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3 18:3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1次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印象,仅限于一个风景优美的水乡城市。很少有人能把它和一个海上强权联系到一起。然而从13-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海上强国,在15世纪,其强大的海军拥有一支3300艘船的庞大舰队,其恐怖的商业收入高达150万金达卡,而明帝国的税粮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天下税粮二千七百余石”大概也就是这个价值。
为何威尼斯共和国,这样一个意大利北部的小小城邦国家,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军实力?还能够在长达几百年时间之内维持着恐怖的霸权呢?
上图_ 近代意大利地图,威尼斯位于右上方
拜占庭帝国的反向遗产说起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它的本家,也就是拜占庭帝国了。
威尼斯共和国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当年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当时匈人和其它蛮族大规模入侵西罗马帝国,导致西罗马帝国分崩离析。西罗马帝国溃败之后,其在意大利北部的几个小弟城市一商量,要是各自为政,估计要被那帮哥特和日耳曼蛮子各个击破,到时候就任人鱼肉了。
于是乎他们一拍大腿,决定联合起来,这就是威尼斯共和国的起源。当时他们琢磨了一下,西罗马帝国是靠不住了,不还有个东罗马帝国吗?于是乎他们选出了自己的长官,成为威尼斯总督,表示臣服于东罗马帝国,找了个保护伞。
上图_ 拜占庭帝国
毕竟是天降的马仔,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皇帝肯定是表示欢迎。而且11世纪之前,拜占庭帝国在地中海上可是天下无敌,掌握着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不过到了11世纪,尤其是1071年拜占庭在安纳托利亚的势力遭到了土耳其人的毁灭性打击之后。事情发生了巨大变化。奥斯曼土耳其将拜占庭打成了“败仗廷”,紧随而来的十字军东征将拜占庭帝国的财富洗劫一空,尤其是诺曼人占领了帝国在西地中海地区的丝织品的基地,使得拜占庭帝国的舰队经费来源变得空前紧张。
无奈之下,拜占庭不得不更加依赖和威尼斯人的贸易来维持国家的财政还有商品流通,这就让威尼斯人变成了帝国的超级“二道贩子”。拿着拜占庭皇帝的特权许可,威尼斯人把西方的丝织品和其它产品倒卖给拜占庭,拜占庭只能拿农产品来交易。然后威尼斯人再转手把这些农产品卖给其它地区赚取差价。堪称是无本生意。
上图_ 16世纪威尼斯的加莱赛船
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威尼斯地区远离拜占庭本土,又有钱有势,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地区,不断地从贸易中吸血的威尼斯共和国维持了一支庞大的海上舰队。拜占庭面对土耳其人越来越大的威胁不得不经常找威尼斯人“借兵”。毕竟曾经不可一世的拜占庭海军已经基本上只剩个空壳子了。
但是帝国的疆土是越来越小,财政收入也是越来越少,那拿什么来换呢?拜占庭的科穆宁王朝的皇帝们想出了一招:扩大特权。当时拜占庭帝国对威尼斯商人的关税只有4%,但是对自己本国的商人关税高达10%,简直就是威尼斯的殖民地,帮威尼斯人做了“守土官长”。
这招饮鸩止渴虽然一时间帮助拜占庭度过了不少难关,但是因为财政来源越来越少,拜占庭还不断把这项权利也授予了热那亚人和比萨的商人,这帮意大利吸血鬼在拜占庭帝国的地盘上榨取了几乎一半的利润,搞得拜占庭越来越穷,自己却富得流油。
上图_ 威尼斯共和国 标识
超级贸易带来超级海权凭借着雄冠整个欧洲的海上贸易,威尼斯共和国的商业利润达到了空前惊人的程度。威尼斯市及市辖区财政收入达75万杜加,加上海外的收入,一共总收入高达161.5万杜加,与“西班牙平起平坐,与英格兰不相上下”。然而威尼斯共和国的面积可比西班牙和英国小多了。
如此雄厚的财力,让威尼斯共和国组织起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到14世纪末期,威尼斯共和国拥有3,000艘商船,按照欧洲中世纪的标准,有多少商船大概就有多少潜在的“军舰”。毕竟只要改装以后安上大炮那就是标准的舰队了。在威尼斯舰队中服役的有25000-30000人之多,这在当年的欧洲是绝对不可想象的数字。
上图_ 1750年 威尼斯领地 (绿色为历史最大疆域)
要说威尼斯人能够有如此强大的实力,那也不是完全靠坑拜占庭帝国就能做到的。
首先,威尼斯政府对内的信誉很好。1171年,因为当时共和国打算对拜占庭帝国开战,向人民开出了一笔15万银马克的公债,到了1262,这笔欠款的利息和分成从来没有一年拖欠过。
其次,威尼斯对自己的商业帝国施行规范化管理。因为帝国没有陆军,陆地的问题全靠雇佣军解决(财大气粗),所以威尼斯专注于海军和舰队的建设。威尼斯的参议院对于所有的船只都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其建造和维修,同时所有船龄十年以上的船只都被要求定期检查更换,颇有点今天年检制度的意味。
而且当时威尼斯舰队的所有船只都有规定的标志,符号,船长要聘请专业人员来吹笛子(表示威尼斯的威严。)甚至威尼斯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外交使节制度,在其它国家有常驻的使臣,用于斡旋贸易问题。
上图_ 1500年前后的 威尼斯桨帆船战舰
最后,威尼斯非常重视建立“海外基地”,同时大力支持工商业。威尼斯共和国就是一个惟商业是从的国家,全力保护商人和他们的贸易是共和国宗旨。为了打垮贸易对手热那亚,1378和1379年两次开战,尤其是1379年,集中了34艘大型战舰和60艘普通舰船,一举毁灭了热那亚海军,威尼斯占据了东地中海沿岸几乎所有的商业据点和码头。在长达56年的时间之内,整个东地中海地区全是威尼斯人的地盘。
