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美国老是带头打压中国的深层次原因

时间: 2021-04-28 16:52:20 | 作者:杨知否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美国老是带头打压中国的深层次原因

当屠龙少年成为恶龙,便是下一轮恶的开始。

这貌似就是大国关系的真实写照,当一国顺势崛起,取代另一国家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一定也会生长出鳞甲,成为主导世界的恶龙,去打压、去征服,甚至去毁灭。

历史的轮回不止一次,英国、美国,下一个会是谁?谁知道呢。

霸权的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会在何时结束,国家的命运一直都是这么残酷,不能成为格局的主宰者,就一定会被主宰。

美国的恶还在继续,它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世界的安与危。

美国的恶从何而来?又究竟为何作恶?

或许,从中美关系中能探究到美国作恶的根源。

不论站在中国的角度,还是美国的角度,不论时局怎么变幻,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国关系。尽管重要,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依然对立,甚至已经懒得修饰或掩饰了,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不好。

这种感觉就像你特别讨厌一个人,你也懒得掩饰,所有不满都要挑明写在脸上,总之就是不好,做啥都能挑出来毛病。当然,用人与人的关系行为国与国的关系不够严谨,就是让你感受下美国对咱们是什么态度。

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一直针对中国?

当然,对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应该很容易回答,从小就被灌输,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堆原因,比如美国的强权和霸道、政客道德和偏见、某些阴谋论等。仔细分辨,这些好像更像是表象或者表达出的某些情绪。

我们对国家关系的看法,很多时候都是被大众文化的给塑造了,大众文化倾向于告诉你,国家关系是由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背后有对政客道德上的指责和评判,也有对某些利益团体的攻击和宣泄,这些并不是观察大国关系和政治现象的理性角度。

抛开这些表象和夹杂的情绪,我们可以从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两个维度,理性看待中美关系,找到美国交恶中国的深层原因。

从政治权力维度,看全球权力配置。

从经济利益维度,看全球财富分配。

这是两个并行的维度,在这两个维度上构成了美国在全球的权力红线和利益红线,一旦这两条红线被突破,美国就会动用国家权力进行打压、制裁、甚至毁灭,无论对象是谁。

事实上,不管是政治权力层面,还是经济利益方面,高速崛起的中国都是对美国冲击最大的国家。

政治权力维度

二战后,美国开始主导世界格局。世界格局的底色,其实就是国家之间的权利分配。权力的配置和市场配置比较相似,就是你获得多大的权利和获得多大的市场。权力分配不是主观设计的,是需要靠实力的,权力的分配机制是向强者流动和集中,能力越强,权力越大。

美国就是靠着这种超群的国家实力,主导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之前,美国和苏联构成了世界权力权力的两极,此时世界有两个均衡的权利中心,形成两极对峙的格局。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独享超级权力,成为唯一的超级权力中心,一步步建起了霸权的世界。

权力想要构建霸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巨量的暴力资源,资源垄断地位和权力的合法性。从这三个条件观察,就能看出美国是怎样建立起世界霸权的。

苏联解体后,美国拥有巨量的暴力资源。过去讲一超多强的局面,是经济的角度,军事上美国独霸,在世界各地建有军事基地,美国是在主动进攻,很多国家都是在战略收缩,或者叫战略防御,没有国家能阻止美国的扩张。

美国掌握的资源是垄断性的。主要是指暴力、经济和科技。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匹敌,美国在世界充当维护者角色,靠的就是垄断的这些资源。这种垄断性的资源不一定会用,但是威慑作用大。不管是在军事、经济和科技,美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任何一种形式的暴力打击,都足以限制和摧毁一个国家的发展。

寻求权力的合法性。靠国际组织和观念输出,建立其他国家对权力的认同,这是一种隐性的威权。

仅仅凭借暴力,一个国家的统治成本会非常高,而且这样的格局往往是高度不稳定的。南北朝、五代十国、罗马帝国晚期,一个暴力推翻另一个暴力反复上演。这些国家不是缺少暴力资源的问题,而是缺少合法性的问题。

历史上不同类型的国家,寻求不同类型的合法性,所谓君权神授,民主选举,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都是在寻求合法性。

美国定义了很多标准,世界各国的关系按照这个标准运行,人权,民主,自由,环保都是政治正确,这些政治正确构成了合法性,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的地位和形象,很多国家自愿认同和依附美国。同时,这些标准也能作为攻击和打击别人的借口,很多时候,不需要动用武力,就能实现敲打别国的目的。

美国构建合法性的另一条途径,就是主导建立国际组织,完善和制定国际规则,打着自由和民族的旗帜,来塑造自己的合法性形象。这些组织制定相关国际规则,并被世界各国认可和接受,形成一定的约束。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都在借助这些机构在实现国家意志,时至今日,仍具有占有主导地位。

