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是圣僧还是情僧?

时间: 2021-04-04 08:51:51 | 作者:丹增耕桑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是圣僧还是情僧?

在西藏的历史中有很多出名的人物,有些人物的故事百年间间被人们口口相传。被写成各种版本的传说和各种版本的歌曲小调被后人传颂。其中有一位非常有争议并且颇带神秘色彩高僧这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和云丹嘉措(第四世达赖喇嘛)是格鲁派体系当中最为独特的两个世系,因为历任的达赖喇嘛都是藏族,他们最为独特一是门巴族,一位是蒙古族且有着黄金血统的贵族。对于他们的故事就要从14世纪说起来,在远离教法的多麦地区有一个部落,由于当地野葱长的茂盛人们常常称呼其“宗喀”宗喀部落,说的也是在过些年这里诞生了一位西藏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宗喀巴。

宗喀巴原名洛桑扎巴,出生于现今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一带。其父为元朝末年负责地方军事政务的地方官员达鲁花,是以为有实力的地方官员。宗喀巴三岁的时候在从西藏要去前往京城的噶举黑帽系活佛若贝多吉处收近事戒,在其稍微长大7岁时期跟随当时安多地区高僧却杰 顿珠仁青处学习出家,宗喀巴在这里一呆就是九年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藏文,显密教法基础。在他16岁(1373年)的时候从安多地区跟随着游商游历藏区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25岁前,他学习了《慈氏五论》、《俱舍论》、《集论》、《释量论》、《入中论》和《戒经》等显宗经论,并在寺院立宗答辩,说明他对这几部有代表性的论著已经学习完毕,对佛教神学有了全面了解。1385 年(明洪武十八年),宗喀巴在雅隆地区的南杰拉康寺从楚臣仁钦受比丘戒。此后,开始讲经收徒,同时他又系统地学习了密宗经典及其注疏,如无上瑜伽部的《集密》、《胜乐》、《时轮》以及密宗四部的瑜伽部、行部、事部,另外还学习了萨迦派“道果法”、噶举派“大手印法”、“那若六法”,到处寻师访友,解决显教教理方面的疑问。接着又连续几年学习了噶当派教法和《菩提道次第》、《圣教次第》、《中论佛护释》等书,对中观性空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区分开中观派月称与清辩两派的差别。此时宗喀巴的宗教思想已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上承龙树,下继月称的佛学体系,为他的“宗教改革”和创立新教派,作好思想准备。与此同时,宗喀巴积极地进行宗教社会活动。

藏传佛教在14世纪的时候戒律非常懒散,,从藏传佛教内部情况来看,随着萨迦派统治衰微之际,各教派又分别依附各地封建势力,相互利用,有些统治者自己也披上宗教的外衣,并且兼管政教大权。他们在政治上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经济上掠夺和占有大量财富,过着花天酒地荒淫无耻的生活;有的借修“密法”为名,霸占他人妻女,残害农奴。宗教史也透露,“寺院僧侣,尽同俗装”,不习经典,“乱受灌顶”,“不知戒律为何事”贪图权势,追逐名利,沉醉于饮食男女之事。这样,到了14 世纪后半期,宗教的灵光圈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黯然无光,呈现“颓废萎靡之相”,失去应有的号召力。宗教作为农奴主阶级精神压迫工具的社会职能面临着危机,引起了统治者的隐忧。格鲁派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为挽回佛教衰落,修补这一封建农奴制的精神支柱,给这个制度提供训练统治者所需要的、完备的思想体系而产生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宗教思想体系适应了以帕竹为主的统治政权的经济和政治需要,宗喀巴的宗教社会活动费用主要依靠帕竹统治集团阐化王扎巴坚赞供给。迨宗喀巴之世,在帕竹地方政权及其家臣的支持下,以戒律为本,显密并重,上继噶当,兼融各派之长的格鲁派便“应时出世”于西藏社会。

