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罗马引水渠(渡槽)作为一个工程奇迹,能否和中国长城相媲美

时间: 2021-04-14 04:06: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古罗马引水渠(渡槽)作为一个工程奇迹,能否和中国长城相媲美

古罗马人发明了什么

  西古罗马帝国的没落已过去近1500年,但其在创造发明方面所留下的富饶的文化遗产依然鲜活如新。罗马人乃令世人惊讶的建设者,更是土木工程界的资深专家,其蓬勃发展的社会文明使古罗马帝国数个世纪以来在科技、文化、建筑等方面都保持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修建大型输水道到创立报刊,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古罗马的10大创新之举。

  10.战地外科

  罗马人发明了许多外科手术工具,并率先进行了剖腹产手术,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医学上最有价值的贡献都是在战场上。在奥古斯塔斯的统领下,他们组建了一个军队医疗队,这是最早致力于专业领域的一支医疗队伍。这些经过特殊训练的医务人员使用止血带止血,使用动脉手术钳抑制术中出血等,通过这些医疗创新手段在战乱中拯救了无数条濒临死亡的生命。罗马的战地医生还为新入伍的军人进行体检,并监管军营的卫生条件以遏制疾病的传播。他们甚至知道在使用医疗用具之前需要在热水中对其进行消毒,开创了抗菌手术的先例,尽管这种手术形式直到19世纪都没有完全被世人接受。罗马军事医学鲜明的证实了其在愈伤及保健方面技术的先进性,以至于士兵尽管饱受战争之苦,却依然比平民百姓的寿命要长。

  9.十二铜表法及罗马民法大全

  传票,人身保护权益,义务法律,证词,所有这些条款都出自罗马的法律制度,几个世纪以来,该制度在西方法律和政府管理中都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最初的古罗马法律起源于十二铜表法,该法则为共和党时期制定的宪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十二铜表法于公元前450年首次通过,详述了财产、宗教和离婚方面的相关条例,并列出了从盗窃到巫术等所有罪行的刑罚措施。然而,同十二铜表法相比,罗马民法大全更具影响力,这是一部雄心勃勃试图融合整个罗马史法律的百科全书。民法大全由拜占庭国王查士丁尼(公元529-535)起草,涵盖了很多近代法律原理,比如“除非被告被证明有罪,否则就无罪释放”这样的概念。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其成为世界众多法律体系的基石。之后,英国普通法和伊斯兰教教法相继颁布,但古罗马法典仍发挥着其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在一些欧洲国家以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的民事法案上依然奏效。

  8.罗马儒略历(公历)

  现代的公历与2000多年前的罗马儒略历极为相似。而罗马早期的日历又极有可能是抄袭自古希腊月亮运行周期的模型。由于罗马人认为偶数是极不吉利的,于是他们改写日历,使每个月都变为奇数天。这一做法在儒略历出现前一直被延用,直到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与天文学家索西琴尼(Sosigenes)一起,创立了同阳历相符的儒略历。凯撒将当时的一年355天改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一年365天,并最终将一年划分为12个月。儒略历几乎可以说是完美的日历了,但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实际一年的时长是同365天相比存在11分钟的误差。于是人们最终采用了1582年设立的公历日历,该年历考虑到了由于闰年改变所存在的误差,使得日历更为精确。

  7.罗马凯旋门

  凯旋门从建立之初至今,已有将近4000年的历史了。古罗马是首个充分利用自己的力量来建桥、建纪念碑、建房的国家。凯旋门的拱门设计极为巧妙,使得建筑的重量均匀分散在拱门上。正是因为有了这巧妙的设计,像罗马斗兽场这类的大型建筑才不至于被自身的重量压垮。古罗马的建筑师致力于改良拱门的设计,最终设计出了形状更为扁平的“平圆拱”,并将它运用到桥梁和渡槽的建造中。多个不同间距的平圆拱合在一起能构成更稳固的支承,可以加大桥梁和渡槽的跨度。于是,圆柱、圆屋顶和拱形天花板成为了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典型特征之一。。

