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08 18:39: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朝代,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制度。
一、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隋末唐初将领。著有多部兵书,但大多已经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北宋时列入《武经七书》。李靖是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原来是隋朝将领,李渊太原起兵反隋后,入李世民幕府,为唐朝的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萧铣政权,平定了辅公祏的反叛。贞观三年,率领大军灭亡东突厥,被封为代国公,贞观九年,率领大军征讨吐谷浑,后来改封为卫国公,649年病逝,谥号景武。
主要成就: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二、李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唐朝初期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后来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高句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669年去世,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
主要成就:破东突厥,灭高句丽。
三、王忠嗣
王忠嗣(706年—749年),初名王训,唐朝时期著名将领。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被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开元十八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730年,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738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天宝元年,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两王子阵亡,吐谷浑降唐。最后因为宰相李林甫诬陷,被唐玄宗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而终。宝应元年,追封为兵部尚书。
主要成就:大破奚契联军,降服契丹三十六部,大破吐蕃。
四、苏定方
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唐朝杰出的军事家。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义军,乱世中屡建战功。贞观初年归李唐,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作为前锋率先攻破颉利可汗牙帐。显庆二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为大唐帝国立下不世之功。先后迁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乾封二年去世,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庄。
主要成就:破东突厥、灭西突厥、平葱岭之乱,夷百济、伐高句丽、败吐蕃。
五、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唐代政治家、军事家。早年参加武举入仕,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部讨伐安禄山,收复多处失地,至德二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曾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后来史思明又攻陷洛阳,吐蕃也入侵,郭子仪再次重掌兵权。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多次离间诬陷,使得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广德元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仆固怀恩游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建中二年,郭子仪去世。德宗废朝五日,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主要成就: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入侵。
六、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唐朝宰相、军事家。出身军伍世家,十八岁便投身军旅,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后又以败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为神策都将。784年,李晟率军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改封西平郡王。793年,被罢去兵权,改封太尉。793年,李晟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主要成就:讨伐河朔三镇,平定朱泚之乱,抵御吐蕃入侵。
七、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契丹族,唐朝时期著名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晚年为程元振、鱼朝恩所谗,病死徐州。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
主要成就:参与平定安史之乱,镇压浙东袁晁起义。
八、裴行俭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唐朝时期著名将领,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早年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裴行俭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665年,拜安西大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679年,西突厥的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当时裴行俭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途经西州时,募得万骑,以计俘都支,将吏于碎叶城为他立碑纪功。同年,率军平定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的叛乱。681年,以反间计逼伏念执温傅来降,余众悉平。永淳元年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宪。
主要成就:计俘都支,平定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之乱。
九、韦皋
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唐朝时期著名将领。为韦元礼七世孙、韦贲之子。韦皋在蜀地二十一年,总共击破吐蕃军队的总数是四十八万,擒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一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和韦皋同一时代的武将几乎无人能出其右。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805年,韦皋去世,辍朝五日,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主要成就:治蜀二十一年,和南诏、拒吐蕃。
十、张议潮
张议潮(799一872年),唐朝时期民族英雄、名将,工部尚书张谦逸之子。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开拓疆土四千余里。公元867年,入朝为官,敕封河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金吾卫大将军。公元872年,卒于长安,追赠太保。
主要成就:驱逐吐蕃,收复河西。
还有很多诸如薛仁贵、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等。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隋末唐初将领,著有多部兵书,但大多已经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北宋时列入《武经七书》。贞观三年,率领大军灭亡东突厥,被封为代国公,贞观九年,率领大军征讨吐谷浑,后来改封为卫国公,649年病逝,谥号景武。
主要成就: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唐朝初期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后来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高句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669年去世,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
主要成就:破东突厥,灭高句丽。
王忠嗣(706年—749年),初名王训,唐朝时期著名将领。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被唐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开元十八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730年,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738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天宝元年,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两王子阵亡,吐谷浑降唐。最后因为宰相李林甫诬陷,被唐玄宗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抑郁而终。宝应元年,追封为兵部尚书。
主要成就:大破奚契联军,降服契丹三十六部,大破吐蕃。
苏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唐朝杰出的军事家。隋朝末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义军,乱世中屡建战功。贞观初年归李唐,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夜袭阴山一役中,作为前锋率先攻破颉利可汗牙帐。显庆二年,累功升任行军大总管。苏定方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将唐朝国土向西开拓至中亚,向东扩展至朝鲜半岛,为大唐帝国立下不世之功。先后迁任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乾封二年去世,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庄。