首先,提倡并宣传僧人必须严守戒律。在1388 年,宗喀吧改戴黄色僧帽,以示他严守戒律的思想。(按:因喇钦·贡巴饶赛和喀且班钦·释迦室利以严守戒律著称,两人均着黄色衣帽。)1395 年,在精其寺供弥勒菩萨像比丘衣具一套(按:改菩萨像为比丘像,用意在于真菩萨亦应守比丘戒,反显自命为菩萨的喇嘛们,自以为可以不守比丘戒是错误的),这等于宣布不论大小显密一切僧人均需守戒。1400 年春,宗喀巴在拉萨西部的噶瓦栋寺给450 余人讲《菩萨戒品》、《侍师五十颂》、《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大乘戒律方面的内容,原因在于当时藏传佛教各教派僧人都不愿意受比丘戒的约束,理由是他们都是学大乘佛教的,不该用小乘佛教的戒律来约束他们。(按:比丘戒是小乘戒。)这只是一种借口。这种情况在当时已形成了一种难以用比丘戒来约束僧人的局面,所以宗喀巴改用大乘戒律来说教,意思是说不管学显宗还是学密宗,都必须遵守僧人应该遵守的生活准则,要受戒律的限制、约束。宗喀巴提出,如果僧人生活不受戒律的约束,那么僧人和俗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提倡僧人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涉世俗事务,不要娶妻和从事生产活动

其次,宗喀巴在提倡僧人要严守戒律的同时,又通过著书立说为“宗教改革”建立理论基础。1401 年,他开始写作《菩提道次第广论》,次年完成。这一部巨著,有24 卷,书中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阐述从人到成佛的修道次第,先用佛教显宗的道理论述,最终用密宗理论结束。宗喀巴批评他以前西藏佛教徒对佛陀言教的不正确态度,宗喀巴著《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动机。他想用佛教的理论批评那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这是他改革佛教徒弊端的弘愿。到1405 年开始写《密宗道次第广论》,次年完成。这是宗喀巴专门叙述密宗的来源、派别,以及修密的过程。宗喀巴有许多其他著作,如《菩萨戒品释》,阐释了菩萨戒和比丘戒。菩萨戒和比丘戒,是性质与范围不同的两种戒律。

第三,修复寺庙,创立讲经法会并将噶当派的寺院并入格鲁派体系。对宗喀巴的“宗教改革”支持得最积极,给予援助最多的是帕竹地方政权。因宗喀巴提倡的那一套,对恢复佛教在人民大众中的号召力,加强藏传佛教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的功能是有好处的。所以在帕竹政权的支持下,宗喀巴的宗教改革活动,除上述两个方面外,修复寺庙和创立讲经法会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在书中记载就是这三点,其实还有若干点,比如对密宗方面一些阐释上,并不提倡双修,认为双修可以在观想中进行(观天妃),还有一点是净化佛教内部的东西,佛教传入以后吸收了很多本教的东西,这些文化在早于格鲁派时期的教派里非常凸显,宗喀巴对这些进行摘选和删除,使得佛教内部更加清洁。其次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威连西葛(格西制度)对于学习佛教经典有个一个层次学习的制度,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清楚。在之宗喀巴建立佛教哲学体系,使得宗教中讲的成佛的道路并没那么容易,提出人们应该按照次地有规律的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使得自己在16世内可以成佛,而并不是即身成佛。形成了一种不断学习进步的这样的体系。使得显宗和密宗划分上比较清楚。