威尼斯本着发家致富的精神,无内斗的品质(毕竟比起周围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邦,威尼斯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内部问题)。在数百年之间雄霸地中海,整个威尼斯两岸到处都是商人修建的华丽建筑。
上图_ 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上图_ 奥斯曼土耳其的大小桨帆船战舰
不过说来有趣的是,威尼斯人对拜占庭帝国不断地压榨最终使得这个国家被奥斯曼所征服毁灭。
但是反过来,崛起的奥斯曼帝国在拜占庭原来的土地上建立了更加庞大的舰队,与威尼斯人争夺海上霸权,威尼斯人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弱小的领土根本无法和一个庞大帝国拼消耗。果不其然,在丢失了克里特岛等地区之后,威尼斯的商业地位日益衰落。曾经的商业神话开始崩溃。然而他们却接过了拜占庭的文化接力棒,开始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了。
没想到,最终自己还是活成了曾经那个最讨厌的样子。
文:天光破云
参考资料:
【1】〔英〕爱德华•吉本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2】布瓦松纳著《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因为威尼斯商人带来的超级贸易,使得威尼斯有着超级海权。在威尼斯共和国之前,威尼斯正属于拜占庭帝国管辖,曾经的拜占廷帝国在地东海的权利正所谓天下无敌手,掌管着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直到后来拜占廷帝国更是依赖威尼斯商人的贸易来维持国家的财产,还有商品流通,因此威尼斯商人就成了帝国不可忽视的势力。
而也因为这样,因为威尼斯地区远离拜占庭的本土,而且威尼斯本地的人民都有钱有势,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地区,多年的贸易垄断使得威尼斯拥有了一支庞大的海上舰队,后来更是建立起了威尼斯共和国,连曾经不可一世的拜占庭海军,见了这只强大的海上舰队都要夹着尾巴做人。
于是凭借着整个欧洲的海上贸易夺冠,威尼斯共和国的商业利润达到了空前惊人的程度,和当时的西班牙平起平坐,更与英格兰不相上下,但是由于威尼斯共和国的国土面积少,因此人均GDP,可是要比当时的西班牙和英国强多了,真正的可以说的伤是富可敌国。
而如此雄厚的财力,也使他们的海上舰队实力越来越强大,实力不容小觑,而威尼斯政府的声誉又一向很好,威尼斯商人们更是诚实守信,威尼斯对自己的商业帝国施行规范化管理,不仅要求到自己的商业质量,也实行了商业对外扩张,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外交使节制度。在这个国家内,他们的宗旨就是权力的保护威尼斯商人和商人们的贸易,他们可以为了维护商业合作出击战舰打垮对手,以此来获得地中海贸易的绝对控制权,于是在长达56年的时间之内,整个东地中海全是威尼斯商人的地盘。
这主要跟为威尼斯共和国多年以来的海上超级贸易有关,可以说从很多世纪以前,威尼斯共和国他们的海上贸易就是非常发达的,早在14世纪的时候,威尼斯共和国在海上就拥有3000多艘商业用船,而这些商船的航行以及贸易为威尼斯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同时这些财富也奠定了威尼斯国力的雄厚。
同时大量商船也为威尼斯共和国带来了海上发展的潜力,可以说这些商船其本身就是十分巨大的,只需要稍加改造它就可以成为一支标准的舰队。所以说这些商船在不需要加入舰队的时候,他们可以作为商用船只来进行海上的贸易,而在需要它们的时候在它们上面放上大炮放上人员,它们就可以当做海上发展的一支力量。在14世纪的时候,威尼斯共和国就已经有服役于海军的人员,就达到25000人是30000人。
而这些归功于威尼斯对于自己商业帝国的管理,可以说威尼斯对于自己商业帝国的管理是非常规范化的,任何一条事情在他们这里都会规划的很细致,这就导致当时威尼斯的商业发展是非常繁荣的。而且就威尼斯所拥有的船只来讲,他们的规模是非常正规的,在威尼斯,即便是在很久以前,他们的每一个船只都有他们所设定好的标志以及符号。
当初在14世纪70年代的时候,当时的威尼斯为了他们海上贸易的发展,可以说对于海外的军事建设也是非常重视的,而这些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维护他们在海上贸易发展的利益,当初在1379年的时候,威尼斯集结了34艘大型的海军战舰以及60收比较普通的小型战舰,一举歼灭了当时的热纳亚海军。从此开始了他们对于地中海地区长达56年的统治。
奥斯曼部是突厥语民族,是原来的塞尔柱所属罗姆苏丹国下属的一个小型部族。这个部族在安纳托利亚半岛逐渐定居,早期与拜占庭-希腊民族多有融合与战争,通过在拜占庭帝国和其他安纳托利亚突厥语民族的游走与斗争,奥斯曼部日渐兴盛,现代土耳其人就来源于此。
自罗姆苏丹国于1300年左右灭亡后,位于黑海和地中海间的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半岛)上,分裂出多个独立国家,统称为安那托利亚侯国(Anatolian Beyliks)。
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亚阿姆河流域,实际上就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花剌子模地区,属于西突厥乌古斯人卡伊部落,在当时为花剌子模沙王朝的臣属。自古从事游牧,逐水草而居。
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庭帝国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58~1326年)继位。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1299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土耳其国家的雏形。
