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一)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时间: 2021-04-28 12:53:01 | 作者:angledodo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一)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本系列历史研究文章原于2021年发布于“新浪博客”,但由于屡遭莫名封禁,故转移至此以飨读者!

著作权声明:本系列文章,所有观点除注明出处外,均系作者原创,特别是“清河说”、“棘原范家庄说”、“甬道诱敌说”、“巨鹿会议说”、“汙水漳南说”、“蒲将军共敖说”、“《赵正书》章邯入夷说”、“《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至治、大功德说等,均为历史上首次提出。所有原创内容仅限作者个人业余研习解惑,谢绝任何形式的引用,并保留法律追索权力!!!

前言

本文主要试图论证巨鹿之战所涉及的一些关键地点的位置,如棘原、汙水、河等,并尝试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对巨鹿之战的全过程进行准确还原。

文章所有内容都为原创,有许多前人未有的学术新发现,希望能使大家对这一段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更希望大家在阅读后能够不吝斧正。

目录

一、历史背景

二、章邯的战略

三、战役经过

1、章邯的行动

2、项羽的行动

3、巨鹿大战

4、项羽和百越人

5、巨鹿会议

6、赵高与章邯

7、决战棘原

四、巨鹿之战各方参战人数

五、王离军东进路线

六、章邯军粮的来源

七、李斯之死

八、章邯军的构成及农民起义军的真相

九、蒲将军是谁

十、《赵正书》与《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

十一、刘邦西征精解

十二、巨鹿之战大事年表

公元前208年,在古巨鹿城下爆发了一场大战,对战双方为秦政府军和起义的诸侯军,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役,不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并且对以后中国的政治、文化乃至汉民族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深入探究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推动对史记等典籍的研究,更有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背景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于巡游途中,其后后赵高鼓动胡亥和李斯,伪造了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另作伪诏,罗织罪名,令驻守边境的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自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沙丘之变”。以后赵高又通过阴谋手段,控制了秦二世,清除了李斯等政敌,独揽了秦中央政府的大权,直至秦帝国的最后灭亡,所以一般认为赵高对秦王朝的败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际上秦王朝迅速败亡的原因非常复杂,也绝非一人一时之事,两千年来相关的论述很多,一般说来,首先是体×制问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行政架构上,改诸侯封建制为郡县制,这种以皇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在当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存在很多缺陷。例如,在继承人的选择上,虽然有“嫡长子继承”的传统,但在实践中,其实诸皇子都有上位的可能,如果没有分封,其他落选皇子的政治权益得不到满足,很容易引发争权斗争,造成政治动荡。还有,由于古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仅凭中央政府很难对边远地区进行有效的控制,容易引发叛乱。封建皇权时代,由于最高权力被垄断在统治者家族内部,诸皇子争位的问题注定是无解的,无论是郡县制还是封建制都无法避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诸皇子进行分封,可以暂时缓和政治矛盾,推迟问题的爆发时间,并且分封诸侯也可以增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而秦始皇在进行顶层设计时,主要是借鉴了周王朝的历史教训,周王朝由于实行封建制,导致了王权削弱,引发了后世几百年的诸侯战乱。所以秦始皇彻底取消了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身上。这样就使得皇帝的宝座愈发诱人,进一步增大了皇子争位的可能。所以,由于秦始皇在取消分封制的问题上,步子迈的过大,使得继任者一上台就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危机。而后继的汉王朝则充分吸取了周王朝和秦王朝的经验教训,实行了郡国制,一种分封和郡县制并存的混合政体,其后的历朝历代实际上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导致败亡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政治上的失败,秦始皇死后,接任的秦二世胡亥和丞相赵高这对搭档,实在是难以服众,“秦二世胡亥之为公子也,昆弟数人,诏置酒飨群臣,召诸子,诸子赐食先罢,胡亥下皆视群臣,陈履状善者,因行践败而去。诸子闻见之者,莫不太息。及二世即位,皆知天下必弃之也。”秦二世对此心知肚明,“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柰何?’”没想到赵高对此深有同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由此可见,胡亥和赵高虽然利用阴谋成功上位,但缺乏作为政治领袖的威望,为此,秦二世和赵高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这种不计后果,简单残暴的手段,无异于饮鸩止渴,虽收一时震慑之效,但搞的人人惊恐不安,离心离德,一旦有变,必将众叛亲离。再有就是政策上的错误,无论是体制上的问题,还是政治上的失败,主要还是局限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而真正触及民众切身利益的是具体的施政内容,秦末大起义,首先发难的既不是当朝权贵,也不是原六国旧贵族,而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这充分说明了,真正无法忍受秦政的是身处底层的劳苦大众。秦王朝从建立起,就没有一个崇高的政治理想,秦始皇统一六国,虽然客观上,消除了攻伐不止的根源,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但始皇帝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终目的,可能仅仅只是为了能够役使万民,满足一己之私欲。秦始皇的统一后设郡县,废分封;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与度量衡;迁关东豪族数百家于咸阳,尽收天下兵器筑为铜人,以弱六国之人;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修骊山墓、建阿房宫、开灵渠、筑长城、拓直道、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可以说是政绩显赫。但这些功绩,看似伟大,其实质却都是为了巩固和强化皇权统治,以及更高效的榨取民众,而与民生和社会进步无关。在李斯的狱中上书中,更对这种“君本”思想有着赤裸裸的表露,其主政时的所作所为皆为“树秦之名”“以见主之得意”。《史记·高祖本纪》就有记载有,“高祖常繇咸阳”,“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项羽本纪》中也记载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反秦)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可见当时民众曾普遍被驱使到关中咸阳等地,为秦始皇无偿劳动。