)相当于北方方言的“愣头青”“二杆子”,讲话和做事情不假思索,不管后果乱做,像傻瓜一样办事。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
  ●崽儿:(重庆话)贬义的“那小子”。
  ●黑么:非常
  ●串串:近似小火锅
  ●芊芊:餐时用来串菜餐后用来计量结帐的竹签
  ●砍脑壳滴(哩):神经病,也有的地方用来诅咒,埋怨他人
  ●偷儿:贼 ,绵阳人则爱说"ZUI娃子".
  ●摸别个包包(摸哥儿):掏人家口袋、扒手
  ●疯:(读fong),尽情地狂
  ●黑:很、非常 (重庆人特有)
  ●耍:休假、玩儿
  ●汪山:地名,在江南山上
  ●老汉儿:老爸,
  ●又费马达又费电:不划算
  ●黑闷凶:非常有能耐、本事
  ●贡:窜进窜出
  ●耿直:重庆人最常挂在口头的两个字。重庆话说一个人不耿直,是对他最大的侮辱,那你在重庆人里也就混不开了。耿直要对朋友无条件诚实,信任。
  ●假打:这个词与耿直相对,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呵呵,说假打的时候,就是要打假.(貌似李伯清创造")
  ●宝气:傻。有笑话说一老外往首饰柜台一站有些感慨,不禁用撇脚的汉语,向售货小姐赞叹起来:“小姐,宝……气!”小姐一下愣了,一回神就马上用重庆的辣子招呼他。“宝气,宝气,你龟儿才宝气!”
  ●冒皮皮:找茬。有道是“冒皮皮,打飞机”。
  ●冲壳子——吹牛。
  ●龙花、龙火皮:乡巴佬,龙火皮意指土得要命。
  ●背兜儿:背篓
  ●婆娘:女人,有时也指妻子。
  ●扯(ce):发音时韵母音要拉长。表示跑题了。例如“扯远了”“胡扯”,"扯靶子"。
  ●zua(二声):踢。例如“zua球”,“zua你两jo(脚)”。如zua你两jio
  ●zua瞌睡:打瞌睡
  ●zuai筋斗:就是摔跤了的意思
  ●脑(音同老)壳:脑袋
  ●倒拐子:手肘
  ●罗兜:罗兜原意是指一种装东西用的框子,两个可用扁担来挑。引申指臀部,的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动物,尤其是猪
  ●开山:泸州地区的一种方言,就是“小斧”的别称。这种小斧刃面是钝的,用于砍开石头,斧背用于打击凿子。由于大石头是从山上开凿下来的,所以这种小斧就叫“开山儿”。
  ●风车:手动产生风的农用器具,一班用来吹干净稻谷等粮食里的杂质。
  ●客西头儿:膝盖
  ●曲蛇儿:蚯蚓
  ●爪母儿、爪猫儿:蚱蜢
  ●虼蚤:跳蚤
  ●金啊子:知了 产子
  ●奇猫儿:青蛙
  ●赖格宝:蛤蟆 
  ●鱼曲儿:泥鳅 
  ●巢冲:蛔虫
  ●新姑娘儿:七星螵虫(编辑:其实各地指的不尽相同)
  ●偷油婆:蟑螂
  ●雀雀儿、拐拐:(qioqio)小鸟
  ●照鸡子、叫机儿:蛐蛐儿
  ●雷公虫:蜈蚣
  ●猴子:螳螂
  ●堂客:内人 
  ●涮坛子打广子:说大话,吹牛皮。//涮坛子,此处为 算弹指,原意为走江湖,给人定命数的算命先生,多为胡说之人,故引申为说大话,乱说之人。
  ●日白:吹牛皮,瞎聊,胡侃。
  ●空了吹:少在这儿瞎说。不要再吹牛了,没人信你!
  ●豁别个:骗别人 。豁:糊弄。
  ●别个:别人
  ●脚杆/腿杆:腿脚
  ●你虾子不胎害:骂别人不知道好歹
  ●连二杆:人的小腿
  ●耙耳朵:男人没骨气,怕老婆。在成都确实有一种自行车改装的交通工具叫做这个名字。不过引申出来也有“怕老婆”的意思。
