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3 04:06: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在中国古代,很多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因为他们既是合作关系,又有上下级关系。而这合作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又不稳定,如果哪天什么事情发生了,那他们之间很有可能就是剑拔弩张了。
一起打完江山后,诸多臣子面临的不会是皇帝的拥抱,而是猜忌与杀戮。这种事情比比皆是,如越国大臣文种在越国复苏后,最终被勾践赐死,又比如说被朱元璋处死的李善长。但是举古代而言,有一个皇帝却是最讲义气的,他在开国后没有杀死一位功臣。
这个人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在927年出生,家境显赫,祖上曾经有人在唐朝当官,虽然唐朝没落,他俨然是一个官N代,因家境好,他也学到了一身本领。后汉时期,他四处云游,也因此在948年投入郭威的旗下,后来屡立战功。
郭威拥刘知远上位后,又将他的儿子杀了个片甲不留,随后在951年登帝。而这个时候赵匡胤也有野心,等到郭威的侄子柴荣上位了,他因为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再升职,当时他已经掌管了后周最为精锐的兵力。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身,最终自立为帝。这场兵变中,帮助他的自然是他的好兄弟们,如弟弟赵匡义、亲信赵普、结社兄弟石守信、王审琦、陶谷等。可以说,这时候的赵匡胤的确很厉害,在34岁时就拥有了一批好兄弟,他们竟然还以自己为尊,把自己捧到了皇帝的宝座上。
虽说自己是这样上位的,但是赵匡胤也挺害怕兄弟们和他一样,但是他这人又挺讲义气的,不愿意杀他们。但是,他能保证自己的态度,却不能保证别人的态度,如果这些兄弟们哪一天起了杀心,那自己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赵匡胤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有一天他和几个节度使出去打猎,身边再也没有保护的士兵。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赵匡胤停住了马,告诉这些节度使:“你们哪个人想当皇帝,现在可以杀我,回去就可以登基了”。
臣子们诚惶诚恐,纷纷向赵匡胤表达自己的忠心。赵匡胤一听,不慌不忙地告诉他们:“如果你们没有不臣之心,也想把我当皇帝,那就老老实实的,不要犯法”。就这样这批兄弟们都开始了安分守己的日子,也不像以前那般肆意妄为。
而其他的臣子,赵匡胤也找到了解决办法。他在某天晚上和他们一起喝酒,喝着喝着就聊起了天。赵匡胤不经意地提起,自己每天晚上都睡得不好,因为很多人都想要他这个位置。这些人听完后吓得要死,表明忠心的事情又一次上演。赵匡胤清淡地说:“你们不想要,但是你们的部下可能和你们当初一样,想要荣华富贵啊!”于是,在赵匡胤的指点下,这群人在961年上书回家享受荣华富贵了。
事实上,赵匡胤确实是一个善良且重义气的人。明代末年著名的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冯梦龙所著的《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便记录了赵匡胤与一女子之间的恩义。那时赵匡胤还在各处云游,遇到了一个叫做赵京娘的女子,两人结为兄妹,赵匡胤将她送回家后,准备离去。没想到赵京娘突然向他表白,但这时候的赵匡胤并不愿意接受,没想到赵京娘投湖而死。很久之后,赵匡胤登上了皇位,还记得若干年前这个女子,给她追封了贞义夫人的封号。
此外,他还不愿意杀掉为柴荣痛苦地王著,也不愿意将放冷箭的人杀死,除此之外,周世宗的儿子也被他叫潘美收养了,后来这个婴儿还做了官。由此可见,赵匡胤确实是难得一见的讲义气的人,一个大臣都没有杀,和他一起的兄弟们也全部得到了善终。
我觉得是因为皇上害怕他们反戈一战。开国功臣的官职一般都是很高的,而且因为常年跟谁皇帝南征北伐,自己的实力肯定会不小。像历史上的刘邦与韩信,韩信的军事才能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他在刘邦建立政权的道路上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后来与项羽对抗也是出了不少力。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刘邦对他反复猜忌,因为刘邦自己是没多少能力的,能获得成功主要是考一些兄弟伙的帮忙,所以这帮兄弟越强他就越不能睡的安稳,开国功臣也只是虚职,慢慢的就会找各种理由把他们杀了。历史上不杀功臣的也就刘秀算一个了,刘秀建立国家的时候对开国功臣的待遇非常好,不过这也是因为刘秀自己的本事比他们强,他们都存在对自己构不成多大的威胁。功高盖主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大的忌讳,身为一个臣子获得太多的功不就在向皇帝暗示自己非常强,你很弱的意思吗,一旦皇帝觉得你的功劳太大,百姓对自己可能都没有臣子的威信高,那么皇帝就会找一万种理由来将你灭口,因为你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皇帝在百姓心目中应有的高度。
我觉得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皇帝为了下一代考虑,因为开国功臣毕竟也是受太多人爱戴的,倘若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压不住他们那么皇室的血脉将会就此而断,这对于皇帝来说是很悲催的事,跟着自己打下江山的人在自己死后夺走了自己的江山,这传出去也是贻笑万年的事,所以开国功臣到最后都没啥好下场。
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年间的秦琼、程咬金、尉迟恭、李靖等,宋朝的石守信、王审琦都是得以善终的,不得善终的有文种、白起、韩信、徐达等。
汉初三杰中张良、萧何知进退,所以能得善终,而韩信居功自傲不知进退最终死于吕后之手。萧何是最早投靠刘邦的一批人,当时萧何是沛县的官员,而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萧何一路走来辅佐刘邦登基称帝,他居功甚伟。
但是刘邦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就开始对萧何产生了怀疑,他担心百姓心中只有萧何而无他刘邦,但是萧何知道刘邦的心思之后就故意抹黑自己,降低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从而成功避免了刘邦对自己的猜忌,而他也得以善终。
张良同样是这样,刘邦登基称帝时就对张良说让他自择三万户,但是张良知道如果自己真的这么做了,那么自己以后的日子也就不长了,于是主动辞掉了三万户,选择了当初和刘邦相遇的沛县,以示自己永不忘当初的情谊,刘邦看大张良如此知趣也就放了他一马。
汉光武帝和唐太宗是历代开国皇帝中不杀开国大臣的佼佼者,二人心胸宽广,不怕这个开国功臣们功高震主影响自己的统治,他们在登基后反而对这些将领重用,做到了同甘苦共富贵,他们的格局胸怀比之刘邦高了不止一筹,能再两位圣君手底下做事也是人生之幸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