“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非常形象的说明了秦王朝的统治特点。所以秦王朝真正不可调和的矛盾是皇权对民众的过度榨取。以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还只是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秦始皇本人,所以秦始皇晚年,关于秦始皇死亡的预言颇为流行,及至秦始皇死后,大家都期盼政策能有所改善,“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没想到继任的秦二世胡亥,思想境界更加低下,“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秦二世并无执政能力,“事皆决于赵高”,而赵高,“无过人之志,而居万人之位”,“以峻文决罪于内”,“增累秦法以广威”,不但对始皇帝时的暴政没有任何改变,反而变本加厉,愈发苛刻,让天下人大失所望。“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长期的宫廷内臣经历,大大局限了赵高的施政思想,也深刻的影响了秦二世胡亥,“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三族也”。可以说赵高和秦二世治国,除了苛刑峻法,不知有他。而且赵高为人,“贪欲无厌,求利不止”,“所杀及报私怨众多”,为防止“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赵高设法垄断了秦二世的对外联系,变本加厉的对政治对手进行排挤、打击,彻底断绝了秦朝统治集团内部进行自我修正、改良的可能。另外秦朝建立后,对原六国的残余势力清剿的不够彻底,也为后来反秦势力的迅速兴起、壮大创造了条件。秦二世继承延续了秦始皇的暴政,但秦始皇凭一统六国之威势,在政治上尚能服众,而新上任的秦二世并无任何政治资本,一般新上台的统治者会马上推行仁政,以收抚人心,但秦二世显然无此政治智慧,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郦山事大毕”,秦二世“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已”。这就是贾谊在《过秦论》里所说的,“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这样在秦末大起义前夕,整个社会,无论统治集团内部,还是上层统治者和下层平民百姓之间,都已矛盾高度激化,只待有人振臂一呼。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正式揭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到了巨鹿之战爆发前夕,原战国时的山东六国赵、齐、燕、魏、韩、楚,都复国成功,实现了武装割据,而秦王朝仓促间能够动员起来投入平叛的主力机动部队,最初只有由郦山徒﹑人奴产子生组成的章邯军,而后又有王离军前去支援章邯。当时,黄河以南直到淮河流域的原楚国故地,既是首义之地,也是起义声势最大的地区,所以两支秦军进入这一地区,进行平叛行动,按照史书记载,章邯先后消灭了陈胜的张楚,攻杀了齐王田儋,在临济消灭了魏王魏咎,后又杀死了楚国的项梁,基本打垮了黄河以南的反秦武装力量。章邯在打败楚军主力,杀死项梁后,就决定先放下楚地,过河去攻击赵国,至此,巨鹿之战拉开了序幕。二、章邯的战略章邯放弃继续剿灭以楚怀王为首的楚国残余势力,与唾手可得的彻底胜利失之交臂,不仅仅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更主要是因为黄河以北以张耳、陈余为首的燕赵之地反叛势力,已经开始整合壮大,如果北方的叛军顺河内广阳道而下,夺取洛阳,那么就会把章邯和关中的联系一举切断,不但叛军可能会趁虚攻入关中,而章邯也会失去关内支援,成为孤军,陷入各路反秦武装的汪洋之中,从而使目前在楚地所取得的胜利化为乌有。所以当章邯在楚地形势有所好转后,就迅速挥军北上,执行“先赵后楚”的战略,此战略的第一步就是先扼守住河内广阳道,使叛军不能南下,这个战略要地就是“棘原”,后面我们会对此再做详细分析。而后章邯继续北上,开始攻略赵地。三、战役经过目前巨鹿之战的原始资料只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特别是其中的《项羽本纪》、《张耳陈余列传》和《秦楚之际月表》等。由于《史记》记载较为简略,加上河流、地貌、地名的变化,使得现在想弄清巨鹿之战的过程,变得异常困难,以至于出现了各种争鸣,甚至质疑,究其根源,一个是对战役涉及的几个关键地点、河流的位置无法准确认定造成的,另一个是对史记内容的理解偏差导致的。所以要打开这段尘封历史,需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在于对古地理、地貌的准确还原,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包括,对“棘原”、“河”、“汙水”、“三户”“安阳”等的地理位置认定,而这里面最关键的核心的是对“棘原”的确定,这个地点是整个战役过程中章邯的大本营位置所在,一旦找准这个地点,战役的过程就会清晰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要靠相关古籍中有关该地区的地理记述,另一个是通过现代手段,如谷歌地图等,再有就是变换思路,由于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频繁,实际上现在已经没有可靠的记录能说清楚巨鹿之战发生时的地理情况了,所以通过司马迁对战役过程的记载,反推当时的地理情况,也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其次是要准确理解司马迁的史记原文,虽然与巨鹿之战相关的内容如《项羽本纪》等,已成千古名篇,两千多年来,被代代传颂,但要想真正理解里面的具体内容,其实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很难说,自史记成书后,就有人真正读懂过里面的记载。史记的写作特点,一个是各篇章里内容交叉的地方,是相互补充印证的,也就是所谓的“互见法”,另一个是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而非编年体,所以文章里的语句顺序,很多并非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根据文学表述的需要,另行编排,以增强文学性、可读性,所以在研究时,要认真梳理相关内容的年表,才能更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下面在论述巨鹿之战的过程中,将对这些主要问题逐一进行探讨。

(一)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二)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三)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四)巨鹿之战精解

(五)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六)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七)棘原之战精解

(八)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九)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十)巨鹿之战大事年表

(十一)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十二)李斯之死

(十三)蒲将军是谁

(十四)《赵正书》与《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上)

(十五)《赵正书》与《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下)

(十六)赵正书精解

文章标题: (一)论巨鹿之战过程和棘原、汙水等的地理位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4548.html
文章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  历史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