1399 年初,自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宗喀巴师徒在精其寺弥勒像前举行祈愿法会,约有200 余僧人参加。后来,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掌权人、明朝册封的阐化王扎巴坚赞和内邬宗(今拉萨西郊)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觉桑布的大力支持下,于1409 年的藏历正月间,在拉萨大昭寺发起了一次大型的祈愿法会。这个祈愿法会,藏语称“默朗钦摩”,汉语叫大昭或传昭法会,参加僧人达万余人,观看俗人有几万人,而且是不分教派、不分地区的西藏佛教徒的大聚会,声势之大是过去没有的。宗喀巴能发起这样一个大法会,说明这时他已经被公认为藏传佛教界的一个领袖人物。无论从宗教思想体系,还是从社会活动能力看,都具备了建立一个新教派的条件。法会之后,宗喀巴依靠帕竹地政权属下的贵族仁钦贝和仁钦伦布父子为施主的大力资助,在拉萨以东偏北30 公里的地方创建了一座寺院,命名为甘丹寺,又作噶丹寺。从此,以宗喀巴为首的新教派——格鲁派,以噶丹寺为主寺成立起来。又因为宗喀巴的思想体系和主要著述,是继承和发展了噶当派的思想体系而成的,所以很长一个时期格鲁派被称为新噶当派,使当时组织涣散的噶当派属下各寺院先后改宗格鲁派,从而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和民间的影响。同时,宗喀巴又与各地方势力集团,以及中央王朝建立关系。1415 年,永乐皇帝封释迦也失为“西天佛子大国师”,于是宗喀巴又成为明朝大国师之师,从此,格鲁派得到明朝的确认。1416 年(明永乐十四年)宗喀巴另一弟子扎希贝敦(1379—1449,又称绛央却杰)在帕竹地方政权内邬宗宗本、明朝授予都指挥佥事的南喀桑波(《明史》称“喃葛监藏”)的支持下,在拉萨西部修建哲蚌寺。1418 年(明永乐十六年)释迦也失用明朝廷赐给的大量资财在拉萨北郊修建色拉寺。这样,和主寺噶丹寺,合称前藏三大寺。三大寺的建立,奠定了格鲁派的发展基础。继三大寺之后,1447 年,宗喀巴另一弟子根敦主(1391—1474)在日喀则宗宗本班觉桑布资助下,于后藏日喀则创建了扎什伦布寺。

公元1419 年(明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圆寂。他的几个重要门徒以拉萨为中心,向东向西发展黄教的势力,西至阿里,东抵康区,北及安多(甘青一带)。如前所述,根敦主在西藏日喀则附近建立扎什伦布寺;堆·喜饶桑布到阿里传教,在芒域(吉隆县)建达摩寺,其侄喜饶巴也在阿里建敕巴寺,并将托林寺改宗黄教寺院;麦·喜饶桑布于1437 年在昌都建强巴林寺(即昌都寺);喜饶僧格在拉萨建下密院,贡噶顿珠建上密院。这样,到16 世纪中叶,格鲁派发展成为藏族社会一个政治经济实力雄厚远远超过其他教派的黄教寺院集团,是我国宗教史上出现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

格鲁派在法统传承以及巩固和发展寺院的政治、经济实力方面,它摒弃了噶当、萨迦等派的师徒或子侄传承的办法,从宗喀巴的弟子根敦嘉措(1475—1542)之后开始,改变了师徒传承而采用了噶举派在13 世纪中叶发端的“活佛转世”制度。这样,使黄教寺院集团的领导权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内部因权力之争而引起分裂,又使寺院的财产得到合法继承,政治与经济实力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转世活佛为核心的、享有至高无上的僧侣贵族集团,壮大了宗教势力,可与世俗封建主、世俗贵族相抗衡。

黄教寺院集团形成以后,特别是独立的寺院经济的形成,使黄教势力日益膨胀起来,遂与其他教派,及地方势力利益上的矛盾亦随之日益尖锐,从而也就卷入到当时西藏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从15 世纪末到17 世纪中叶,斗争延续了一个半世纪,最后以黄教寺院集团取得对西藏地方,以至整个藏区的主导地位而结束。

虽然格鲁派建立成了,但是其余教派对格鲁派是非常的不待见在那个时期,战争不断。乃至于到4世云丹嘉措时期,教派之争还在不断上演。在这样的情况下格鲁派需要找到一个比较权威的和有实力的团体来帮助自己在西藏站稳脚跟,我们要知道西藏产生过大大小小二十来个教派,但是留下来的只有那么几个,那些只顾修行的教派由于没有和政治挂钩逐渐的被人们遗忘。甚至于慢慢消失。这个时期的格鲁派虽然已经在各地修建寺院如色拉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理塘寺等但是还未被明朝认可,这个时期三世索南嘉措不得不寻找一位有能力的团体来帮助自己实现传播和稳固权力。这个时期的索南嘉措仅仅是哲蚌寺和色拉寺的一位堪布寺主而已,在政治上还没有那么凸显。

