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6 10:51:28 | 作者:爱肤宝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2.欧美近代革命浪潮
东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中世界黑暗”时期结束,欧洲主要国家在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思想启蒙运动等历史大事件的冲击下,受千年君主专制和宗教神权压制的各国人民迸发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革命性,引发了近代化的革命浪潮。
英国光荣革命。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两国均受到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英格兰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1455年,英格兰爆发持续30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受到大幅削弱,新兴的商业贵族势力快速崛起。1485年,得到新贵族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英格兰都铎王朝开始。都铎王朝时期,国王在新贵族的支持下,一方面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16世纪以后,英格兰陆续组建了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和海外殖民。另一方面趁机加强王权,设“星室法庭”,重点惩治反叛贵族。成立听命于国王的枢密院,从新贵族中选任地方治安法官,接受枢密院监督,国王的权力大幅扩张。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史称詹姆斯一世,斯图亚特王朝开始。17世纪上半期,英格兰的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新兴阶层对国王持续加强王权的做法日益不满。然而,詹姆斯一世及其继任者查理一世却继续坚持“君权神授”,厉行专制集权,迫害清教徒,恢复苛捐杂税,引发了局势动荡。1628年,英格兰议会提出反映新兴阶层要求的《权利请愿书》,国王解散议会,实行了11年的无议会统治。1640年,为筹集军费镇压国内起义,查理一世被迫重新召集议会,但很快宣布解散,之后再次召集的议会便成为了英格兰革命的领导中心。
1641年11月,议会向国王提出《大抗议书》。查理一世于次年1月逮捕议会反对派首领失败后逃出首都,8月他在诺丁汉向议会宣战。起初,议会军节节失利,直到1644年克伦威尔率领的“铁军”骑兵取得马斯顿大捷,才扭转了战局。1645年初,议会按照克伦威尔的要求改组军队,建立“新模范军”,并在纳斯比战役中击败国王军队,次年俘获国王,第一次内战以议会军的胜利告终。内战期间,议会通过系列法令,没收国王追随分子的土地,拍卖给议会军。
1648年2月,查理一世趁议会军的内部矛盾,再次挑起内战,但在议会独立派、平等派的联合打击下,国王再次被击败,第二次内战结束。12月,克伦威尔清除了议会中的长老派,并于1649年1月处死了查理一世,年底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国。1653年4月,克伦威尔先后镇压了议会中的平等派和掘土派,驱散了议会中的残余势力。
议会获胜后,系列改革助推英格兰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幅提升,不可避免地与“海上马车夫”荷兰发生严重利益冲突。1652年开始,两国先后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第一次战争中,英格兰军舰装备的先进火炮大显神威,多次在海战中获胜,迫使荷兰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实际承认了英格兰的《航海条例》,即一切输入英格兰及所属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第二次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但1667年6月荷兰海军成功封锁了泰晤士河口,伦敦遭到直接威胁,英格兰被迫缔结《布雷达和约》,此前占领的苏里南归还荷兰,但保留了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等领地。在第三次战争前,英王查理二世和法王路易十四签订了多维尔密约,英格兰在法荷战争爆发后,也对荷兰宣战。1673年8月,荷兰在特克塞尔附近击溃英法联军,查理二世迫于国会主张议和及停止拨款的压力,同意与荷兰再次订立《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也在得到英格兰20万英镑补偿后,承认荷兰在欧洲以外的领地归英格兰所有,英格兰取代荷兰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商业和海军强国。
1660年,克伦威尔的长子因德才欠佳被人民推翻后流亡法国,查理二世返回英格兰复辟王位。1685年,查理二世死后无嗣,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信奉天主教,先后发布两个“宽容宣言”,给予天主教等所有非国教教徒信教自由,并启用多位天主教徒在政府、军队中担任要职,之后又残酷迫害新教徒,引起了议会及新教的普遍反对。
1688年6月,詹姆斯二世老年得子,为阻止天主教信徒的儿子继承王位,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行动,决定邀请信奉新教的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和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来英格兰即位。11月威廉率领舰队在英格兰登陆,12月未发一枪进入伦敦,詹姆士二世仓惶出逃,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1689年1月,威廉和妻子玛丽同时登位,议会重掌大权。
议会向威廉提出《权利宣言》,谴责詹姆斯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提出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威廉在接受宣言后,经议会正式批准,变为《权利法案》,提出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奠定了英格兰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英格兰议会与国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以议会的胜利告终。因此次政变没有流血牺牲,而又达到了限制王权的目的,史称“光荣革命”。
有人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各方势力博弈后的妥协,避免了暴力革命,是成本最低的社会变革。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妥协和不彻底性,本身就是革命的失败,因为它并没有真正解决英格兰的专制问题,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国家的改造。
1707年,苏格兰并入英格兰,从此英国也称大不列颠,英国的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和发展。1714年,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辉格党取得长达60多年的政治优势。在沃波尔任内,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枢密院逐渐演变成为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首脑则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
