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被同事抬杠是一种什么体验

时间: 2021-05-07 10:54:55 | 作者:道法自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被同事抬杠是一种什么体验

抬杠一词的概念?

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残存着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那几个人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的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抬杠」的起源。满族作家文康在所著的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里即曰:——「只看孟子与告子两个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后来,也不过一个道得个『食色性也』,一个道得个『乃若其性,则可以为愈矣』。」而这种「抬杠」,当然不限于清朝的时代,而是被今日的台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了「台湾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种借着机伶巧诈的嘴上工夫指责别人,而同时也闪避别人指责的文化习惯。「抬杠」是一种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口水浪费,东拉西扯,似是而非。

杠精为何物?

杠精内心与表现

以马哲观点来看,杠精多数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看待你说的事情,然后非常没有礼貌地驳斥,长期没有人教化,就会形成杠精体质。对于成年的杠精,较为凶猛,很难用逻辑说服,他恰恰最喜欢投入诡辩之中,并以言语的争执为乐,一旦对方放弃争辩,他就认为自己又胜利了。

教科书式中国人抬杠案例: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


编辑部的故事中抬杠场面https://www.zhihu.com/video/1228295853493993472

以历史观来说,中国人普遍不善讲逻辑,不习惯以逻辑思维进行沟通,中文由于其自身特点,口语中的广义狭义概念及双关语较多,容易引发争议。

中国社会从学校到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日常对话、活动中不太注重逻辑的言传身教。

抬杠本质是什么?

抬杠的本质都是歪曲原意。

无意识的抬杠是欠缺逻辑思维能力,造成的语言表达障碍。

(逻辑)思维~(逻辑)表达~(逻辑)理解

日常对话过程中发生的抬杠,就是由于思维、表达、理解三个环节中欠逻辑能力。也就是说,但凡有一个环节缺乏逻辑,就容易引发抬杠。

逻辑思维的养成源于教育

西方人日常运用逻辑思维交流沟通,用逻辑辩论,中国人日常不怎么运用逻辑沟通,抬杠倒是家常便饭,英国人在儿童小学阶段就设置了逻辑锻炼课程,逻辑,可以说是一种形式思维,是左脑思维,只是会需要用右脑的语言表述出来,所以教育水平落后的人普遍很不善于运用这门学科。西方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习惯用逻辑思维进行沟通,展现的是一种平等。而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则是用权威来专制,展现的是不平等,是绝对服从,服从真理倒也好,可悲的是多数家长自己的思维都逻辑不通,还要教育孩子,不是扯淡吗?最常见的论据就是这是专家说的,这是你老妈说的,能错吗?这种行为就是不给孩子展现论证的过程而直接捏造一个论据另其被迫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极其常见也是及其令人发指的教育行为。

记得导演李安在采访中这样说到,作为一个华人导演首次在英国拍戏的时候,英国的演员经常会用辩论的方式和他进行交流,这让他感到不太习惯,要知道在中国日常的辩论往往到不了两三个回合就会以“我说了算!或者,你懂个屁,我走的桥比你路还多”结束。呵呵,这样的谈话交流在中国可谓随处可见,这也是不通过论证强行让人接受其观点的常见伎俩!可以看出,有的中国式交流里,提出观点,引出论据就结束了,没有论证的过程,一句话,这是常规、这是国情,然后就没有具体论证了。

有些人不善于运用逻辑思维与人沟通,但是却非常喜欢驳斥他人的言论,驳斥的速度更是快如闪电。没有论点,会让人不知所云;没有论据,论点没有支撑,难以令人信服;没有符合逻辑的论证即推理过程,论据与论点脱节,难以形成对论点的支撑。驳斥别人的观点,需要点题(别跑题),需要驳斥其论据论证,点明对方的错误,如类比不当,逻辑不清,以偏概全等等。驳斥是同样要有三要素。人们经常犯的错误是不针对对方提出的论点进行有逻辑的辩驳,并不是站在对方论点的对立面来论证矛盾,而是喜欢如下的一些反驳方式,这些都是诡辩,补充一点:诡辩是介于辩论和谬论之间的灰色地带,容易让人摸不清头脑,容易混淆众人视听,但诡辩的本质依然是谬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诡辩伎俩:

最常见中国式抬杠有哪些?