1577年十一月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加错收到蒙古土墨特部的可汗俺达汗的邀请前往青城会晤。在仰华寺会见了俺达汗,两人闲谈融洽,很快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在会见以后俺答汗赠送索南加错“圣识一切瓦奇尔达赖达赖喇嘛”的尊号,索南加错回赠俺答汗“咱克瓦尔第彻辰汗”的尊号。从此以后西藏格鲁派中的哲蚌寺,色拉寺这一系统有了达赖喇嘛的称号。后人把这个称号追赠给第一世达赖喇嘛根顿珠巴,根顿嘉措,他们分别为第一世和第二世达赖喇嘛,因而索南加措是第三世达赖喇嘛。俺答汗在自己的权力下强行让格鲁派被明朝政府承认,并且仍可格鲁派的地位,使得格鲁派在西藏乃至于蒙古地区传播成了合法的教派。

在会见后索南嘉措劝导俺答汗放弃原来的萨满教的信仰,该信佛教。俺答汗接受了索南嘉措的意见,下令在本部民众中推行,由此蒙古人开始抛弃萨满教,该信黄教,大程度上促进了蒙藏的关系。由于俺答汗的帮助明朝政府正式承认索南嘉措在西藏宗教上崇高的地位。在1579 年索南嘉措派安多地区东科尔呼图克图云丹嘉措为自己的代表人随俺答汗一起前往内蒙古地区传教,进一步扩大格鲁派在内蒙的影响。并在同一时期会见卫拉特部落的汗王使得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贝加尔湖一带开始传播。也奠基了格鲁派的种子在蒙古各部落的传播/

此后的三四年间,索南嘉措一直在青海,西康地区讲经说法,广传教法和收徒,从事各种传教活动。1589 年索南嘉措在西康理塘地方,为理塘大寺举行开光仪式。1583年应宗喀一带的部落头人邀请,到塔尔寺讲经,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之地。1560年当地的信徒修建了一座小寺院,随后索南嘉措到来后得到了当地蒙藏部落的头人的资助,又将塔尔寺的规模扩大。这一件事情极其富有象征意义,表明索南嘉措将会像宗喀巴一样名声大燥一一定会使得让格鲁派不断强大。事是证明他做到了。

就在同年,俺答汗去世,索南嘉措应僧格都林汗的邀请下,在第二年1584年塔尔寺离开前往内蒙古为俺答汗祈祷,1585年才到内蒙古,在这里和王公进行会谈,并且帮助解决部落间的矛盾,又在1586年到达青城,和僧格都灵汗会见。为俺答汗举行盛大的祈祷仪式。并且再次在内蒙古地区传教。

索南嘉措在内蒙古期间,大力宣扬黄教。在1587年应察哈尔部首领土门罕的邀请,到内蒙古东部说法。同年外蒙古喀尔喀阿巴带台前来拜见,索南嘉措随即赠送尊号,借着这样一个缘起,格鲁派的影响到了外蒙古地区。在索南嘉措广传佛教的同时,僧格都林汗又去世了,他的儿子即位并且赠送索南嘉措”朵儿之昌”的封号。在前往去拜见皇帝的路上不幸圆寂享年46岁。索南去世的第二年在1589年,在阿拉坦家族出生一个男孩,很快被蒙古王公和贵族和格鲁派的僧人一同认定为三世索南嘉措的转世。1592年班觉嘉措还到蒙古认定,命名云丹嘉措。1602年云丹嘉措已经14岁,三大寺院正式派代表前往土默特迎请他入藏。于1603年在藏北热振寺举行了坐床典礼。

由于四世达赖喇嘛处于蒙古地区,而当时宁玛派和格鲁派的战争不断。而在距离蒙古较进的安多地区格鲁派的寺院还非常少,非常不利于蒙古和西藏当时的交流。当然土默特部无疑是格鲁派一个非常好的政治联合的帮手,不仅可以在政治还有经济实力上对格鲁派进行辅助。而在广袤的青海地区由于民族的迁移和融合,大批量的蒙古人以及蒙古人的后裔在青海,再者这一世的达赖喇嘛出在蒙古黄金家族这对格鲁派日后在安多的传播埋下了一个种子。

