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汉服除了穿有什么作用?真的可以穿出去?
我有5套了,经常家里穿,你们有多少套汉服?当然可以穿啊。一些活动和传统节日的时候可以穿。像日本韩国,在传统节日的时候都会穿传统服饰。希望我们中国也能在传统节日的时候,是满大街的传统服饰。
像很多大城市,经常可以看到穿汉服的姑娘走在街上。据说杭州银泰那里,周末节假日就是个漫展,什么JK,汉服,lolita都有。
汉服是一种文化,就算不穿,有些衣服收藏着就很开心了。
只要想穿,什么时候都可以的。平时出外玩可以、参加活动也可以。一般参加社团的话,社团都会有定期的活动的。完全可以穿出去的,不用害怕的。
建议你要是买了汉服那就买了,要是没买你就别买了。汉服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收藏。但是。他不应该在家里用再再博物馆收藏馆。
穿汉服的意义
汉服,乃汉族人的民族服装。和藏服,蒙古服一样,不应受歧视。汉服是一种文化,穿上汉服就代表穿上了一份责任,代表的就是你的民族!
谁穿?
如果不是政治人物、有影响的社会人物,服装就是服装本来的意义,不会有其它附加的意义。
比如,某人穿着睡衣上了大街,这增加什么意义了吗?可能会被某些人评点不文明,可这也仅仅是中国范围,进入日本就是在家里睡衣也不是随便穿的。 所以顶天也只能增加点社会碎语而已。
毫无意义,无论什么民族,只要不是旅游区,平时都穿便装
…
汉服复兴的意义,汉服复兴者的目的都有哪些?
第一个就是展示自信。很多人认为汉服已经是很古老的服饰,现在穿上它就觉得有种孤独感,毕竟很多人不愿意看到异样的眼光,不愿意听到异样的评价。但是,汉服倡导者认为,现在穿上汉服,就是要告诉那么少见多怪者,我们不一样!甚至可以将我们不一样这首歌放出来,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别人羡慕去吧!
第二个就是展示时尚品味。很多人觉得现在追求的是个性,个性就是时尚,很多汉服倡导者认为,穿汉服就是一个时尚,当然,汉服还是很好看的。一些不懂的人认为汉服就跟韩国的传统服装是类似的,这个是崇洋媚外。这些人就是孤陋寡闻,韩服是跟汉服学的,好吗?喜欢穿汉服,觉得汉服有个性,是时尚,还好看,就愿意穿,谁也管不着。
第三个是展示中华文明。汉服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载体,穿在身上,不仅仅是展示自己的美,还可以将几千年的文化品位展示出来,还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品位穿出来,更假可以做的是,我们将优秀的文化,展示给世界人民,让他们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服的复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因为现在困扰汉服最大的问题,不是样式,而是加工的工艺,而是质量。要是有好的加工工艺,当然可以提升汉服的文化品位,但是,这个千年的文化载体还是要有一些艰苦的路要走,如何走得高远是汉服文化倡导者的使命,你愿意帮他们吗?