18世纪,英国在国内推行关税保护政策,奖励手工业品出口,种种举措使得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产生,促使英国由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19世纪开始,英国开始大规模对外殖民扩张,镇压了印度民族大起义,还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扩大侵略,并逐步对南美洲进行渗透,成为那里最大的投资者。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加拿大成为英国的第一个自治领,她被保守党加冕为印度女皇,大英帝国发展至鼎盛,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19世纪末,英国殖民扩张的重点转向非洲,从法国手中夺得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进而占领埃及和苏丹,积极参与列强瓜分西非、东非和中非的争夺战,为修建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大陆的大铁路(即“二C计划”),加紧侵略南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出现了57家托拉斯及其他垄断组织,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1/3以上,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已遍布全球,从北美、印度洋群岛,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再到印度、东南亚、非洲,其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英国本土面积的100倍,殖民地人口达3.94亿,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法国大革命。卡佩王朝在腓力四世时期达到鼎盛后,开始走向衰落。1328年,查理四世死后绝嗣,腓力三世的孙子、安茹伯爵菲利普·瓦卢瓦继位为腓力六世,瓦卢瓦王朝开始。由于腓力四世的外孙、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也宣称自己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由此引发了英法百年战争。起初,法国节节败退,大片领土沦丧,濒临亡国。后期,由于英国内部爆发起义,法国开始反攻,陆续收复巴黎、诺曼底等大部分领土。国王趁机加强君主专制,削弱地方势力,将勃艮第和布列塔尼收归中央,基本完成了法国的统一。
瓦卢瓦王朝时期,文艺复兴达到高峰。1589年8月,亨利三世遇刺身亡无嗣,纳瓦拉王国的亨利·德·波旁继位为亨利四世,瓦卢瓦王朝结束,波旁王朝开始。亨利四世结束了法国的加尔文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持续30余年的胡格诺战争,颁布南特敕令,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661年,5岁便登基的路易十四亲政,加强中央集权,推翻南特敕令,强化天主教权威,迫害加尔文新教徒,支持工商业发展,并屡次与领国交战。1715年,在位72年的路易十四去世,成为欧洲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独立国家君主。
18世纪后,法国经济持续发展,大商业主、大农场主等新贵阶层对关卡制度、行会条例和不公平的征税制度日益不满,尤其反对天主教教士和贵族特权。当时,法国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天主教高级教士,第二等级为贵族,头衔是开放的,第三等级包括资产者、农民、市民等。据统计,在1700年至1789年间,法国从第三阶级中的新富阶层中增加了约5万个新贵族。由于战争频繁、财政危机等原因,封爵的价格也越来越高,想加入第二阶级的新兴阶层对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日益不满,第三等级也对特权阶级的压榨更加不能容忍。思想启蒙运动后,法国形成了一股抨击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的舆论浪潮,革命一触即发。
1789年5月,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已经175年没有开过的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第三等级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路易十六被迫同意选出代表进行投票,原本第一、第二等级人数占优势,然而投票时有部分第二等级的贵族也把票投给了第三等级,最后第三等级以17票的微弱优势取胜。路易十六拒绝承认投票结果,仍然强行加税。面对路易十六的出尔反尔,第三等级代表于6月宣布成立国民议会,表示国王无权否决国民议会决议,7月又改称制宪议会,要求通过制定宪法,限制王权。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了巴黎人民的愤慨。
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宪议会,次日示威游行演变为武装起义,巴黎市民与国王雇佣军激战,在当天夜里控制了巴黎全城,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狱还未攻克。巴士底狱围墙坚固,有8个塔楼,上面架着15门大炮,俯视整个巴黎,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也是关押政治犯的监狱,是法国专制王权的象征。
“到巴士底狱去!”14日,在革命义士的呼喊声中,起义军从四面八方涌向巴士底狱,但遭到守军的强大火力攻击而无法接近。由于缺乏有力的进攻武器,加上围墙太厚,巴士底狱久攻不下。起义军很快就找到了一门火炮,开始了猛烈的炮火攻击,守军宣布投降。起义军冲进巴士底狱,解放了被关押的7名政治犯。
攻占巴士底狱,成为了法国革命的信号,巴黎人民起义很快席卷全国。国王被迫屈服,君主立宪派控制的制宪议会通过《八月法令》,宣布废除君主专制,取消教会和贵族特权,以赎买方式废除贡赋。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了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的不可动摇的权利”,确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主权、分权和法治等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近代宪政的基本精神。
10月,国王企图推翻制宪议会失败后,从凡尔赛宫迁到巴黎,制宪议会也随之迁来,巴黎出现了雅各宾俱乐部、科德利埃俱乐部等一批革命团体。1790年9月,制宪议会制定了一部三权分立的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国王、立法权属于立法会议,司法权属各级法院。1791年9月,制宪议会解散,10月立法议会召开,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法国大革命引起了周边领国的不安,德意志的普鲁士、奥地利组成联军进攻法国,因法国王后泄密,致使法军战败,王室再次成为起义军攻击的对象。1792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拘禁了国王及王后,推翻了君主立宪派。9月,吉伦特派掌控的国民公会开幕,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793年1月,国民公会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2月,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荷兰等国组成了更大范围的反法同盟。5月,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了无力抵抗反法联军的吉伦特派,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残酷处决了投机商人,镇压吉伦特派的反抗,赶走了入侵联军。1794年3月,雅各宾派内部分化,市民也开始反感恐怖政策。7月,国民公会中反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独裁的力量组成热月党,发动热月政变,将罗伯斯比尔斩首,结束了法兰西的恐怖时期。
