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浅论中世纪英雄人物中熙德,罗兰与罗宾汉之间的意象差异与原因

时间: 2021-04-16 16:53:23 | 作者:Taro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浅论中世纪英雄人物中熙德,罗兰与罗宾汉之间的意象差异与原因

引言:熙德,罗兰与罗宾汉在今日看来,都是在中世纪时期所诞生出来的英雄形象,并且与中世纪这一历史背景所绑定在了一起。但是同样作为中世纪的英雄人物,其所具有的意象却是不同的,这一点体现在今日的人们的传统比喻与文学作品当中。而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这三个同样来自于中世纪,但是却有着不同意象的英雄人物加以横向比较,并且试着探讨出三者之间存在意象差别的原因。

1.1三者的各自意象

在三者当中,如果先要粗略的进行分类的话,那么罗兰以及熙德的意象可以大致归为一类,而罗宾汉则与前两者,包括中世纪时期其他的“骑士”英雄所不同,是“绿林英雄”一类。首先来看同属于“骑士英雄”一类当中的熙德以及罗兰的各自意象·。熙德的意象是和中世纪时期伊比利亚半岛上穆斯林与基督徒的战斗,包括收复失地运动所分不开的,而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他的意象主要是围绕着战斗而展开,这一点从他的“勇士熙德”的称呼当中就可以看出来,而他的这种作战勇猛也为他带来了对于基督教的忠诚的意象,虽然他的意象当中也包括着对于天主教领主(卡斯蒂利亚国王)的冲突,但是这仍然没有影响到他所具有的其他意象,反而更加加强了他的勇猛与忠诚,只不过忠诚的对象不一定是一个单一的基督教领主,而是基督教徒。而到了近代民族主义诞生,包括弗朗哥掌权之后,熙德的意象有增加了有关于作为西班牙民族的代表的意象[1],在一系列作品当中成为了西班牙最为荣耀的角色。即使熙德的形象在浪漫主义时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冲击,试图指出熙德并非如此完美,试图给熙德加上“粗暴的冒险家”的意象,但是从今天来看,他们并没有成功,在西班牙国民级的电视剧《时间管理局》当中,熙德的意象仍然是像熙德之歌当中所表现的那么完美,是中世纪西班牙的骑士典范,尽管在剧中也通过艺术手段来指出,历史中的熙德可能与意象世界当中的熙德不符,甚至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2]。

阿方索六世

而同样属于骑士英雄这一类人物的罗兰的意象则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条是基督教的罗兰的意象,也就是作为查理曼大帝的圣骑士的罗兰的意象,另一条路径则是围绕着罗兰世俗化的意象,也可以说是作为法国的民族英雄的意象。有趣的是,就像法兰克王国最后诞生出了意大利与法国一样,罗兰的两条意象路径也分别是在意大利与法国所一步步演化出来,首先是作为圣骑士的罗兰。这一条意象的发展路径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费拉拉大贵族埃斯特家族有着密切关系。这一家族主导了罗兰作为圣骑士的意象的形成,虽然在这一套路径当中与最早的《罗兰之歌》当中的罗兰的意象相差无几,但是更加强调了他作为一名受人爱戴的骑士英雄的意象,也就是更多的补充了罗兰在战斗之外的意象内容,也通过罗兰让一位撒拉逊人改信基督教的内容来将罗兰与基督教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而其在战争当中的英勇的意象则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更加突出了他是与异教徒进行战斗,是为了守护基督教国家而最终牺牲。当然,这里面也“舍弃糟粕取其精华”的体现了罗兰与查理曼之间的关系,罗兰仍然是查理曼值得信任的忠诚战士,查理曼也愿意听取罗兰等人的建议,并且承担起作为一个国王的责任,而非是一个专制的统治者的意象,但是关于早期认为罗兰是查理曼和他表姐的私生子,也就是出生“带有原罪”的意象则被忽略掉了。当然,毕竟这条意象诞生路径的结果最初是为了给上文提到的埃斯特家族一个伟大的先祖的目标而服务的,除去这个意象属实在情理之中。不过作为圣骑士的罗兰的意象最终传播的十分深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回到了法国文化当中。而作为世俗化的罗兰的意象则是与法国的民族主义所联系在一起的[3],罗兰与上文提到的熙德所不同,他的意象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作为文学作品的《罗兰之歌》在雨果等人,包括在成为了法国的学生必读书目之后与法国的文化起源深刻的联系到了一起,而罗兰作为其中的主人公自然也逐渐在法国随着民族主义而流行起来,特别是在普法战争之后,罗兰和法国历史上包括圣女贞德在内的一系列民族英雄共同成为了代表着法兰西民族防御外敌侵略的标志性人物。从当时的法国的共和党人与非宗教人士都对罗兰这一中世纪“基督教英雄”都有着极大的热情来看,罗兰在世俗化当中的意象已经逐步脱离了与宗教有关的内容,而只是单纯的成为了法兰西民族主义的象征,而这种象征的地位实际上在一战后圣女贞德封圣之前,都是作为法国最为突出的民族英雄而保持了下去,就像今天的圣女贞德一样。当然,法兰克王国基础上所诞生的另一个国家德国也有着关于罗兰的意象,也就是作为巨人的意象,但是罗兰的这个意象的影响力属实赶不上前两条路径当中的罗兰的意象,因此在这里不进行过多的介绍。