汉服复兴是通过汉服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汉服为契机,发扬汉文化。让人民了解过去民族曾经的辉煌。
汉服复兴首先要知道汉服的概念。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叫汉服、华服。与唐装、和服是有差别的。其又来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知道到明代,连绵千年。而到了清朝因为“剃发易服”政策强迫扼杀,汉服几乎消失了360多年。
汉服复兴是汉民族以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是本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振兴祖国为终极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
汉服复兴,是为了让传统文化美得到更多欣赏。“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当。”这些古人的诗词中的绚丽华美,也可以用汉服的形式完美展现。
汉服的复兴还可以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我们流着共同的血液,有着共同的语言、传承着相同的文化。现在通过一种能代表民族特色的服饰,更加凝聚民族意识。
所以汉服的复兴还是很有意义的,他是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一种结合。
汉服复兴可以更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利于文化的弘扬。
之所以要复兴汉文化,就是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保持较强的软实力,也是我们的标签和利益。而且复兴汉文化还可以增强我们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复兴者的目的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爱好和喜爱。喜欢推广罢了。
汉服及汉文化的复兴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要复兴汉文化,就是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保持较强的软实力,也是我们的标签和利益。而且复兴汉文化还可以增强我们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汉服的复兴,是国学的复兴、民间信仰的复兴、也是传统礼仪的复兴。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值得去复兴,最为典型的就是我们的儒学文化,这是汉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有很多思想都适用于现代社会。
历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古代中国特色。古代中国有三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成就。
扩展资料
汉服之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
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大袖),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之所以称汉服。
一, 汉人祖先创造的。
二, 和汉礼相表里。
三, 汉人穿了4000多年。
四,承载了汉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文化
光是复兴皮肤和精神吗,我觉得远远不够。第一,应该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大家都说,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汉奸,然而汉奸的形成应该有很多元素,一个是对本国的政Z文化缺乏信心(这个正是我们汉服运动所要克服的),另外就是本身的确爱国但知识不够,被外邦政治金融坑蒙拐骗了还不知道,依旧为虎伥。第二,复兴不是复古,我们要汲取古代优秀的且适用于现代的文化精神,也要高瞻远瞩。我最怕汉服运动拘泥于宋朱理学的那种考据心态(真的是极其限制想象力的),但又纠结于这一点,因为汉服制式的确要规范。看来创新的话只能在汉服图案和汉服运动形式上下功夫了。还有人要复兴繁体字和人的字号什么的,真的感觉是不必要了,繁文缛节毕竟不能推动经济。那怎样让汉文化适应现代生活,并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保持较强的软实力呢,那就是标签和利益。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很多思想还适用于当今社会(个人认为儒德适于育人,法制才是强国的根本),所以政府在世界开设了很多孔子学院,但这只是个标签,目的在于宣传汉文化。我觉得文化附加的利益价值是不可小觑的,关键在于你怎么利用了。拿韩国为例,很多人骂韩国历史剧抄袭中国,韩国偶像剧垃圾,哈韩女脑残等。我觉得应该更深入思考一下,这不是一个骂骂就能解决的爱国问题,韩国向我们输入影视剧所获得文化的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不仅挣到了影视剧的票房及收视的钱还附加的其他的大量价值,比如高端的美容和时尚发言权。但为什么我们博大高雅的汉文化就缺少竞争力呢,关键在于包装和文化输出。比如历史剧,他们就是不要脸你能怎么了,他们的服装精致,内容注重感情又符合现代文化审美,比如大长今,几百集的泡沫剧都那么多人看(其中有不少内容是侮辱大明的,还有针灸…… 囧)一个东方历史剧居然还能在欧洲播放,就是因为它比较动人以情,女性题材也比较符合现代社会,并不需要看的人有太多历史积淀。其实我还真是先知道《一枝梅》才知道《怪侠一枝梅》,真不能不“佩服”韩国的文化宣传势力。比较两者,咱们的怪侠真的是服装人物都显得精美帅气,但说实话看韩版的时候我哭了(可能当时年纪比较小……),但看国版的时候却有些浮躁(暴力的见血厮杀场面比较多)。感觉这个世界的主流文化审美是不仅要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也是要能给人们思考并能打动心灵的。再说韩偶像剧,为什么他就能打动那么多观众的心呢,先不要骂剧情狗血观众脑残,真正的原因是很多剧情是为女性设计的,女性和男性的心理构造不同,比较多愁善感。而他们抓住了这种心理,像童话一样没有杂质,完成她们的公主梦,而且较长的剧集还可以为无聊的主妇打发时间。为了保证这种童话式的无瑕,他们不惜给演员整容化妆,拍摄地点的挑选也竭尽完美。