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人性简史-第九章背道而驰(三)

时间: 2021-04-16 10:51:55 | 作者:爱肤宝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人性简史-第九章背道而驰(三)

3.西亚奥斯曼帝国

13世纪,居住于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人原是塞尔柱帝国所属罗姆苏丹国的一个小型突厥部族。13世纪末,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入侵下陷入分裂后,部落酋长奥斯曼一世趁机宣布独立,奠定了土耳其人的国家雏形。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继位,改称总督,建立常备军,吞并罗姆苏丹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开始进攻东罗马帝国。1360年,穆拉德一世继位后,继续对外扩张,东罗马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沦丧,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都纳入了帝国版图,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也向帝国称臣。1389年,奥斯曼帝国打败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欧洲各国大为震惊并派出联军援救东罗马帝国。1396年,奥斯曼帝国在尼科堡战役中大败欧洲联军,占领巴尔干大部土地,俘虏近万名十字军,除了300名贵族骑士被巨款赎回外,其余俘虏全部被杀,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土耳其人的阴影下。

15世纪初,奥斯曼帝国与中亚新崛起的帖木儿帝国爆发了冲突,因在安卡拉战役中惨败,导致奥斯曼帝国陷入内乱,各地纷纷独立,直到穆罕默德一世继位后才结束了内乱局面。1444年,穆拉德二世赢得了瓦尔纳战役的胜利,打退了匈牙利、波兰的反扑,开始筹划进攻东罗马帝国。

经过奥斯曼帝国的不断蚕食,东罗马帝国此时已苟延残喘,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附近若干城市,以及被奥斯曼军队切断了联系的伯罗奔尼撒地区。尽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君士坦丁堡在13世纪初曾惨遭第四次东征十字军的洗劫,这次面临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的进攻,将是它的灭顶之灾。

1453年4月初,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从海陆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起初,进攻并不顺利,之后默罕穆德二世通过贿赂热那亚商人,借道他们所控制的加拉塔据点,由此潜入金角湾内,铺设了一条长约1.5公里的圆木滑行道,然后在一夜间将80艘轻便帆船拖到海峡岸边,拉过山头,再从斜波上滑进金角湾,并在最窄处架设浮桥和火炮。5月底,奥斯曼军队开始从海陆两面进攻君士坦丁堡,最终因负责防守贝拉克奈城墙的热那亚将领身受重伤离开城墙,导致守军迅速溃散。君士坦丁十一世带领守军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与部下一起在巷战中战死,城堡被攻陷。

穆罕默德曾答应他的攻城军队可以按照古代军事习俗,在破城后抢掠三日。但是,他不久便下令制止了士兵的抢掠行为,城内很快恢复秩序,一些基督东正教会的重要建筑得以留存。穆罕默德虽然从小接受严格的伊斯兰教文化熏陶,但在他眼中,此刻他也是罗马皇帝的继承者,并自封为罗马凯撒。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

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后,城内很多希腊人逃到了西欧,把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文化及文书带到了当地,从而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有学者认为,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是黑暗的中世纪的结束及文艺复兴开始的重要事件,因为它代表了欧洲旧有宗教秩序的结束,及大炮和火药的广泛使用。

苏莱曼一世。定都伊斯坦布尔后,奥斯曼帝国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对外扩张。1517年,赛利姆一世消灭了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成为了欧洲地区与葡萄牙帝国并驾齐驱的两大支配势力。1520年,塞利姆一世死后,他的儿子苏莱曼一世继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第10任苏丹。

苏莱曼一世在平定了大马士革的叛乱后,开始了一系列对外军事行动。此时的匈牙利成为阻止奥斯曼帝国向欧洲内陆扩张的唯一难以对付的力量,而攻占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则是消灭匈牙利的关键所在。1521年8月,奥斯曼帝国攻陷了贝尔格莱德,打通了通往欧洲纵深的通道。然而,此时苏莱曼一世却停住了脚步,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东地中海,他派遣海上舰队进军罗得岛,同时亲率10万大军反向包抄,最终于1522年底占领罗得岛,解决了长期困扰奥斯曼帝国的海盗活动。1526年,苏莱曼一世在摩哈赤战役中大败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二世,但在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和他的弟弟奥地利大公斐迪南的援助下,哈布斯堡王朝又夺回了布达和匈牙利。

1529年,雄心勃勃的苏莱曼一世率军远征,再次占领布达,兵临维也纳城下,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对西方的军事威胁达到了顶点。但是,此战遭到了维也纳守军的顽强抵抗,苏莱曼一世的征战第一次遭到了失败。1532年,奥斯曼帝国试图再次占领维也纳,但苏莱曼一世的大军还未到城下就因冬季的严寒来临而撤退。