  ●龟儿子:骂人的话,标准的四川语言,指人出生低贱。很多时候只是用作口头禅,用来加强语气。
  ●改手:上厕所
  ●梭叶子:形容女人不检点的话语。妓女和生活作风不好的女人
  ●干狮猴儿:形容一个人很瘦 
  ●干虾儿:形容一个人很瘦
  ●操油说:指一个人说话油腔滑调
  ●直见滴(dia):指液状物一直不停的滴
  ●走人户(一般读fu):去亲戚朋友家串门
  ●肋巴骨:肋骨
  ●花江子:额头
  ●下颌骨:牙巴骨
  ●喉骨:喉娄
  ●飞辣人、芒苦、抿鸡儿甜:十分辣,非常苦,相当甜。(个人觉得这个比普通话表达形象生动得多)。
  ●博存在:使用频率很高,表达意思也很广的一个词。没有问题,小事情等等,分语境意思太广,呵呵,我说不全啦。
  ●[he](用英语音标发音):很,非常。
  ●狗的:“狗*日*的”的快读。这个词在四川话中,尤其在重庆话中是口头语了,一般没有骂人的意思。重庆女子有时说丈夫都说“我们那个狗*日*的”,说小孩“小狗*日*的”。一般是加重语气的力度,强调语气,发狠。
  ●背时:倒霉。例子:“你个背万年时的”。
  ●脚(juo或者jio)球:成都人口中的足球。
  ●搞一哈:试一下。
  ●巴适:好,实在。
  ●安逸:舒服。
  ●巴:粘贴、附着。例如:“巴斗烫”(粘着烫)。
  ●对头:是的。
  ●晓得老:知道啦,有不耐烦的意思。
  ●嗯是:确实是。
  ●条子:父母打孩子的棒
  ●霸道:在四川话中经常用于褒义。意思是绝了、厉害、高,实在是高、好得没话说。例“妹妹的身材好霸道哦。”
  ●粑咔:在重庆话中经常用于褒义。意思做事得很好。
  ●杀麻麻鱼:浑水摸鱼,蒙混。
  ●围腰子:围裙。
  ●*巴:如“盐巴”“牙巴”等。哈哈,“泥巴”就不算了哈,那是普通话。
  ●琛过来、痴过来:伸过来
  ●光的:光溜溜的
  ●拗(niu):手脚不停地动
  ●吱胶、擦子:橡皮擦
  ●读脚:跺脚
  ●扯仆汉:打呼噜
  ●逞下去:压下去
  ●马起脸:板脸
  ●车(笔)刀:削笔刀
  ●莫浪个:不要这样
  ●斗是:就是
  ●拱过来:挤过来
  ●骇得:吃得多
  ●扯把子、日白两党的:说谎
  ●光胴胴(dong):没装上衣
  ●光ca ca :裸体,衣服裤子都没穿
  ●光媾子:光屁股
  ●夹色子:结巴
  ●稗子:瘸子
  ●喀过来:跨过来
  ●逗硬(en):动真格的
  ●看稀奇:看热闹
  ●高耸耸:很高
  ●肥懂懂:很胖
  ●烦造造:非常烦
  ●短处处:很短
  ●趴露露:很软
  ●低低嘎嘎儿:很少
  ●惊抓抓的:大惊小怪
  ●疯扯扯的:疯疯癫癫
  ●矿西西的:很糊涂
  ●亮瓦瓦:很亮
  ●屋独独:冷不防的
  ●神戳戳:发神经
  ●念栋栋:粘稠的
  ●俗杂杂的:俗气的
  ●火瞟瞟的:灼伤般的疼
  ●吃嘎嘎:吃肉的意思
  ●卡卡各各:角落
  ●吹垮垮:聊天
  ●瓜兮兮:傻傻的
  ●惊风火扯:神经兮兮
  ●神撮撮(神经病)
  ●铲铲:不相信的意思。例如:甲:今天发奖金老哟。乙:铲铲,昨天才发老的。
  ●甲甲、隔力:身上的污垢
  ●索索滩儿、索索板儿:滑梯
  ●蛮施:特别、很,加重语气,比如你蛮施烦,就是你特别烦。
  ●挖抓:特别脏的意思。
  ●luan转:四周。“luan”字为外面一个方框,里面一个“栾”。
  ●孔雀qio :自作多情,自以为是。你好孔雀哦!
  ●撇托to:容易,简单。这事莫啷个撇托㖞!
  ●不消:不需要,不消说,不需要说,要不要我开车去接你,不消。