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1326~1360在位)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之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打伤了拜占庭帝国国王,并攻占了尼西亚城,并迁都于此。
1354年,奥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奥尔汗对内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任命维齐尔(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奥斯曼国家的真正缔造者。
1360年土耳其君主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继位后,向东南欧扩张取得决定性的进展。1362年,采取大规模军事进攻,占领埃迪尔内,并以此为都。接着又征服西色雷斯、马其顿、索菲亚、萨洛尼卡和整个希腊北部,迫使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统治者称臣纳贡。
1389年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庭帝国,派出了援军。
苏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时,中亚的突厥人帖木儿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细亚扩张。
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庭帝国,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土耳其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
苏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结束分裂局面,收复帖木儿征战时丧失的领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基督教王国的反扑。 土耳其在1453年至1683年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566年前的领土、经济及文化扩张时期及其后的军事及政治相对缓和的时期。
1453年,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八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鏖战53天,终于5月29日攻克,并迁都于此,拜占庭帝国灭亡。穆罕默德二世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意为“上城去”。
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土耳其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土耳其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军事革新及铁一般的军纪,而土耳其的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城邦及葡萄牙人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
由于土耳其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土耳其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经常被引证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1492年前已有人推测地球是圆的,然而哥伦布却是第一位发现了可缩短需经奥斯曼帝国往亚洲贸易的危险路线的方法。
土耳其在一些贤能苏丹的统治下繁荣兴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时,对内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建设,对外致力于向东及向南扩张,于1514年查尔迪兰战役击败了塔赫玛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萨法维帝国,取得了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
1517年,土耳其消灭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其海军势力亦扩至红海。此后,奥斯曼帝国及葡萄牙帝国成为了地区最具支配地位的势力。继后的苏莱曼一世并没有停止征服步伐。
1521年,土耳其攻陷贝尔格莱德,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现今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土耳其属匈牙利。
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1529年发动维也纳之围,但由于冬季的来临而被迫撤退。
1532年,土耳其举兵逾二十五万再次进攻维也纳,但在维也纳以南的克塞格被击退。
1543年,土耳其继续进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认土耳其对匈牙利的宗主权。在苏莱曼一世治下,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复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帝国的附属国,须向帝国纳贡。在东面,土耳其在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得以掌控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
