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海泊村的变迁@青岛人

时间: 2021-04-28 16:53:02 | 作者:薇罗妮卡five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海泊村的变迁@青岛人

在青岛市市北区辖区内,台东与四方交界处,有条海泊河,岸边有个村庄,名叫海泊村。

海泊村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海泊河河底与河帮是泥土结构,海泊河在小阳路(小村庄至阳本印染厂之间的干路,今称人民路)上的桥,也比现在的窄得多,最多只能并排跑两辆汽车。当年,海泊河的北面还有一条支流(原址位于今海慈医院A楼与B楼之间),是从错埠岭村东南的于姑庵(最早称为黄德庵)一带流过来,只有三四米宽,流经青岛第二十中学(今青岛经济职业学校)门前,从今海慈医院后门流进海泊河。

海泊桥两岸的变化日新月异,上图是多年前编发文章引用的一张配图,下图是近几日路过时所拍摄。

在威海路与小阳路(今人民路)路口的海泊河上有南北两座桥,两桥相距150米,统称海泊桥。南桥横跨海泊河主流,建于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北桥(原址位于今海慈医院A楼与B楼之间东侧的人民路路边)横跨的就是那条海泊河支流,建于建于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泊桥是青岛市区和乡村分界线,南桥以南是台东镇,这是青岛市区;南桥以北则进入郊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日本当局在海泊河南桥设立入城检查站,老百姓俗称卡子门,白天黑夜都有日本兵站岗,对从桥北郊区进入桥南市区的百姓,进行严格盘查。桥旁放有三角架式铁蒺藜,可以随时拦在桥北阻挡马车与行人。

海泊村就在海泊河北桥的东北面,台柳路(台东镇到崂山柳树台之间的干路)从海泊村北半部穿过,海泊河的这条支流,则沿着海泊村南侧的边缘由东向西流,因此紧贴着台柳路和海泊河支流的海泊村,自然是东西长,南北短。海泊村约有五百户,都是红瓦或灰瓦的小平房,街头有公用水龙头和公用厕所,村中除了纵贯东西的台柳路,就是大小胡同了。

海泊村靠近威海路和小阳路两条交通要道,这里工商业比较兴旺,小工厂和小作坊遍地都是。村里耕地很少,务农的村民少之又少,村民大多数到工厂上班。村里的农业,仅在海泊河边种点小麦。房屋前后种点蔬菜,村里没有耕牛等大型牲口,只有鸡犬等小型动物与家禽。海泊村北面、东面有些庄稼地,那时还没有鞍山路;西面也就是小阳路(今人民路)南端和威海路北端的西面,是一片荒草和树林。从大康纱厂(青岛国棉一厂),要走草地上踏出来的小路;南面到海泊河主流,在不大的地面上有一些房屋。海泊河支流以南,威海路以东,是一大片低洼的沼泽地,这里曾有个养牛场。

日本占领青岛时期,海泊村村西(今海慈医院址)是日伪派出所。当年这里是一片树林,村中有一所小学,村西北角有一座土地庙。。海泊村的商店主要集中在台柳路,有土产店、日用百货店、农具店、烟酒店等。由于台柳路是交通要道,不少顾客是来往的行人。台柳路上的义源烧锅,是个手工作坊,那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所用原料是发霉的地瓜干,所用设施也不过是蒸馏、发酵用的几口大锅、大缸,,但是酿造出的白酒却在周围的村镇很有名声。由于原料便宜,酒价低廉,海泊村的人家喝酒,都忘不了义源烧锅,远近有许多酒店都到这里来批发。海泊村有和隆织布厂、永昌织布厂、义发和织布厂、三信织布厂、山东木厂(加工木材)、恒兴铁工厂(制作纺织机件)等。海泊村交通便利。又有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地人纷纷来海泊村建厂。海泊村的永生茂织毯厂,就是从南方来的一对年轻夫妻在这里选址、投资兴建的。厂里有两台织毯机,连同倒线,共有八九个工人。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海泊村虽然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但是依然保持乡村的风情民俗。过年的时候,凡是经济来得及的村民都穿长袍马褂,家家贴对联,户户放鞭炮,一派乡村浓郁的年味.每家都摆供祭祖,除夕夜通宵守岁,初一早晨还黑灯瞎火的时候,全村就给辈分最大的老人拜年,然后村民再相互恭喜发财。村民们正月初九到台东镇,逛玉皇庙庙会(玉皇庙,原址位于今道口路与姜沟路路口,原建筑现已不存);正月十一到错埠岭村东南(位于辽阳西路与福州路路口西南角居民楼南侧,初称黄德庵,后称于姑庵,今称观音寺),逛于姑庵庙会;正月十六到下四方村,逛海云庵庙会。每个庙会都有茂腔、柳腔等民间戏曲演出,还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杂耍等民间艺术。