这一时期,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登上了历史舞台。1796年,26岁的拿破仑在任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时屡建战功,继而被任命为东方军司令,被派往中东远征,以抑制英国在该地区的扩张。拿破仑非常重视人才,他曾在远征途中下令:“让驮行李的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的中间。”远征期间,欧洲的反法联盟再次形成,国内的保王党势力复辟。1799年10月,秘密回国的拿破仑被国民当成救星,在众人拥戴下,他于11月发动雾月政变,成为了法兰西共和国的执政官,结束了革命党各派别之间的内斗。1800年6月,拿破仑率军在马伦哥战役中战胜意大利与热那亚方面的联军,巩固了脆弱的革命政权。
1802年3月,法国与英国签订《亚眠条约》,英法暂时休战,第二次反法联盟破产。8月,拿破仑修改共和八年宪法为拿破仑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年11月,公民投票通过了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他从教皇庇护七世手中拿起皇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寓意“自己奋斗出的皇位”。次年,拿破仑又被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兼并了热那亚。1805年,法兰西颁布《拿破仑法典》,即《民法典》,还有后来的《商法典》《刑法典》,共同构成了近代西方国家法制社会的基本规范。
1805年,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指挥官纳尔逊阵亡,法军指挥官维尔纳夫被俘,庞大的法西联合舰队全军覆没,拿破仑征服英国的梦想破灭,100多年来的英法海上争霸从此结束。8月,为解海上之围,英国挑动奥地利和俄国等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俄奥联军向巴伐利亚乌尔姆开进,拿破仑挥师东进迎战,在乌尔姆战役中打败奥地利。在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以7万大军对阵俄奥的9万联军,再次获胜,第三反法联盟瓦解。战后,奥地利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从此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1806年,英国、俄罗斯、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拿破仑率军对战普鲁士,法军达武元帅在奥尔斯泰特战役中再次以少胜多击溃了普鲁士军队,夺取了德意志的大部分领土并攻占首都柏林。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的艾劳战役和弗里德兰战役大败俄罗斯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和平条约。
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人、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封他的兄弟约瑟夫·波拿巴、路易·波拿巴、热罗姆·波拿巴分别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的国王,确立了法兰西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1808年3月,拿破仑以解决西班牙王室矛盾为名,派军进入西班牙并占领首都马德里,迫使费迪南七世退位,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赴任西班牙国王,引发西班牙大规模暴乱。英国也介入了西班牙争端,法军被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形成,法军陷入了西线与西班牙作战,东线跟反法同盟周旋的腹背受敌的困境。奥地利趁机偷袭法国在莱茵地区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东征奥地利,五战五捷,5月占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7月拿破仑在瓦格拉姆战役中获胜,迫使奥地利签订了《维也纳和约》并割让土地。1810年,拿破仑迎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为妻,法奥结成同盟,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鼎盛。
进攻俄国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的转折点。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57万大军远征俄国,起初法军所向披靡,但在9月的博罗季诺战役中艰难获胜并进入莫斯科后,战局开始扭转。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撤出首都,采取坚壁清野战术,将莫斯科全城付之一炬。由于进入寒冬,法军物资补给困难、兵力分散,俄军趁机反攻,导致法军大部分将士战死或冻死,最后只有不到3万人回到法国。
1813年,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迅速重振旗鼓,起初获得了吕岑之战等多次胜利,但因奥地利倒戈加入反法同盟,联军逐渐占据上风。在莱比锡战役中,法军集中了15万余人,但联军兵力是法军的2倍。联军分6路合围莱比锡,加上萨克森又临阵倒戈,拿破仑惨败而归,莱茵联邦解体,联军向法国开进。
1814年,反法同盟开出停战条件,要求法国领土恢复到1790年时的状态,拿破仑拒绝接受,重组军队再战。此时的法军只有10万人,而联军却有35万。起初,拿破仑在尚波贝尔、蒙米赖等地接连取胜,但因留下了巴黎一座空城,给了联军可乘之机。1814年3月,反法联军占领了巴黎,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4月,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
路易十八回到法国,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2月,拿破仑逃出小岛,率领700士兵回到法国,受到了军民热烈欢迎。路易十八派兵堵截,但是大部分将军见到拿破仑后都阵前倒戈,很多文武大臣又回来了,拿破仑的身边很快又聚集了一支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仓皇逃走,拿破仑的“百日王朝”开始。