美国正是依靠自身所具备的这三个条件,一步步建立起了由自己主导的霸权体系。

在这个霸权体系中,美国利用自己的主导和支配地位,规划和安排不同国家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他国家不管怎样发展,都不能越过红线,伤害美国的利益。

这是一个稳定的、对美国非常有利的世界格局,对美国来说,这种格局是不容质疑、挑战和颠覆的,因为挑战和颠覆就意味着权力的分散和利益的转移。

只是,任何一种格局都是当前状态下的一种权力的平衡,而且权利分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这个格局内的国家实力发生变化时,权力自然就会向强者流动,重新分配,原本稳定的格局就会出现松动,甚至变化,以寻找新的平衡。

在霸权者看来,维持现状的稳定是最好的局面,不希望出现破坏稳定的任何因素。

霸权就像那条恶龙,非常有魔力,而且是唯一的和排他的,一旦拥有,不容许有任何挑战。为了维持霸权,美国就必须不断强化和巩固当下的格局。在不断强化霸权的过程中,势必会导致美国与其他快速发展的国家发生权力冲突,有冲突必然会有霸权对挑战者的暴力打压。

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不自觉地就成了美国霸权体系的搅局者和挑战者。最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权力体系的平衡面临重大的挑战。所以,使用霸权的恶进行暴力打压,成了美国对中国的常规动作。

美国对我国的暴力打压,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美国对中国的怀有极大偏见、一直在针对中国、用双标衡量中国,中国做什么都是错的、意识形态、民主人权什么的·。这些都是表象,不是核心因素。

现在中美关系的冲突,主要是中国的强势崛起,已经搅动了世界权力格局的不平衡,冲击了美国主导的权力格局,动摇了美国的红线,不管是不是中国,只要这个力量存在,都会被打压被收拾,英国经历过、日本经历过、欧盟经历过,其他弱小国家更是随时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所以,政治权利的博弈,才是中美冲突的根源之一。

不过从现实看,不管咱们国家的意愿如何,有能力改变,而且正在改变世界权力格局的正是咱们,也只有咱们可以。中国这种发展势头和可能性,在美国看来,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威胁和竞争对手。

中国的发展一直是牵动着美国的神经,对于美国来说,意识形态、民主、人权啥的根本不重要,这些只是攻击和打压的借口和手段,限制和暂缓中国的发展才是真实目的。

最关键的是,在美国的打压下,中国仍以超强的毅力和忍耐力挺过来了,实力和形象都上来了。常规意义上的打压和制裁已经起不到明显的作用,所以最近两年,美国干脆就撕下了修饰和伪装,直接赤裸裸地动用国家力量限制中国的知名企业,已经顾及不了大国形象和面子了。

很多人可能好奇,既然美国害怕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发展,为啥还要转移技术和产能,提供资金,积极推进全球化,拉动了其他国家发展,包括中国?为何一开始不选择压制呢?

关于这个问题,英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英国的霸权方式是殖民统治,对殖民地打压和掠夺,国内企业生产出大量的产品,销售不出去,造成产能过剩,引发经济危机,导致日不落帝国的霸权瓦解。原因就是消费没跟上,再多的产能也没有用,消费才是拉动经济增长最强劲的马车,这早已成了共识。

美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并不是什么大国责任,而是美国希望自己更好,其他国家发展更够帮助美国更好。美国有一流的技术,一流的工厂,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也需要把一流的产品卖出去,全球化和产业转移,一方面能够帮助美国淘汰落后产能,后发国家承接;另一方面,后发国家参与发展,收入提高,能够购买和消费更多的美国产品,用当下流行的词就是实现了经济的双循环。

这是现代帝国主义非常隐蔽的发展逻辑,美国并不希望后发国家不发展、贫困。美国希望的是后发国家成为温顺的肥羊,让他有肉可吃。

这个世界的经济终究是消费拉动的,没有购买力,就不存在产业的发展。

再次强调,市场和权力的配置,不是人为设计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解决旧的问题,新解决方案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有需要更新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世界的真相之一。

就像全球化是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美国积极推动全球化,美国迎来财富暴涨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内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些国内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这些对外政策就是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方案。

经济利益维度

中美经济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贸易冲突,贸易摩擦是中美冲突的根本问题之一。

中美贸易冲突只是表现形式,底层原因是,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浪潮下,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伤害了美国的制造业,给美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贸易摩擦只是美国在政治上的反应。