  6.马路和高速公路

  在其鼎盛时期,罗马帝国包含近170万平方英里,甚至覆盖了欧洲南部的大多数地区。为确保这个庞大领域的管理高效有序,罗马人建造了古代世界最为复杂的道路系统。这些罗马公路至今仍被大量使用,它们由花岗岩或硬化火山熔岩形成的泥土、碎石和砖构造而成。在设计公路时,罗马工程师秉持严格的设计标准,创建笔直的道路,以便排水。到公元200年,罗马人已经建造超过50000英里的道路,主要是服务于军事征服。高速公路允许罗马军团每天步行25英里,一系列的网状驿站使得信息和其他情报以惊人的速度广为传播。这些道路通常以现代高速公路的模式被管理:石碑上的英里标记和标志告知旅客距离到达目的地的里程数,与此同时,被民众广为歌颂的士兵也成为了“公路巡警”。

  5.纸质书

  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期,文学作品都采用在笨拙的泥板和卷轴上创作的形式。罗马人通过创造法典(被认为是最早的书的原型),使这种形式得以简化。首部法典由蜡质的纸制成,随后就被动物的皮毛羊皮纸所取代,因而能更清晰的显示纸页。古历史学家指出,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创造了早期的莎草纸页形式的法典版本,但这种纸质法典直到公元一世纪左右才被推广。早起的基督教徒成了首批利用此项革新的民众,他们运用此技术大批量的印制圣经。

  4.福利事业

  现代政府的很多福利事业,其雏形都起源于古罗马,包括为救助贫困居民所制定的发放粮食补贴标准、教育经费以及其他费用补贴的发放标准。这些福利项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2年,当时的保民官盖约·格拉古(Gaius Gracchus)设立《粮食法》(lex frumentaria),要求国家政府实现罗马公民低价购进谷物的需求。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在位期间,保留了这些福利项目,还实行一项“供给”(alimenta)福利,用以养育贫苦无靠的孤儿,确保他们衣食无忧,还可以接受教育。同时,为了控制物价,颁发了一种“代币券”(tesserae),包括玉米,粮油,酒品,面包和猪肉在内的物品价格都得以控制。图拉真皇帝这些慷慨的行为深受罗马民众爱戴,但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正是他如此慷慨的行为才导致了罗马经济的衰落。

  3.报刊雏形

  古罗马会发布《罗马公报》(或称《每日纪闻》),里面会涉及到处理军事、法律和民事的问题,让民众通过文章了解这些事项的结果;这些内容,会写在金属或刻在石头上,放在诸如古罗马广场这样的闹市区,供民众浏览,这便是报纸雏形。据考证,《罗马公报》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31年,设及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罗马军事捷报、比赛事项、格斗回合场次、出生喜讯和讣告等,甚至还会写些民众喜欢的故事。此外还有《元老院记事录》,用来记录叫罗马元老院会议的讨论和决议,虽然也算报纸雏形,但其内容保密,禁止公诸于众。直到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在第一任期内实行民主改革,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这些内容才得以流传开来。

  2. 混凝土

  罗马混凝土的出现使得许多古罗马建筑,诸如万神庙、斗兽场、古罗马广场屹立至今。罗马人首次利用混凝土建造房屋大约源于2100年前,那时,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地中海地区所有的建筑中,包括引水渠、桥梁以及纪念碑等等。罗马混凝土在强度上远不如现代混凝土,但罗马混凝土独特的成分使其更加持久耐用。罗马混凝土是罗马人利用熟石灰和一种在维苏威火山地区发现的粉尘物(Pozzolana)与水混合制成的具有高粘性的糊状物。加入了火山凝灰岩的罗马混凝土具有超强的抗化学腐蚀性,而维苏威火山地区的粉尘物(Pozzolana)使得罗马混凝土即使在海水中也能够迅速凝结硬化,得益于此,罗马人精心建造了浴场、码头和港口。

  1.引水渠

  古罗马拥有大量的公共设施,诸如公厕、地下排污系统,喷泉和公共浴池等等,大大方便了罗马人的生活。但是如果没有罗马引水渠的发明,一切与水有关的创新设施都将无法实现。第一条引水渠建造于公元前312年,在重力作用下,以石管、铅管和陶管作为输水管道把水引入城区。引水渠解决了罗马城的用水问题,对城市公共健康和卫生设施的发展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引水渠出现之前,埃及、巴比伦和亚述人用原始运河引水灌溉,而罗马人则利用土木工程技术对运河进行改进,从而发明了引水渠。罗马帝国时期,数百条引水渠遍布整个帝国,其中一些水渠甚至长达60英里。水渠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历经千年岿然不动,时至今日,部分水渠仍在发挥作用,令人叹为观止。罗马著名的特莱维喷泉(Trevi Fountain)正是位于古罗马十一条大型水渠之一的维戈水渠(Aqua Virgo)的水源所在地。
羊皮纸是古罗马人发明的