  ●莽:傻,笨,莽子,莽娃儿 也可形容智障的人。
  ●蒲嘘儿:水果名称,即荸荠,马蹄。
  ●撑花儿:雨伞,现在很少人用了,主要是川东地区。
  四川人经典语言.
  动物:鹦鹉=恩儿
  蜻蜓=丁丁猫儿
  蚯蚓=曲蟮儿
  蟋蟀=叫鸡鸡、灶鸡子
  蝙蝠=盐露笋儿、夜北灰儿
  乌鸦=牛屎伴儿
  鲈鱼=黄骨头
  蜻蜓=顶顶帮
  乌梢蛇=乌梢鞭子
  青蛇=菜花蛇
  竹叶青=青竹飚
  喜鹊=鸭雀子
  赖蛤蟆=赖格宝=起码子
  螃蟹=盘黑儿
  青蛙=切猫儿\其麻子
  老婆=老捏儿=婆娘
  内裤=遥裤\火炮儿
  不穿内裤=挂空挡
  风筝=风兜儿
  手肘=倒拐子
  膝盖=客西妹儿
  小纸条=飞飞儿
  闪电=扯火闪子
  地方=踏踏
  里面=吼头
  小便=哦尿
  大便=哦屎
  胖子=闷登儿
  拖鞋=杀板儿孩
  出租车=猪儿
  中间商=川川儿
  板车=甲甲车
  石头 剪刀 布=石砌儿(石que'r)
  东西少=滴点儿
  全部=一哈
  一巴掌=一耳屎
  接吻=啃兔儿脑壳
  好了=归意
  打架=打催过捏力
  吵架=扯筋
  看=QIO 念一声
  捏=RUA 念三声
  提=DIA 念一声
  冷=冰欠
  非常黑=区马打黑
  场面宏大=阵丈之吓人=阵仗哦=黑人得很
  形容满的=扑修闷嫌
  搓澡=搓夹夹=搓夹子
  直走=抵拢
  靠拢=抵拢
  说话=开腔
  说谎话=开黄腔
  爱打扮=妖冶儿
  天气冷=冷飕飕
  形容急忙慌慌的=惊风火扯,惊爪爪
  撵趟趟儿=跟斗儿扑爬
  麻烦=恼火
  衣服穿的紧=鼓丁暴涨
  形容身上摸的钱了=分儿都不分儿了
  形容东西煮得很软=稀溜耙
  形容做事情很投入=闷到脑壳
  胡牌=郭了
  听牌=下轿
  吃多了不消化=梗到了
  吝啬=豆
  不踏实=里扯火
  打哈欠=打火海
  显怂相=球怂球怂
  躲起=藏倒起
  装怪=的儿啊当力
  买便宜货=买相因=占欺头
  关紧(门窗等)=关得清死俺缝\关得帮紧
  经常=环胜
  反而=颠转
  很可能=多半
  故意=力摆儿=专门
  狼吞虎咽=穷劳饿瞎,穷悚俄悚
  一只眼的人=边花儿=多眼龙
  一只脚有问题的人=掰掰儿、摆子
  形容一个人不修边幅=日不笼耸/鬼迷日眼
  不懂事的人=广耳石
  试一下=告一哈
  没关系=莫得事\不存(CEN)在
  忙不过来=搞不赢
  弄不懂=搞不醒豁
  以前小时候打乒乓(bing bong )球的术语有: 惨球 翻山奶替 奶力 抬抬板儿
四川方言有很多,蛇叫干黄鳝,蛆叫拱子,蛆耳子,油条叫马脚杆,竹子编的比园筛子还大几倍有两米左右用来晒粮食之类的叫斗腔,竹子编来捞鱼的叫虾扒,装鱼的叫巴搂,公公与儿媳妇乱搞叫烧火,砍了大树留下的根叫隔兜,没穿衣服叫打光董董,一丝不挂叫光叉叉,跑得快叫飞叉叉,尿床叫来尿,厕所叫茅斯,浇庄稼用的粪瓢叫瓜当,吃水用的叫瓜瓢,蜗牛叫干螺蛳,马蜂叫牛角蜂,绿色的臭虫叫打屁虫,七星瓢虫叫花姑嬢,浑身长满刺在树叶上叮人的都叫豁拉子,屁股叫沟子,肛门叫沟眼儿,女人偷人叫梭叶子,她的老公就是尖脑壳,哈包儿、闷登儿是傻的意思,牙叉梳叫暴牙腔,打摆子是很怕冷发抖,吃饭叫屙利骂人的意思,鼹鼠叫地滚子,长条的小鱼统统叫麻杆参、参加那个音,闪电叫扯火闪,女的打扮时髦叫妖叶儿,放屁叫打屁,陀螺叫骆儿,会响的陀螺又叫地蜂子,男人的睾丸叫烟荷包,蟑螂叫偷油婆,蟋蟀是灶鸡子,蚂蚱是叫鸡子,穿背心叫穿了一件夹夹,求人办事叫搬下巴骨

