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8 13:12:27 | 作者:中国文物报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大禹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带领民众治理滔天洪水,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他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统一思想和分配权力,这就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史称“涂山之会”。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后汉书》千百年来,关于涂山的具体地理位置一直众说纷纭。唐代的文献记载中,涂山的所在地就有四种说法:一说在会稽,二说在渝州,三说在濠州,四说在当涂。几种说法,涉及今天的浙江、重庆、安徽,几个地区都相去甚远,究竟哪里才是真正的禹会之地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家经过认真论证,倾向于认为禹会诸侯的空间坐标,是位于如今安徽蚌埠境内淮河南岸的涂山。
在蚌埠西郊、涂山南麓的地方,有一个叫做“禹会村”的古老村落,其村名就是来源于“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记载。当地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等传说。
2006年,被列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的考古工作在蚌埠涂山南麓的禹会村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博物馆在50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内,展开了历时五年的大规模发掘。出土的遗迹研究中,学术界认为禹会村是一处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因为遗址中存在的大型祭祀台、大型祭祀沟、不同类型的祭祀坑、简易式工棚建筑以及一批极具特色的文物标本等,无不与文献记载的“禹会诸侯”事件密切相关。
继禹会村遗址2007年发现“祭祀台”之后,2021年以来,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考古发现揭示出,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双墩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遗址北部定居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聚落规模达到最大,在遗址核心区发现了规模至少18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新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进行了解剖发掘,揭示了北城垣和东城垣的堆筑过程,以及城垣内、外壕沟的结构。在两处城垣主体堆积和内外壕沟中,发现有龙山文化早中期的陶器残片,测年范围为距今4400至4100年之间。北城墙现存长度约300米,东城墙现存长度约600米,西、南城墙已被淮河冲毁。此外,发掘明确了2007至2021年禹会村发现的大型礼仪性建筑(“祭祀台”)实际上是龙山文化城址东北城墙的一部分。
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内分布有密集的人类生活遗存,外围还发现有大量龙山文化遗迹。城垣及内外壕沟环绕的城址结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外壕浅而平缓,内壕深而狭窄,专家推测,这不仅与堆筑城墙的取土行为有关,还可能是城垣特殊的防水、排水功能的体现。经专家考证,涂山地望就在此处。
古史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禹会诸侯”和“涂山之会”的记载,禹会村遗址所处的龙山时代恰恰是探索古史传说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关键时期,其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无疑为古史传说时代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发现,也在前段时间被列为“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
专家认为,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其背后反映了淮系族群早期发展的重要信息,是探索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案例。目前的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定会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进程及夏代早期历史作出新的论断。
(来源:文博在线平台微信公众号,图片源自“考古中国”项目办)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