罗马人在建筑上的贡献是什么?(跪求)

作为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的伟大传统,它在希腊文明衰落之后,用虔诚的模仿和抄写,延续了希腊的建筑理念,并在工程技术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古罗马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沟渠和下水道,一直使用到中世纪,有的至今还管用。古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以及帝国的皇帝们,热衷于将财富和精力倾注到各种大型工程和公共建筑上,兴建了众多辉煌的世俗性建筑,包括竞技场、公共剧场、浴场、市场、图书馆等。这些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公共建筑和设施,为“黄金时代”的帝国公民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消遣。

罗马从帝国时期就形成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并制定了严格的法规。1500多年前的皇帝利奥一世胡约里安曾下过一道保护古罗马城的命令。皇帝首先列举了当时罗马破坏历史文物的种种现象,接着发布了严厉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毁损或者破坏任何建筑物———我们祖先所建造的神庙和纪念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是给公众使用,或者是为了给公众娱乐才建造的。”对那些破坏文物的人,“要惩以笞刑,还要断其双手,以惩罚他们用双手亵渎了祖先所造的建筑。”

今天,罗马的古城保护法规定,古城历史建筑物的外部结构属于政府,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个人并不拥有对建筑进行整体改造的权利,房子的维修按国家制定的法律进行,不允许擅自改变其结构、形式和色彩。
欧,
1.古罗马的建筑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公元二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 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庙后墙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 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 、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十七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三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罗马人创造了辉煌战功的同时,也创造了不朽的文明,这其中就包括建筑。
罗马人在古代希腊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广泛创新,建立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大约在公元1-3世纪,是罗马建筑的极盛时期,达到了古代西方建筑的高峰。

著名的罗马圆型大剧场等许多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筑的。从形式上来看,古代罗马的建筑已经和现代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剧场的设计,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而且逐排升起,观众进入剧场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处到达各区的座位,即使观众人数众多,也可以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台前是乐池,后面是演员的化妆室。

古代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利用大量的拱券结构,这些拱券结构的水平很高,能够使建筑物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罗马还在建筑中大量使用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从公元前一世纪起,这种混凝土不但用于建筑拱券,还用于筑墙。同时,当时罗马人的木结构技术水平也很高,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建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了25米。此外,罗马人还学会了在建筑物中使用玻璃,有人考证,至迟在公元1世纪的中叶,罗马人已经在窗户上安装了有几十厘米见方的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

古罗马的建筑师还发展了古代希腊建筑中常见的柱式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特别是创造出了柱式同券式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罗马的建筑中,有的还集中使用各种弧线组成平面、并采用拱券结构。古罗马人还在理论上对建筑这门学问进行了总结和探索,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就是古罗马建筑科学的总结。

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逐渐衰落。文艺复兴以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为人们认识,并成为人们学习的范例。欧洲人学习古罗马建筑的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任命为‘奥古斯都’。罗马从此由共和时期迈入了帝国时期,进入帝国时期后,罗马政权稳固,社会稳定。由此,帝国开始了它的全面繁荣时期。

为了打造成为一座代表帝国的标志城市和世界中心,‘奥古斯都’找到了方案。即就是“通过建造巨型建筑和最具雄心的城市规划为罗马城打造外在的形象”。

帝国前期,罗马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几乎所有伟大的工程都建造于这一时期,其中包括营建罗马的万神庙和科洛赛姆,后者即罗马圆形大剧场,供角斗士比赛。这座城市的建筑系统的包含了众多方面,其中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居民住宅、城市保障设施、以及社会治安,包括大规模的引水系统:罗马城本身有11条引水渠,可将3亿加仑水从周边的山区输送到城市中。[12]罗马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我们今天城市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城市规划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型式,这种城市类型式遵循几何数的和谐,从秩序美的角度出发,采用几何形状,以棋盘路为城市的骨架,这种城市型式在后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防御和避风的八角形城市提案。