罗兰雕塑

相比之下罗宾汉的意象则有一个巨大的转变,首先从人物的身份上,关于罗宾汉地意象通常是不太与骑士所能联系起来的,尽管在一些早期的画像中存在着骑马战斗的罗宾汉,但是这里罗宾汉的意象也只是把马作为战斗方式的战士而已,而非是一名存粹的骑士,更不用说罗宾汉所使用的是弓箭这一平民化,但是却非常针对骑士的武器。罗宾汉的身份概括起来应当被认为是“森林中的法外人”[4],与熙德和罗兰不同,罗宾汉的意象当中虽然存在着狮心王查理这一效忠的对象,但是这并不是罗宾汉意象的主流,也就无法在罗宾汉的身上明显体现出封建附庸关系,而这一点在罗兰的意象当中是十分明确的。从这一点上也能够引出罗宾汉意象当中的平民特性,罗宾汉的意象当中即使是对于他的出身最为高贵的形容也只不过是一个没落的贵族而已,所反抗的人物也不是什么赫赫有名的敌人,只不过是一个郡长而已,而这个郡长的意象则是社会和政治权力的象征,而罗宾汉就为了诺丁汉郡的平民们来反抗他的统治。后来即使是把罗宾汉的意象与英国国王狮心王查理和无地王约翰之间的争斗联系起来,罗宾汉的意象仍然是代表着平民的利益来反抗那些骑士贵族的。这一点与前面所提到的罗宾汉意象当中的封建附庸关系的缺失联系起来,更加体现出了罗宾汉意象当中的反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宾汉的意象发展中还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罗宾汉的意象在世界范围内的适用性要比熙德和罗兰高出很多,这一点虽然也要归功于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后,罗宾汉的意象受到了电影的一次又一次的传播,而且就受欢迎程度上来看也要高于罗兰与熙德,但是这也意味着无论是美国人把罗宾汉的意象和西部开拓者的意象联系在一起[5],还是中国人把罗宾汉的意象和水浒英雄的意象拿来比较[6],都代表着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够对于这一诞生于英国的反抗者有着深切的共鸣。这也是罗宾汉的意象今天在意象世界当中普遍代表着劫富济贫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只被局限于中世纪这一时期亦或者西欧这一空间之中,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就意味着罗宾汉的意象也很少包括与民族主义所联系起来的内容。

1.2三者意象的差别与意象差别的递进关系

现在分别介绍完三者的意象之后,接下来就是观察出三者意象的差别。不难发现,同属于一类的罗兰与熙德的意象在具体上虽然存在着时间与空间的差异,但是在总体上来所都是围绕着一个中世纪英雄意象模板而塑造而成的,其中包括了对于基督教的信奉与忠诚,战斗当中的勇猛以及主要敌人也是异教徒,还有骑士故事在这二者身上的体现,包括和他们的出身一样高贵的武器,令人动容的贵族爱情故事以及最后悲壮的战死在战场当中。当然二者的意象当中也包括着民族主义的象征。但是罗宾汉的意象与他们的意象的差别则要更多,罗宾汉与他的武器都没有高贵的出身,同时罗宾汉的意象当中宗教的成分也相对较少,只存在于《罗宾汉与修士》这种小故事里面,后来更是被逐渐忘记[7]。至于与异教徒战斗来捍卫基督教王国在罗宾汉的意象当中更是难觅踪影,宏大的战争场面也不存在于罗宾汉的意象当中,更多的则是一种散兵游勇的形象。而且最为主要的是,罗宾汉的意象当中不包括成为英国的民族主义象征的一部分内容。

