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能剧在日本还流行吗

时间: 2021-05-01 18:05: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能剧在日本还流行吗

日本的能剧是一种什么样的戏剧

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其他两种喜剧形式是歌舞伎和木偶。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能乐的历史

14世纪早期,秉承数个世纪舞台传统的各种各样的表演剧团巡回地在寺庙、神社和节庆场合演出。他们一般都有贵族的赞助。“猿乐”就是这诸多流派之一。出色的戏剧作家兼演员观阿弥 (1333–1384) 及其子世阿弥(1363–1443)将猿乐改革成为能乐,他们创设的表演形式基本上被沿袭至今。观阿弥(1333–1384)将大众娱乐“救世舞”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引入猿乐,它的行动吸引了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仪满 (1358–1408)的注意并且得到了后者赞助。

观阿弥死后,世阿弥成为观世剧团的头目。仪满继续赞助剧团,这使得它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提炼能乐的审美原则,包括物真似亦即模仿事物,以及戏剧的语言yugen,受禅宗影响的一种美学理想,强调对于神秘深邃的追求。除了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能乐剧作之外,世阿弥还撰写了很多论文,对后来几个世纪内能的表演起到了规范作用。

室町幕府倒台之后,能乐得到军事领袖丰臣秀吉的赞助;17世纪,能乐成为德川庆喜的官方财产。在这些年里,表演比世阿弥时代变得更为缓慢凝重。

随着幕府制度结束,明治时代(1868–1912)的能乐由于梅若实 I Umewaka Minoru I (1828–1909)这样的表演者的执著以及贵族的赞助,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二战之后,能乐必须完全仰赖公众的支持方能生存。今天,人数不多但是非常热忱的观众继续支持能乐,相当数量的业余爱好者通过缴纳歌舞学费在继续支持能乐。最近几年,围绕火光的室外能乐表演越来越流行,夏季在寺庙和神社和公园举办这样的表演为数不少

什么是日本能剧

  能剧

  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能剧和狂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形态。“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则是以滑稽的对白、类似相声剧一样的形式来表演。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剧本所采用的语言均为中世纪时的口语。能剧及狂言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的最大威胁,就是青年人对古老戏剧失去了兴趣。 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能剧和狂言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计划,日本政府也已经把能剧及狂言列入到“文化财产”之列,能剧和狂言及其艺术家们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培训戏剧演员的计划得到了日本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一整套记录该古老剧种的计划正在筹备实施当中。

  对于能剧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表演时戴上的面具。能剧面具对于能剧表演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商家的招牌是圣物,挂上去绝对不能再碰地下一样。能剧演员尊面具为圣。他们表演时穿的衣服、袜子等都可以给人看,唯独是面具,像珍宝一样放在铺上锦布的木盒中,别人不可以随随便便看。

  能剧即将上演的时候,由于表演时穿的衣服十分宽大,需要别人帮忙穿,假发也需要别人帮忙戴好并系好,但是,面具绝对要自己戴上。他们相信,一个面具,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角色的灵魂,不能让别人侵犯。而能剧的面具,大致可以分为男、女、老、幼、灵、鬼六大类,表演能剧而戴错面具,是十分失礼的。

  戴面具的时候,表演者会小心翼翼地从木盒中取出面具,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把面具的正面对着自己的脸,说:“我要演你了。”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每个能剧表演者表演前都会这样做。说完,就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日本能剧发展
  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其他两种喜剧形式是歌舞伎和木偶。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能乐的历史
  14世纪早期,秉承数个世纪舞台传统的各种各样的表演剧团巡回地在寺庙、神社和节庆场合演出。他们一般都有贵族的赞助。“猿乐”就是这诸多流派之一。出色的戏剧作家兼演员观阿弥 (1333–1384) 及其子世阿弥(1363–1443)将猿乐改革成为能乐,他们创设的表演形式基本上被沿袭至今。观阿弥(1333–1384)将大众娱乐“救世舞”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引入猿乐,它的行动吸引了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仪满 (1358–1408)的注意并且得到了后者赞助。
  观阿弥死后,世阿弥成为观世剧团的头目。仪满继续赞助剧团,这使得它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提炼能乐的审美原则,包括物真似亦即模仿事物,以及戏剧的语言yugen,受禅宗影响的一种美学理想,强调对于神秘深邃的追求。除了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能乐剧作之外,世阿弥还撰写了很多论文,对后来几个世纪内能的表演起到了规范作用。
  室町幕府倒台之后,能乐得到军事领袖丰臣秀吉的赞助;17世纪,能乐成为德川庆喜的官方财产。在这些年里,表演比世阿弥时代变得更为缓慢凝重。
  随着幕府制度结束,明治时代(1868–1912)的能乐由于梅若实 I Umewaka Minoru I (1828–1909)这样的表演者的执著以及贵族的赞助,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二战之后,能乐必须完全仰赖公众的支持方能生存。今天,人数不多但是非常热忱的观众继续支持能乐,相当数量的业余爱好者通过缴纳歌舞学费在继续支持能乐。最近几年,围绕火光的室外能乐表演越来越流行,夏季在寺庙和神社和公园举办这样的表演为数不少。
  能乐表演的要素
  舞台

