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10 02:06: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唐朝初年的军力强势,是建立在极具特色府兵制基础上的。这些平日劳作而战时出征的农兵,一直持续到中唐才宣告解体破灭。此后的唐朝也开始力主募兵制,丝毫没有重建府兵制度的意思。那么,这个演变过程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
唐初的府兵制度 直接继承自北魏时代
唐朝从最初的府兵制,逐步转变为后来的募兵制,本身就是王朝政治生态演化的表现。从源自草原和中亚的封建属性,慢慢转为偏向中央集权制的吏制帝国模式。这就让唐朝的朝廷,在府兵制出现问题并崩坏后,也没有大力重建的原因。募兵制一开始仅仅是权宜之计,但最后却成为了唐军必须坚持的救命稻草。
虽然府兵制被认为是北周时期出现的军政制度,但其实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从基本结构和运营机制来看,府兵制至少在北魏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完整的雏形。当时的朝廷就通过分配固定份地的办法,为自己供养起一批专业的军事力量。这个传统被后来的北周与北齐接纳,一直被延续到唐朝建立之后。也是那个阶段中,长江以北武力强盛的基础性原因。
唐朝的府兵制度 向上可以追述到古典时代的中亚地区
简单来说,府兵制的原理,就是北朝统治者从草原和中亚等地带来的部落兵制度。在公元4-6世纪之前的中亚各地,类似的军政结构可谓比比皆是。在那个骑兵技术还没有因生产力提升而更加普及的时代,很多接受土地册封的军人也会以步兵身份参战。
在此等制度下,原始的府兵就是封建军事阶层中的最低级地主。也是非贵族人群中,具有最高地位的那批人。他们有自己的世袭份地和通过服兵役获得的使用权土地。不需要向自耕农或农奴那样大量缴纳赋税,但需要在战争中为自己的部落或城市领袖出力。如果战争获胜,也可以分享掠夺来的战利品。他们常用的武器是复合弓与长矛,非常适合防御敌方骑兵,增援本方的主力军侧翼。
萨珊时代开始的技术与军事进步 让旧式的中亚府兵们消失或变样
当然,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骑兵化浪潮,这些中亚低阶武士也纷纷放弃了原有的步兵身份。但在技术总会落后1-2拍的东亚,类似的阶层和配置被继续保留了下来。只是朝廷的中央管理成分更多,出现了类似折冲府这样的地方军事机构。
从北魏到初唐,府兵们除了盔甲和少数国家统一管理的武器外,诸如弓箭、短矛或佩刀之类的普通武器,都是自己准备的。连赶往集结地途中的口粮,甚至代步的驮马,都需要自掏腰包。这就需要府兵们具有比较宽裕的农业收入,并在战争结束后可以分享掠夺来增加财富。在固定的训练周期,折冲府也会组织定期的军事训练。这就好比是用中央任免的官吏,在地方上维持一个个部落制军事结构。
北魏时期 中亚的府兵制度开始在中原生根
然而,一旦不能满足以上条件,那么府兵就会面临破产威胁。很多人虽然还有军户身份,但在实质上已是名存实亡。
随着唐朝的版图扩大,原本生活在自己领地内的府兵们,开始逐渐入不敷出。这主要是因为战场距离越来越远,往返周期就被拉长,作战时间也高于以往。但如果唐朝朝廷认为应该继续维持北朝时代就传下来的政治习惯,就应该将府兵的封地扩充到新征服地区。以便在边区也培养新的府兵部队。
唐朝的府兵大体上就是中亚军事制度东移的产物
但一些客观条件还是限制了府兵制度存续。以唐朝立国后征服的新地盘而言,大部分都没有宽裕的用地可以支配。不管是在江南、岭南,还是草原边缘地带和西域,可供开发的土地大都名上有主。若要将府兵分配到当地,就意味着将大量的原住民都扫地出门。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利于王朝统治本身的。
以条件最为有限的安西都护府来说,辖区内的自然环境承载力非常有限。都护府的直属城市供养都比较紧张,根本没有余力去顾及府兵的需求。因而,直接拿粮饷的募兵制度,反而更适合这类情况。
在唐朝初期,沿袭了自南北朝以来的府兵制,这一制度为唐朝开国及拓展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唐玄宗时期,在宰相张说的主持下,府兵制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改变呢?其实这是因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改。
我们先来看看府兵制与募兵制的区别。府兵制其实就是半职业军人,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便随军出征。不过什么武器盔甲,马匹之类的得自备,作为回报,国家会分给府兵田地,同时免除府兵的税负,那个花木兰的父亲便是府兵,所以才有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府兵制的好处是国家不用花一大笔钱养兵,节约了财政开支。
唐朝前期军队
而募兵制呢,顾名思义,就是职业军人,国家出钱征兵,给军人发军饷,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兵吃粮便是指募兵制。
而唐朝初期的府兵制到玄宗时期转变为募兵制,则主要有经济与军事两个原因
