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8 22:52:15 | 作者:中国网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乘着月色,一群活泼灵动、体态丰腴的女乐官从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中持妆出镜,沿着AR搭建的大唐宫墙一路俏皮地梳妆、嬉戏,在一段恢弘的表演后,最后定格为陶俑。
2021年河南春晚呈现的这则《唐宫夜宴》节目,被称赞为地方春晚的现象级作品,微博话题“唐宫夜宴”目前已经有2.2亿阅读量。河南卫视又在5天后的元宵节策划上演了晚会“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不出意外地再次获得好评。
传统文化不应当只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让文物活起来,河南文化找到了更受年轻人欢迎的表达方式。
但这一切又暗含前提——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当眼前的热度褪去,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河南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流量只是副产品
除了《唐宫夜宴》,穿着宇航服打太极的太极表演《天地之中》、国乐大师方锦龙吹响千年古笛与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队合奏的《国乐新春畅想曲》都被誉为河南春晚的“好牌”。
在创作者看来,这既体现了民众对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呼唤,也是对河南近些年坚守传统文化所给出的反馈。
“如果只是单纯的舞蹈表演,影响力肯定没有这么大。我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时间、地点的变化,把整段舞蹈分段切换,并结合了中国山水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2021河南省春晚艺术总监李暄以《唐宫夜宴》举例说,新潮的表达方式重新唤醒了传统文化原本就有的魅力。
主动对接传播平台,构建立体的传播体系也给传统文化“出圈”埋下了伏笔。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余敬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河南春晚在快手首播成功,在运营策略上采用了“正片+主持人点评”“直播+短视频”两种模式,为节目的破圈传播打下了基础。
河南春晚走红后,有网友顺势盘点了河南诸如戏曲、武术、文物鉴赏、汉字等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认为这种走红“不过是厚积薄发。”河南大学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表示,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都比较浩瀚,“坚守这些文化,河南一直比较稳”。以传统戏曲节目《梨园春》为例,当多数地方电视台都在斥资追求流量时,《梨园春》自1994年开播到现在,已经坚守了27年之久。
他认为,表面上在坚持做文化,实则给寻找文化的民众提供了窗口。尤其是年轻一代开始意识到被流量和资本裹挟所产生的危机,转而寻求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蕴含的高雅趣味和深厚内涵,恰恰能满足年轻人百变的个性追求。”
用“走心”文创激发文化消费
在春晚中展示了莲鹤方壶、贾湖骨笛、妇好鸮尊等国宝的河南博物院也火了,一份针对2021春节期间就地过年出游的盘点报告显示,河南博物院在春节期间的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500%。
事实上,这并非河南博物院第一次走红。去年火爆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便来自这里,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还将其带到了今年两会的现场。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活化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拓展博物馆IP开发,是在厚重的历史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寻找契合点。
河南博物院这样做了,并且可圈可点。据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介绍,文创办自2021年成立以来,将梳理出的200多件(套)文物元素打造成数百件文创产品,其中不乏考古盲盒、古钱币巧克力等爆款,《唐宫夜宴》中的仕女乐手办目前也已上线。截至今年3月初,考古盲盒的销售量超过2.2万件,每晚8点在淘宝上架后都会被“秒光”,“目前正加紧备货。”宋华和她的团队认为,消费者对“文创”一词已经很熟悉,但当产品来自博物院,未免产生别的期待。
以考古盲盒为例,“我们把古都洛阳北邙山的土放到盲盒里头,这样,仅仅是‘土’就可以讲述一个故事。玩家通过附赠的考古钻探工具‘洛阳铲’,发掘盲盒内置的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玉器等微缩版仿制文物。”她表示,和消费者之间的磨合其实也一直存在。“刚拿到盲盒时,有的人急于知道里面是什么宝物,干脆用刀暴力拆盒,说实话挺心痛的。”宋华便带领创作团队每十天在店铺首页更新一篇淘宝日志,并增加游戏环节,引导消费者尊重文博文化,体会考古工作的艰辛。
作为收藏、见证、展示中华文化发展脉络的平台,开发文创产品已经是众多博物院的选择。据《2021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与2021年相比,2021年博物馆文创产品网络成交规模涨了3倍;《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1》中,“文博文创”被列入“2021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
宋华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河南博物院寻找产品“背后的故事”,这让她觉得“回归了创作初心”。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共有近350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逾310家,河南省博物馆2021年接待观众7000多万人次。
“生活不是很富裕的时候,没有太多人关注文化发展得好不好。”肖建勇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道,近几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开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加快发展经济,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文化,居民消费也从衣食住行更多地转向文化领域。
文旅融合助推资源“变现”
“伸手一摸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当人们从河南春晚和博物馆文创的此番走红中缓过神来,不仅意识到手握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只有发挥社会和市场的积极性,才能把传统文化激活。肖建勇表示,“走红或许难以复制,但会给河南传统文化的表达带来更多思考。”
去年5月11日,河南省印发了《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意见(讨论稿)》,该意见提出了两个节点性目标:到2025年,将河南打造成为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35年,文化旅游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3月2日,河南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在全省文物局长会议上透露,文化强省建设任务将被细化为遗址修缮、博物馆体系建设、红色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四项工程。
肖建勇比较关注文旅融合,也一直和致力于推动文旅融合的团队保持联系,开封市壹脉非遗文化馆馆长张晓立就是其中之一。张晓立从2021年开始致力于“把民间散落的碎片”收集起来——汇总和整理了20多项河南非遗、接触全国近600位传承人,并免费为他们拍摄70多部纪录片,把相关实物在文化馆展出后,带动了文旅热潮。
在肖建勇看来,“非遗和旅游互为场景。”这种融合带来的变现不仅是让人们重拾文化自信,而且帮助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落脚”。张晓立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他们还和手艺人签约,通过为客户反向定制带有非遗元素的产品推动非遗文化拥抱市场。
但肖建勇也认为,像壹脉这样的团队只是少数,“河南不缺文化旅游资源和规模,甚至不缺创意和品牌,但缺少能够持续创新的好产品,以及有潜力的市场主体和人才团队。”
宋华对此表示认同,“博物馆类或者历史文化类的文创人才培养有点跟不上步伐。”文创办目前也通过吸纳实习生的方式帮助高校培养设计师,“相当于来到了一线,但他们作为更年轻的一代,设计出来的东西能否被市场认可还有待考证。”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陈珂 )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