  能乐的舞台,本来是在室外,现在一般都在大建筑物里面,能乐舞台本身就是艺术品。
  主台长宽各六米,用磨光的日本柏树建成,上面覆盖神道风格的屋顶,另外建有一座通往舞台的桥(“桥悬”)。在主台的右边和后面是乐师和合唱团所在的地方。后墙上面绘有松树,这是所有节目所使用唯一的背景,布景由演员的词汇和合唱来创造。
  舞台后面有三四个乐师(杂子方hayashikata),吹笛,打小手鼓和大手鼓,当剧情需要时则打大鼓。合唱(“纵队”jiutai)坐在舞台的右边,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歌唱出主角的话语和思想。
  面具、角色、服装和道具
  许多没有直接接触过能乐的海内外人士首先通过著名的面具了解能乐,这些面具在博物馆和特别的展览会上可以见到。能乐的面具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例如青年女子、老人和恶魔;用于同一个角色的面具也还有不同等级,这影响到角色和戏剧将如何表演。欢乐和悲伤可以通过同一个面具来表现,而仅仅需要稍稍调整。
  一般说来,只有主角(shite)带面具,但是在有些剧目中伴角(tsure)也带面具。但是配角(waki)、配角的伴角(wakizure)以及儿童角(kokata)均不戴面具。
  如同面具一样,能乐中鲜艳奢华的服装也非常著名,这与能乐的光秃秃的舞台和拘谨的动作相比,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主角服装厚达五层,还有用锦缎制作的外套。演员穿上这套行头营造出威严伟岸的效果,在某些演出中还要加上红色或者白色的假发,效果非凡。
  主角和配角可以用手势表达复杂的意思,通过使用道具这种手势语言的效果得到加强。最常见的道具就是折扇。扇子可以用来象征一个物品,例如匕首或者勺子,也可以用来表示动作,例如召唤或者赏月。
  节目和表演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
  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第三组能剧是假发戏。通常,假发戏是关于平安时期(794–1185)的一个美丽女人的故事,这个女人陷入深深的爱情之中。第四组能戏是最大的一组,一般称为杂能(zatsu noh),因为这种剧目涉及到多样的主题。第五组能戏叫做恶魔能(鬼畜物kichiku-mono)。这种戏动作最快,主角经常首先以人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场,后来第二场中复以恶魔的身份出场。

  一出能戏: 葵之上
  能戏《葵之上》是经常上演的常备剧目。该剧的原作者不详,它是由世阿弥根据11世纪的一部由紫氏部撰写的小说《源氏物语》改编成。
  一开始,宫廷官员(为“胁连”的角色)解释说葵是一个叫做源氏的宫廷贵族之妻,身怀六甲,女巫瑛日被招来,想搞清楚到底什么鬼魂附体。折叠的袍子放在舞台前面,代表葵。
  女巫(“连方”的角色)将附体的鬼魂招来了。
  鬼魂走来。主角戴着代表复仇女神的面具。她是源氏的失宠的情人六女。六女述说他自己的遭遇,她说,这个世界上幸福乃是昙花一现,它对容光焕发的源氏的妻子葵充满怨恨。在不久前的一次节日聚会上,葵的车将六女的车挤到一边,六女受到进一步的羞辱。
  六女的灵魂用扇子殴打葵,然后就走入舞台后面。助手用袍子挡住观众视线,主角取下复仇女神面具,换上女魔鬼面具。
  宫廷官员叫来信使,要他邀请山中的苦行僧过来驱逐魔鬼。
  驱邪开始,主角回到舞台中央,现在戴上了恶魔的面具,手中挥舞魔杖。 他们激烈交战,六女的愤怒的灵魂被苦行僧的咒语打败了。佛法的胜利和葵的得救,这个结局与小说《源氏物语》大相径庭;在小说里面,葵在生产源氏之子时死去。