一、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大量逃亡
府兵制的前提是农民要有土地,政府实行均田制。但中国封建王朝在建国后,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走上土地兼并之路,唐朝也不例外。
如果说建国初期国家经济还处于恢复中,政府也比较注重农民的利益,那么在建国近100年之时,王朝稳定,经济人口获得极大的发展。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进而形成利益集团,土地兼并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实际上,从唐高宗末期和武则天时代开始,豪强兼并之风大起,加之政局不稳,朝廷当权派也需要豪强大户的支持,均田制便遭到了逐渐的破坏。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要想活下去,便只有逃亡,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它地方垦殖开荒。
而失去兵源的唐朝政府自然武力大减,在武则天时期,那个被太宗皇帝灭亡的东突厥都复国了,吐蕃也经常来骚扰边境,甚至连京师长安都无法抽调出足够兵力来拱卫。
二、国土面积扩大,边疆漫长
唐朝经过太宗、高宗两朝的战争扩张,国土面积达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顶峰。东至朝鲜半岛,西至波斯高原。而唐朝一直以来以武力威慑周边游牧民族,边疆也相对漫长。
而在开疆拓土的战争中,往往面临游牧民族降而复叛的反复局面,这就造成内地府兵服役时间大大延长,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而府兵大多是青壮之人,长期在外造成家中田地荒芜,家属陷入贫困,进而又造成土地兼并的发生。
而在边疆地区由于土地贫瘠,根本无法用传统农业维持军队的开支,府兵制当然也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疆域的帝国。
可以说,经济与军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府兵制的瓦解,而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抵御边疆游牧民族的进攻,同时为了提升军队的战力。在宰相张说的主持下,先是在边疆裁军20万,这些精壮士兵全部解甲归田。然后,国家以诱人的军饷重新招募职业军人,很多逃亡的府兵便积极参军,一下募集了13万精兵。
唐玄宗
而从此时起,老百姓便没有了兵役的负担,可以安心务农发展生产。而军人们则完成了职业化的转变,可以大幅提升兵员素质,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所以,府兵制是在一定时期内适应封建王朝的产物,而募兵制则是封建王朝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适应经济、军事形势的演进方式。唐代之后宋朝由于经济空前发达,便一直实行募兵制,军人也是看钱下菜,没有钱绝不上战场,而到了明朝又实行了卫所制,发展到后来军户的税负比农民还重,那么,上百万明军打不过二十万满洲建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而唐朝强大的国力也为募兵制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有了战力显著增强的军队,玄宗皇帝也就能迅速平定边疆,收复丢失的国土,大唐王朝也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代。
这是由历史发展造成的结果。唐朝的初期,我国仍然实行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好军队发展制度。国家将军事人员固定在一定区域里,让这些素质较高的兵员,平时为农,在朝廷专为府兵提供的土地上劳作,不收取任何的赋税,所有土地上的收入均归府兵所有。待到国家需要你出战,就要自己准备粮饷,前往国家规定的地点,领取盾牌、武器等,进行集中军事化训练,然后再积极投入战斗。根据国家规定,获得战争缴获的物资。
这种制度,将府兵的个人权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只要国家没有战事,就可以在部队提供土地上,认真劳作,不用交税,获取劳动报酬。一旦国家征召,只要自己努力杀敌,就可以获得财富与报酬。
但是,随着唐朝中期版图的不断扩大,府兵制度的缺点就显露出来了。首先是占线过长,府兵们自己准备的钱粮,不足以支撑战斗的进行。很多人,钱粮还没有到达指定地点,就花光了比如,从长安到安息,几千里远根本不够路费。所以,这样是不行的。国家就必须招募人,而且国家要自己花钱、提供食物!
国家实行募兵制,提供钱粮和晋升机会,只要你本事大,能够吃苦、会打仗,就会得到发展。这样招募来的人,往往都是职业军人或身体素质强悍的人。那些孱弱的,一打仗就会送命,根本不敢加入。由于实行募兵制,大唐的军队整体素质得到了一定提升,解决了府兵制出现的相关问题。在唐朝中后期的国家军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