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英军指挥官威灵顿公爵与拿破仑打响了滑铁卢战役。法军在主攻圣约翰山高地时久攻不克,死伤惨重。由于普鲁士的援军杀来,英军预备队也发起总攻,导致法军四处溃逃,拿破仑无奈败走。惨遭滑铁卢后,即使法国仍有很多人要求拿破仑专政,推翻逼迫他退位的议会,但他清楚大势已去,便宣布退位,“百日王朝”彻底垮台。1815年10月,拿破仑被英国人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他挑选了贝特朗、蒙托隆、拉斯加斯三位伯爵以及古尔戈将军随行。1821年5月,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大帝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从土伦战役到滑铁卢战役的23年期间,他亲自指挥大小战役近60次,其中50余次胜仗。在7次反法联盟战争中取得了5次胜利,打破了欧洲各国的权力均衡,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的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黑格尔曾说:“世界之所以平衡,是因为有上帝的存在,欧洲的天秤之所以保持平衡,是因为有拿破仑,拿破仑就是神的存在。”
拿破仑帝国破灭后,路易十八复位,波旁王朝再次复辟,直到1848年菲利浦三世退位,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波旁王朝终结。1852年,路易·波拿巴解散议会并称帝,为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1870年,法军在对战普鲁士中失败,拿破仑三世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没有人否认,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彻底的革命。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中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拿破仑也说:“只有罗伯斯庇尔是真正站在平民一边,可最终他却被平民送上了断头台。”事实证明,人们从来都只看重现实利益,他们不会为任何长远的、整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现实的、个人的利益。人性如此,法国大革命的诸多悲剧其实早已注定。
德意志统一。在神圣罗马帝国后期,德意志实际上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境内由奥地利、普鲁士等300余个大大小小的独立公国组成,帝国整体事务由境内最强大的奥地利掌控,奥地利大公弗朗茨二世兼任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806年,奥地利因参与第三次反法同盟惨败,拿破仑勒令弗朗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尊号,仅保留奥地利皇帝称号,德意志境内各邦也无需再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效忠,神圣罗马帝国就此灭亡。同年,拿破仑又逼迫德意志强邦普鲁士放弃中立,与法国结盟,还要割让领土。普鲁士深感危机来临,与英国、俄国、瑞典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可惜普鲁士也遭遇惨败,首都柏林被法军攻陷。
拿破仑自俄国败退后,普鲁士再度参加反法同盟,并在莱比锡战役中大败法军,后又于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及《巴黎和约》,奥地利巩固了自己在中欧的势力范围,成为德意志邦联的主席。普鲁士的疆域也进一步扩大到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强国。普奥两强都有着统一德意志的雄心,但普鲁士由于此前改革及时,渐渐占据了优势。1834年,普鲁士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其余各邦国全部加入了同盟。
1848年,德意志爆发革命,革命势力向莱茵河地区各邦国施加压力,要求举行一次立法议会,起草德意志统一的宪法。然而,革命势力内部很快发生分化,在法兰克福邦联议会上,许多左翼革命派希望宪法能赋予普选权,建立一个永久的国会和一个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领导的统一的德意志,而中间派和右翼只希望在各邦国内部扩大参选权,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再实现松散的统一。1849年3月,法兰克福邦联议会通过圣保罗教堂宪法,决定将皇位授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由于他害怕奥地利和俄国的干预,便回绝了此项任命。法兰克福邦联议会虽然起草了一部宪法,但真正寻求的统一并没有达成。
1862年9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不久,俾斯麦便在普鲁士下议院的预算委员会上作了“血与铁”演说,一针见血指出了德意志现实政治的本质:“不要指望用演说和决议解决当前所面对的难题,我们在1848和1949年就犯了大错,能够解决问题的应该是铁和血。”即落实于行动的生产能力“铁”和决心意志“血”。
1863年11月,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继位后,同时兼任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的公爵。他签署了十一月宪法,宣布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1864年2月,由于此举违反了《伦敦议定书》提出的丹麦不得合并两公国的规定,普奥联军与丹麦交战,进入石勒苏益格。由于普鲁士士兵配备了可以卧倒填装且一次能填装5发子弹的新式来福枪,而丹麦士兵使用的依然是只能站立填装且一次只能填装1发子弹的老式火枪,导致丹麦军遭遇惨败。10月,三方签署维也纳和约,普奥两国分别管辖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
1866年,在意大利的策应下,俾斯麦制造外交舆论,声称夹在石勒苏益格与普鲁士之间的荷尔斯泰因原本应归属普鲁士,从而激怒奥地利,引发普奥战争。4月,普鲁士派代表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与意大利达成密约,约定双方将相互策应,协同攻打奥地利。为提升自身影响力,普鲁士驻法兰克福邦联议会代表随即提交一份计划,呼吁德意志通过直选和普选组建一个全国议会和制定一部全国宪法。意大利军队开始进军奥地利的蒂罗尔和威内托边境,威廉一世也开始在普鲁士进行全国军事动员。
然而,此时德意志各邦国并不愿意被裹挟参战,所以大部分邦国最终都拒绝了俾斯麦颇具诱惑力的游说。德意志各邦国的城市委员会以及自由派议员也认为双方冲突不会带来利益,开始反对普鲁士以武力重组邦联的行动,而那些生活在科隆等大城市的居民也仍然支持奥地利。但是,当面对普军的强大攻势时,不少最初偏向奥地利的邦国却采取了守势,并未对普军作多少有效抵抗,法国承诺的帮助也迟迟没有到来,使得局势对奥地利更为不利。在克尼格雷茨战役中,普鲁士大获全胜,相继吞并了汉诺威、黑森-卡塞尔市、拿骚公国和法兰克福等邦国,“三邦”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也纳入普鲁士的势力范围。
普奥战争结束后,普鲁士趁机巩固势力范围,组建了北德意志邦联,拥有了自己的宪法、国旗和政府行政机构,并将奥地利及其盟邦排除在外。此举造成了泛德意志统一势力的分裂,大多数德意志邦国也开始反感普鲁士的强权政治。然而,此时的奥地利再也无法继续影响德意志境内的诸邦,转而将注意力投向巴尔干。1867年,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达成一致,给予匈牙利王室同等地位与一定自治权之后,建立起共主邦联形式的奥匈帝国。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女王伊莎贝拉二世被迫逃往巴黎,西班牙王位出现真空。西班牙人最终决定将王位授予信奉天主教的王室霍亨索伦家族的后裔利奥波德。由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是霍亨索伦家族的首领,俾斯麦便鼓励利奥波德接受该王位,却遭到了法国拿破仑三世的强烈反对,因为届时处在法国两侧的普鲁士和西班牙就都成了霍亨索伦家族掌控的国家。为此,拿破仑三世命令法国外长向外强硬声明,任何霍亨索伦王子均不得继任西班牙国王。若有染指,法国必将作出回应。1870年,虽然利奥波德选择放弃王位,但法国驻柏林大使仍不肯罢休,他跑去面见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当面要求威廉发布一项声明,即普鲁士不会赞同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