此时正值日本人侵占青岛时期,大工厂都有地下党组织,通过工会为工人争取权益。日伪政府为了搜捕地下党员,常常以查户口为名深更半夜闯有进百姓家。‘查户口’原本只是查流动人口比较多的市区,后来连偏远的村庄都查。就在一天深夜,,海泊村村民早已熄灯睡觉了,突然日伪宪兵敲着村民的门,紧接着是几声狗叫,村民从睡梦中惊醒。随后,日伪宪兵抓走两个青壮年,这两个人也不是共产党员,日伪宪兵是宁可错抓一千,绝不放走一个。

当时的青岛纺织业已经赫赫有名,只不过发达的纺织业都是日资工厂所为,海泊村这几家小工厂和小作坊,无资本也无技术,仅是依靠客商云集的便利条件生存着,所赚利润甚微,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有家底的还要时不时地贴上几个,发展根本谈不上。解放后,国家纺织品实行统购统销,海泊村第一次有了喘息的机会。随着公私合营进入高潮,这一行当参加合营的业户越来越多,欢乐的锣鼓声在海泊村这个小小的村落。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海泊村的人口不断膨胀,先是难民,后来是公私合营和房屋改造,独门独户变成了大杂院,往日的宁静消失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海泊桥周围人气升旺,春季有许多人站在南桥南侧的土坡上放风筝,桥下溪流潺潺更是儿童们的乐园。此时,海泊桥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桥面有多处已露出裂缝的木板。由于交通运输和城乡交流的不断发展,旧式海泊桥难以承受压力,终于得以改建。此后,错埠岭村以东修了十几座水库,截断了这条季节河有限的水源,海水也泊不到海泊桥了,河床淤积和海边修建石栏,海泊河的清水好多年就不淌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海泊河成了吴家村造纸厂与新和化工厂的排污河,使海泊河变成污水沟。

1993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成立海泊河两岸改造指挥部,决心改造污浊不堪的海泊河,给两岸市民改善生活环境,这是青岛市最后一个政府拨款的改造工程。

海泊村159号是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原称山东省青岛第二十中学,始建于1956年,学校刚开始面积不大,仅有平房7栋51间,教职工共75人,学生685人。从1960年起,学校举办单一的初中学历教育,规模最大时,在校生人数达到2678人。1982年开始招收职业高中班;1984年学校加挂青岛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校名;1985年9月,停招普通高中学生;1993年改称青岛经济职业高级中学;1998年教育局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停招初中生;1999年正式更名为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学校经过几次扩建形成现在规模,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2021年11月6日9时,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举办建校60周年校庆庆典仪式上,国家及省市教育部门分别对学校建校60周年表示真切的祝贺。并与包括经济学校校长孙焕利在内的其他领导、校友共同拉开庆典仪式的序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能看见这条海泊河支流,海泊河北桥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条海泊河支流铺上水泥板,北桥拆除了,桥东支流成为没有路牌的路。后来,海泊河主流成为一条景观河,海泊河北桥西侧岸北的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人民路2号)拆除,海慈医院在此地建成新的门诊楼,定名为A楼。

二十一世纪初期,海泊村拆迁建成海泊人家,海泊村已经没有多少痕迹了,只有那所学校还矗立在原址,海泊村的那段历史已成为记忆。

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文章标题: 海泊村的变迁@青岛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4583.html
文章标签:青岛  历史  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