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要多次骂自己的学生宰予,宰予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宰予该骂吗?孔子骂自己的学生宰予,是因为他不拘小节,有的时候在孔子讲学过程中睡懒觉;还有就是因为,宰予是众多门生中最具有批评、怀疑精神的一个,每一次发文总是让孔子左右为难,所以挨了骂,显然有的时候挨骂的理由牵强。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宰予因为参加叛乱,被齐国国君灭族。
孔子,是我国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集百家之长,开创了儒教,设计做事、做人、为政等各个方面,而且他还收纳了很多学生,有最富有的子贡,也有最贤能的颜回。
其中挨骂最多的是他的学生宰予,这是因为:
宰予不像颜回对待老师那样毕恭毕敬,行为有的时候大大咧咧,比如课堂睡个觉啥的。有一次,他睡觉,被老师抓到了,孔子来了句经典骂人语言“朽木不可雕也”,可谓太狠了。
另外他被骂还在于,宰予总是很多问题,让这位老先生左右为难,下不了台。比如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们讨论孝道的问题。孔子说父母死了,要守孝三年,才能称得上孝顺。这时候宰予发问了。他说:老师,我觉得,三年太长了,三年去守孝,在父母棂前啥也不能干,学习的知识会忘光,学会的曲子会忘了怎么弹奏,所以首先一年就够了。
孔老夫子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来了句,那你还是自己守孝一年吧。
宰予的结局并不好,当年他拜到了齐国门下,当了官。阴差阳错的被指参与了田常的叛乱,被齐国国君赐死。
因为宰予经常做一些惹孔子生气的事。毕竟孔子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师肯定不可能因为个人恩怨多次骂自己的学生宰予,而且孔子每次宰予的具体原因都不一样。
孔子指责他最著名的是这一句话是朽木不可雕也。据说,这句话是孔子在课堂上发现宰予经常在课堂上睡觉的时候骂的。这看起来宰予可是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经常开小差,老师孔子骂他也不为过。
以我们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算是现代作为更开放和更民主的一个年代,也是难以忍受学生不尊重老师天天在课堂上开小差的。可那宰予把老师孔子气得很苦,说出了宰予就是一块无法令人雕琢的朽木。
根据书上记载,孔子第一次骂宰予是因为关于“孝”的讨论。古时候,特别注重孝道,一般都有不成文律法规定,父母去世,必须给他们守孝三年。可是,宰予这个比较不一样的学生,说出了违背当时三年守孝期的言论。他跑去和孔子说,自己认为大家只需要守孝一年就够了。宰予脱离社会环境的这一言论对于格守成规的儒家来说,宰予就是在离经叛道。
有一次宰予故意刁难老师孔子。宰予给孔子出了难题,出了一个关于什么是仁的讨论。意思就是有人掉进井里了,另一个人是应该按“仁”的解释跟随投井还是就人。如果是救人就违背了之前仁的解释。这可真是个难题,一下子为难住孔子了。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宰予与孔子其他的学生对比出,可谓是一个经常惹事生非的坏学生。
因为他经常在课上睡觉,还会提出一些很刁钻的问题。他最后的结局是参与叛乱,最终被杀掉了。
宰予的叛逆,让端正的孔子猝不及防,所以挨骂。但是批判的学习是一种认真,不是人云亦云,才使得孔学变得生动,宰予的结局是死于政治斗争。
孔子作为宰予的老师,骂他肯定也是有原因的。宰予也因为太多难解问题让孔子为难,所以才会遭来很多谩骂。宰予最后被指参与叛乱,被齐国国君灭族。
孔子为何要严厉责备宰我不仁
孔子为何要严厉责备宰我不仁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这说的很明白,孔子提出居丧要以三年为期限,宰予反驳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论语 阳货》)宰予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行“三年之丧”适足以使“礼”、“乐”崩坏.孔子找不到理由辩解,又痛心曰:“予之不仁也.”