古罗马的建筑师们从这种式样出发,充分考虑和结合了当时罗马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体情况对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由于罗马城是一座集工、商、兵等于一身的城市,自然要考虑到它的具体布局。

考虑到商业的繁荣,故而把台伯河沿岸建立成商业中心,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广场、喷泉、方尖碑等建筑;考虑到行政中心的功用,他们在巴拉丁山冈建造了新的皇宫;考虑到罗马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又修建了引水系统及其相关的蓄水供水系统。同时也注意到城市的一些必不可少的设施的建设,如防水防火、卫生设备、桥梁建设、社会治安等等都经过了仔细规划后方开始实施,这样一来就使得罗马城的建筑看起来井井有条。

二、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帝国领土的巩固,地中海已然成了帝国的内陆湖。至此,帝国的海路、陆路已经畅通无阻,但是原先的道路和对道路的管理已然不能适应这些快速发展的城市,道路的扩建和修整就成了一种必然。

海路方面,流入地中海的河流构成这条海道伸向各个地区的网脉。高卢境内的塞因河和泷河、与日尔曼的各个部族接界的莱茵河和多瑙河都直接通向地中海,除了河流外,黑海、大西洋、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也可以和地中海相通。地中海成为了帝国海运的枢纽。

陆路方面,罗马人素来以善于建筑宽阔平坦的弛道闻名,意大利半岛和各个行省都开拓了新的道路,罗马成为通向各地大道的辐射中心。就连那些远在东方的城市,不仅彼此之间有道路相通,而且还和横贯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的大道联成一气,最后直达罗马。帝国政府曾经设置专门管理道路的官员,称为道路监,负责大路的兴修和保养。在地方政府中,也有官吏专门管理次要的道路。虽然,帝国统治者的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政治和军事的控制。但是道路系统一旦形成,也就成了沟通商业的动脉。在海运的配合下这些道路在经济上发挥了难以估计的作用。

这无疑是给帝国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繁荣的契机,此时的商业、手工业、采矿业等产业日趋繁华,而在战争中经受摧残的罗马城已然不能承担如此庞大的交易和流通。扩大城市建设已成为一种必然。

三、城市建筑

古罗马建筑技术在汲取了希腊的建筑营养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它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因此它的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在这种结构的支持下,屋大维和他的建设者们把在巴拉丁山上的皇宫修建得美仑美奂。后来的继任者也纷纷效仿,继续扩大建筑。仅仅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结构,其跨度就达29.3米。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12]

公元一世纪中叶,又出现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因此空间更为开敞。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罗马传统的房屋有一个朝天敞开的中庭,内部柱廊中间有个花园,不过这样的房屋只能在附近的山丘上才能找到地方,而居民中最卑微的阶层都住有几层高的集体楼房里,这类楼房形成孤岛式的住房群。

这些建筑通过高高房顶、拱门、坡地和辅助建筑融合在一起让它们向七丘山顶向外的地区扩展,一种略有层次、迷宫式的大杂院建筑布满了山间谷地。

为了帝国的贵族及其公民的生活和娱乐,又修建了较大的角斗场和大型公共浴场。又在巴拉丁山冈上修建了阿波罗神庙、屋大维柱廊、恺撒纪念堂,玛尔且勒剧场、玛斯战神庙等一批大型宗教和公共建筑。罗马万神殿、凯旋门、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还有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在古罗马的圆形神殿中,最有名的是“万神殿”。“它始修建于屋大维时代,终于哈德良统治时期,共修建了150多年。殿高43米内部直径也是43米,正门有8根混凝土大圆柱,高大的青铜门至今尤存”[8]。这样庞大而又久远的建筑,只有在周详的规划后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也就反映了罗马统治者和建筑师有效的规划后合力实施的情况。

凯旋门原本是一种临时性建筑,最初可能是用方木制成,在节日庆典上由罗马的法官竖起来庆祝军队英雄们的胜利。直到公元前1世纪,作为罗马国力和秩序公认的象征,这种拱门才变成那种纪念性的饰以大幅雕刻的石门矗立在帝国里。

凯旋门的搭建反映了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已经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在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就达到25米。这样的木结构的建造是需要比较先进的技术来支持的,而这时的罗马显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

