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良渚文化可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而龙山文化等其他文化不能证明

时间: 2021-04-19 02:06: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为什么良渚文化可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而龙山文化等其他文化不能证明

良渚文明的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从草鞋山、张陵山等处的地层叠压关系和器物对比分析,良渚文化是由崧泽文化演变而来的。崧泽文化的墓葬,以头向南的仰身直肢葬为主,这与良渚文化的基本一致。崧泽文化的石锛,背面逐渐出现脊线,正处于良渚文化阶形有段石锛的前一阶段。两者的穿孔石斧也相近似。崧泽文化的扁方侧足鼎、细高把豆、高领扁腹壶等,与良渚文化的鱼鳍形足和扁方形足的鼎、黑陶细高把豆、高领贯耳壶等有着继承关系。另外,距今5600—5300年前的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大量的玉器体现了“玉器文明”时代人们把玉器饰品功能转向具有社会功能,突出表现出玉礼器的作用和地位,一些玉器的形制如钺、壁和墓葬中大量陪葬玉器的方式同良渚文化也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关系。
关于良渚文化的发展去向,马桥中层的青铜文化遗存提供了线索。马桥中层叠压在马桥下层即良渚文化晚期遗存之上,发现的石镰、有段石锛、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与良渚文化的接近,而后两种石器的数量比良渚文化时期又有所增加。马桥中层的黑衣陶与良渚文化的黑皮陶存在承袭关系,两者的鼎、簋等器形也有密切的关系。至于马桥中层含有较多数量的印纹陶,目前尚无材料说明与良渚文化存在联系,其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有段石锛和贯耳壶,是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后期阶段的遗存中有少量发现,是受良渚文化影响的产物。大汶口出土的玉笄,与良渚文化的玉锥形饰可能有联系。在上海县马桥、金山县亭林等地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数片涡纹彩陶片,可能是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影响。马桥、雀幕桥等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也当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有关。良渚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陶器都普遍采用轮制,黑陶占有显著的地位,盛行磨光素面陶,三足器、圈足器都很多,等等,则表现出两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中华文明5000年??

中华文明5000年从何时算起?rn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中华文明5000年??
没有任何证据.
根据本人的研究,夏朝确实是存在的(国外学者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夏王朝是由外来因素影响下产生的(中国学者不承认这一点).
但是夏以前是没有文明的,都是古文化.
所以中华文明是有4000年历史的.
中国人时常讲的一种常识——中国5000年文明史,至今还没有坚实的学术根据。国际学术界一般只承认中国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至多约距今3600年时间。中国文明起源于夏代说也有争议。而即便可持此说,也仅为距今4100年左右时间。目前学术界有一种较集中的观点,就是认为距今53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之一。对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的学术研究,既是中国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学术兴奋点,也是许多中国人十分想探索的历史奥秘。良渚文化发源地浙江省余杭区的副区长周膺先生对此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最近,周膺、吴晶夫妇合著的《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国》(浙江大学出版社)一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该书被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

中国5000年文明史之说大约来源于《易经》、《左传》、《庄子》、《史记》等文献。根据这些文献记载,中国文明当起源于夏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时代。2001年启动的“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进一步求证中国更早的文明发源。而中国考古学界对证明中国更早的文明倒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就是认为距今5300—4000年间的良渚文化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最重要的实证之一。《国语》、《韩非子》、《史记》、《通典》、《神州古史考》、《博物志》、《太平寰宇记》、《淳佑临安志》等文献有大禹在浙江绍兴、湖州、杭州一带活动的说法,并提及湖州、杭州一带为防风氏国属地,有学者据此判断防风氏国即良渚古国,防风氏为其国君。良渚文化有确实的考古学上的证明,目前要做的工作是证明其有没有进入到文明阶段。

西方考古学界定文明包括城市、礼仪中心、文字、青铜器四要素。对照此标准,良渚文化仅含有前两项或至多前三项要素。但良渚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显示出其已达到或超出新石器时代最高的社会发展水平。良渚文化是人类的伟大功业,它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全世界至今最精湛的玉器、石器和黑陶工艺及其所表征的社会礼仪制度,早期城市规划与大型工程营建及其社会组织系统,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犁耕稻作农业,早期科学技术思想以及丝绸、玉器、髹漆等生产为主的手工业的专门化抑或商业的萌生。良渚文化中心遗址良渚遗址是一个具有早期城市形态的大型聚落遗址,规模和品质全世界罕见,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惟一性和特别的重要性,中国考古学界称其为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遗址。良渚文化又是中国人创造的最早的形态完整的、与物质文化相分立的独立的精神文化,其核心是以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为特征的“良渚精神”。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等等发源均比良渚文化早,它们虽有更早的农业经济,以及描绘于石器、陶器、木器上的“鱼人纹”、“双鸟朝阳”这样的零散的精神文化图符和非常广泛的巫祝活动,但总体说文化形态凝结于生产工具之中,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性精神文化。