你骂归骂,但韩国借此提高了他们的国际形象,又在整容美容化妆品衣饰和旅游行业得到很大创收,并且取得了时尚话语权(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弄的现在啥都是韩版的了……再看看中国对外的文化宣传,张艺谋拍的那些电影我都不想说了,提起他是因为我在国外这边的电视上还经常看到外语版的《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的父亲母亲》之类的……囧,我们很多电视电影都不适合作为对外输出形象,什么抗战的,旧社会的,大辫子的,后宫争斗的……但纵观国内影视,呃,大家都是明眼人,我就不都说了。像那些得国际奖的,比方说日照重庆之流的,不能说内容不好,但你真不能这样对外宣传中国啊(我就不相信重庆是这个破样子的),本来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就很难的说……包装包装不是错啊。 中国一直努力塑造的马褂大辫子的铁汉子爱国形象也不行,国际上讲究的是大爱,人情爱和宽容,你一个赤手空拳打鬼子的形象也只能引起别人对功夫的好奇,却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中国影视剧用计和复仇形象也深入人心,感觉朝代戏的后宫争斗真是惨绝人寰,比日韩拍的要复杂惨烈多了,我是不知道这对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还有最近出的赵氏孤儿,都搞不清他是想讲什么,按照剧情来看,义父对孤儿的确很宠爱,当最后知道孤儿身份后还是救了他。而孤儿的态度转变的太快了,最后几分钟就刺死了义父。比较亮点的可能是母爱,父爱。但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无疑是医师不惜代价用一辈子心血去复仇这件事,靠,多可怕的形象宣传啊,觉得欧美日都得不寒而栗。要想不被别的文化入侵赚钱,就得塑造好自己的文化形象啊。还有一个就是,为什么外国反华势力那么严重,不完全是体制的原因(因为不大懂体制的外国老百姓或影视行业的也反华),是我们不掌握世界的话语权,我们的经济文化实力不够啊。我们汉服运动需要塑造一个好的文化形象,让世界人民觉得中国不是个被洗脑的低俗国家,而是一个非常儒雅的国度。我晕,第二个目的给扯远了……接着
成人礼穿汉服有什么意义?
通过还原古代礼仪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通过“成人礼”的仪式增强当代青冠笄之礼与华夏礼仪
冠笄之礼在华夏文化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华夏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笄之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它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冠笄之礼也是冠者(笄者)理解华夏礼仪的起始,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始。《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一个孩童,经过了冠笄之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在冠笄之礼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华夏礼仪的语境。
《礼记·冠义》篇系统阐述了“冠礼是礼仪的起始”的观念。它说: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人而与为礼也。冠玄端,挚于君,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简单地说,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自然,对于“君臣正”之类的“冠义”,我们无须照搬。但是,传统冠礼中仪式的庄重、对责任、志向等积极价值的强调、对成年者的激励,这些积极的诉求已成为值得继承的文化传统。我们现在学习、扬弃和实践冠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立志、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传统冠笄之礼值得在当代继承和弘扬。
少年的责任感华夏先民是如何看待冠笄之礼的意义和价值,或言,冠礼之于华夏、华夏文化的意义的呢?
·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周礼》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昏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礼记·内则》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礼记·乐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白虎通》
·女子十五而笄,许嫁而笄。——《古今韵会举要》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礼,人伦之所重者也——《六艺纲目》
·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齐俗训》
·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五经要义》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 冠笄之礼衍生的汉语名词:
冠岁:男子二十岁
弱冠:刚成年
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并赐以字
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礼的年龄
笄女:成年的女儿
笄年:及笄之年,成年
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 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古代冠礼的教养意义
摘自已故国学家,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何著《古礼今谈》
《仪礼》十七篇的第一篇就是《士冠礼》,足见那个时代对于冠礼是非常的重视。
那个时代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有冠礼,身分既有高低,冠礼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所以《礼记·玉藻》篇里提到天子之冠,《大载礼记·公冠》篇记载有诸侯的冠事。可惜这些数据,如今只剩下零星片段而已,比较完整的也只有《士冠礼》这么一篇了。