在帝国西部的边境稳定后,苏莱曼一世便把目光转向受到波斯什叶派萨非王朝威胁的帝国东方。1533年,因忠于自己的巴格达总督被杀和比特利斯总督叛变,苏莱曼一世命令易卜拉欣帕夏率军进攻波斯的萨非王朝,开启了奥斯曼与波斯长达300年的战争。奥斯曼军队攻克比特利斯,并乘胜占领毫无抵抗的波斯故都大不里士。1534年,苏莱曼亲率大军与易卜拉欣帕夏会合,并向波斯的内地挺进,之后因冬天来临转而进逼阿拉伯帝国故都巴格达,波斯总督开城投降。苏莱曼一世成为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合法继承人。

陆地征服的成功,迫使苏莱曼一世急于改变海上军事力量的劣势。他任命卓越的海雷丁帕夏为海军总司令,负责重建奥斯曼帝国舰队,以抗衡西班牙在地中海的霸权。1538年,苏莱曼一世联合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打败西班牙舰队,从此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称雄30余年。1541年,因匈牙利的王位继承问题,苏莱曼一世打败了哈布斯堡王朝,迫使斐迪南和他的兄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签订了一项羞辱性和约,规定斐迪南放弃对匈牙利王位的企图,并每年向苏莱曼纳贡。查理五世在和约中未称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而只是“西班牙国王”,因为苏莱曼一世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恺撒”,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

1542年,为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军事威胁,苏莱曼与法国结盟,并派遣海雷丁帕夏率军开往地中海支援法国,途中洗劫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沿海地区,次年攻占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正式承认奥斯曼帝国对匈牙利的宗主权,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都成为了奥斯曼的附属国。在东面,奥斯曼从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掌控了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势力扩张到了阿拉伯半岛,先后占领巴林、阿曼、厄立特里亚与索马里,以及波斯湾沿岸的哈萨。仅百余年的时间,奥斯曼帝国几乎征服了所有的伊斯兰国家。

1548年,苏莱曼一世第二次发动了对波斯的战争,一度占领大不里士和阿塞拜疆,并夺取了凡城和格鲁吉亚的一些要塞。1553年,苏莱曼一世第三次进攻波斯,占领了埃尔祖鲁姆,并洗劫了波斯的部分地区。1554年,双方签订协议,奥斯曼帝国将大不里士交还波斯,但获得了巴格达、“两河流域”下游以及波斯湾的部分地区。奥斯曼帝国还在北非占领了除摩洛哥以外的马格里布地区。1560年,苏莱曼率军全歼进攻的黎波里的西班牙远征军。

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走向鼎盛,控制着伊斯兰教的大部分重要城市,以及巴尔干的许多行省和北非的部分地区,帝国疆域一度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成为欧洲政治舞台上保持各国势力均衡的强大仲裁者。苏莱曼大帝也被称为“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众苏丹之苏丹”等。

维也纳之战。苏莱曼一世死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随着西欧海事力量的增长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土耳其的陆路贸易垄断日渐萧条,加上从新大陆大量涌入的白银造成了全球化通胀,导致奥斯曼帝国的经济迅速衰退。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再次向欧洲发起进攻,由西班牙帝国、罗马教廷和威尼斯组成的联合舰队在勒班陀海战中大获全胜,极大增强了南欧天主教国家的士气,也接连引发了该地区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起义。

17世纪上半叶,为反抗世袭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冠的奥地利公国哈布斯堡王朝重振皇权的行动,德意志境内的390个公国侯国、宗教领地、自由地等互相争战,引发了长达30年的内乱。1669年,奥斯曼帝国使用从西欧学习来的攻城技术,拿下了威尼斯人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克里特岛,完全掌控了东地中海的海上霸权,甚至在此前被全球通胀所摧毁的中央财政也逐步得到了恢复,奥斯曼军队似乎又重拾了百余年前的雄风。

1681年,哈布斯堡王朝军队进攻匈牙利,当地的新教徒马上向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四世求援。为转移和缓解国内外矛盾,穆罕默德四世很快应邀进军西欧,但他将进攻的目标锁定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在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而不是匈牙利边区。1683年7月,穆罕默德四世一次性地集结了17万人的军队,一路北上匈牙利边境,途中来自属国特兰西瓦尼亚、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仆从军,为苏丹服务的克里米亚鞑靼人骑兵,以及匈牙利的新教徒军队也纷纷加入,使得远征军增加到25万人。