罗宾汉

在这一部分的结尾,我想说一下我关于这些意象的差别之间的递进关系。在我看来,是罗宾汉与熙德和罗兰之间的“小层面”,也就是意象当中的第一层的,能与人物本体经历直接联系起来的意象的差别,导致了在“大层面”也就是民族主义代表这一需要进一步推出的,更加全面的意象上的差别。换句话说,正因为罗宾汉不是骑士英雄,所以罗宾汉没有像另外两位骑士英雄一样成为民族主义的象征。在下一部分当中,就要去从他们本体经历的方向出发,讨论他们的小层面的意象的差别是如何产生的,而这又如何进一步的影响了他们在大层面上的意象的差别

2.1罗兰,熙德与罗宾汉的本体经历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时间管理局》这部电视剧当中关于熙德的意象的形容一样,历史人物的意象,包括在意象当中的经历都不完全是历史人物的完全真实经历,就像熙德的剑并不是从摩洛哥国王手中夺得,历史中的罗兰也同样没有佩剑迪朗达尔一样。所以这里面所说的本体经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们作为历史人物所具有过的经历,另一个则是他们的意象蓝本,也就是《熙德之歌》,《罗兰之歌》和15-16世纪的罗宾汉歌谣。

首先是三者作为历史人物的本体经历。熙德在历史上确实是贵族出身,但是也只不过是一个中等贵族骑士的后代,没有在意象世界当中的那么出身高贵。而他的实际经历相比于中世纪的基督教骑士英雄,更不如说是活跃于中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冒险家。在一开始他为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效忠,替他攻击另一位基督教领主纳瓦拉国王。但是在与阿方索六世爆发了矛盾之后,熙德则开始向伊斯兰领主萨拉戈萨的穆斯林国王效忠,替他攻击其他的基督教领主,他也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熙德的称号。后来与阿方索六世和解之后,他又一次把矛头对准了穆斯林,并且在穆斯林的土地上建立起了基督教国家巴伦西亚公国。所以实际上,在德尼蒙约看来,熙德的真实形象更像是那个年代的一名“边境冒险家”[8],这种人通过不同领主之间的战争来获取得到重用,并且进一步提升自身地位的机会,至于效忠的对象则不是那么的挑剔。所以用今天的视角来看,历史中的熙德与其说是一名基督教守护者,更不如说是一个骁勇善战的雇佣兵,与当时其他的这类雇佣兵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也没有什么伟大的宗教与政治抱负。不过历史上的熙德确实通过将两个女儿与当时的基督教领主联姻的方式来试图提升自己的地位,这一点也与《熙德之歌》当中的部分记载所吻合,但是却没有为了荣誉惩罚他的两个女婿的内容。

至于罗兰的经历和《罗兰之歌》当中的人物在出身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也是来自于布列塔尼的贵族的后代,同时是查理曼大帝的外甥,他也向查理曼大帝效忠并且在奥雷亚加战役当中成为了部队的后卫并且遭遇到了袭击。但是与罗兰之歌当中所不同的是,罗兰遇袭时的敌人并非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逊人,而是比利牛斯山脉附近的巴斯克山民,而且他的身边也没有一名他的骑士以及主教战友。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历史中的罗兰的最后一战实际上是没有那么光彩的。首先,他的死亡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争斗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他只不过是死于蛮族的手中而已。其次,他也不像《罗兰之歌》当中所描述的那样,拥有可以召唤查理曼大帝回援的号角,但是这并不是为了他让全军覆灭的行为进行开脱。实际上对于罗兰这一行为真正的开脱反而是在《罗兰之歌》当中,塑造了一个奸臣的形象来鼓动40万穆斯林大军攻击罗兰(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进而再引出罗兰实际上仍然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只不过是寡不敌众,同时为了不拖累查理曼大帝,所以才选择牺牲自己和其他战友,把罗兰在实际当中的不理智的决定以及在战斗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用伟大的牺牲以及数量庞大的敌人掩盖了过去。[9]