  狂言的历史
  有人认为狂言起源于八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一种娱乐形式。这种来自中国的娱乐在以后几个世纪演变为猿乐。到14世纪的时候,在猿乐剧团中,表演严肃的能剧的剧团和表演诙谐的狂言的剧团有了明显的分别。作为能剧的一个部分,狂言得到军事贵族的支持,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明治维新以后,狂言由家族剧团维持下来,主要是出云和小仓流派。今天,专业的狂言表演者一方面独立表演,另外也跟能剧搭档演出。

  表演和剧本
  狂言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在两场能剧中穿插的独立的喜剧。但是这个词也指狂言的演出者在能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又叫爱狂言aikyogen)。在能剧中的狂言角色,有些是能剧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狂言是通向两场能剧之间的过渡桥梁。在后面一种情况下,狂言表演者独自在舞台上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剧情。这种讲解 给能剧的主角足够时间换装,并且,对于封建时代那些未受过教育的观众来说,这样做也便于理解。
  目前,大约有260种独立的狂言剧目。按照最普通的分类,可以将他们分为下面几个组。胁狂言(吉利剧), 大名 (封建地主) 剧,他罗剧(“他罗”是作为主角的仆人的名字),婿(女婿) 剧, 女 (女人) 剧, 鬼(魔鬼) 剧,山武神(山中苦行僧)剧,出家(佛教僧侣) 剧,盲 (盲人) 剧,舞(舞蹈)剧和杂(杂) 剧。除了杂剧之外,最大的类别属于他罗(仆人)剧。 仆人剧的主角是一个聪明的普通人,他从不试图逃避他作为仆人的命运,并且能够通过与主人善处而使得生活更为快乐。
  狂言的服装比起能剧来就简单多了。服装大多是中世纪日本的日常服饰。多数狂言剧不使用假面,虽然有50个剧目使用,通常也是使用在非人类的角色,例如:动物、神灵和鬼魂。与能剧的表演者毫无表情比起来,狂言的表演者大量使用丰富的面部表情,以达到喜剧效果。

什么是日本能剧:

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能剧和狂言属于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形态。“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则是以滑稽的对白、类似相声剧一样的形式来表演。无论是能剧还是狂言,剧本所采用的语言均为中世纪时的口语。能剧及狂言在今天的社会中,遇到的最大威胁,就是青年人对古老戏剧失去了兴趣。 就其广义而言,能戏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 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能剧和狂言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计划,日本政府也已经把能剧及狂言列入到“文化财产”之列,能剧和狂言及其艺术家们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培训戏剧演员的计划得到了日本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一整套记录该古老剧种的计划正在筹备实施当中。

对于能剧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表演时戴上的面具。能剧面具对于能剧表演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商家的招牌是圣物,挂上去绝对不能再碰地下一样。能剧演员尊面具为圣。他们表演时穿的衣服、袜子等都可以给人看,唯独是面具,像珍宝一样放在铺上锦布的木盒中,别人不可以随随便便看。

能剧即将上演的时候,由于表演时穿的衣服十分宽大,需要别人帮忙穿,假发也需要别人帮忙戴好并系好,但是,面具绝对要自己戴上。他们相信,一个面具,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角色的灵魂,不能让别人侵犯。而能剧的面具,大致可以分为男、女、老、幼、灵、鬼六大类,表演能剧而戴错面具,是十分失礼的。

戴面具的时候,表演者会小心翼翼地从木盒中取出面具,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把面具的正面对着自己的脸,说:“我要演你了。”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每个能剧表演者表演前都会这样做。说完,就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日本能剧发展
能剧和狂言属于日本四种古典戏剧形式之列。其他两种喜剧形式是歌舞伎和木偶。就其广义而言,能戏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虽然能戏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能乐的历史
14世纪早期,秉承数个世纪舞台传统的各种各样的表演剧团巡回地在寺庙、神社和节庆场合演出。他们一般都有贵族的赞助。“猿乐”就是这诸多流派之一。出色的戏剧作家兼演员观阿弥 (1333–1384) 及其子世阿弥(1363–1443)将猿乐改革成为能乐,他们创设的表演形式基本上被沿袭至今。观阿弥(1333–1384)将大众娱乐“救世舞”的音乐和舞蹈元素引入猿乐,它的行动吸引了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仪满 (1358–1408)的注意并且得到了后者赞助。
观阿弥死后,世阿弥成为观世剧团的头目。仪满继续赞助剧团,这使得它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提炼能乐的审美原则,包括物真似亦即模仿事物,以及戏剧的语言 yugen,受禅宗影响的一种美学理想,强调对于神秘深邃的追求。除了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能乐剧作之外,世阿弥还撰写了很多论文,对后来几个世纪内能的表演起到了规范作用。
室町幕府倒台之后,能乐得到军事领袖丰臣秀吉的赞助;17世纪,能乐成为德川庆喜的官方财产。在这些年里,表演比世阿弥时代变得更为缓慢凝重。
随着幕府制度结束,明治时代(1868–1912)的能乐由于梅若实 I Umewaka Minoru I (1828–1909)这样的表演者的执著以及贵族的赞助,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二战之后,能乐必须完全仰赖公众的支持方能生存。今天,人数不多但是非常热忱的观众继续支持能乐,相当数量的业余爱好者通过缴纳歌舞学费在继续支持能乐。最近几年,围绕火光的室外能乐表演越来越流行,夏季在寺庙和神社和公园举办这样的表演为数不少。
能乐表演的要素
舞台