主要成就:破东突厥、灭西突厥、平葱岭之乱,夷百济、伐高句丽、败吐蕃。
郭子仪(697年—781年),唐代政治家、军事家。早年参加武举入仕,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部讨伐安禄山,收复多处失地,至德二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曾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后来史思明又攻陷洛阳,吐蕃也入侵,郭子仪再次重掌兵权。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多次离间诬陷,使得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广德元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仆固怀恩游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建中二年,郭子仪去世。德宗废朝五日,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主要成就: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入侵。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唐朝宰相、军事家。出身军伍世家,十八岁便投身军旅,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后又以败吐蕃之功,封合川郡王,入朝为神策都将。784年,李晟率军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改封西平郡王。793年,被罢去兵权,改封太尉。793年,李晟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主要成就:讨伐河朔三镇,平定朱泚之乱,抵御吐蕃入侵。
李光弼(708年-764年),契丹族,唐朝时期著名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晚年为程元振、鱼朝恩所谗,病死徐州。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
主要成就:参与平定安史之乱,镇压浙东袁晁起义。
裴行俭(619年—682年6月9日),唐朝时期著名将领,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次子。早年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裴行俭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665年,拜安西大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679年,西突厥的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当时裴行俭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途经西州时,募得万骑,以计俘都支,将吏于碎叶城为他立碑纪功。同年,率军平定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的叛乱。681年,以反间计逼伏念执温傅来降,余众悉平。永淳元年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宪。
主要成就:计俘都支,平定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之乱。
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唐朝时期著名将领。为韦元礼七世孙、韦贲之子。韦皋在蜀地二十一年,总共击破吐蕃军队的总数是四十八万,擒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一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和韦皋同一时代的武将几乎无人能出其右。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805年,韦皋去世,辍朝五日,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主要成就:治蜀二十一年,和南诏、拒吐蕃。
张议潮(799一872年),唐朝时期民族英雄、名将,工部尚书张谦逸之子。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的吐蕃,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开拓疆土四千余里。公元867年,入朝为官,敕封河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金吾卫大将军。公元872年,卒于长安,追赠太保。
主要成就:驱逐吐蕃,收复河西。
1、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年),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次年又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2、高仙芝
高仙芝(?—756年1月24日),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宝六年(747年)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
率军出击,智取小勃律,升安西节度使。天宝九载进攻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次年,石国引大食来攻,高仙芝出击大食败归。后入朝,授开府仪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将军。
3、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人,黑齿氏,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黑齿常之生在百济。黑齿常之的早年事迹不详,善于用兵,史称其“骁勇有谋略”。
在百济任达率(百济官名)兼郡将。降唐后数十年,黑齿常之屡建战功,纵横青藏所向披靡,数破突厥,威震天下,进爵燕国公。永昌元年,受酷吏周兴诬陷,黑齿常之含冤自缢而死。
4、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唐代军事家。因爵封西平郡王,世称李西平。李晟原为边镇裨将,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
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
5、薛仁贵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于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唐高宗时,薛仁贵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李光弼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高仙芝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黑齿常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李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薛仁贵
自古以来的每一场战争,除了军事实力,计谋也是一个可以决定战斗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虽然参战人数敌不过对方,但是最后却大获全胜的战役,比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韩信指挥的“背水之战”都是其中的经典战役。
唐朝名将裴行俭
唐朝时期也有这么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将军假意让敌军抢军粮,实际上却是以军粮为圈套,将敌军全部歼灭,而指挥这场战役的就是唐朝著名将领裴行俭。
裴行俭的父亲裴仁基,兄长裴行俨都是效忠于隋朝的臣子。而隋朝被唐灭亡之后,裴行俭则在唐朝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并被唐初名将苏定方所赏识。
以谋略出众而受到重用的唐初名将苏定方,将自己用兵的谋略悉数都教给了裴行俭,裴行俭也正是因为苏定方的教导,为后来立下的赫赫战功奠定了基础,这一段故事,在《新唐书》中也有记载,“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
征讨叛军
公元679年,本来是归顺于唐朝的突厥突然爆发了起义,突厥的两个部落相继开始反唐,集结起来的叛军足足有几十万人之多。作为单于都护府长史的萧嗣业奉命前去征讨这些叛军,但是被这些叛军击败。于是,唐高宗就下诏让裴行俭担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并且率军前去征讨。裴行俭率领一支总共有30多万人的军队,前去征讨。
在裴行俭之前,萧嗣业在运输军粮的时候,因为草原上宽阔且没有遮挡的地形,以及突厥骑兵的神出鬼没,这些粮车经常在中途被突厥的叛军抢走,很多战士不是在战场上牺牲,反而是饿死在前线。于是,到达前线的裴行俭说:“以谋制敌可也。” ,就是要用计谋来击败敌人。他的计谋就是用假的军粮来给敌军设下圈套。
这段故事在《新唐书》上也有记载:
“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齑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羸兵走险。贼驱就水草,解鞍牧马。方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裴行俭准备好了三百辆的粮车,这些粮车里装的并不是军粮,而是每一辆粮车里都装着五名骁勇善战的士兵,手中拿的是长刀和弓箭,整个行伍保持着和平常的粮车一样的构造。而在这些粮车后面,裴行俭还秘密安排有精兵的队伍跟在后面。
突厥的叛军依旧来抢粮车,拉车的士兵假装逃走,这些粮车落入叛军手中。这些叛军没有对这些粮车起疑,反而是直接将这些粮车带往了自己的营地,这些躲在粮车中的士兵就一路留下标记,指引着后面潜伏的精兵队伍。
大胜
于是,就在他们要打开粮车,将其中的粮食拿出来的时候,躲在粮车中的士兵猛然跳出,他们和后面跟着标记一路赶来的精兵队伍将整个抢军粮的突厥叛军悉数歼灭。之后,裴行俭带领的大军,也跟着路上的标记,来到了突厥军的营地,将所有突厥军都斩杀于马下。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突厥的叛军敢再次偷袭唐朝的粮车了,这些突厥的叛军恨不得只要看到粮车,就躲得远远的。
结语
裴行俭诚恳待人,获得士兵爱戴,同时善于料敌决胜,善于用兵,他的老师苏定方也评价他“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唐高宗更是评价他“行俭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矣,其兼授二职。”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