威廉拒绝作出此类声明,同时电告俾斯麦,赋予他向外发布电文内容的权力。俾斯麦对电文作了修改,删去了威廉和解口气的词句,着重强调法国大使的无理要求和整个事件的真相,既让法国人看后觉得是普鲁士国王羞辱了法国大使,又使普鲁士人认为是法国大使在侮辱普鲁士国王,此即著名的埃姆斯密电。很快,这一电报就被刊发出来,法国的哈瓦斯通讯社迅速将其翻译成了法文,登上了法国各大报刊,成功惹怒了法国人,继而爆发普法战争。
普奥战争后,《布拉格条约》的签订将大部分德意志的军事力量都统一在了一起,普鲁士拥有了各邦国的支持,而法国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战争中,普军的机动速度令法军目瞪口呆,法军迅速溃败,普军推进至梅斯,攻下法国首都巴黎,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全军覆灭。1871年1月,德意志诸邦聚集在凡尔赛宫镜厅,拥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皇帝。5月,德意志与法国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法国需向德意志归还德语地区,并支付一笔巨额赔款。
普法战争的胜利,确定了普鲁士在德意志各邦国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之后南部诸邦也并入了普鲁士,德意志由此从一个松散的邦联体变成一个联邦制国家。新的德意志帝国包括25个邦,其中含3个汉萨同盟城市。但是,由于将奥地利排除在外,德意志国家只是实现了小德意志的统一方案。
1918年11月,由于德意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败,柏林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威廉二世试图仅放弃德意志皇帝头衔,而保留普鲁士国王称号,但遭到革命势力的反对。此后,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德意志帝国及普鲁士王国灭亡。
俄罗斯帝国改革。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此后莫斯科公国再度崛起。1462年,大公伊凡三世继位后,莫斯科公国先后统一了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特维尔等周边几个俄罗斯公国。1480年,在与蒙古阿赫马德汗的战斗中,由于军队的顽强抵抗,加上天气寒冷,蒙古人不战而退,莫斯科公国由此独立,停止对金帐汗国纳贡。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认为莫斯科公国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第三个也是永远的罗马帝国,初步建立了政府机构,开启了莫斯科公国的农奴化进程。
瓦西里三世在位期间,莫斯科公国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宣称“我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并于1510年兼并普斯科夫公国,1521年兼并梁赞公国,基本完成了俄罗斯东北部的统一。1547年,伊凡四世继位,别称伊凡雷帝,加冕称沙皇,打破了大公的领主政体,建立沙皇专制政体,开启了俄罗斯帝国历程。他对内改革中央和地方机构,对外进行军事扩张,先后吞并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迫使西伯利亚汗国、大诺盖汗国臣服,俄罗斯帝国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伊凡雷帝在俄罗斯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在俄罗斯不胜枚举。
1598年,沙皇费多尔死后无嗣,俄罗斯帝国缙绅会议推举戈东诺夫为俄罗斯新沙皇,留里克王朝灭亡。他对外继续扩张,修建了一系列要塞城市。推进俄罗斯农奴化进程,规定如果一个自由人为他人工作满六个月以上,就沦为这个人的奴仆。逃亡农奴的追捕期限为五年。戈东诺夫晚年,农奴起义频发,他的儿子费多尔即位不久便被起义者刺杀,此后俄罗斯帝国进入空位时期。1613年,缙绅会议推举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 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1682年,年仅21岁的费奥多尔三世病逝,无子嗣,10岁的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被推举为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位沙皇,即彼得一世,又称彼得大帝,名义上由娜塔莉亚皇太后摄政,但实权掌握在彼得一世的姐姐索菲亚手中。在索菲亚的煽动下,彼得的两个舅舅被杀害,索菲亚另立体智较差的伊凡五世为第一沙皇,而彼得一世则降为第二沙皇。索菲亚曾主导发动了对中国清朝的侵略战争,但未达到目的,还被迫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1689年,彼得一世利用自己多年来培养的童子军团推翻了索菲亚的统治,逼迫她成为修女,伊凡五世宣布放弃权力,只保留沙皇的尊号。1696年,伊凡五世死后,彼得一世成为俄罗斯帝国唯一的沙皇。1697年,彼得一世乔装成俄军的下士彼得,随同俄罗斯使团出国考察,先后在荷兰、英国等国学习造炮、造船和航海,并在荷兰赞丹造船厂获得了优秀技师称号。回国后,彼得一世开始仿效西欧发达国家,以军事改革为中心,推行了一系列西方化的改革。
1700年,彼得一世宣布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瑞典发动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为雪前耻,彼得一世很快便建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并于1709年在波尔塔瓦击败了瑞典。1712年,彼得一世迁都圣彼得堡,继续致力于俄罗斯的西方化。1721年,俄罗斯与瑞典签署了《尼斯塔得条约》,终于得到了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及与西方交流的窗口。彼得一世还放弃了宗教加冕的“神圣沙皇”称号,改用西欧君主国惯用的“皇帝”称号,以表明罗曼诺夫王朝与西欧各国具有相同的政治地位。
1724年冬,彼得一世死后,他唯一的儿子因此前反对他的改革被处死,由皇后叶卡捷琳娜继承皇位,成为俄罗斯帝国第一位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177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俄罗斯在与奥斯曼帝国的第五次俄土战争中获胜,迫使其签订《凯纳甲湖条约》,俄罗斯取得了奥斯曼帝国的黑海出海口。1783年,俄罗斯吞并了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的克里米亚汗国。1792年,第六次俄土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势力伸入到奥斯曼帝国管辖的巴尔干半岛,同时在西方与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1812年,俄罗斯打败了法国拿破仑大帝的入侵,亚历山大一世被视为“欧洲的救世主”。