能乐的舞台,本来是在室外,现在一般都在大建筑物里面,能乐舞台本身就是艺术品。
主台长宽各六米,用磨光的日本柏树建成,上面覆盖神道风格的屋顶,另外建有一座通往舞台的桥(“桥悬”)。在主台的右边和后面是乐师和合唱团所在的地方。后墙上面绘有松树,这是所有节目所使用唯一的背景,布景由演员的词汇和合唱来创造。
舞台后面有三四个乐师(杂子方hayashikata),吹笛,打小手鼓和大手鼓,当剧情需要时则打大鼓。合唱(“纵队”jiutai)坐在舞台的右边,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歌唱出主角的话语和思想。
面具、角色、服装和道具
许多没有直接接触过能乐的海内外人士首先通过著名的面具了解能乐,这些面具在博物馆和特别的展览会上可以见到。能乐的面具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例如青年女子、老人和恶魔;用于同一个角色的面具也还有不同等级,这影响到角色和戏剧将如何表演。欢乐和悲伤可以通过同一个面具来表现,而仅仅需要稍稍调整。
一般说来,只有主角(shite)带面具,但是在有些剧目中伴角(tsure)也带面具。但是配角(waki)、配角的伴角(wakizure)以及儿童角(kokata)均不戴面具。
如同面具一样,能乐中鲜艳奢华的服装也非常著名,这与能乐的光秃秃的舞台和拘谨的动作相比,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主角服装厚达五层,还有用锦缎制作的外套。演员穿上这套行头营造出威严伟岸的效果,在某些演出中还要加上红色或者白色的假发,效果非凡。
主角和配角可以用手势表达复杂的意思,通过使用道具这种手势语言的效果得到加强。最常见的道具就是折扇。扇子可以用来象征一个物品,例如匕首或者勺子,也可以用来表示动作,例如召唤或者赏月。
节目和表演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
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第三组能剧是假发戏。通常,假发戏是关于平安时期(794–1185)的一个美丽女人的故事,这个女人陷入深深的爱情之中。第四组能戏是最大的一组,一般称为杂能(zatsu noh),因为这种剧目涉及到多样的主题。第五组能戏叫做恶魔能(鬼畜物kichiku-mono)。这种戏动作最快,主角经常首先以人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场,后来第二场中复以恶魔的身份出场。

一出能戏: 葵之上
能戏《葵之上》是经常上演的常备剧目。该剧的原作者不详,它是由世阿弥根据11世纪的一部由紫氏部撰写的小说《源氏物语》改编成。
一开始,宫廷官员(为“胁连”的角色)解释说葵是一个叫做源氏的宫廷贵族之妻,身怀六甲,女巫瑛日被招来,想搞清楚到底什么鬼魂附体。折叠的袍子放在舞台前面,代表葵。
女巫(“连方”的角色)将附体的鬼魂招来了。
鬼魂走来。主角戴着代表复仇女神的面具。她是源氏的失宠的情人六女。六女述说他自己的遭遇,她说,这个世界上幸福乃是昙花一现,它对容光焕发的源氏的妻子葵充满怨恨。在不久前的一次节日聚会上,葵的车将六女的车挤到一边,六女受到进一步的羞辱。
六女的灵魂用扇子殴打葵,然后就走入舞台后面。助手用袍子挡住观众视线,主角取下复仇女神面具,换上女魔鬼面具。
宫廷官员叫来信使,要他邀请山中的苦行僧过来驱逐魔鬼。
驱邪开始,主角回到舞台中央,现在戴上了恶魔的面具,手中挥舞魔杖。 他们激烈交战,六女的愤怒的灵魂被苦行僧的咒语打败了。佛法的胜利和葵的得救,这个结局与小说《源氏物语》大相径庭;在小说里面,葵在生产源氏之子时死去。