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纳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的外部分为三层,每层环以八十根希腊式的圆柱,两柱之间砌成拱门,它是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而地基却没有明显的沉陷。这种在地基相对松软而时间又短的情况下完成且没有出现任何差错的浩大工程,我们不得不说罗马人在建筑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而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大角斗场无疑就是这种做法的代表。

大角斗场又叫圆剧场,它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型的。大角斗场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可容纳约5万名观众。“公元72年,韦斯帕西安皇帝开始建造斗技场,8年后由他的儿子提图斯完工。整个建筑呈椭圆形,高48米,用巨石和大理石建成。”[10]

“角斗场的长轴有188米,短轴有156米,它的中央是‘表演区’,外围排着层层看台。‘表演区’也是椭圆的,长轴长86米,短轴长54米,地上铺着木板,板底下的地下室用厚厚的混凝土墙隔成小间,有些用来关猛兽有些用来关角斗士,这些角斗士大多都是奴隶。”[2]看台约有60排,逐排升起,由低到高分为5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给长官、元老外国使节、祭司、修女之类的贵宾坐;第二区坐的是骑士和其他贵人们;第三区坐的是富人,第四区坐的是普通公民;最后一区可能是给妇女们坐的,廊柱上站着些水手,他们像操纵风帆一样管理着张在悬索上的天篷,给观众们“遮荫”。为了改善观众的视听效果,还在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

大角斗场是古罗马建筑的杰作,同时它也是许多现代露天体育场的典范。我们如今在斗技场底部所见到的石头迷宫,当年被大角斗场的地板遮盖着。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罗马城市的规模和气派。而这,也是今天我们体育场场馆内设计的最早溯源之一。

在罗马和平的这一段时间里,许多罗马人除了看戏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可以消遣的好去处,那就是公共浴场。比较富丽豪华的有卡拉卡浴场、戴克里先浴场等。

公共浴场内的设计和种类在我们今天的很多上档次的公共浴室都还达不到那时的标准。把几个十字拱和筒形拱、穹隆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它与东方的土耳其浴室相近,比其他建筑无更能体现罗马人的生活特点,公共浴池内设有不同温度的浴室,热水和冷水游泳池、按摩室、体育室┅┅浴池有充足的水源供应。”[14]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了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这样的建筑式样和结构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建筑,1561年,作为对伟大的保暖建筑的有效反映,米开朗琪罗根据戴克里先浴场现存的一个小部分重新改造了宏伟的圣·玛利亚教堂。

可见,后世的许多建筑师和艺术家都从这里汲取营养,帝国的建筑对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后世的各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建筑、绘画、城市规划等等。

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典型的长方形会堂有许多特点,例如带有过道的长方形布局,侧面建有柱廊、纵向天窗和木材支撑的房顶,有时还有一个半圆形拱顶附带建筑,它的中间放一个为法官准备的座椅。它的前面一般有一个用来奠酒的小祭坛,这种设计并不是偶然地成为阿波罗多罗斯和君士坦丁的新的长方形会堂的原始构思的,而是受到帝国浴场宏伟的交叉穹厅或冷水浴间的奇特构思的启发的结果。

城市供水是帝国建设发展的又一难题,虽然罗马城离台伯河不远,但是它是依靠着七座山丘发展而来的,凭那时候的技术是不可能抽水供给城生活的,那么就只能靠引水。

这就要求水利工程师通过精确计算引水渡槽的走向后再进行施工。

从城郊引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使水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就必须克服城市的地理状况所带来的不便。如输水槽的架设、输水路线等等。在此,建筑师们想到了修建贮水池、拦蓄人工湖等,在落差较大的地方修建了输水道,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又在许多地方修成开有无数拱门的石筑长桥,这样既克服输水道抗冲击力不强的弊病,同时也减少了对建筑材料的消耗,这样的工程无疑是巨大的。“由克劳迪修建的输水槽长达四十英里,最后的十英里,以开有无数拱门的石筑长桥架设,迤俪如龙直通巴拉丁宫殿。”[14]由于这种水槽每条都承受着几条水源,如果任何时候这些水道受阻碍,罗马城大部分的供水都将中断,不过即使发生这种困难,也有补救的办法,在旁边修建一个临时性的建筑,高度与受阻的水道一样,用一条铅铸的水槽接上水道,代替发生故障的那段水道,使水流通过。

