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4-09 20:07:4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导读:明朝和汉唐相比直观的感受却是不同:开放性、经济政策、以及霸道程度都有所不同。可以说明朝的文官内阁制度、以文驭武制度、帝王的不作为,以及坚持农业税收为主都让明朝中后期显得孱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强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都让中后期的明朝相形见绌。虽然唐朝帝都长安也曾经六次陷落,但是相对开放强悍汉唐相比一心想在两京十三省过小日子的明朝就显得割据不够了。那么这究竟和明朝那位帝王相关呢?接下来我们详细阐述一下: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明朝并不弱且也有“远迈汉唐”的称谓,那为何总给人一种与汉唐差距甚远的印象呢?首先呢明朝由于自己的愚蠢过早的衰落,而对手蒙古各部却吸收了远比突厥、匈奴的文明形式早就今非昔比。其次明朝内阁权力瓜分了帝王的权力,以文驭武政策的长期执行让明朝在霸道和战力的强悍上远逊于汉唐。始终以农业税收为主的明朝,在财政状况上都不如汉唐灵活。最后以文人内阁理政为主的大明王朝相对保守,与开放、拓展、国力强悍的汉唐有很大的不同。颇有一副小富即安的意思,满足于两京十三省的疆域。
明朝自身确实存在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对手的强悍远超汉唐对手
非明粉一提起大明王朝联想到的都是黑暗面:文官内阁当政、君王不上朝、宦官专权、文恬武嬉等等。其实这些很多因素也在大多数王朝中出现过,汉唐两代也同样具备宦官专权的存在。明朝自身暴露出来的问题确实比汉唐要多,但是这并不是明朝显得羸弱的如要原因。华夏在战国时代就较早进入了封建大一统王朝时期,农耕文明、礼仪文化、科技水平等等都远领先于漠北民族。只是汉唐在大规模组建骑兵、战法以及后勤保障这块相对来去如风的匈奴、突厥来说是短板,当这块短板随着国力的增长被补齐以后基本可以吊打对手。
比如天生的匈奴战士虽然强悍,但是武器是青铜的都算是精良了;但是与之相对的汉唐都是精良的铁质兵器。虽然匈奴和突厥也在积极吸取中原文明武装自己,但是从吸收程度远不及明朝的对手蒙古诸部。一代又一代的草原游牧政权不断吸收中原文明提升自己,和中原农耕文明差距越来越小。到契丹时期已经形成半儒家王朝的意味,在保持游牧特色和农耕文明并存的辽政权存在了200多年就是明证。而蒙古崛起三次西征建立起庞大帝国,蒙古灭国数量、地域之广无人能出其右。无数的文明被吸收,甚至在元朝建立后建立起不足百年的大一统中原王朝。虽然元朝不算正规的儒家王朝,但是对于中原王朝的了解远超出其他游牧政权。所以蒙古诸部与明朝的差距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和汉唐对匈奴、突厥等游牧政权形成文明、科技上的代差截然不同。所以明朝立国仅仅80年就被重新强大的蒙古瓦剌部击败,土木堡战败后大明国力由盛而衰。
在明朝200多年的国祚当中,明朝由于自身的不足由盛转衰的周期要远短于汉唐两代
明朝有点先天不足:虽然北逐大元建立大明帝国,但是自始至终都没能彻底把蒙古各部彻底征服。而且似乎立国就是巅峰的感觉,在王朝建立刚80多年的巅峰时刻的状态被重新恢复视力的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击败。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明朝精锐被一扫而空确是事实。土木堡之战也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大明与蒙古攻守态势易手。明朝只能被动地依托长城打造九边重镇防御,再也无法发动大规模的主动进攻。甚至在明朝灭亡后蒙古诸部依然保持着相当的战力,直到清朝乾隆时期彻底征服准噶尔汗国。
而汉唐都经历过建国初期对游牧政权的委曲求全,无论是汉朝的白登山之围还是唐朝的渭水之盟都成为激励君主卧薪尝胆的动力。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终于在汉武帝时期爆发:西北的河西四郡和西域;南方的南越和西南夷都被并入版图;东方的朝鲜半岛设置乐浪四郡。汉朝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的印象。而唐朝在卧薪尝胆后,擒突厥可汗、灭东西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等灭国无数。据统计在唐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上,只有很少的年份没有战争。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讲明朝确实与汉唐有一定差距,虽然承接元朝把西藏纳入版图但是始终没有把西域并入版图。
明朝文人内阁相对保守、小富即安,与汉唐的开放、悍勇以及酣畅淋漓的碾压式地对挖战争形成对比
明朝的格局和国防政策和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与后期文官内阁掌权以及以文驭武的政策更有关系。先说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位马上帝王的全局视野绝对开阔。所以明成祖朱棣才会在蒙古各部之间实行扶弱抑强的政策,其实这和日后英美全球的均衡政策如出一辙。如果明朝后代帝王能够延续这种政策,后来蒙古不会对明朝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从明宣宗后期就认为蒙古已经不再成为威胁,所以到土木堡之变之前长达十年的时间放任草原上各部兼并重组。瓦剌部脱欢、也先父子利用明朝忽视草原的时机迅速统一了草原各部,成为威胁明朝的存在。英宗时期宦官王振的私心杂念,加上明朝军队对于战争的认真程度不足造成了土木堡之战的惨败。明朝从此由盛转衰,明朝蒙古攻守态势易手。
土木堡之变后武勋集团被严重削弱,原来用武勋平衡文官势力出现了拐点。文官集团势力加强,以文驭武状况逐渐形成。而文官内阁政策保守,让明朝的国防政策逐渐从开放走向保守。只想在两京十三省过小富即安的小日子,这和开放、开拓和海纳百川的汉唐相比相形见绌。
但是步入衰落期后明朝的表现和帝王的刚烈远超汉唐,从这一点来说明朝无愧于刚明之称