在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的末段,帝国的总人口多达1500万人。
在塞利姆一世及苏莱曼一世时期,土耳其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土耳其海军司令巴巴罗萨·海雷丁在苏莱曼一世时期带领土耳其海军多次击败基督教国家的海军,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尔及利亚。土耳其海军协助穆斯林及犹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时期逃离西班牙,并护送他们抵达土耳其。
1543年,土耳其海军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这是由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国及土耳其因与哈布斯堡王朝于中欧及南欧的敌对而联合起来,成为当时的强大联盟,这是一个军事及经济联盟,土耳其允许法国可在帝国内贸易而免收徵税。事实上,当时的土耳其是欧洲相当重要及受接纳的政体,土耳其与法国、英格兰王国及荷兰共和国缔结军事同盟,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奥地利公国。
随著16世纪的发展,土耳其的海军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欧势力挑战,特别是在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及摩鹿加群岛一带受到葡萄牙威胁,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并且土耳其在这一时间段占据上风,东南亚地区的亚齐国、马六甲苏丹国皆成为土耳其势力范围。由于土耳其封锁了向南及向东的海路,欧洲各国只得另觅路径。在陆上,土耳其被奥地利的战争及波斯这两条战线困扰,维持战争所需的资源、后勤补给及通讯因距离过远而变得困难,使海军无法维持。
另外,土耳其对伊斯兰国家的征战,一直继续到塞利姆一世的继承者苏里曼大帝时期(1520~1566),1520年,土耳其海盗海雷丁,绰号为巴巴罗萨(红胡子),宣称自己是土耳其君主的时候,征服了阿尔及利亚。
从1533年起,土耳其中央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地方官僚——贝勒贝伊。
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试图征服与阿尔及利亚毗邻的突尼斯,甚至占领了突尼斯,但是次年这个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据有,不过很快土耳其人击败了西班牙人,完全占领了这个国家。土耳其侵占的黎波里(今利比亚)约在1551年左右。
土耳其的扩张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岛,1547年,土耳其占领也门,1550年占领巴林,1557年在阿曼马斯喀特击败葡萄牙人,并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红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亚与索马里。接着,摩苏尔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进的新的出发点。土耳其与波斯争夺伊拉克的百年之争,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继伊拉克之后,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湾沿岸的哈萨。
这样,仅百余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伊斯兰国家都被土耳其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独立于土耳其之外,并以藩属国形式存在。在以后300~400年的时间里,这些阿拉伯国家饱受土耳其的军事压迫。直到19世纪~20世纪则为欧洲国家更为沉重的压迫所代替。
伊斯兰各国依附土耳其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的黎波里(今利比亚)形式上是土耳其的边远省份,实际上在17~18世纪期间就已经脱离土耳其政府而独立。
也门在17世纪中叶前就已经独立。
在波斯湾南岸,葡萄牙人在军事对抗中几乎丧失所有殖民地之后,16世纪末期又以商人的身份卷土重来,并以贸易优势将土耳其人不断排挤,并重新建立了一些据点,直至17世纪初被波斯人的萨法维帝国驱逐。甚至在土耳其统治者——帕夏们坐镇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中央政府的权威也常常受到地方官僚的挑战。时而帕夏们策划反苏丹的阴谋,时而当地阿拉伯封建主起来反抗土耳其帕夏,强大的人民起义更是彼伏此起,震撼着整个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逝世后,土耳其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西欧海事力量的增长、发展由欧洲前往亚洲的海路及新大陆破坏了土耳其的经济发展。以往有效的军事及官僚体制因苏丹的管治失当而变异。虽然帝国面对着这些困难,它仍然是欧洲的主要扩张势力,直至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维也纳之战标志着土耳其终止在欧洲继续扩张。
欧洲各国开始着手应付土耳其对陆路贸易通道的控制。西欧国家绕过土耳其的贸易垄断,建立她们的海路通往亚洲。从新大陆大量涌入的白银导致土耳其货币的贬值及通胀,这对土耳其社会的各阶层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塞利姆二世时期的大维齐尔索科鲁·穆罕默德·帕夏开始进行苏伊士及伏尔加航道的开发,以挽救经济,但这些计划在后来被取消。
