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6 18:52:26 | 作者:带带凹蒂莉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题图1803年发行的20金法郎
请注意:
德语是 Bing Translator 通过英语教的,译文仅供参考。金奥古斯特是萨克森版本的5银塔勒,名字源于萨克森选帝侯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Friedrich August II,1733年生,1763年卒)。1752年至1754年,以及1777年至1845年间,金奥古斯特的纯度一直维持在6.03克黄金,因此广受好评。七年战争期间(1756年至1763年),占领萨克森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大帝)贬质了这一硬币。贬质硬币是为了资助战争,腓特烈大帝将1755年至1756年间的原版印记用在了1758年至1760年间铸造出来的中金奥古斯特(Mittel-August d'or)上,其金含量只有4.3克,但重量则与金奥古斯特一致。1761年/1762年间,普鲁士国王又将被称为新金奥古斯特(Neuer August d'or)投入了流通之中,其金含量只有金奥古斯特的1/3,但冒用了1758年萨克森和波兰的金奥古斯特的名号。对普鲁士来说,国王一开始禁止在王国使用这些劣质硬币,这是为了保护他自己王国的经济不会受到这些劣质硬币的干扰。
金威廉是普鲁士版本的双5银塔勒(即10银塔勒),由腓特烈·威廉一世下令于1737年铸造发行。16世纪下半叶,它被铸造出来用以替换之前流通的杜卡特金币。硬币正面显示普鲁士国王的胸像,背面的十字由国王名字首字母组成(FW),十字顶端有王冠。它们的铸造一直持续到1740年腓特烈·威廉一世驾崩。1738年以来,1/2金威廉也被铸造了出来,它成了金腓特烈(Friedrich d'or)的先行者。
金威廉也指:
威廉·冯·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Wilhelm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1830年至1884年)的金币,在公爵开始统治时铸造的硬币。它也有1/2金威廉(1851年)和2金威廉(1851年至1857年)版本。德国人对荷兰硬币金威廉(Gouden Willem,10荷兰盾)的称呼。金腓特烈是普鲁士版本的5银塔勒,由腓特烈二世(大帝,统治时期为1740年至1786年)下令铸造,在其后继者腓特烈·威廉二世(1786年至1797年)、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至1840年)和腓特烈·威廉四世(1840年至1861年)统治期间也有铸造。与许多其他德意志邦国一样,金腓特烈的设计模仿了西班牙金埃斯库多(Escudo de ouro)和法兰西金路易(Louis d'or)。普鲁士的第一种双塔勒的金币是金威廉(Wilhelm d'or,价值10银塔勒),在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年至1740年)统治时期的最后3年中,他发行了1/2金威廉(5银塔勒)。1741年,他的儿子腓特烈大帝更改了金币制式和印记,并于1747年发行了2金腓特烈,1749年发行了1/2金腓特烈。硬币正面的图案有腓特烈大帝胸像或头像的各类变体,背面则是抓着战利品的普鲁士鹰。1770年,它的纯度(含金量)略微下降了,从6.05克降至6.03克。七年战争期间(1756年至1763年),腓特烈大帝下令铸造发行中金腓特烈(Mittel-Friedrich d'or),含金量为4.3克,与在占领的萨克森发行的中金奥古斯特(Mittel-August d'or)含金量相似。
18世纪中叶,腓特烈大帝下令发行大量的金币,根据弗雷德里希·冯·施吕特(Friedrich von Schrötte)的说法,这是因为普鲁士试图在波罗的海贸易中将殖民大国尼德兰赶出去,但最后失败了。多亏了巴西发现的巨量黄金矿藏,大规模发行金币的行为可以一直持续到19世纪前半叶。19世纪前半叶,随着世界市场上的黄金供给逐渐降低,此类硬币的发行量也逐渐减少,直到19世纪40年代,其数量急剧下降。随着普鲁士逐渐转为白银货币,此类金币也就不再铸造了,最后一次金币铸造可以追溯到1855年。