良渚文化之精神文化发育显示人类有了比较完整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在“龙山文化时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成为长江下游流域的原始主体文化,并比西部更早进入文明的门槛。苏秉琦《太湖流域考古问题》一文称,根据良渚文化等,“我们这个号称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黎明期历史虽然还是‘若明若暗’,但已决不是‘虚无缥渺’的传说神话了。”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在《良渚随笔》、《良渚遗址的历史地位》等文中多次指出,良渚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曙光,良渚遗址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圣地。故宫博物院教授张忠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等文认为良渚文化已跨入文明门槛。“良渚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可以称之为“良渚文明”。

良渚文化对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进行了全面吸收和综合。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是其直接的发源基础。近年的考古发现又不断揭示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对其影响的事实。良渚文化也与属龙山文化体系的中国西部其他考古学文化相互关联。良渚文化的后续文化马桥文化、好川文化、湖熟文化等是良渚文化的余末,而马桥文化、好川文化、湖熟文化等又是越文化、吴文化的渊源。良渚文化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重要渊源。良渚文化与整个环太平洋地区的其他文化、文明类型,如印第安文明,有着相似性,并且也是其中的杰出范例,于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不可或缺。
商朝据今3600年左右,但是,我坚信夏朝是确实存在过的,所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是4000年左右.
至于什么炎黄二帝,那是绝对不可信的.完整的论证太长,而且太专业,没有办法写下来.
那是谦虚地说法,要是真地说了中华传承几百万年,那象美国那样300多年、欧洲那样1000多年地,它们不惭愧死了。
这是真理,不需要证明,你只要相信它,维护它的尊严,对不相信的人只需要嗤之以鼻

站在文明门槛上的良渚文化为何消失?

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为什么已经站在文明门槛上的良渚文化会消失,时间太长我们无法考证,史学界倾向于是因为环境因素(史前那场大洪水)可能性比较大,消失的时间应该是在距今4300年前。良渚文化的发现让考古界震惊和欣喜,因为改写了中华文明史,我们都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而良渚文化的发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长度是5300年。

良渚遗址就在现在的长江下游处,以莫角山为中心,面积大约30万平方米,周围有着高大的水坝系统,处在长江下游洪水肯定多发,所以勤劳智慧的良渚人民筑起了水坝抵抗洪水,这是可以理解的,除此之外还有村落、墓地、祭坛的遗迹,足以证明良渚就是一个远古的城市,而良渚文化的涉及到的范围更广,就在环太湖和钱塘江流域。

为什么说良渚文化毁于大洪水呢,虽然没有任何文献的支撑,但是我们有现代的检测方法,比如碳十四,考古学家发现在良渚文化的遗址的地层与众不同,都有一个明显的文化断层,而且在文化断层上有厚厚的淤泥,这就证明当时那场大洪水也侵袭到了良渚,这场气候灾难持续了百年,良渚人建筑的堤坝抵挡不住,最终被淹没,良渚文化消失。

那良渚人民去哪里了呢,洪水来了往高处走不就行了,很多专家认为,当时确实分为两支大部队往外迁徙,一支去了北方,被龙山文化吸收融合,因为曾经在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发现良渚文化的玉器;还有一支就是往高了走,就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跑到了四川,三星堆文化令人着迷,可能就和良渚人的迁徙有关。