1571年焚烧位于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后,土耳其支持的克里米亚可汗道拉特.格莱一世,计划征服沙皇俄国。翌年,克里米亚军在摩洛迪战役被击败。当时的克里米亚汗国无疑是东欧的一个强大势力,直至17世纪末。
在南欧,腓力二世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在地中海挑战土耳其的海军,他们在勒班陀战役击败土耳其舰队,对于土耳其海军不败的姿态造成打击。现今的史学家认为,勒班陀战役的象征意义重于军事。
在土耳其海军战败后的六个月内,一支约250艘战船、其中八艘配备现代三桅帆装军备的新舰队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码头,造船高峰时每天都有船舰落成。土耳其大维齐尔在与威尼斯的部长讨论时说:“在我们夺取塞浦路斯时,我们除去了你们的一支军队,而你们击败了我们的舰队也只不过是刨掉了面包的一层皮。”土耳其海军惊人的恢复能力使威尼斯于1573年签订和约,土耳其得以在北非扩张及巩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边界则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有多次争夺个别要塞的小型战役。这是由于欧洲发展了星形要塞,这是奥地利在边界建造的一种低堡要塞,这种要塞须经长期围攻方可攻破。土耳其对这种堡垒毫无办法,帝国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变得无效。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战争季节里,土耳其军从君土坦丁堡进军,维也纳是土耳其军的最远点。除此之外,土耳其亦须在前线部署军力,一方面须防范奥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对抗波斯什叶派穆斯林的萨法维帝国。
在战场上,土耳其逐渐被欧洲大陆的军事技术赶过,宗教及知识份子保守派的壮大扼杀了土耳其的军事革新。欧洲军事革命对战略及军备的改变使以往令人闻风丧胆的西帕希骑兵的威胁减弱。在对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长战争里,帝国需要大量配备火器的步兵,于是放宽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军的数量大为提高,但却引起了军纪、兵士素质等问题,政府甚至需要应付军士哗变。
欧洲提倡火枪而发展的长矛与火枪及线性战术对土耳其军造成致命打击。土耳其军招募了一些非正规的狙击手应付战争,在复员后一些狙击手在杰拉里叛乱里沦为土匪,杰拉里叛乱让安那托利亚在16世纪末及17世纪初陷入无政府状态。
至1600年,奥斯曼帝国的人口达到三千万,对土地短缺的诉求亦对政府构成压力。
苏丹女权时期(1648年~1656年)是土耳其后宫对政治有很大影响力的一个时期,由太后代表儿子行使权力,这并非前所未有,许蕾姆苏丹在1530年代初继承鲁班纽苏丹成为苏丹皇太后,她被威尼斯拜罗安德里亚·杰里迪形容为“极度善良、有胆识及聪慧的女人”。由于伊卜拉欣一世无力管治国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务就交帝国后宫治理,这时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苏丹及其儿媳杜亨·哈提婕,其中柯塞姆苏丹因摄政招致政敌在1651年将她杀害。
接下来tuerqi进入科普律鲁时期(1656年~1703年),在这段时期,帝国由科普律鲁家族的成员出任大维齐尔。
1656年9月15日,时年八十岁的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证帝国后宫不会干预他处理政务。科普律鲁·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进的保守执法者,他恢复了中央权力及帝国的军力,其子及继承人科普律鲁·法奇尔·艾哈迈德奉行其父的路线。科普律鲁家族重振军威的成果可见于重夺特兰西瓦尼亚、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扩张至乌克兰南部,占领科丁、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亚地区。
1683年5月,刚得到重振的军事力量再遭到毁灭,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再次举兵进攻维也纳,土耳其军被波兰国王约翰三世领导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及波兰联军击败。
《卡尔洛夫奇条约》的签订终止了大土耳其战争,使土耳其军须首次割让其控制的欧洲领土,包括奥斯曼帝国的匈牙利。自此,土耳其无力再对欧洲奉行扩张政策,在欧洲战线上只得采取防守。
在这时期,只有两位君主可对帝国实施有效的政治及军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夺埃里温及巴格达,中央权力再次得到重视。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达被欧根亲王击败。 在滞止期,土耳其的许多巴尔干属地落入奥地利帝国手中,而名义上归土耳其的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亚(今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实际上已经获得独立,后来沦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殖民地。在18世纪,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统治者及领导不同程度的地区自治。在17世纪至19世纪间,兴起于欧洲东部地区沙皇俄国与昔日兴起于亚洲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的奥斯曼帝国爆发了一系列争夺领土、属地和霸权的战争。
