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8 13:11:59 | 作者:中国文物报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都说“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国之大事,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粮食问题解决不好,国家就会陷入危机之中。
面对此等民生大事,古时候是如何保存粮食的呢?
仓贮是一种古代常见的地面藏粮方法,因此粮仓便是古代储存粮食的重要场所了。古时候的粮仓是什么样的?前段时间,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河南淮阳时庄遗址的考古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发现夏代早期粮城。
想不到四千年前就已经有粮仓了!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用来储存粮食的粮城!?今天,就让我们根据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一起到时庄遗址寻找答案吧~
时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年代为距今4000至3700年左右,包括龙山文化末期、岳石文化和春秋战国等多个时期的遗存。
在遗址南部的近3万平方米区域内,发现了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人工垫筑台地,在台地上已发掘的近3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28座罕见的仓储遗迹,分布集中,形制多样。
仓储遗迹根据建筑形制的差别,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地上建筑,共12座,平面形状为圆形。建筑方式是用土坯垒砌成多个高出地面的圆形“土墩”,作为立柱;在“土墩”上铺垫木板,作为仓底;木板上再用土坯围砌一周,形成仓壁;上部封顶。
第二类为地面建筑,共16座,依据平面形状的不同又可分为圆形(7座)和近方形(9座)两种。这类地面建筑的建筑方式是用土坯直接垒砌墙体。
这样的建筑形制,与文献记载的各类粮仓,以及各历史时期出土的粮仓建筑模型十分接近。加上整个建筑地基建高、外层涂抹细泥,下面有隔水层、绝水层,这样的防潮措施,都与一般粮仓防潮的特性相符合。
此外,专家在仓储遗迹检测出组合较为单一的植硅体,主要是来自粟、黍类作物的颖壳,以及用于仓储建筑材料的芦苇类、茅草类植物;仓储废弃堆积的土壤中同样检测出了黍素成分;浮选碳化大植物遗存鉴定的结果也显示,除了粟、黍和黍亚科种子之外,几乎没有其它的植物遗存。
专家判断,这里发现的仓储遗迹,其性质应为古代的粮仓,是整个先秦时期罕见的粮仓建筑群。
考古发掘表明,时庄遗址布局清晰、功能单一,是龙山末期中原地区新出现的小型专门化聚落。聚落中同时期的遗存以粮仓遗迹最多,极少见灰坑、水井、陶窑、房址、墓葬等其它类型的遗迹。
这里是除了城址和一般聚落之外的一种崭新的聚落形态,专用于粮食的集中储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邑”,为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粮仓系国脉”,时庄遗址粮仓遗存的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新砦期”阶段,也就是文献记载中“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的夏王朝早期,这为我们了解夏王朝的社会组织结构、管理水平以及早期国家治理能力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来源:文博在线平台微信公众号,图片源自“考古中国”项目办)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