为了保证水道的疏通,帝国还专门设立了水利总监来管理输水道,在屋大维时期就曾经任命过马塞拉·科维努斯为水利总监,命作过大法官的波斯图米·苏尔皮西乌斯,和一名二级元老卢西·科米尼乌斯为他的助手。

同时,针对当地地产主常进行破坏的行为,元老院作出了惩罚的规定,后来又出台了专门保护输水道的法令。公元前11年元老院发布了六条法令,两年后又以名为‘昆克奇’的法令以补充。该法令规定:“在本法案通过之后,任何人蓄谋破坏或致使破坏渡槽水道、引水管道、拱桥、水管、水库、贮水池等引导公共用水入城的装置;或以其他破坏活动使供水或其一部分受阻而不能正常涌出、落下、流走、到达或传送到罗马城;或阻扰水流畅通,使其不能按所分配的流量流入罗马城里的水库和贮水池,或流到某些将与罗马城相连接的地方和建筑物,以及某些其业主已经获准得到供水的地产、花园和田地均应予以即凡酿成此种妨碍者应判处向罗马人民缴纳罚款十万塞斯特斯。此外任何人蓄谋造成上述任何项损坏时,应遵照水利总监的要求,切实负责修理、恢复、重建、修造、树立,而且如果情况要求则应立即拆除所损坏的部位。水利总监,如果没有水利总监,则由主持公民与外国人之间纠纷的大法官,应对犯有上列规章者强制处以罚款或监禁。水利总监,或有关大法官,有权强迫犯着交纳罚款或接受监禁,如犯上述规章者是奴隶,则其主人应处以向罗马人民交纳十万塞斯特斯的罚款。” [6]

通过立法和设立行政官员来保护城市的公共设施的事件是很先进的,这种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进行保护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今天,我们在对城市的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管理也是汲取了古罗马城市管理的营养。

罗马皇帝尼禄在建造罗马城时,又有了新的发展。“他把街道建造得又直又宽,两旁房屋都以正面临街,为了防火,房屋的地层都要用砖头砌筑,房屋之间要留出空隙,从城外引水存如蓄水池,以备消防之用,在大街上建造廊柱,为几千住宅建造前廊。”[14]而这些建筑大多都是以方尖碑和喷泉为中心,又直又宽的街道为射线的一种呈放射布局的城市形式。

由于罗马建筑是通过建筑物之间按照功能和象征意义方面的连接方式来定义的,它基本上是衔接式建筑,不时出现拱门、门廊、蓄水池、宽阔的台阶,喷泉、排柱和雕廊,但是绝对不会出现两个防护建筑相同的地方。这种建筑式样反映在建筑学上则是一种复杂的线性编织法。

广场的建设则是为适应商业的需要。广场附近是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

随着帝国的日趋强大,罗马等许多城市也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来来往往的各地商人都会来这里的广场交易,在这里你可以买到东方的香料、埃及的麻纱、刺绣、玻璃制品、粮食以及来自遥远中国的丝绸。日益繁华的罗马经常从亚历山大城得到各种名贵商品的供应,规模广泛的海陆贸易促进了帝国各城市的繁荣,同时也加大了对广场的要求,最初的规划是建造两个广场,但是到了后来由于商业等事业的繁荣,有增加了一个,在广场周围建有一些基础设施如蓄水池、公共浴室、寺庙、圣坛等,许多居民的建设就是以广场为中心开始建造并开始延伸开来,逐渐形成了“平坦的街道纵贯着市区,街道的两旁还有人行道,广场、公共建筑、公共水泉、密集的民居和店铺的综合性的城市。”

为了稳定社会治安保护市场的繁荣和昌盛,屋大维又从宣誓效忠他的军队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的军人组成了城市警察部队,负责管理社会的治安和秩序,这支部队的办事效率较高,为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别墅建筑也是帝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许多有经济基础的庄园里,庄园主往往会建造一座别墅。别墅的大小及划分的部分应与整个庄园的范围相适宜。“它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别墅的城市部分,或称为园主宅第。其次是庄园农舍,或称为农民住宅。第三部分是农用建筑,即仓库等。”[6]园主宅第分为夏季别墅和冬季别墅,冬季别墅的居室面向冬至日出是的太阳方向,冬季餐厅面向秋分时中午的太阳,但是夏季餐厅则应想冬季日出的方向。这样的设计,这样的规划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的了,它是在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当时城市建设发展到一个新台阶的表现。在今天的我看来,这样的建筑式样,这样的建筑设计也是非常合理和科学的。至少,在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师们就已经掌握了采光技术,使建筑与自然结合在了一起。