历史学家认为土耳其长期的滞止是改革失败的时代。土耳其在这时期进行过科学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机构,如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土耳其的科学及技术处于中世纪时代,这是土耳其学者将伊斯兰的哲学及数学、中国的火药及磁铁罗盘知识综合得来。
在这时期,科学的影响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业工会抨击印刷机为“魔鬼的发明”。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在1450年由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犹太人引入奥斯曼,塞法迪犹太人从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后移居到奥斯曼帝国。
郁金香时期是以君主艾哈迈德三世喜爱的花卉而命名,郁金香亦可象征其任内的和平统治。帝国对欧洲的政策在这时改变,在1712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三次俄土战争里取得胜利及签订《帕萨罗维茨条约》后,在1718至1730年间,地区都处于和平状态。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边疆城镇加强防御工事,以防范欧洲的扩张。一些初步的改革开始实施,如降低税率,以尝试改善帝国的形象,国内开始出现私人投资及企业家。
土耳其军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时开始,他是第一位尝试沿用欧洲路线将军事现代化的君主,然而这些改革却被反动分子妨碍,阻力来自宗教领袖及土耳其新军,当时的土耳其新军耶尼塞里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们对贫穷的不满及反对变动触发了叛变。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终招致杀身之祸,其继承者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对土耳其新军进行了惊人而血腥的屠杀,压制了叛变。
不过,18世纪的土耳其帝国,并不是单纯地处于扩张及发展的滞止期,也是处于一个适应新事物和新体制的时期,它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军事扩张向近代改革过渡的阶段。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帝国现代化的时期。帝国在前线失去不少领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导致管治不稳,帝国在坦志麦特时期试图对帝国进行改革及重组。在坦志麦特时期,土耳其须应对外国的入侵,帝国独力难支,于是开始与欧洲国家结盟,如法国、荷兰、英国等。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土耳其联合英国、法国等国抵抗俄国。
坦志麦特时期一系列的宪政改革包括建立现代化军队、改革银行系统,以现代工厂取代同业公会。1856年,哈特-艾·于马云法令保证所有奥斯曼帝国的公民,不论种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法令的内容进一步扩充。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权,如1863年的亚美尼亚国民宪法是底万批准的法规,包括150条条文,由亚美尼亚知识份子及新成立的亚美尼亚国民议会草拟。一部称为坎宁-厄·埃沙西(奥斯曼土耳其语解作“基本法”)的宪法使改革时期达到顶峰,该宪法由新奥斯曼人的成员编写,于1876年11月23日发布,为国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这是奥斯曼帝国的“一次立宪”。
一次立宪时期为期甚短,但其意念(奥斯曼化)对改革派新土耳其人具有影响,新土耳其人在西方大学接受过教育,他们相信君主立宪制能解决帝国社会不稳的问题。
1876年的一次军事政变废黜了土耳其君主阿布杜勒阿齐兹,穆拉德五世继位,因精神问题,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数个月内再遭废黜。
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们所期待,继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然而,宪政下的议会运行了仅仅两年就被君主封禁,但没有被废除,其后迫于压力,议会再度召开,然而坎宁-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19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横扫许多国家,奥斯曼帝国亦不能幸免。民族意识与公民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令西方的国家主义思想引入奥斯曼帝国,使帝国须应付国内外的民族主义。国内滋生了不少革命政党。民族主义兴起对19世纪的帝国影响深远,还影响着二十世纪初帝国的国策。许多奥斯曼土耳其人质疑当时的国家政策,一些人认为种族冲突源自外部,与行政无关。帝国在那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应付民族主义的能力也备受质疑。
1829年,在英、法、俄三国的干涉下,希腊在19世纪30年代的希腊独立战争后宣布独立。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国及大塞尔维亚主义兴起,两地已处于半独立状态。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宣布脱离帝国独立。