四川方言,1-10个的读法

如题。。1-10 的读法。。还有 。个。
四川话
四川话简介
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西南官话的主要使用地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的语言。 注1,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像广州话之于粤语,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历史
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话截然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蒙古人和女真人两次北方民族的入侵, 给四川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人口剧减。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从1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现代四川话,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
四川话特点
音韵
与普通话中声母的区别 :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2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á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而在声母“b”、“p”、“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变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
■普通话中声母后的"e" 读为''o'',并且直接读 如:哥哥(gó)注意不要读成(guó);上课(kǒ) 不要读成(kuǒ)
■部分词有''u''化现象,如累''luěi'',横''huen''(部分地方读''huan'')
■j,q,x后面的“u”可以读本音乌 虽(xǘ)然 民族(qu 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 速(xu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度
普通话中以韵母(元音)开头的音节,大多都冠以鼻音“ng”,如“安”[ngan]、“恩”[ngen]。
四川东北部的巴中、仪陇;四川南部的仁寿、井研、威远、自贡、荣县、隆昌、筠连和四川西南部的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等地的人能够区别平舌与翘舌。
同时成都市所辖彭州市、郫县、都江堰市和新都区西部使用一种独特的“卷舌音”,在读“十”、“室”、“吃”、“侄”等古代入声字时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有点类似于儿化音,比如“十”[shir]、“吃”[chir]。
在声调上,成渝片古入声归阳平(即二声),如“一”、“六”、“绿”等字声调均为阳平;雅棉小片古入声归入阴平(即一声);仁富小片古入声归入去声;岷江小片保留入声,因此也与通常意义的四川话差别较大。
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话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
词汇
文白异读:
四川话由于受北方官话的长期影响而产生了文白异读系统,白读音主要出现在高频日常生活用语中,而文读音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新词汇中。四川话的文白异读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中,但主要的趋势是文读越来越占优势,部分字白读已趋于消失,固定为文读读音。
语法
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
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去(qio)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
现象
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等等;