经过重镇贝尔格莱德时,默罕默德四世不再亲征,转而任命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负责指挥远征军继续前进。得知奥斯曼军队已大兵压境,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与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订立了攻守同盟,筹集兵力应战。之后,由鞑靼人组成的4万奥斯曼先锋军很快便越过匈牙利边境,利奥波德一世率众臣撤出了维也纳。

负责维也纳防务的斯塔伦贝格伯爵此时只有7000直属雇佣军与1.5万人的志愿者。形势危急,斯塔伦贝格下令拆除了维也纳城外的所有建筑,拆完第二天奥斯曼军队就兵临维也纳城下。穆斯塔法命令各军炮手开始持续轰击维也纳城墙。但是,由于奥斯曼军队配置的巨型攻城炮此时还未赶到维也纳,而随军轻型炮的轰击却收效甚微,攻城行动遭遇了维也纳军民的顽强抵抗。

奥斯曼军队开始采取坑道爆破的手段攻击城墙,用炮兵掩护工兵挖掘一条靠近城墙墙角的战壕,然后埋放炸药,引爆整段城墙的根基。守城士兵也针锋相对,用炸药摧毁坑道或阵地。一名留在城里的面包师,通过自己面包炉的颤声发觉了奥斯曼人挖掘的一条地道,帮助守军及时将其破坏。为了纪念这位面包师,此后一种以土耳其新月形状的面包开始流行,这就是羊角面包的起源。

经过一个多月的胶着对战,奥斯曼军队的工兵终于在维也纳城墙上炸出了可供50人并排通过的大缺口,大量涌入的士兵一度攻占了维也纳城头。但是,守军随即发起了猛烈反扑,将铺天盖地的入侵者硬生生地捅了出去。由于忌惮守军的强大火力,穆斯塔法也没坚持出动全军进行强攻。9月,维也纳守军因伤亡、缺粮和流行病爆发而精疲力尽,奥斯曼军队再次炸出一道缺口,控制了部分成为废墟的城墙,维也纳的陷落指日可待。

然而,此时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率领的援军赶到了维也纳,来自德意志和东欧各地的援军也开始了集结,明白唇亡齿寒道理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们也都派军出战,援军总数接近8万。由于奥斯曼过大的军队规模,严重超过了战区附近的后勤承载能力,分散的鞑靼骑兵被援军打得四处溃逃,便拒绝为奥斯曼宗主卖命,被派去阻击的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的仆从军也被援军全部击溃。

9月12日,索别斯基指挥支援联军打响了维也纳解围战,他将联军布成弧线形阵线,由奥地利皇家陆军中将洛林公爵和萨克森选帝侯扬·乔治率领各自军队组成左翼,索别斯基则亲率波兰军队组成右翼,其余联军组成中军。此时的穆斯塔法依然有近15万的兵力可以调用,他一面调集大军布局列阵,一面下令更多地方部队对维也纳城进行强攻,但在士气大振的守军干扰下,这些进攻全都化为泡影。

索别斯基首先命令联军左翼发起进攻,穆斯塔法随即将大部分兵力调至左翼与联军展开血战。但面对联军步兵的排枪射击,奥斯曼军队的第一道防线被强行击溃。接着,联军的野战炮兵发挥威力,击溃了奥斯曼的地方炮兵部队。之后,由于奥斯曼的西帕希骑兵还在使用中世纪的战术,也被经历了30年内战历练的德意志胸甲骑兵击溃。

面对久攻不下的维也纳,穆斯塔法转而调集部队与联军争夺城市西北方向的数个山头。索别斯基则趁奥斯曼右翼兵力不断减弱之机,命令此前一直在外围作战、打得比较轻松的波兰军队发起了决定性攻击。数千名最精锐的联军骑兵首先从森林里冲出,狠狠地杀入了奥斯曼近卫军侧翼,联军步兵随即也从西北与正北两个方向发起了全线冲锋,遭到三路夹击的奥斯曼军队,防线很快就被联军攻破。在遭遇系列溃败后,穆斯塔法便带着少数随从及大量财产溜之大吉,之后奥斯曼军队全线溃退。索别斯基命令联军趁势全线出击,穷追猛打,奥斯曼军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进入维也纳后,索别斯基在给王妃的信中也说:“所有的大炮,所有的营帐,数不清的财富都落到我的手里,土耳其人遗尸遍野,狼狈溃逃。丢弃下的骆驼、驴子、绵羊和其他牲口正等待我们的士兵去收拾……”