先来看一下,制造业是怎样转移的。

制造业转移是一个慢慢演化的过程,杜拜法案就是最初煽动制造业转移的那双翅膀。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一个和创新经济有关的法案,叫《杜拜法案》,之所以制定这个法案,是因为之前美国的科研项目由政府资助,产生的专利权一直由政府控制,并且公司申请专利的使用程序很复杂,所以这些专利很少向私人企业和部门转移,专利的商业化非常低,只有不到5%。

意思就是美国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研究出来的专利,超过95%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没有创造出价值,很多发明专利被束之高阁了。

逻辑也很简单,政府拥有发明专利权,但缺少动力和能力进行商业化;私人企业有动力和能力实施商业化,因为申请使用的流程复杂,不能顺利的被使用。这就造成巨量的资源浪费,反过来也限制了科研的发展,只有在市场验证中科研才能得到更好的反馈。

《拜杜法案》的出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科研创新交给市场,鼓励企业和私人参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正如所设想的那样,《拜杜法案》的确刺激了小公司的科技创新,大量公司参与创新研发,科研创新的潜力被搞活,科研成果的分布也更加分散,致使大公司在技术上的优势没有那么明显了。科研技术专利成为一种可以购买交易的商品,在市场的作用下,就出现一种现象,大公司开始购买小公司做出的技术创新,然后再整合出一个产品。过去那种从科研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一把抓的公司模式,从内部开始出现分化。

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小公司发现没有必要去费劲做一个完整的产品,就专门搞新技术,然后等大公司来买我的技术就行了。大公司也发现,公司的最优策略就是从小公司那里购买新技术授权,再快速把技术整合成新产品。

这种趋势也带来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过去大公司的优势就是技术壁垒,购买技术之后,技术壁垒就没了,市场是开放的,你能买到技术,别的公司也能买到技术,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就没有了,大公司就需要找到新的优势策略。

这个策略就是追求速度壁垒,让自己创新的速度比别人都快,这样来确保自己的优势。既然重点是要追求产品的创新速度,那就应该把生产流程外包出去,才能轻装上阵,这样调头会更快,速度优势会更强。这就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需求,就是“大规模外包”。

关于大公司购买技术,转向速度壁垒的策略,不理解的话可以参考手机行业,再大的企业也没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不是不重视技术研发,是因为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保持全面的领先,越是复杂的产品越需要购买其他公司的,竞争的优势往往就体现在谁首发了某项技术。

就这样,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大规模外包的需求,正好跟咱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匹配上了,我国也抓住机会,接住了这次制造业的转移。

生产流程大规模外包,美国只专注创新,新制造在中国发展。自此,美国进入创新经济时代,中国进入制造业时代, “美国创新+中国制造” 深度绑定,而且只有依赖中国制造,美国创新经济的优势才能够充分发挥,这也是中美关系的牢固根基所在。

这就是过去几十年整个制造业转移的逻辑。

从这个逻辑看,也验证了上文提到的美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的那个问题,美国帮助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真正的还是美国利益,把落后的制造业转移,后发国家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提升,然后再把产品卖给这些国家的市场。美国赚大头,其他国家赚小头。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发展带来了好处,但是发展同样来带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以及美国的逆全球化思潮。

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国内财富的分配不均,引发社会矛盾,倒逼美国的对外政策,中美贸易摩擦就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表现之一。

美国借助创新经济带来巨额财富,本土创新经济获得井喷式财富,带动很多新产业,主要是与创新经济配套的产业。但是,这轮财富分配主要集中在创新产业,创新经济拉动的制造业并没有出现在美国,而是出现在中国,在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摧毁了美国的很多传统行业。也就是说,在这一轮的财富增长中,美国的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并没有获利,反而没落了。

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大头。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导致大量的失业,创新产业吸纳的就业有限,并且是高层次人才,美国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消化掉这部分失业。

传统产业衰落,财富向新兴创业产业集中,造成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拉大,国内出现一系列失衡,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这些矛盾短期内又无法通过进一步的经济发展来解决,因为创新经济和产业转移的格局已经形成,是不可逆的。就制造业而言,不论是政策、技能、劳动力还是规模化的网络协同,中国的优势是美国无法匹敌的。所以,经济越发展,就越拉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美国的传统制造业越不利,美国国内的问题也就越严重。

常规的经济手段已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政治手段就会登场。动用政治权力,对冲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成为美国仅有的选择。贸易摩擦,就是经济问题在政治层面的反映。

更让美国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不仅主导了制造业,而且创新经济发展很快,西方在技术领域的优势也不断丢失,深刻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这些都严重威胁了美国的经济利益。