1.针对对话中“概念“进行扯皮

要明白,对话中的概念有时候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但是杠精才不管呢,只要听见对话中不太具体的概念信息时,马上就会开始反驳,立刻让对话偏离原本的宗旨,脱离了原本的语境,最后你自己都不知道你们讨论的原始观点是什么了,一脸懵逼在那里争辩。比如《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集中两个女人由“个体户、劳动者“引发的抬杠。

你在对话中讲概念是A,他以a来进行反驳,概念置换。

对于这种情况,你一定要冷静,重新表述你最初要表达的观点,说明观点中的概念范畴。

2. 无中生有,跑题。

也就是反驳的不是一个逻辑前提。歪曲别人的观点进而驳斥一个无中生有的论点,这种很常见,往往你就会被对手带跑偏。如别人论述的明明是A,你非说“你咋不说B”.他在说“北京还有些地方需要改善”,你批驳“上海还有地方需要改善呢”。A和B是两个可以独立存在的事,非要以B批A,这叫牵强附会,强词夺理,再如你说“A比B更接近完美,有人反驳说:“你错了,C才算世界上最完美的”,这就是引入了新的概念,打破了原有的逻辑前提和范畴。

3.断章取义,本质也是跑题,对方说“假设A=B,那么B=C”,你说“瞎说,有时候B就不等于C”,忽略了对方的前提。

4.包含关系歪曲为等于

通常是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简化为“等于”关系。比如你说:能进入西藏的人肺功能好。杠精反驳,我肺功能全达标,我就有高原反应。

5.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混用,集合与非集合,交集补集概念混淆。

对方说:“只有A才B”,你批驳说"这会儿有A怎么没B".对方说的A是B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即有B必有A,但有A不一定有B,你将其理解成了充分条件即有A必有B,这叫歪曲对方论证,只能显示自己逻辑不清。还有很重要一点常见的关联词:只要。。。就和只有。。。才这两个一个是表充分一个是表必要,经常有人搞不清,这也体现了为何逻辑比数学难表达,因为有语言表述方式的问题掺杂在里面。比如我说只要打雷就会下雨,对方反驳我说“你瞎说,昨天没有打雷也下雨了,”请问这样的反驳能和我的观点产生对立矛盾进而推翻我的言论吗?答案是不能的,因为他们驳斥我的充分条件从逻辑上是不能推翻我的论点的,我说只要打雷就会下雨并没有说只有打雷才会下雨。很多人把别人的充分条件当做必要条件来进行反驳,这就是典型的诡辩。再比如说我说“只要是广东人就都是中国人”,有人反驳“老子是东北人,老子不是中国人吗?”再比如说“讲风水给小孩起名能让人增加成功几率”,人反驳“我就随便起的名字不也成了大老板啦。”以上这些都是驳斥别人的充分条件认为能推翻别人的论点,是不讲逻辑的诡辩。再说形式化一点就是,假言推理中,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否点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也不能肯定前件,充分和必要前后件互为逆否命题。这是命题逻辑学的一个根本形式。人们常常会犯否定前件就认为能否定后件的错误。

6. 循环论证,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如证明“鸦片能催眠”,所用的论据是“它有催眠的力量”。而“鸦片有催眠的力量”,又要借助于“它能催眠”来证明。这就是犯了循环论证的自证。这是论证无谓的一种,当辩士为支持某项主张所提供的根据,其实是同一主张换汤不换药的重复时,就是进入了“循环论证”的无谓性。换句话说,在循环论证中,论证的前提就是论证的结论,因此又称为“先定结论”。一个瘦子问胖子:“你为什么长得胖?”胖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多。”瘦子又问胖子:“你为什么吃得多?”胖子回答:“因为我长得胖。”老马:“可是什么有意义呢,许三多?人这辈子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做没意义的事情。”  许三多:”有意义就是好好活。“老马:“那什么是好好活呢?”  许三多:“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人不管你说什么他都要说,不是啊,其实是。。。,最后发现和你说的是一个前提一个结论,但是怎么听起来像在反驳你似的,这就是换汤不换药把你说的用他自己的语言重讲一遍进而来证明他的观点。所以将一个还需要定夺的论点换一种说法直接当做自己的论据来论证原命题的方式就是循环论证。

7.因果倒置,也称为最强的削弱方式。

比如,有人说“今天交通事故频发导致了道路上的机动车非常多。”其实呢,是由于机动车出行太多,导致了事故频发。

有人说“美国的新冠病毒确诊案例最多,美国的医疗环境太差了!”恰恰相反,正因为美国医疗发达,才容易发现确诊病例。

其实以上的论证全都可以用形式逻辑A>B,-A<-B来表达,只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依赖右脑思维语言来表达非形式逻辑论证,所以就会非常难,日常对话辩论中有一半可能都是违背形式逻辑的诡辩,所以我希望大家有空多学一点形式逻辑并结合日常对话和有效辩论。

文章标题: 被同事抬杠是一种什么体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5781.html
文章标签:中国习俗  历史  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