1853年10月,俄罗斯借口“圣地”问题,要求奥斯曼帝国从巴尔干半岛撤军,土耳其人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俄罗斯随即派兵进驻了巴尔干半岛上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并发动第九次俄土战争。由于此战几次重要的战役都发生克里米亚半岛上,因此又称“克里米亚战争”。起初,俄罗斯在锡诺普海战中以压倒性优势战胜奥斯曼帝国,但由于触犯了英法两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导致他们也加入战争,并迅速改变了战争格局,最终奥斯曼帝国联合英法两国共同击败俄罗斯。根据1856年《巴黎和约》,俄罗斯把比萨拉比亚南部归还了摩尔多瓦,实行黑海中立化。
克里米亚战争实际上是俄罗斯与同盟国为争夺近东统治权而爆发的一次战争,是俄罗斯人对抗欧洲的重要精神象征,约50多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它是世界史上第一次现代化的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此后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此前人力一直被认为是决定因素。
通过克里米亚战争,俄罗斯看到了农奴组成的军队与英法自由民组成的军队之间的差异,促使俄罗斯加快进行农奴制与军事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农奴制废除后,俄罗斯帝国迅速发展成为西方强国。
1905年,俄罗斯在日俄战争失败,民众对沙皇制度的不满大增,在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反战请愿,但被军警镇压,继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革命,严重撼动了沙皇的威权。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俄国长达300余年的的专制统治被推翻。
在沙皇俄国时期,世界进入海洋时代,凡是有海洋优势的国家都能成为强国。要成为一流的强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出海口,掌控制海权。为此,自莫斯科公国以来,沙皇俄国就一直围绕获得出海口而不断对外征战,极力扩张土地,以致沙皇俄国后期的领土面积较之前大为扩张。
美国的独立与统一。美洲最早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2000万,大部分居住在美洲南部,还有少数居住在北极附近的黄种人爱斯基摩人。地理大发现后,欧洲强国纷纷在北美建立殖民地,一些下层失地农民,穷苦工人以及受迫害的清教徒纷纷移居美洲沿岸地区,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
17世纪初,英国激进的分离主义清教徒因受到英国国教的迫害来到荷兰,其中一部分决定迁居美洲。1620年9月,载有102名乘客的五月花号轮船前往北美。11月,登陆前,船上的清教徒首领威廉·布拉德福德主持制定的一个共同遵守的《五月花号公约》,由41名自由成年男子签字确认,约定组织公民团体,拟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规章和条例,奠定了新英格兰诸州自治政府的基础。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先后在北美东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各殖民地议会仍奉英国国王为正统,但他们并不想成为英国的次等公民,而是追求与英国国会同等的地位。英法战争后,英国从法国手中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北美的新法兰西。为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一改此前的放任政策,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业,并向殖民地人民征收重税,严厉缉私,引发了波士顿惨案,遭遇了殖民地的激烈反抗。
1774年,英国又对殖民地颁布了5项法令,决定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全面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9月,除佐治亚外,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以及《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决定向英国国王呈递请愿书。然而,英国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国王,还要惩罚殖民地的反抗者。
1775年4月,在波士顿附近的莱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打响了反抗的枪声,史称“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前奏。5月,各殖民地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弗吉尼亚自治领的理查德·亨利·李提出了一个决议案,即李氏决议案:“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1776年6月,大陆会议任命了由康涅狄格州的罗杰·谢尔曼、宾夕法尼亚州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弗吉尼亚州的托马斯·杰斐逊、马萨诸塞州的约翰·亚当斯和纽约州的罗伯特·R·利文斯顿组成的“五人委员会”,负责起草一份宣言。实际上,宣言是由杰斐逊独立起草后,经富兰克林和亚当斯修订,提交大陆会议审议后,由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签字生效。7月4日,大陆会议了宣告美国的独立,乔治·华盛顿在费城发表了《独立宣言》,成为美国的独立日。
《独立宣言》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文献,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表达独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第四部分,美利坚庄严宣告独立。
大陆会议召开之初,英国便开始以武力镇压美国的独立运动,总司令乔治·华盛顿领导了这场保卫新大陆的抗英独立战争,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775至1778年为第一阶段,主战场在主要北方。英军的总战略是以海军控制北美东部沿海,同时以陆军分别从加拿大和纽约南北对进,以孤立反英最坚决的新英格兰诸殖民地,然后各个击破其他殖民地。在此阶段,英军掌握主动权,殖民地方面力量薄弱,基本上采取保存实力、相机破敌、争取外援的方针。1777年10月,美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1月15日,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组成了联邦国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这是北美13州筹建统一政府的第一个正式文件。但是,各州仍然保留了很大的独立性,继续享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力,联邦国会只负责对外事务和印第安人事务,只有宣战和媾和,派遣使节,掌管邮政,调解各州争端等权力。其他没有明示属于国会的一切权力仍由各州保留,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城邦组成的松散邦联。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州不愿把自己的统治权交给联邦国会,这个条例直到1781年3月被马里兰州议会签署,才最后被13州全体批准并生效。