所以,我们看到近年来,美国动用国家政治权力的力度不断升级,正是经济优势不断丢失的表现。

在一个体系中,当权威开始被挑战和质疑,就是走下权力之巅的开始。

不管是贸易摩擦还是政治打压、制裁,美国都是为了达到两种目的:

一是保护本土制造业,缓解国内矛盾。

二是打压中国企业,限制中国经济发展。

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贸易摩擦和打压制裁将是美国对待中国的常态化手段,因为我国的发展不会停滞,反而在其他国家的衬托下显得更为强劲。

美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对美国的全球化政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出现反全球化的思潮和行动。

由于贫富差距拉大,美国社会出现撕裂,人民越不满意,就会有越多的人希望政府采取本国优先的政治立场,排除掉移民的竞争,排除掉外国商品的竞争,保障本国人的福利,等等。这就是最近民粹主义抬头的原因。特朗普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上台的,执政期间所有的对外政策都是围绕美国优先的原则开展,美国优先致使美国政策大幅回归本土,这和全球化倡导的发展观是相违背的。

另外,统治是有成本的。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成本很高的政治发明,所以,最早出现国家的地方都在大河流域,农业文明发展程度高,人口规模大,才能提供国家运作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国家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但并不是免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复杂、越是现代化的国家,成本就越高。

美国想要继续维持霸权的统治,一样需要高昂的成本,世界各地的主角 ,世界警察的身份,国际机构的发起和会员单位,都需要美国政府的财政支撑,这就是前段时间美国疯狂退群的原因之一。

美国近些年的疯狂,和中国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旦形象和信任被打破,所谓的民主、人权、大国责任和世界和平,这些美国曾经倡导的政治正确,被自己的一系列操作亲手打破,被信任和拥护的合法性也即将丧失,这才是美国霸权最大的危机。

来自民间的恶意

当然,美国对中国的恶意,不只来自官方,还有来自民间的偏见。偏见来自无知的傲慢,也来自美国政府和媒体的刻意宣传。

那些对我们发出恶意的美国人,他们是典型的被大众媒体塑造的一代。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来过中国,对中国的认识都是通过大众媒体,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状态,贫穷、落后、混乱。

这些都是政府和媒体引导和营造的认知偏差。

政府习惯把两国的关系导入民间的情绪,很多偏见性的认知,是美国政府对中国政策向民间的延伸,政府需要他们的支持和认同。现在美国很多民众对中国的一个最大误解,就是中国的发展抢走了美国的就业机会,在正常人看来,是非常可笑的。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上的形象并不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体的选择性报道。美国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话语权,并且掌握着世界的宣传渠道,他们的有选择、不客观公正的报道,误导了民众的判断。

媒体也是追逐利益的组织,利益的核心来源就是流量,流量怎么来,不是自己公正的报道,而是要找人们乐意看到的内容,大国关系和大国冲突永远是最让人关注的话题。

就像我们对印度的印象,主要来自媒体的报道,这些报道都是奇葩的吸引眼球的事,正常的有影响的事情却很少报道,因为不吸引人,没人不爱看这个,所以对印度的印象就是奇葩。我们应该相信,真实的印度绝对不仅仅只有奇葩这一面。

除了政府营造和不公正的媒体报道,当然还有很多农村写实电影和公知的功劳。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只找人性阴暗的东西给别人看,而且喜欢把人性的阴暗描绘成国家和民族的劣根,其实这些只是所有人类的通性。并没有说这类电影不好,我们需要自我反思,而不是以艺术和文化的名义输出到国外,除了为国家的形象抹黑,除了对个人名气有帮助外,对国家没有任何的正面意义。这类内容,根本算不上文化输出。

关于文化输出,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你品品,说得非常有道理:

不能树立正面形象的文化输出,都可能成为卖丑和卖艺。想象一下我们对韩国的印象,对日本的印象,会觉得他们国家的标签很正吗?和对美国的印象是不是有点不一样。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社交化媒体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中心化媒体的报道偏差,让世界看到更多真实的中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外民众对咱们国家的固有印象。比如抖音,海外版叫Tik Tok ,让没有来过中国的外国人看到中国现在的生活原来是这么出彩,一点一点在改变着国外民众对我们的不真实印象。

文化输出不是靠口号,是靠具体的商品带动的,国内知名出海品牌的崛起也扮演了文化输出的角色,让国外看到更真实的品牌,更真实的中国,更真实的力量。

别人怎么对你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只有自己强大了,自己的路怎么走,才能自己说的算。

不论美国怎样喋喋不休,中国的发展显然已不可阻挡。

不论美国怎样继续作恶,中国一定会是那个屠龙少年。

文章标题: 美国老是带头打压中国的深层次原因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4580.html
文章标签:世界格局  历史  美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