为什么索南嘉措会这么的去在远于卫藏的地区传教,第一安多地区突厥部落较多,第二安多地区地广人稀原理卫藏地区如果真的有教派冲突可以像,玛释藏三尊一样前往保留教派的种子,第三安多是藏传佛教弘扬期的祖庭地方,也是宗喀巴出生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传教人们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格鲁派。第四安多距离蒙古地区和汉族地区都不远,占据比较重要的战略地位,丝绸之路和入藏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这传播有利格鲁派的传播和发展,最终重要的是这里修建寺院可以受到当地蒙古部落的保护和拥护。

如藏北大寺佑宁寺建立时期,在土官洛桑却吉尼玛的佑宁寺志中有如下记载;四世达赖喇嘛想自己前往修建寺院,但是当时西藏地方摄政藏巴和噶玛却扎嘉措二人开始摧格鲁派时期,所以第四世达赖云丹嘉措派遣第7世嘉色端瑞却吉嘉措前往并且作为云丹嘉措的代言人前往安多修建寺院。再次可见这时期虽然格鲁派建立并且收到了政府的承认但是还是受到当时的地方权力和教派的排斥。

十五到十六世纪早期,西藏历史充满了内战和宗教冲突。宗教冲突主要在于宗派见解上,这个太过于深入,如果想要了解可以看参考下宁玛巴四部宗义,总的就是你说你好我说我好这样子。格鲁派僧侣不断和噶玛噶举和他们信众和政治上的支持者们发生冲突。比如说在,1498年,摄政藏巴竟然禁止色拉寺和哲蚌寺的黄帽派僧人参加宗喀巴创建的祈祷大法会,只允许噶举派和萨迦派僧人参加。到十七世纪早期,这种教派冲突恶化的更为严重。1618年,格鲁派和支持噶玛派的摄政藏巴发生纠纷,藏巴的军队杀死了大量格鲁派僧人,占据了色拉寺和哲蚌寺,禁止寻访刚刚死去的四世达赖的转世。格鲁派便求助土默特部的上层,1633年在几千名蒙古支持者的帮助下,击败了藏巴在拉萨的卫戍部队。经过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蒙古人(土默特部落)再次在西藏的内部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次是作为达赖喇嘛——格鲁派主要的转世活佛——的武装军队。再次不久在蒙古阿拉腾汗家族中出生一个男孩,被认定为四世云丹嘉措,这一举措使得格鲁派有了一个强有力的保护。

蒙古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死于1616年,在拉萨不远堆龙德庆发现了他的继承转世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在阿旺洛桑嘉措的青年时期,教派冲突激化严重,藏巴国王的助手开始迫害康区的格鲁派僧人和学院,并谈及进入西藏中部攻击格鲁派的主要中心。格鲁派害怕这是扫除他们教派的联合行动之始,转而求助于他们的蒙古拥护者固始汗。

固始汗是和硕特部的首领,和硕特部位于准噶尔,今天新疆东北部,是西蒙古的一支。作为达赖喇嘛的追随者,他响应喇嘛的求助。1637年和1640年之间,他打败了安多和康区反对格鲁派的军队,把他的整个部落搬迁到安多。然后,应五世达赖喇嘛的总管索南饶丹之请,固始汗发兵西藏,进攻藏巴国王的封地日喀则。格鲁派派遣支持者的军队和僧人帮助他,1642年,他们攻下日喀则。西藏藏巴国王被处死。固始汗将整个西藏的最高权力全权奉呈给五世达赖喇嘛,任命达赖喇嘛的总管索南饶丹为摄政,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黄帽派的主要竞争对手,噶玛噶举派失败,受到格鲁派政府的迫害。他们的财富和财产被没收,许多僧侣被迫改信格鲁派。其中的觉囊派在这时间也和藏巴联合迫害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掌权以后强行使得觉囊派改宗,并且合并觉囊派寺院,使得寺院主要体系多罗拿他体系比并入格鲁派成为日后的哲布尊丹巴体系。远在安多已经建立的寺院里面的活佛体系中也有了蒙古族的身影,在佑宁寺松巴堪布时期在固始汗就将湟水一带的华瑞藏区全部地区领土并于佑宁寺成为佑宁寺的封地。在固始汗和蒙古贵族的帮助下格鲁派的力量和财富方面迅速超越了左右其他教派。