至于罗宾汉的具体经历则没有太多的记载,乃至于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谁才是罗宾汉真正的原型。但是就现在的研究来看,在13世纪末的英格兰确实有两名匪徒符合罗宾汉的身份。但是这两名被记录者的人生经历并不光彩,其中一位是约克郡地区的抢劫犯,而这时期的约克郡和诺丁汉郡的郡长是同一人,并且这个郡长的形象在历史上是有真实可靠的人物的。另一位罗宾汉的原型则是在英格兰的森林地区流窜作案的抢劫犯,这位的活动场所则与罗宾汉所大致符合[10]。但是无论是这两位当中的哪一位,受制于作为抢劫犯的身份而出现于历史记载当中,都只有较为粗略的记载,而无法完全展现历史中的罗宾汉的原型是否具有罗宾汉的民谣当中所提到的一系列其他特质。

熙德

在分析了在历史上的本体经历之后,接下来分析的就是《熙德之歌》,《罗兰之歌》与有关于罗宾汉的歌谣的本体经历,但是这个本体经历的分析并不是只对于这三者当中的初始文学意象的经历的分析,而是把这三部作品作为本体而进行分析。

首先是《熙德之歌》,熙德之歌诞生的时期约在1100年到1150年的卡斯蒂利亚地区,在此之前,熙德的形象已经受到了其埋葬地的修道院的修士的宣传,使熙德的意象在《熙德之歌》诞生的这一时期已经逐渐转化成为了一个基督教的英雄,而此时距离熙德逝世也就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而《熙德之歌》的诞生时期有一个大背景就是当时的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熙德所经历的中世纪时期的穆斯林与基督徒的战斗仍然在继续进行。在这种背景之下强调熙德对于基督教的忠诚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然,无论从哪种对于中世纪的划分程度上来看,熙德之歌诞生的时期仍然是处于标准的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影响力以及熙德生活时期的中世纪领主生活仍然能够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而《罗兰之歌》诞生的时代则是在11世纪左右,实际上这一时期距离罗兰逝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三个世纪。罗兰之歌的诞生背景当中有需要注意到的两点就是其中的中世纪十字军热情以及当时的法国人对于国家集权的期望,前一个背景是很容易理解的,后一个背景则与当时的法国政治环境有着一定关系,在罗兰之歌形成的11世纪时期,法国国王的权力被地方领主的力量所削弱,这一时期也产生了卡佩王朝的国王试图从法国的领主当中收回城堡的一系列努力。而罗兰之歌就承担了这种对于强大国家的期望,也就是通过罗兰所效忠的法兰克王国的强大来表达这种期望。

而罗宾汉的民谣诞生的时期则基本上已经离开了中世纪,是处于15,16世纪这一时期,即使对中世纪的时长持延长观点的勒高夫认为这一时期实际上仍然是中世纪的延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时期的社会形态与《熙德之歌》,《罗兰之歌》的11,12世纪有了很大的区别,关注的重心逐渐开始转移到人的身上,也就是像罗宾汉所保护的普通人那样。这一时期的英国正处于都铎王朝前期时期,也就是英国转型的时期,尽管这时候的英国发展变化还未体现的那么明显,但是从部分民谣把罗宾汉的身份放置在14世纪80年代英国的民众暴动当中,也侧面意味着罗宾汉民谣实际上可以被看做是一个英国的人文主义作品。

近代欧洲早期的大众文化

在时代背景之后,这三者相比较的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体裁的差异,其中《熙德之歌》,《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时期的史诗作品,而罗宾汉的民谣则是乡间故事民谣的集合。这里面其实牵扯到了彼得伯克在《近代早期的欧洲大众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理论[11],其中《熙德之歌》,《罗兰之歌》作为史诗,在中世纪时期更多的是通过吟游诗人以及书籍等方式来进行传播,其受众大多也是能够具有识字能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也就是在”大传统“,而这种”大传统“文化根据彼得伯克的理论,则会在近代早期存在一个”下沉“的过程,也就是其受众的阶层会逐渐的下降,最终到了平民当中而成为了大众文化。相比之下,罗宾汉的民谣在一开始的受众则是近代早期的英格兰乡村民众,相比之下则属于”小传统“一类,也就是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着大众文化的属性。而这就会造成在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本内容选择性塑造方面的差异,这一点体现在三者的比较当中就是相比于强调修辞与押韵的熙德之歌和罗兰之歌,罗宾汉民谣当中的语言更加口语化,也更加方便平民进行理解。同时在文本内容方面,罗宾汉民谣当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也更加的平民化[12],而《熙德之歌》与《罗兰之歌》当中仿佛则特意忽略了与平民机型交流的内容