注释
注1:四川及重庆境内,也有小部分地区为湘语、客家话的方言孤岛,还零散分布着闽语、赣语的使用者;而攀枝花市由于历史原因,有大量的说东北官话的来自中国东北的移民。
注2:这里采用汉语拼音给四川话注音,根据实际情况声母添加了[v]、[ng],而几乎不使用[zh]、[ch]、[sh]、[n]。同时四川话中没有韵母[e],只有[ê],故使用[e]代替[ê]。四川话阴平调值为55,表现形式同汉语拼音,如“鸡”[jī];阳平调值为21,借用汉语拼音中轻声调号表示,如“巢”[cao];上声调值为53,借用汉语拼音中去声调号表示,如“走”[zòu];去声调值为213,借用汉语拼音中上声调号表示,如“雾”[vǔ]。
四川话的分类:
四川方言
西南官话成渝片:
成都话
重庆话
宜昌话
西南官话灌赤片:
岷江小片:乐山话 泸州话
雅棉小片:雅安话
仁富小片:自贡话 内江话
丽川小片:丽江话
德绵小片:中江话
其它汉语方言
客家话川湘片
闽语 ·赣语
东北话 ·湘语
四川方言大汇串文集
四川话,或称四川方言,指四川人主流的话语。四川话一般被看作西南官话的代表,和云南话、贵州话共同构成一致性较高的西南方言。
四川话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属于北方语系。四川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相当接近,在语调上则差异显著。
四川话的形成:四川话是古蜀语融合巴语以及中原汉语,尤其融入了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湖广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统一的四川话。
四川话有别于四川地区的语言。四川话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人群中,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四川人当中。
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中,除了绝大部分四川人说四川话外,还有大约150万人口说“客家话”,主要是广东东部和北部移民的后裔;沱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边远山区约有90万人带“永州腔”,是湖南永州府和宝庆府的移民后裔。
在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或高原地区,还存在其他多种民族和语言。四川境内,四川话外,主要的语言,盆地的西边,即川西高原,有彝语、藏语、羌语;盆地的南边,有苗语;盆地的西南边,有土家语。
●抓子(ZUA)——走到四川不能不知道抓子是什么意思,比如经常听见问:
“你在抓子?”中间的抓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抓”是做啥的连读。
“你抓子老(方言,意味了)?” 其中的"抓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扎起(发音za,3声上声,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北方人不要理解为“刀扎”“扎窟窿”“戳”,仅仅是同音字借用而已。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比北方话“加油”更强有力。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人么。”
●你娃——你小子!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啥子——什么,
●洗白——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都被输光了,“森上带点个子弹,都被洗贝喽”。“愣格没得钱耐?”“刚一发工资,钱都被婆娘洗白了仨!”
●语气词。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唦(两音都拖长)——表肯定语气,绝对正确。“唦”有的写成“撒”。
(以上三个用法在电影《抓壮丁》中,三个女人回答王保长的问题时接连使用)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发音so),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嘛(ma)——么(me),意义相近。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coco)——哪个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zuazi,抓(zua,降调)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ao阳平声)——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里头没碰到巴适的?”