据《论语》来说,孔子讥刺宰我有两件事:一是宰我竟然向孔子质疑君子守三年之丧将会败坏许多事,不合时宜。一是宰我昼寝,于是孔子指责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我在孔子面前表现的几件事都严重违背了孔子的原则,所以被斥为不仁。这是孔子称宰我不仁的主要两个原因。孔子直接说宰我不仁,是在第一件事中,《论语》里有记载。
孔子与宰予是什么关系 孔子如何评价宰予
宰予(前522—前458),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了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见《论语·阳货》)。他还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抻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认为宰予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认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后来当了临 大夫,又说其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追封为“临 公”,后改称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孔子为什么说宰我不仁
宰我问孔子,要是有人告诉一个仁义之士,说有人掉井里了,这个仁义之士是否就该跳下井去?孔子没有回答,而是批评这个宰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呢?孔子的理由是,君子可以牺牲他的生命,但你不能设局为难他;你甚至可以欺骗一个君子,但你不能用这样的难题玩弄他。因为在孔子看来,悲剧之间的任何选择,都有违于仁义。
我也见过这样一道公务员考试的面试题:你驾驶着一辆火车,驶近岔道口,突然发现正常行驶的轨道上有五、六个孩子在玩耍,而另一条备用轨道上有一个孩子在玩耍,你会将火车开上哪个轨道?照实回答,你要么轧死五、六个不守规矩的孩子,要么轧死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两个悲剧,你能选择哪个悲剧?
那个都不想选,但问题绕不过去。若让我回答那道面试题,我只能这样说:如果作为一个火车司机,遭遇这样的选择,非常残忍,我既不能依照常规,驶向五、六个不守规矩的孩子,虽然他们错了,但他们错不至死;我更不能违反常规,驶向那个守规矩的孩子,他遵守规矩,更不当死。
好在这只是一个假设,我们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这场悲剧。这既然是个孩子出没的地方,就该有人把守,就该设置孩子无法逾越的栅栏,就该有醒目的标识,或有预先提请离开轨道的装置……总之,不能回答该让火车开上其中任何一个轨道。
可转眼间,所有的假设都不再是假设。“湖北三名大学生救人身亡、渔民不救”、让上面的假设变成了血的事实。代入其中,我们是愿意做丧失生命的大学生,还愿做不顾道德的渔民?
事情同样的绕不过、也同样的无法选择:不经意之间,要么失去生命、要么失去尊严!这是为什么?只是因为——我们来到了……长江岸边!
孔子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是的,我会付出生命,但不是救人,而是为找出那个陷我于局中的人;是的,我会不顾尊严(不去救人),但即使低头,也不会让我内心失去骄傲。
如此简单的一个局,又怎么能——陷我、罔我。
据《论语》来说,孔子讥刺宰我有两件事:一是宰我竟然向孔子质疑君子守三年之丧将会败坏许多事,不合时宜。一是宰我昼寝,于是孔子指责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宰我在孔子面前表现的几件事都严重违背了孔子的原则,所以被斥为不仁。这是孔子称宰我不仁的主要两个原因。孔子直接说宰我不仁,是在第一件事中,《论语》里有记载。
《论语·阳货》: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译文:
宰我问:“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必然荒废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然生疏忘记。旧谷子已吃完,新谷子已成熟,取火用的木料也都轮了一遍,守孝一周年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去世还不满三年)你便吃大米饭,穿锦绸缎,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君子居丧守孝,吃美味不觉香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好房子不觉安适,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护抚育吗?”
点评:
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
3.孔子为什么对宰予非常失望
因为宰予白天睡觉——作风散漫。宰予在圣人面前都能独立思考与自由表白。
某日,哀公问“社”。这“社”,即“社神”,说白了,即“土地神”。古代,供神无须土偶木偶,只要在社神的“社”区里栽一株社树,社神即神灵有归。栽什么树呢?不能乱来。宰予答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一句话,戳穿了周朝栽社树、敬社神原来都是吓唬老百姓的。这与孔夫子尊崇周礼、美化周德的立场相去甚远。
宰予怀疑孔子的“仁”学,就问:“如是对一位仁德之人说,前边井里掉入一位仁人,他会跳下去救吗?”这么问,等于打孔子的脸。所以孔子没好气地说:“何必一定如此?君子闻讯,可以到井边去看看,却不可陷入井中。君子能被欺骗,却不能被陷害。”
宰予以问为答,提出父母死后,子女守三年之丧太长,不如周年为宜。孔子反问:“父母死了不满三年,你就吃米饭,穿绸缎,可心安?”宰予直肠子,干脆回答:“我心安!”孔子没了退路,只好说:“你心安,你去做好了!”待宰予出去后,孔子才长叹一声:“宰予真是不仁啊!”
宰予大白天睡觉不去读书
文章标题: 孔子说宰予“不仁”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