1778年2月,美国与法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之后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1779至1781年为第二阶段,主战场在南方,主要是战略相持。英军将主力南调,企图首先控制南方诸州,然后与北方据点纽约遥相呼应,遏制北方。美军则在法国陆军、海军的配合下,控制沿海战略要地,同时大力开展游击战,消耗英军的有生力量,以争取最后的胜利。
1781至1783年是第三阶段,为战略反攻阶段。英军在持久的消耗中,渐成强弩之末。1781年4月,华盛顿利用英军的战术错误,制定了从陆上和海上协同围歼英军的计划。他说服法国海军司令德格拉斯伯爵将法国的28艘战舰从西印度群岛调来,进入切萨皮克湾。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的最后据点约克镇,英国议会被迫赞成议和,战争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联邦国会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同意每州选出2名参议员。然而,在蓄奴制的问题上,北部对南部作出了重大妥协,默认了奴隶制存在。会议制定的宪法草案,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初步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于4月就任美国首届总统。
在制定国内外政策时,联邦国会内部出现派别分歧。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派组织了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外交上亲英,控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国务卿杰斐逊派主张维护国内的民主权利,同情法国大革命,组织了民主共和党,亲英和亲法成为两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
英国一直不甘心丧失北美殖民地,经常派军舰骚扰美国的船只。1812年,美英爆发了第二次战争,英军一度攻占华盛顿,焚烧总统府及国会,但最后美军取得了胜利,美国终于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受美国独立运动的影响,曾受葡萄牙、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智利、秘鲁、巴西、墨西哥等南北美洲各地先后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
19世纪上半叶,西欧移民大批涌入,美国开始西进运动,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与此同时,美国的北部、南部各自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北部发展海上贸易,不断引进西欧科学技术,扩大航运业,工厂大量出现,工商业发展迅速。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棉花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在西部新开辟的地区,南部和北部为推广自由劳动制还是奴隶制而争执不休。1820年,北部对南部作出让步,达成《密苏里妥协案》,双方争执暂时乎息。
然而,随着南部和北部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双方的斗争日趋激烈。1850年,国会通过严峻的逃奴追缉法。1854年,国会通过新法案,取消了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线,遭到北部的强烈反对,成立了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1856年,代表奴隶州利益的民主党布坎南当选总统,次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决案,从法律上使奴隶制推向全国。1860年,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总统,蓄谋已久的南部奴隶制各州决定脱离联邦。1861年2月,维护奴隶制的南部同盟成立。4月,11个南方州脱离联邦,南方不宣而战,占领萨姆特炮台,南北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从人口、工业、铁路网和粮食等方面来看,北方实力大大超过南方。但是,南方之前做了充分的军事准备,拥有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内战第一阶段,北方虽然在西线取得重要战果,但在东线却接连惨败。在此危急形势下,共和党内部的激进派及社会上的废奴主义者提出解放奴隶和武装黑人的主张,得到了林肯的认同。
1862年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许耕种西部土地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使用权,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了废奴派一边,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林肯又颁布《解放宣言》,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期内即有18万多黑人参加了联邦军队。7月,北方取得葛底斯堡大捷,成为内战的转折点。1864年,北方在东西两线同时展开强大攻势,西线北军一举攻下亚特兰大,开始“向海洋进军”。东线北军则把南军逼到了叛乱“首都”里士满附近。1865年开始,由于北方海军的海上封锁,南方的奴隶纷纷逃亡,种植场经济濒于瓦解,粮食及日用品日益匮乏。4月,南部同盟军投降,北部联邦获胜,统一全国。
1865年4月,林肯遇刺,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总统,开始了重建时期。但是,南部各州有许多前同盟的官员操纵了各州的议会和政府机关,各州先后制定《黑人法典》,剥夺黑人的选举权,力图恢复奴隶制。1867年3月,正式推行激进派共和党人的重建纲领,南部进入民主重建阶段。10个叛乱州被划分为5个军区,由联邦实行军事管制。南部各州重新召开制宪大会,制定新宪法并选举州议会,建立了以激进派共和党人为核心的黑白人种混合民主政府。各州相继宣布废除奴隶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此后,美国对内以“新自由”为核心发展经济,对外则成为了新的侵略者。
美洲新大陆的殖民与独立史,是近代欧美国家的血腥发家史,更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的悲惨血泪史。由于欧洲殖民者肆意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导致印第安人锐减,继而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欧洲人贩卖黑奴到美洲的生意更加火爆。据统计,圣多明各岛在16世纪上半期共输入奴隶280万人,而到1976年仅剩下65000多人,平均每年要死亡数万人。近代的黑奴贸易更是持续了400多年,使非洲损失了1亿多人口。