西藏的教派纷争以格鲁派的胜利告终。自此,五世达赖确定了其在西藏的统治地位,而固始汗的地位和威望也得到了提高。在西藏,大檀越固始汗掌握了军权,而在政治事务上,摄政第巴索南群培也有很大的发言权。此后十年,此二者成为西藏意向的重要职位。

五世达赖喇嘛取得政权之后,决定将统治中心从哲蚌寺搬迁到拉萨的新宫殿。1645年,他派遣索南群培来到拉萨的红山,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宫殿的遗址上建立自己的宫殿。这个宫殿被命名为布达拉宫,“布达拉”便是“普陀”在藏语中的音译。历代达赖喇嘛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因而得此命名。整座布达拉宫的建设花费了四十三年的时间,在落成的时候五世达赖早已圆寂。在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格鲁派寺院开始不断打压其他教派,试图将格鲁派传播的其他地区,甘丹颇章政权曾在1644年、1648年和1649年三次入侵不丹,噶举派的领袖夏仲阿旺朗杰建立的不丹成了格鲁派想要窥探的地方,虽然进行了三次扩张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在五世执政时期已经是满族统治的时期,五世达赖喇嘛和满清示好,派遣遣使者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前去盛京,表示愿意支援。而满洲作为对领土的统一统一让满洲人都信奉藏传佛教,因而对同西藏的外交非常重视。1644年(顺治元年),满洲人进入山海关,占据了北京。顺治帝遣使存问,邀请五世达赖喇嘛来北京,但此时五世达赖的权力刚刚稳固,便以满清的邀请没有正当理由为由,拒绝了这个邀请。1650年,顺治帝再度派遣使团出使西藏,增加了礼物,邀请五世达赖来北京。五世达赖允许,他到达宁夏时,顺治帝派大臣以及三千护卫前来迎接1652年(清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喇嘛到达北京。顺治帝得知后,亲自出城迎接。他受到满清的隆重接待,顺治帝授予他“达赖喇嘛”的称号,他则授予顺治帝“文殊皇帝”的头衔。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达赖喇嘛与满清皇帝二者为对等统治者关系,另一些学者对此持不同的看法。

五世达赖喇嘛在北京期间住在西黄寺,其间,他亲自为顺治帝及其后妃、皇子、诸亲王灌顶。次年,他以水土不服为由,经内蒙古凉城县返回西藏。顺治帝又加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赐金册金印,承认达赖喇嘛在藏传佛教中的领袖地位。康熙帝即位后,每年派官员携带皇帝亲笔信前往西藏,探望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这次过后格鲁派正式的又受到的另一个新权力的认定,使得格鲁派的发展势头更加猛烈,1679年,五世达赖把政务委任给弟子桑结嘉错,自己闭关修炼,专心从事著述。同年,西藏作出征服拉达克的尝试,历经四年,最终失败,但拉达克却成为了西藏的附属国。这样使得格鲁派的教区成了最广的地方。当然对于这样的场面却并不知足,格鲁派在以后若干的班禅喇嘛是世系中其中有两位都出自两位苯教的家庭,这一举措使得格鲁派在苯教教区传播,让一些原有的苯教徒变成了格鲁派的信众。有的苯教家族因此慢慢的没落了。这一举措使得其他教派非常具惧怕于格鲁派,害怕格鲁派势头太猛吞并其他教派,由此由德格地区土司联合当地的萨迦派宁玛派苯教还有噶举派一起发起联合制裁压制格鲁派的做法,这个被称为利美运动。利美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西藏的萨迦派学者,也是一位宁玛派伏藏师的蒋扬钦哲旺波,弟子蒋贡康楚罗卓泰耶,宁玛派的秋吉林巴、巴楚仁波切、米庞仁波切、格鲁派的图登曲吉扎巴、萨迦派的沃罗爹旺。