哈德良别墅是在公元118年到134年逐渐修建起来的,是所有古代别墅中最大、最独特的。它表面上的无序与荒诞的规划包含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建筑,其中有些是曲线型设计的杰作。这些建筑由柱廊、水池、运河以及喷泉相连,形成了一座露天的雕塑博物馆。

这样的别墅在今天建造起来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在帝国时期,罗马的建筑师们就已经做到了,而且还使建筑和雕塑结合,把两种艺术融合在一起。

于是,在罗马模式的带动下,罗马的城市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人口剧加、居民收入增加、社会生活富足。在经过了几代皇帝的努力营建后,罗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兴建的一百多座神庙,仅仅是在屋大维时期,而他的副手阿格里巴建设了许多的建筑。“除了修建海港、造船厂、拦蓄人工湖、修桥补路之外,还兴建了罗马第一所豪华的皇家公共浴室,为罗马修复了一条输水道,又新建了一条,凿水井700口,开水源500处,建蓄水池130座。”[14]

罗马城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在许多的古籍中得到了反映,老普林尼在他的书中这样记述到:“罗马已建成了14个街区,265条十字交叉的大道,37座城门以及通过这些城门总长达21765步的道路。[2]”这反映了罗马城的建设成就是巨大的。

在《学识》和《博物志》这两本保留较完整,权威性较高的古籍上这样记载:‘马戏场两座,剧院三座,角斗学校四座。’这样的城市规模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仍然是比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如此的齐全,在今天的有些城市都还达不到,而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达到了。我们不能不说这是罗马城的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又如,(《奥古斯都编年史》第二十六章)记载:为了给罗马皇帝埃拉加尼鲁斯创造一个最高特点的故事,写作罗马皇帝传记的作者让当时的皇帝组织了一场搜集蜘蛛网的比赛,结果从城市的房子中搜集到的蜘蛛网达到10000磅之多。虽然我们不能肯定资料的准确性,但是这个事例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罗马帝国的繁荣。繁荣的承载对象就是要有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管理系统。

繁盛的境况不仅见于帝国的首都,而且也见于其他城市,北非洲废而再起的迦太基城,至今残存着圆剧场的遗迹。高卢的阿劳西奥,有石雕精美的恺旋门;尼卯塞也有长达九百米英尺架设公用输水槽的拱桥。十九世纪发掘出来的庞贝古城,为我们留下一个早期罗马帝国普通城市的模型。“平坦的街道纵贯着市区,街道的两旁还有人行道。广场、公共建筑、公共泉水、密集的民居和店铺,以及埋在火山灰下的日用品,┅┅都足以说明当年帝国时期的繁荣,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规划性。”[13]

屋大维在他的语言中这样说道:“我接到的罗马城是一座砖头城,而我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大理石的罗马城。”虽然这有些夸大,但是罗马帝国的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却是不争的事实。

四、影响

罗马的繁荣和城市建筑的成熟和完善,给后世西欧的建筑,特别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在建筑上的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了生活领域的扩展,扩展了建筑创作领域,设计了许多新的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相当成熟的功能形制和艺术样式。

第二、空前地开拓了建筑内部空间,发展了复杂的内部空间组合,创造了相应的室内空间艺术和装饰艺术。

第三、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从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思潮开始日趋衰落。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又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才告一段落。

为什么说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简单说,就是在世界历史上长城都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当时的技术上难以完成如此规模的工程,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长城。
秦朝时,秦始皇下令开始修建长城,以此来抵御外强侵略;
汉朝时,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攻击和骚扰,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加固,成了汉长城。此后的各朝各
代皇帝便以长城来保卫边境和领土完整,都或多或少进行修缮和延长,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谈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现在所说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畔.被人们称为世界古代奇迹,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因为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的确是世界古代工程之中比较突出的。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古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埃及金字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文章标题: 古罗马引水渠(渡槽)作为一个工程奇迹,能否和中国长城相媲美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02066.html
文章标签:古罗马  渡槽  引水  作为一个  媲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