从良渚文化墓葬中见到的石器分析,依稀透露出当时社会战争频繁的历史信息,有可能是对外征战,加上内部集团矛盾激化、内耗加剧,自然环境恶化而最终走向消亡。”
良渚文化未能从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突围,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洪水的泛滥,但归根结底是自身文化属性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考古学者通过对良渚、红山、仰韶文化众多遗址和墓葬随葬玉器分析认为,无论是北方的红山、南方的良渚,还是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发展到距今4000-5000年的这个阶段,都已经进入了苏秉琦先生所说的『古国阶段』,但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却各不相同:
良渚文化古国是:神权、军权、王权相结合的以神权为主的神权国家;红山文化古国是:以神权为主的神权国家;仰韶文化古国是:军权、王权相结合的王权国家 。——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
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带来不同的发展道路,也自然导致不同的结局。以祭坛、大型城址和精美玉器为标志的良渚文化,继良渚之后的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等,并没有发展出比良渚文化更高层级的文明,反倒是自行萎缩或者被别的文化取代、融合或同化了。也就是说,文明的特征已经出现的良渚文化,已经一脚站在文明的门槛上了,可惜是由于种种原因,经过之后的发展,良渚并未进入文明社会。
良渚文化存在了约为距今5300-4300年,但在距今大约4300左右,受环境等相关因素影响,中原夏文化的崛起并向南扩张,打乱了长江中游一带正常的发展秩序,使该地区最终失去了独立进入文明的机会。
越国建立于四千多年前,公元前2032年,而越国也建立在这里,良渚文明与夏朝完全可以对接和传承,消失的不是文化是城市的搬迁,否则影响力早就没有了,请思考一下,良渚的影响力有大半个中国,这个也是越国国君选择的核心区域!何来消失之说????

良渚文明据多方资料是玉器文明 可当时的玉器为什么会这么发达 再者有什么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吗

良渚文化玉器的表面颜色,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玉器的玉质细腻纯净,透明度较高,未受沁蚀或受沁程度较小,颜色为黄绿和深浅不一的绿色。第二种是玉器的玉质不纯净,有绺裂和杂斑,透明度差,颜色从浅褐色到墨绿色,亦有多种颜色杂于一器者。第三种是前两种玉器受沁蚀较深者,一般表面呈“鸡骨白”或“象牙黄”,也有呈现出乳白色网状脉络与浓淡不一的色块形成的斑杂颜色。
第一种玉器的玉料在良渚玉器中质量最佳,以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以及上海青浦县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玉器为代表。这类玉在良渚文明地区太湖周边没有发现,专家无法断定来源
第二种玉器玉料特征被称作具非均一性斑杂结构(Taxitic Structure)的透闪石――阳起石软玉,是接触岩构造特征的留存,而且江苏溧阳小梅岭就蕴有此特征的透闪石软玉。这类玉料无疑出产在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带,曾为史前先民大量开采和使用。综上所述,当时的玉料是比较差的玉不能和西域的羊脂玉相提并论,但是在当时也是很珍贵了,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玉是因为良渚文明区域有这种玉脉和当时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统治者的奢侈需求造成的。相关的故事我没查到资料,因为这个文明没有史料,仅凭考古的零星发现推测而来。
从目前的地矿资料来看,颜色偏黄和黄绿色玉料主要产于新疆和田的昆仑山和辽宁岫岩的细玉沟。从考古资料来看,和田玉可能在夏代时才大量输入中原内地,最早输入中原的时间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输入的路线被称作“玉石之路”。由于和田玉输入中原的时间晚于良渚文化,因此可以不考虑将其作为良渚玉料的来源。岫岩细玉沟所产透闪石软玉,主要颜色有黄白色、浅绿色、青色和黑色,其中颜色偏黄和黄绿色的软玉是其最具特征、产量丰富的玉料。岫岩软玉的开采和使用的历史很悠久,王时麒先生认为,红山文化玉器的颜色主要是浅豆绿色和黄白色,这两种颜色玉器的玉料无疑来自岫岩。红山文化的时代稍早于良渚文化,因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良渚文化玉器中颜色偏黄和黄绿色玉料可能来自辽东半岛的岫岩。实际上,已有学者意识到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颜色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闻广先生曾详细研究了美国佛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和沙可乐美术馆(Arthur M. Sackler Gallery)所藏中国古代玉器,特别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他指出,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玉料是颜色偏黄而半透明度较佳的透闪石软玉,相当的商品名为青黄玉及玵黄玉,这种颜色偏黄的软玉料,在有些良渚文化玉器中曾经沿用,如张陵山四号墓(WZM4)所出20余件玉器中不少是此类玉料,并强调了玉料的沿用关系。邓淑苹先生根据对一些山东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观察作出推断,认为“岫岩闪玉”的采用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可能曾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华东地区。
我知道就告诉你
文章标题: 为什么良渚文化可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而龙山文化等其他文化不能证明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2935.html
文章标签:龙山文化  证明  文化  五千年  中华文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