七年战争时期(1756年至1763年),普鲁士铸币商贬值了金币(如金奥古斯特(August d'or))和银币(如18格罗申(Achtzehngröscher),即廷普夫)。在战争爆发后不久,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1740年至1786年)占领了选帝侯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二世(1733年至1763年)治下的萨克森选侯国,奥古斯特二世也是波兰国王。普鲁士国王将被占领的铸币厂租给了普鲁士铸币商,铸币商铸造了劣质硬币来资助普鲁士战争经费;战争经费另一来源是英国补助。以法连劣币的名字源于莱比锡铸币厂的租户维特尔·以法连(Veitel Ephraim),他负责执行了相当规模的硬币贬质以及相关的欺诈。受到巨大影响的硬币还有18格罗申,或称波兰廷普夫(Tympf),因普鲁士铸币商用萨克森-波兰硬币印记铸造劣币而贬值,最终因为大众拒绝接受廷普夫,该版本的廷普夫于1765年停止了流通。因为普鲁士铸币商使用抢夺过来的印记大规模铸造劣币,加上伪造的铸造年份,中金奥古斯特(Mittel-August d'or)和新金奥古斯特(Neuen August d'or)也贬值了。普鲁士的金腓特烈(Friedrich d'or)也贬质成了中金腓特烈(Mittel-Friedrich d'or)。战时硬币也包括战争1/6塔勒(Kriegssechstel,贬质的1/6塔勒(Sechsteltaler)),普鲁士(包括莱比锡铸币厂)与其盟友和敌人都广泛铸造过。因为其他国家的铸币厂(Münzstände)和非法铸币厂(Heckenmünze)的模仿,硬币贬质的浪潮很快席卷了整个德意志地区。
七年战争时,在征服萨克森之后,1758年至1760年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将萨克色的硬币(金奥古斯特(August d'or))贬质了(含金重量减至4.2克),用的印记还是1755年至1756年间的原版印记。普鲁士国王一开始能够通过这种方法偷偷地敛财,因为他急需这些黄金资助他的战争。之后还有一次更严重的贬质(新金奥古斯特(Neuer August d'or))。
新金奥古斯特是七年战争中,1762年发行的劣质金奥古斯特的名字。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占领萨克森之后,就已经在1758年至1760年间贬质过萨克森金币了(中金奥古斯特(Mittel-August d'or)),之后,他再一次地降低了黄金含量。最近的新金奥古斯特纯度(320/1000)仅有原来的金奥古斯特(900/1000)的1/3。两者的重量大约是一样的,因此内含大量铜的新金奥古斯特有着微红色的外表。这类“金币”,大约铸造了约3百万枚,用的印记是1758年的原版印记。铸造这些硬币的铸币厂是柏林铸币厂,用于铸造的黄金应该源于英国对普鲁士的战争援助。
中金腓特烈是贬质的金腓特烈(Friedrich d'or),七年战争期间(1758年至1763年),由腓特烈大帝下令铸造,含金量从6.05克降至了4.2克。这些硬币要比足额金腓特烈厚一些,颜色为微红色。大约有150万中金腓特烈被铸造了出来,其中大部分都在战后被销毁(再度熔化成贵金属),剩下的那些一直流通至1871年,中金腓特烈的价值为3塔勒27银格罗申。
廷普夫是小面额波兰1/4塔勒(Vierteltaler,旧称:Ort),其名字源于硬币铸造者安德烈亚斯·廷普夫(Andreas Tympf),他在1654年将银币贬质到了1/5塔勒(18格罗申)。这类硬币也被称为18格罗申(Achtzehngröscher),其价值在之后也在继续降低。普鲁士也有铸造此类硬币。
【主题】历史上的货币(金属货币)
带带凹蒂莉:【主题合集】货币、银行与经济思想史zhuanlan.zhihu.com相关文章:
带带凹蒂莉:以法连劣币与七年战争中普鲁士的通货膨胀zhuanlan.zhihu.com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