2.2小层面意象差别产生原因的分析

在前面提到了历史人物自身经历与文本自身经历与各自的差异之后,这一部分主要就是分析,是什么造成了罗宾汉与熙德,罗兰同样作为中世纪英雄在小层面意象上出现了差别。

首先是在宗教层面上,罗宾汉的历史人物所处于的时间是在中世纪时的较为稳定的基督教地区,同时其文本诞生的时期相比之下的基督教的影响力以及对于其他宗教的直接冲突,包括十字军精神也有所消减。在这种情况之下,罗宾汉的意象当中有关于基督教的部分自然赶不上处在直接与穆斯林对抗,并且参与到了收复失地运动当中的熙德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系。再加上熙德的初始文本诞生的时期,包括诞生前的一系列关于熙德的宣传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熙德在中世纪收复失地运动时期的影响力,包括罗兰的人生经历当中,虽然是死在了巴斯克的山民当中,但是他所处的时期正好是穆斯林侵入到伊比利亚半岛的年代,而且罗兰在撤退的道路上遇袭的前提背景也是罗兰参与到了查理曼大帝与穆斯林的战斗当中,因此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系相比之下也更加的密切。而这种分析的内容同样可以论证为什么罗宾汉在意象世界当中的敌人与熙德以及罗兰不同,罗宾汉自身所处的地区本身就不太可能与异教徒进行战斗乃至于发生联系,这一点实际上是与这三者意象当中与基督教联系的不同所相辅相成的。

而在骑士故事模板上的意象差异则可以看作是代表对象与敌对对象的差异所导致的。罗宾汉本身的来源就是来自于民间故事当中,其历史原型本身也不像熙德亦或者罗兰一样有着高贵的出身,所以在本身就来自于大众文化的罗宾汉的文本当中,罗宾汉是代表着平民来反对那些破坏平民利益的上层阶级人士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把罗宾汉形容为一个与熙德和罗兰一样的骑士形象,那么无疑就不符合罗宾汉的文本在大众当中诞生的初衷,更不用说会让文本内容产生极为强烈的冲突。但是熙德与罗兰本身的人物形象就是骑士,而且其所产生的时间也是在中世纪,包括服务的对象也是中世纪的中上层人士,这就进一步导致了熙德和罗兰的意象在诞生之初就是遵循着中世纪的完美骑士制度的模板,而其中的宝剑以及英勇战士的意象也是符合了当时的中世纪骑士小说的内容特点。

总而言之,罗宾汉与熙德和罗兰在小层面的意象上的差距虽然众多,但是都可以从罗宾汉与熙德和罗兰所处的年代不同,以及三者的文本的自身经历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罗宾汉是属于大众文化的近代早期—中世纪晚期英雄,而罗兰与熙德则是面向社会中上层的,来自于中世纪盛期的英雄,时代以及时代当中所具有的精神特性的不同,使得英雄人物的选择在一开始就存在了不同,随后就是为了文本面向对象服务的要求又进一步造成了叙事选择上的区别,最终导致了罗宾汉与罗兰与熙德在小层面上的意象的区别。