狂言的历史
有人认为狂言起源于八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一种娱乐形式。这种来自中国的娱乐在以后几个世纪演变为猿乐。到14世纪的时候,在猿乐剧团中,表演严肃的能剧的剧团和表演诙谐的狂言的剧团有了明显的分别。作为能剧的一个部分,狂言得到军事贵族的支持,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明治维新以后,狂言由家族剧团维持下来,主要是出云和小仓流派。今天,专业的狂言表演者一方面独立表演,另外也跟能剧搭档演出。

表演和剧本
狂言这个词通常指的是在两场能剧中穿插的独立的喜剧。但是这个词也指狂言的演出者在能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叫爱狂言aikyogen)。在能剧中的狂言角色,有些是能剧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狂言是通向两场能剧之间的过渡桥梁。在后面一种情况下,狂言表演者独自在舞台上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剧情。这种讲解 给能剧的主角足够时间换装,并且,对于封建时代那些未受过教育的观众来说,这样做也便于理解。
目前,大约有260种独立的狂言剧目。按照最普通的分类,可以将他们分为下面几个组。胁狂言(吉利剧), 大名 (封建地主) 剧,他罗剧(“他罗”是作为主角的仆人的名字),婿(女婿) 剧, 女 (女人) 剧, 鬼(魔鬼) 剧,山武神(山中苦行僧)剧,出家(佛教僧侣) 剧,盲 (盲人) 剧,舞(舞蹈)剧和杂(杂) 剧。除了杂剧之外,最大的类别属于他罗(仆人)剧。仆人剧的主角是一个聪明的普通人,他从不试图逃避他作为仆人的命运,并且能够通过与主人善处而使得生活更为快乐。
狂言的服装比起能剧来就简单多了。服装大多是中世纪日本的日常服饰。多数狂言剧不使用假面,虽然有50个剧目使用,通常也是使用在非人类的角色,例如:动物、神灵和鬼魂。与能剧的表演者毫无表情比起来,狂言的表演者大量使用丰富的面部表情,以达到喜剧效果。
http://baike.baidu.com/view/340630.htm
我爱看日剧

关于日本能剧的

就是想要日本能剧的一些那个经典的剧目和视频地址....虽然不是很了解但是忽然很感兴趣....谢谢~~~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者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更可能仅包括二出或者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者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基于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jo-ha-kyu,序言-解释-结尾),单剧则通常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
  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更多地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五个组的能剧,第一组为神剧(“神事物”)),主角首先以人出现,再以神明形式出现。这些剧动作缓慢,今天已经很少表演。第二组为战士剧(修罗物)。多数表演当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平源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战士请求祭司为他的灵魂祈祷。
  第三组能剧是假发戏。通常,假发戏是关于平安时期(794–1185)的一个美丽女人的故事,这个女人陷入深深的爱情之中。第四组能戏是最大的一组,一般称为杂能(zatsu noh),因为这种剧目涉及到多样的主题。第五组能戏叫做恶魔能(鬼畜物kichiku-mono)。这种戏动作最快,主角经常首先以人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场,后来第二场中复以恶魔的身份出场。
  一出能戏: 葵之上
  能戏《葵之上》是经常上演的常备剧目。该剧的原作者不详,它是由世阿弥根据11世纪的一部由紫氏部撰写的小说《源氏物语》改编成。
  一开始,宫廷官员(为“胁连”的角色)解释说葵是一个叫做源氏的宫廷贵族之妻,身怀六甲,女巫瑛日被招来,想搞清楚到底什么鬼魂附体。折叠的袍子放在舞台前面,代表葵。
  女巫(“连方”的角色)将附体的鬼魂招来了。
  鬼魂走来。主角戴着代表复仇女神的面具。她是源氏的失宠的情人六女。六女述说他自己的遭遇,她说,这个世界上幸福乃是昙花一现,它对容光焕发的源氏的妻子葵充满怨恨。在不久前的一次节日聚会上,葵的车将六女的车挤到一边,六女受到进一步的羞辱。
  六女的灵魂用扇子殴打葵,然后就走入舞台后面。助手用袍子挡住观众视线,主角取下复仇女神面具,换上女魔鬼面具。
  宫廷官员叫来信使,要他邀请山中的苦行僧过来驱逐魔鬼。
  驱邪开始,主角回到舞台中央,现在戴上了恶魔的面具,手中挥舞魔杖。 他们激烈交战,六女的愤怒的灵魂被苦行僧的咒语打败了。佛法的胜利和葵的得救,这个结局与小说《源氏物语》大相径庭;在小说里面,葵在生产源氏之子时死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YUggvKttHk/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8iGWXwdSeo/
y

文章标题: 能剧在日本还流行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5007.html
文章标签:流行  在日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