●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说我们身上苕气打不脱、脚杆是弯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分分儿钟——每时每刻,时时刻刻,时常地
●咂——西南方言,1、吸吮;2、小口地喝酒、喝水。西南少数民族用麦管或细竹管从酒坛里吸酒也叫咂酒。
●呡(min三声)——嘴唇少少地沾一点儿,如“呡一口酒”
●拐——这里用“拐”字是同音字借用,意义完全不同。错了。“拐了,拐了”是“错了错了”,“不会拐的”是“不会错”。
●格、嘎——西南方言习惯疑问词前置。“格是?”(是不是)。“格好”(好不好)。“格吃了”(吃了没有)
●切——去。例如:“我们一起切。”“切”是成都话“去”的发音,一般四川人念“气”,自贡和内江念“记”。
●哈(三声)——“傻”的四川发音,如:“傻儿师长”,四川人念“哈儿师长”;“哈绰绰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样子。
●哈(轻声)——疑问。自问自答。轻度肯定。例子:“格是哈”?-是不是?是么?“军医哈”-是军医吧?是军医。
●服、附——糊涂,糊。川北人f/h不分,糊涂念“服涂”,搞“附”了,就是被搞糊涂了。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如果让川北人说清楚“红鸡公尾巴灰,灰鸡公尾巴红”,那简直要他的命了。
●不要虚:虚,心虚,害怕。不要害怕。
●我很绽(赞):zan降调,爱表现,性格外向张扬。“我很赞”,我很外向张扬。
●跟斗扑爬:摔筋斗,在地上爬滚。
●牙尖舌怪:多嘴婆,搬弄是非,挑别人的毛病。
●舔肥:舔别人的肥屁股,拍马屁。
●天棒:(川东,川中用得多)相当于北方方言的“愣头青”“二杆子”,讲话和做事情不假思索,不管后果乱做,像傻瓜一样办事。得
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
●崽儿:(重庆话)贬义的“那小子”。
●朝天门、较场口、解放碑、五里店:重庆地名
●大都会: 重庆解放碑一超大型商场(李嘉诚投资)
●黑么:非常
●串串:近似小火锅
●芊芊:餐时用来串菜餐后用来计量结帐的竹签
●西政:西南政法大学
●川外:四川外语学院
●偷儿:贼
●摸别个包包:掏人家口袋
●零点、回归迪吧:重庆解放碑有名的夜总会、迪吧
●疯:尽情地狂
●黑:很、非常
●耍:休假、玩儿
●汪山:地名,在江南山上
●老汉儿:老爸
●tancang:事情,含轻视,鄙视意
●又费马达又费电:不划算
●棒棒军:重庆地方特色--进城民工,仅靠一根竹 棒和一对绳子及体力谋生
●黑闷凶:非常有能耐、本事
●贡:窜进窜出
●耿直:重庆人最常挂在口头的两个字。重庆话说一个人不耿直,是对他最大的侮辱,那你在重庆人里也就混不开了。耿直要对朋友无条
件诚实,信任。
●假打:这个词与耿直相对,而有异曲同工之妙。呵呵,说假打的时候,就是要打假。
●宝气:傻。有笑话说一老外往首饰柜台一站有些感慨,不禁用撇脚的汉语,向售货小姐赞叹起来:“小姐,宝……气!”小姐一下愣了
,一回神就马上用重庆的辣子招呼他。“宝气,宝气,你龟儿才宝气!”
●冒皮皮:吹牛。有道是“冒皮皮,打飞机”。
●龙花、龙火皮:乡巴佬,龙火皮意指土得要命。
●背兜儿:背篓
●婆娘:女人,有时也指妻子。
●扯(ce):发音时韵母音要拉长。表示跑题了。例如“扯远了”“胡扯”。
●zua二声:踢。例如“zua球”,“zua你两jo(脚)”。
●zua瞌睡:打瞌睡
●脑(音同老)壳:脑袋
●瞎孔:胳肢窝
●倒拐子:手肘
●罗兜、作登儿:都指臀部,的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
●客西头儿:膝盖
●渠算儿:蚯蚓
●丁丁猫儿、洋丁丁儿:蜻蜓
●爪母儿、爪猫儿:蚱蜢
●[gezao]:跳蚤
●金啊子:知了
●瞎块儿:青蛙
●巢冲:蛔虫
●偷油婆:蟑螂
●雀雀儿:小鸟
●照鸡子:蛐蛐儿
●我屋里头的,堂客,娃儿他妈:这个男人的妻子
●右 客:女人,带有贬义
●男 客:男人,带有贬义
●涮坛子:说大话,吹牛皮或
给你提供部分通用的 本人是四川人
"移"或者"耶" 1
"二"或者"勒儿" 2 后者连读
"三"或者"三安" 3 同上
"四"或者"斯" 4
"五" 5
"牛"或者"落"或者"炉" 6
"骑"或者"欺" 7
"扒"或者"八" 8
九 9
"时"或者"肆" 10