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正式确立了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的独立。波斯尼亚被奥匈帝国占据,巴尔干其他地区仍旧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在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尔维亚裔犹太人居达·阿勒卡莱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国度。土耳其人在俄土战争失败,奥斯曼帝国以塞浦路斯换取英国在柏林会议上的支持。
在1798年被拿破仑一世占领的埃及在1801年由奥斯曼及英国联军夺还,1882年,英军以整顿治安为借口占据埃及,在法律上,埃及和苏丹仍是奥斯曼帝国在北非地区的省份,直到1914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英国随即吞并埃及和苏丹。
在1830年至1912年间,奥斯曼帝国在北非的省份尽失,即阿尔及利亚(1830年被法国占领)、突尼斯(1881年被法国占领)及利比亚(1912年被意大利占领)。
帝国因未能向欧洲银行偿还国债,导致奥斯曼国债机构——奥斯曼公共债务管理的成立。19世纪末,帝国没有被西方势力完全占领是由于权力平衡的概念,奥地利及俄罗斯都希望藉土耳其的衰落提高影响力及扩张领土,但英国竭力抑制他们,担忧俄国会支配地中海东部。 土耳其革命(1908年)及苏丹宣布复行1876年宪法、恢复议会后,奥斯曼帝国踏入二次立宪时期,对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时期,政务被联合进步委员会掌控。奥匈帝国乘奥斯曼帝国陷于国内斗争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1911年的意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失去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随着东南欧国家民族主义的崛起,巴尔干同盟于1912年末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战争里失去了除了东色雷斯及埃迪尔内以外的巴尔干领地。
德国控制的巴格达铁路成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源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肇因之一。土耳其在追击戈本号及布累斯劳号及介入中东战线后正式参战。在战争初期,奥斯曼帝国取得多次重要的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和卡塔之围。奥斯曼帝国也遭遇不少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败予俄国。
1916年的阿拉伯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战线的良好形势逆转。
内政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对土耳其国内亚美尼亚人成立第五纵队的可能表示忧虑,下令逮捕亚美尼亚领袖,要求实施特西尔法,开始大规模驱逐及屠杀亚美尼亚人,强行将数千人带到叙利亚沙漠的营地,事件演变成种族灭绝。在战争时估计有150万亚美尼亚人因饥饿、缺水、暴晒、盗贼掠夺而死亡,是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人遂以凡城抵抗战及成立西亚美尼亚政府作为回应。土耳其政府则指责亚美尼亚人在安那托利亚西部勾结入侵的俄国军队,俄军里就有亚美尼亚志愿军。
至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土耳其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土耳其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
《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战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农民仅及战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土耳其的伤亡重大。
占领伊斯坦布尔及占领伊兹密尔激使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成立,国民运动在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下在土耳其独立战争获胜。
1922年11月1日,苏丹制被废除,最后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于11月17日离开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得到国际承认。
1923年10月29日,大国民议会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1924年3月3日,哈里发制被废除。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且被驱逐出境。50年后的1974年,大国民议会才准许奥斯曼皇室的后裔获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奥斯曼帝国沦亡的主因是其经济结构的崩坏,以及因幅员广大而未能统合各地的经济。另外,帝国的通讯技术不足以联系所有领土。奥斯曼帝国沦亡的环境与罗马帝国衰落时相似,特别是国内民族间的紧张关系及政府未能调和种族问题。坦志麦特时期进行有关提高文化权利、公民自由及议会制度的改革开展得太迟,未能阻止19世纪初民族主义崛起及国家分裂的潮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