依据《士冠礼》的记载以及郑玄的注,可知士的家庭鶪,一个男孩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必须为他举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礼,以表示从此以后,他不再是个「童子」,而是一个成年人了。所以冠礼也可以称之为成人之礼。
所谓成人之礼,并不是说经过这些仪式节目之后,就像变戏法似的,一个童子一下子就可以变为成年人。人的成长固然有一段过程,而初步的成熟则更需要教育的培养和生活的历练,不可能是点铁成金,一蹴而成的。所以如果把冠礼看作是一种表示成人的形式,不如说是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来得更为恰当。在这一天之前,家中的父老长辈们自是不断地教导他,从穿衣纳履,行坐姿态,言语动作,仪表风度,生活意识,行为道德,以及一般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等,都会以身作则,耳提面命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体会领悟而接受下来。十几年的生活教育,到这时候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特地为他举行的加冠之礼,实际上等于是家庭教育完成后的毕业典礼。
这时候,孩子身心都应已具备了成人的条件,尤其在行为道德方面,更应有充分的准备。《礼记·冠义》篇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所谓礼义也者,绝非意味的只是虚浮的抽象概念而已,而是可以落实到对人有分寸,和对事有是非的具体行为上。如果一个人经过长期家庭教育的调教,能够懂得认定自我的身分,把握对待他人亲疏远近应有的分寸,而且对事懂得坚定自己的立场,明辨善恶是非,应该可以认为这份家庭教育已经完成,应该可以为他举行成人的大典了。
期望一个不懂事的孩童,逐渐懂得把握分寸,明辨是非,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长期的调教培养是办不到的。调教孩童,应该从哪里著手,《冠义》篇有明确的指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教导孩子让他能够懂得礼义,首先就在于这三件事。第一是要求容貌体态的端正。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人家教我们:「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或者说「站要有个站相,坐要有个坐相」,意思都是一样。如果跷个二郎腿,再轻轻抖摇几下,或者是斜倚著站立,歪扭著走路,一定会挨骂的。站要挺直,坐要稳重,这是行为端正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谈其他的约束检点呢?其次是指脸上的颜色表情必须齐一。齐一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表情不许有太多的变化,一是指诚于中、形于外的表里如一。一则要求外表的端庄稳重,不可流于过份的情绪化;一则要求诚恳朴质,不可流于诡谲奸诈。这些都是「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标准典型的基础教养。第三则是指言语辞令方面,必须要求和顺。所谓「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所以做父母的总是管教孩子,不许说脏话,不许骂人。再则同样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温和委婉,也可以说得硬梆梆的,但效果反应则完全不同。还有敦厚朴实的表现方式,必然会给予人良好的印象,伶牙利齿,甚至尖刻锐利的言辞,难免会伤人。所谓言为心声,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朴厚道,自会先从言辞的委婉和顺上作基础教养的要求。一个孩子的成长,家里的父老长辈,随时注意其容体、颜色、辞令等方面的规正,奠定生活行为正确观念的良好基础,随著年龄的逐渐长大,再适时地教导以许多做人处事的原则,加上实际生活的历练和体验,到满二十岁的这一天,相信他已经确实具备了成人的条件,今后独立自主的生活,也已具备了充分的准备和适应的能力。为过去十几年家庭教育的完成,为一个新的成人的诞生,一生只有这一场的冠礼的举行,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经历过这样隆重的典礼之后,给当事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必然会了解从今以后,我不再是个孩子了,任何言语行为都必须自己负责,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已无所依赖或逃避,自然激起自我独立的意识和责任感,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迈向未来的人生。
冠礼的举行一直延续到宋代;元代的宫廷中没有这一套,民间的汉人家庭倒依然保存著古礼。明代还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会典》、《明集礼》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礼的记载。清人入关之后,宫廷内冠礼不行,见于《皇朝通典》。民间则有仍依行《文公家礼》者,有参照《士冠礼》而行者,还有附带放在婚礼之中一并举行者,已经相当的零乱而不受重视。到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冠礼全亡。如今我们时常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讶异,其实该感叹、该责备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做父母、做长辈的人,没有尽到教养子弟的责任,终使家庭教育濒临破产,造成时下年轻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为差失。仔细想想,成人之礼的久废,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
简单的说,就是向自己的民族宣誓自己已经成年了,将有义务承担起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
各个国家都有成人礼
我国也是如此
女生通常在15岁举行加笄礼,而男子通常在20岁时举行加冠礼。
现在我国通常选择在孩子18岁时,举行西式的成人礼,本国的传统已渐渐被遗忘。
在成人礼上穿汉服,是一种复兴汉文化的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文章标题: 穿汉服最真实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3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