古代对父亲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对父亲的称谓有先府君,家君,家大人,家严,令尊。

1、先府君。是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

2、家君。既可以作为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可以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

3、家大人。清代著名的小学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经义述闻》里每一篇的开首都要冠上一句话:“家大人曰”。

4、家严。清陈梦雷《绝交书》:“先慈恐不孝激烈难堪,遣人呼入。家严出,以婉词相讽。”

5、令尊。是用来称对方父亲的敬词。见《红楼梦》:“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父亲

1、先府君:

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儿子给父亲写行状,一般也用这样的称呼。

2、家君:

既用做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

3、家大人:

清代著名的小学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经义述闻》里每一篇的开首都要冠上一句话:“家大人曰”,“家大人”,即王引之称呼自己的父亲。

4、家严:

清陈梦雷《绝交书》:“先慈恐不孝激烈难堪,遣人呼入。家严出,以婉词相讽。”

5、先考:

这种说法不用于口语,一般在祭文、灵位或者碑文中出现。也用于称呼别人死去的父亲。

参考资料:湖北网台《涨知识:古人如何叫“父亲” 》

阿父:

【用法】《南史• 谢诲传》:“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诲女(诲诛)被发徒跣与诲诀曰:‘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阿伯:

【用法】对父亲的一种口语称呼。清人梁章钜《称谓录•一•方言•称父》:“吴俗称父为阿伯”。

阿公:

【用法】对父亲的方言俗称。

阿翁:

【用法】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有“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乃翁”乃是陆游自指,而非称呼他人之父。

阿玛:

【用法】这是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在看清代特别是满洲人的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叫法。

家父:

【用法】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家君:

【用法】既用做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

家尊:

【用法】称呼别人的父亲。

家公:

【用法】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先父:

【用法】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

先府君

【用法】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儿子给父亲写行状,一般也用这样的称呼。

先考:

【用法】这种说法不用于口语,一般在祭文、灵位或者碑文中出现。也用于称呼别人死去的父亲。

先人:

【用法】对别人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子:

【用法】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舅:

【用法】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君子:

【用法】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

先夫子:

【用法】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公:

【用法】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

先帝

【用法】现在皇帝:对死去的上一代皇帝的称呼。

先卿:

【用法】古代君主对臣子已经死去父亲的敬称。

先严:

【用法】对死去父亲的敬称。

老爷子:

【用法】对父亲的方言称呼。老舍《骆驼祥子》:“‘也不是我说,老爷子,’她撇着点嘴说,‘要是有儿子,不象我就得象祥子!可惜我错投了胎。’”

老公:

【用法】此说见于《南北史续世说》。

原文为:“高昂兄弟并劫略。其父次同语人曰:‘吾四子皆凶狠,我死后有人与我一楸土耶?’及次同死,昂起大冢。

对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楸土,今被压,竟知为人否?’”老公即是高昂对他父亲高次同的称呼,相当于现在的“老头”。

老太爷:

【用法】《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尊称别人的父亲(也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或公公、岳父)。”

老子:

【用法】对父亲的方言称呼。

老爷:

【用法】封建社会大家族里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老爹:

【用法】儿媳妇对公公的方言称呼。

老大人:

【用法】对别人父亲的敬称。

老父:

【用法】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扩展资料: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

1、严亲

司马光《送王殿丞知眉山县》:“畴昔侍严亲,俱为彩服人。”

2、家翁

《山堂肆考》:“郭子仪子暧尚升平公主,尝与争言。子仪囚暧,入待罪。上曰:‘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3、阿公

《南史·颜延之传》:“尝与何偃同从上南郊,偃于路中遥呼延之曰:‘颜公。’延之以其轻脱,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偃羞而退。”

4、尊

魏晋六朝皆称尊。《宋书·谢灵运传》:“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

5、老儿

赵彦卫《云麓漫钞》:“今人呼父曰爹,语人则曰老儿。”

6、家尊

《晋书·王献之传》:“谢安问曰:‘君书何如君家尊?’”

7、父

《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

8、灵椿

冯道《赠窦禹钧》:“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以灵椿喻窦燕山,后世称父为椿。

扩展资料:

1、乃公

《汉书·陈万年传》:“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反睡不听,何也?’”

2、乃翁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阿爹

戴良《失父零丁》:恶致灾交天困我,今月七日失阿爹。

4、阿八

韩愈《祭女孥文》:“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孥子之灵。” (小库按:梁氏以“阿八”为韩愈自谓,亦有说法认为“阿八是拏女之母也。”)

5、哥哥

唐代家法,父对子自称哥哥。《唐太宗书甘泉帖》:“省书潸然,益增感念。善自将爱。遣此不多。哥哥勅。”

文章标题: 古人正常交谈是用各地方言吗,要是看到眉山的东坡先生用四川话吟词是什么感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7536.html
文章标签:眉山  东坡  方言  古人  交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