虽然明朝步入衰落期较早,而且坚持农业税为主的政策也有很大的弊端。但是从明朝中后期帝王的刚烈和气节远超过汉唐帝王,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唐朝帝王逃离都城,长安数次沦陷都成为一时的笑柄。两代王朝的末代帝王唐哀帝、汉献帝都失去了汉唐帝王的风采,而明朝崇祯皇帝也同样有自杀殉国的刚烈。从这一点来说明朝要比汉唐要强得多,也许这也是明粉推崇明朝刚明的由来。
汉唐国力强大,众所周知。两宋社会繁华,堪称盛世,几乎成为一个历史符号。但是,汉唐有弊而南宋偏安,事实上并不完美。
明太祖朱元璋呼吁日月重开大宋天,驱除鞑虏,平定四海,重归华夏。可谓幅员辽阔,远迈汉唐;在位期间,繁荣似锦,治隆唐宋,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这是自明代初期到清代中期这段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一个定论。
所谓远迈汉唐的说法,这句话出自于《明史·成祖本纪》,标准是疆域大小,四海实质上一统,其中运用颇为豪迈的笔触写道:
第一,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大明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自是,殊方异域、鸟言侏离之使,辐辏阙廷,岁时颁赐,库藏为虚。而四方奇珍异宝,名禽殊兽,进献上方者,亦日增月益。
第二,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远迈汉唐来自于明朝官方,是不是有夸大吹嘘的因素呢?我们来看清代帝王是如何评价明太祖的。康熙皇帝曾经五次亲自祭拜明孝陵,我们熟知的治隆唐宋碑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烨在第三次南巡期间所立。
惺惺相惜乃帝王本色,同行感触。在南京祭拜朱元璋明孝陵时,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之后,然后由衷感慨朱元璋的功业,并御题治隆唐宋碑以纪念,命当时的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于享殿。据《清圣祖实录》记载:
第一,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第二,明代洪武乃创业之君,朕两次南巡俱举祀典,亲往奠酒,今朕临幸,当再亲祭。
清代文人赵翼说的非常恰当: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确实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崛起布衣,从一个放牛娃,游方和尚,15年饱经磨难,到成为明朝的开国君主,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奠定洪武盛世,延续了276年。
1644年,满族入关后清承明制,朱元璋当然是传奇。实际上顺治帝登基后,也曾高度评价朱元璋,以拉拢人心,安抚旧明势力:
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当然,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是形容洪武永乐一朝土木堡事件之前的历史。至于再往后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美丽且安静的明孝陵,冷眼旁观着历史的变革与曲折。
经常在网上看到说明朝如何如何厉害,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英宗被俘不救,崇祯吊死煤山,气节是有,可是明朝真有这么强大?可如果明朝军事力量真有这么强大,为什么不能像汉唐那样将西域收入囊中,设置都护府?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是做不到。明朝不是不想将西域收入囊中,而是确实是不能,无能为力!明朝军事作战能力巅峰始于永乐朝也终于永乐朝,永乐朝军事打击目标集中在北方和东北方,无法兼顾西北,再说西北还有察合台汗国和瓦剌鞑靼,自然也没办法如汉唐那样在西域设置都护府。
皇帝守成,以文驭武,武将无权。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文化之盛属春秋战国,军事之盛属汉唐。汉唐时,武将地位是很高的,甚至战功卓著者能压过文官,战功越高权势越大。宋朝吸取汉唐武将乱国的教训,采取崇文抑武政策,从此武将地位急剧下降,武将十分力最多只能使出七八分,甚至在使出七八分力后便被打压。
永乐后明朝皇帝多数沉迷修道,想着守成便好,无心朝政,更无心军事,武将地位又低,随便个御史都能将武将喷的狗血淋头,武将自然不敢主动提议出兵,否则文官必然会将谋反帽子扣到武将头上。
文宦相争,朝政不安。
明朝中后期开始,宦官权势越来越大,逐渐把持朝政,与文官水火不容,两边斗得不亦乐乎,谁会想着开疆拓土?但是明朝有个现象很怪,那就是无论是文官得势,还是宦官得势,皇帝仍然具有绝对的权威,谁也不敢忤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也是说杀就杀了。
北有瓦剌鞑靼,东北建奴势起。
明朝采取与宋朝相似的以文驭武政策,永乐时因为他带兵行军打仗,在军中威望极高,所以他才有胆量有魄力放权给武将,从而有了奴儿干都司、朵颜三卫等地的内附,但是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对付西域,当时西域那边的察合台汗国和瓦剌鞑靼也算是挺强悍的。
明初北方有北元的威胁,后来北元分裂成瓦剌和鞑靼,游牧民族在清朝以前始终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明朝不得不分以极大精力去应付北元以及后来的瓦剌鞑靼。明朝后期,建奴开始发家,又不得不面对势力愈发壮大的建奴。
永乐不再,西域难复。
永乐有心无力,永乐后的皇帝只求守成,无心拓土开疆,文官内部派系相争不断,还与宦官相斗,武将无权,有力无处使,以文驭武更是将军队战斗力压到最低,再加上当时西域由察合台汗国统治,以北又有瓦剌鞑靼,明朝英宗皇帝便是亲征瓦剌被俘,可见瓦剌并不弱,相反明朝将士却为不懂打战的文官所钳制。
如此明朝,在永乐之后,又怎么可能再如汉唐那般将西域收入囊中?无异于痴人说梦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