2.3罗宾汉为何在大层面意象上与罗兰以及熙德产生了区别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的是为什么罗宾汉没有像罗兰与熙德一样成为民族主义的象征。在我看来,这是与他们在小层面上的意象的差异所联系起来的。罗兰与熙德之所以成为了民族主义的象征主要是因为其意象当中明确的包括了他们与外部敌人的抵抗以及对于本民族国家的守护[13],而这个是罗宾汉所没没有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虽然三者都是战斗中的中世纪英雄形象,但是罗兰与熙德的战斗更多的是民族,文明与宗教之间的战争,但是罗宾汉更多的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战斗,也就是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的反抗,而这种对于强权的反抗精神也是罗宾汉的意象当中最为重要的内核。但是从民族主义的角度上来看,罗宾汉的敌人是本民族的统治者而非是其他民族的普通人,这明显是在19世纪那些塑造民族主义意象的中上层阶级所不愿意看见的,相比之下,罗兰与熙德着一系列出身高贵的骑士所具有的小层面的意象不仅仅是反抗其他民族的侵略,还包括一种由封建附庸关系而产生的忠诚的意象,而这种对于领主的中世纪忠诚的意象也可以被衍生到民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忠诚当中,这也是与民族主义的需求所相吻合的。特别是如果关注到熙德的民族主义象征的诞生过程的话,就会发现熙德成为西班牙民族国家的象征最为主要的时代就是在弗朗哥时期,而弗朗哥的独裁者形象本身就需要当时西班牙民众的狂热支持,因此选择忠诚的,愿意为了基督教付出生命的熙德肯定要比选择一个不听国王指挥,但是同样抗击外敌的“老顽固”(拿破仑战争时期西班牙游击队领导人)好得多。所以总结一下,罗宾汉的小层面意象本身就决定了罗宾汉的在意象世界当中很难与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民族想绑定,但是熙德与罗兰的小层面意象就符合这种要求。除此之外,如果观察罗兰的民族主义象征身份在贞德封圣之后就有所下降的现象的话,就会发现两个其他的影响因素。一个是对于一个单一民族来说,似乎很难同时保持两个具有同样影响力的民族主义象征人物,甚至他们的不同特性还会因为时代的不同需求而导致他们的象征地位的排名发生变化,就像在法国二战战败后,维希法国试图用象征着中世纪忠诚与天主教的圣女贞德来替代象征着法国大革命的玛丽安娜一样[14]。而在罗宾汉的例子当中,在罗宾汉之前英国已经有了亚瑟王这一诞生时间更早,也更加适合作为民族主义象征的人物。再就是关于人物意象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即使是罗兰的意象已经受到了世俗化,熙德的封圣计划也被西班牙王室所放弃,但是这种与宗教有关系的意象仍然是作为民族主义象征时的一个加分项,在这里我想把这种对于基督教的忠诚与被认同和在民族主义时期的“公民宗教”的忠诚和被认同联系起来,但是由于我还没看完《美国的公民宗教》这篇论文,也不太能理解法国的”共和主义宗教“,因此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探讨。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罗宾汉之所以成为不了民族主义的象征的原因也是其能够在今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劫富济贫的英雄的主要原因。罗宾汉的意象当中更多的是代表着对于平民权力的·维护[15],而在罗宾汉的维护权力的意象当中,我们却很难感受到这种被维护权力的对象在民族或者宗教上有什么更多·的限制,而只是普通的平民就可以。或许这也意味着虽然罗宾汉的民谣所处的环境只是在诺丁汉郡当中,所反抗的对象也只不过是一个郡长,但是其却通过加强小层面意象的象征的手段,从而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实际上更为宽阔的意象世界,因为在这个世界当中不存在着过多的局限,而是属于所有的人们。这也是今日罗宾汉的意象还被反复提及,并且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这或许也是因为罗宾汉的历史人物经历本身就来自于平民并且活动在平民当中所带来的额外好处。


[1] 雅克勒高夫,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四川文艺出版社【M】,2021 [2] 《时间管理局第二季》,TVE【OL】,2021 [3] 雅克勒高夫,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四川文艺出版社【M】,2021 [4] 张凸,论英国民谣中的罗宾汉人民英雄形象【C】,2021 [5] 雅克勒高夫,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四川文艺出版社【M】,2021 [6] 裴红光,《水浒传》与《绿林英雄罗宾汉》的相似之处,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J】,2021 [7] 雅克勒高夫,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四川文艺出版社【M】,2021 [8] 雅克勒高夫,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四川文艺出版社【M】,2021 [9] 丁卓,罗兰为何不吹响号角—对法国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罗兰形象分析,长春大学学报【J】,2021 [10] 云绯,侠盗罗宾汉有真实的历史原型,【OL】,2021 [11] 彼得伯克,近代早期的欧洲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M】,2005 [12] 张凸,论英国民谣中的罗宾汉人民英雄形象【C】,2021 [13] 王天骄,罗兰之歌的人物之符号学分析,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J】,2021 [14] 陈忠其,试析维希法国的新秩序,杭州大学学报【J】,1991 [15] 张凸,论英国民谣中的罗宾汉人民英雄形象【C】,2021

文章标题: 浅论中世纪英雄人物中熙德,罗兰与罗宾汉之间的意象差异与原因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2521.html
文章标签:欧洲历史  意大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