维也纳之战,奥斯曼大军损失了10余万人,奥斯曼帝国刚刚重振的军事力量再遭重创。为了推卸责任,穆斯塔法先后将参战的数十名将领处死,但随后自己也被奥斯曼帝国苏丹下令处死。维也纳之战,是欧洲文明和奥斯曼帝国的命运拐点。两百多年来,土耳其人在欧洲大陆上所向披靡,但经此败仗后,奥斯曼帝国从此便丧失了对欧洲发起大规模进攻的能力,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对奥斯曼伊斯兰军队的神话与恐惧由此终结。奥地利公国的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皇冠的世袭者则在维也纳之战后声望大增,匈牙利边区与前进基地贝尔格莱德重新纳入帝国势力范围。

维也纳战役失败后,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四起。1699年,奥斯曼帝国与荷兰、俄国、奥地利、威尼斯、波兰在卡洛维茨签署条约,约定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归奥地利,泰梅什堡归奥斯曼,奥地利和奥斯曼以蒂萨河、萨瓦河和翁纳河一线为新的边界。达尔马提亚、伯罗奔尼撒半岛以及爱琴海上的重要岛屿归威尼斯,勒班陀和艾因纳马夫拉归奥斯曼帝国。波多利亚和乌克兰划归波兰。俄国也取得了亚速海和德涅斯特河地区。《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成为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

瑰园敕令。17世纪至19世纪间,兴起于欧洲东部的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其中较为重要的俄土战争有十次。1712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三次俄土战争里取得胜利,并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帕萨罗维茨条约》,此后10余年双方处于和平状态。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边疆城镇加强防御工事,以防范欧洲的扩张,同时开始着手进行内部的财税改革,国内工商业发展起来。1789年,塞利姆三世继位后,重点进行军事改革,但遭到了宗教领袖及土耳其新军的强烈反对并引发持续内乱,皇帝接连在政变中被杀害,奥斯曼帝国危机四伏。

1826年,马哈茂德二世掌权后,为应对强邻沙皇俄国的军事威胁以及内忧外患,奥斯曼帝国重启了一系列改革。他镇压反对改革的叛乱,解散近卫军团,成立新军,废除军事采邑制度,采用内阁制,设立外交部,统一关税制度等。但是,由于沙皇俄国的干涉,奥斯曼帝国镇压希腊人的起义失败,被迫于1829年承认希腊独立。后来与埃及军队的交锋中也屡战屡败,帝国危机进一步加剧。

1839年,马哈茂德二世死后,16岁的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继任帝国苏丹,外交大臣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继续主持帝国改革。他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改革方案,并竭力劝说各方势力同意颁布改革法令。但是,以宰相胡斯列夫为首的顽固派坚决反对,他们甚至企图唆使狂热信徒谋杀雷希德帕夏。然而,雷希德帕夏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参加颁布改革敕令仪式的前一天晚上,他还说不期望明天能安然无恙回家。

1839年11月3日,在皇宫内玫瑰园前的广场上,雷希德帕夏当众宣读了改革诏令,即瑰园敕令。宣告“生命安全是人最重要的天赋权利”,要“捍卫人的荣誉和尊严”“保护个人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正确地分配和征收赋税”,要根据人的财产状况课税,扫除贪赃枉法,未经公开审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处死罪犯等。敕令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从1839年瑰园敕令到1856年颁布新的改革诏令,雷希德帕夏先后6次担任奥斯曼帝国的宰相,3次出任外交大臣,致力于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解除各省的军权和收税权,各省成立咨询议会,由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代表组成。深化财政改革,统一什一税,废除包税制和取消非常税。确定大中小学的三级教育体制,建立教育总委员会来领导世俗学校。1840年3月,奥斯曼帝国颁布刑法,制定了商法、刑法补充条例和有关土地继承制度的一些条令,但没有触动原有的宗教法。

雷希德帕夏领导的改革,开启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史称“坦志麦特”(即改革)时期,他因此被誉为“坦志麦特之父”。虽然他的改革并不激进,但却损害了帝国官僚、贵族、教会人士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1841年3月,保守派和伊斯兰神学家群起围攻雷希德帕夏,指责他“亵渎神灵”,迫使苏丹解除了他外交大臣的职务。1848年,保守派又借口雷希德帕夏蔑视宗教和摹仿欧洲,给他加上拥护共和制、危害皇位的莫须有罪名,再次把他赶下了台。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前,雷希德的改革实际上已告结束。

1876年后,奥斯曼帝国接连发生军事政变,数任苏丹被废黜。此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在俄土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圣斯特凡诺条约》,确认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的独立。1914年,奥斯曼帝国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战后与协约国签订《色佛尔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帝国境内建立起了40个新国家。​​​

文章标题: 人性简史-第九章背道而驰(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2463.html
文章标签:世界历史  历史  历史人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