日本明治维新。12世纪末,源赖朝确立了镰仓幕府的统治之后,日本便开始了长达600余年的军人专政的幕府政治时代,天皇成为了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到了19世纪中期,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开始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这一时期,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以及“雇佣工人”制,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阶层的力量逐渐增强,他们日益感觉到旧有制度的弊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等率领舰队进入江户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此即“黑船开国”事件。次年,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德川幕府成为日本各界讨伐的目标,内部阵营开始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势力,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但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为此,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1863年6月,迫于国内形势,德川幕府被迫宣布反抗殖民侵略,但引发美、英、荷、法四国军舰炮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幕府束手无策。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在木户孝允的主持下推动长州改革,次年又提出“开放港口、讨伐幕府”的战略,并不再提驱赶列强殖民势力,同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了以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西南四强藩为中心的武装倒幕根据地。面对新形势,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1866年7月,德川幕府勾结法国,第二次武装征讨长州藩,引发各地起义,幕府被迫撤军。
1867年,孝明天皇去世,太子睦仁亲王即位为明治天皇,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在天皇下达讨幕密敕的次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1868年1月,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统治,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但德川庆喜却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双方爆发战争。1月27日,以萨摩、长州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000人激战,以少胜多,德川庆喜败逃江户。天皇军随即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交出了江户城,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棱郭,日本全境统一。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随着萨摩军的失败,由天皇主导的日本军国主义国家建立,倒幕运动结束。
在倒幕运动期间特别是结束后,明治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希望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先进国家,史称“明治维新”。明治天皇派出了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西方国家制度,并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军队和警察制度;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近代工业、商业等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在“三大政策”的主导下,1868年,明治天皇发布《五条誓文》,公布《政体书》,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日本迁都东京,改革全面启动。
神话天皇的绝对权威,将一切权力集于天皇一身。废除旧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皇室的亲缘关系者改称为“皇族”,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幕僚、门客等改为“士族”,其他农工商业者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允许各阶层之间相互交往,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等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通过公债补偿的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订立法式刑法、德式民事法、美式商法。改革武士和户籍制度,颁布武士《废刀令》,建立《户籍法》。
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大力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大幅增加军事预算,费用约占政府经费的三成以上。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日本的作战部队动员已达40万人。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精神。1890年,又发布《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
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统一货币,设立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出台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设立文部省,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在各中心城市建立9所帝国大学,作为国家最高学术和科研机构。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立1所大学,每个大学区设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210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1所小学,基础教育迅速发展。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翻译西方著作。除年号外,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使大政归还天皇,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从此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
然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残余,天皇的权力全面扩张并被神话,以致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的民权运动,遭到了天皇政府的镇压。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日本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近代天皇制。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