接下来就要开始讲述我们的主题的,前面经过了那么长的铺垫。为的就是使大家可以了解简单的格鲁派的历史。当然也是为随后的下文做铺垫。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圆寂,其亲信弟子地悉桑吉嘉措按照五世的要求秘不发丧,其弟子桑吉嘉错继续管理封地。这里有很多学者说是桑吉嘉错为了统领而秘不发丧,但是在我看来秘不发丧原因有三:第一这个时候格鲁派可以说才站稳了脚步,需要继续用五世达赖喇嘛的名声来造势。第二五世在位的时候急速的扩张自己的领土范围 ,使得其成为了一个英雄人物。第三由于五世的强势使得很多教派和格鲁派在政治或者其他上都有或大或小的问题,倘若此时发丧肯定会招来他们对格鲁派的不利。最重要的此时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倘若是清政府知道了五世达赖喇嘛的圆寂定要再扶持一个可以辅助其稳定边疆的高僧,这对刚刚站稳的格鲁派会极为不利。故此地悉桑吉嘉错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

桑吉嘉措对外宣称五世达赖喇嘛已经入定,进行长期的修行,静居高隔,不问凡事,不见来人,一切的事物都由桑吉嘉措来处理。桑吉嘉错一边对臣民和高僧宣说达赖喇嘛入定的事,一边还要欺瞒清朝的康熙皇帝。同时也在派人积极的去寻找转世灵童。在日后转世灵通长大后可以正常的继位对格鲁派也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灵童的转世地为山南地区的那拉山下,这里民风淳朴且离教区较远不会对小灵童有危害。第二这里原来都是宁玛派的教区,倘若在这里出一位格鲁派的高僧对于日后格鲁派的发展和势力的扩张一定有帮助。

按照当时格鲁派的灵童选择规矩为,抓周。那个婴儿抓到了前世达赖喇嘛遗物,即可以证明其为前世的转世。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门巴族农奴的幼童当选即吉美多吉谢甲贡钦,这是灵童的俗名。当然日后他有一个响彻雪域的名字— 仓央嘉措。

孩子被选择为灵童以后,桑吉嘉措并没有把消息告诉给孩子的家人。只是告诉他孩子不一般需要好生照看。事情很快就暴漏了,康熙三十五年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中,从俘虏哪儿里得知五世达赖喇嘛已经圆寂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准格尔部落的嘎尔丹和桑吉嘉措往来密切想要互相在政治上得到帮助,这使康熙皇帝十分气愤,致书严厉批评责问桑吉嘉措,桑吉嘉措一边认错承认其错误,一边派人前往么女啊地区迎接仓央嘉措。

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14岁的仓央嘉措被选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当年9月从藏南迎至拉萨,在经过浪卡子时候在五世班禅喇嘛洛桑益西处剃发受沙弥戒,取名为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在同一年的十月二十五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

早年间的仓央嘉措在故乡经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再回到布达拉宫对于种种的清规戒律仓央嘉措很难适应。仓央嘉措虽贵有达赖喇嘛的头衔但却无实际权力。在生活上受到禁锢,在政治上受到第巴的摆布。这使他更多地是向往自由的生活,和他在故乡时候一样的自由自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对清规戒律权力开始故意的反叛,留下了许多的“情歌”或者叫 ‘嘎鲁 ”“杂鲁”。但是我更喜欢称其为道歌。

很多人认为仓央嘉措是个情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是一位僧侣而且是一位学问非常好的僧侣不管是在显宗还是密宗方面都有作为。其的经师对其也是赞不绝口。他以自己在故乡14年的经历,和自己对美好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激发了他写诗的灵感,当然这些都不是一般的诗文。我也在想为何他的诗能够被千千万的世人传颂,是他的文学非常好么?西藏地区不乏有文学好于他的人,但是为何他的著作能够流传几百年这么久,第一这和他非凡的地位有关,他尊为达赖喇嘛却写出了一首一首的歌颂爱情的歌曲,第二作为一名格鲁派的僧侣却有那么离经背道,第三他的诗歌写出了人们向往,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他也向往美好的生活,向往自由,向往在自己的爱人,或许 是对玛吉阿米的留恋,但是更多的是对如母众生的留念。他以自己的道歌用最真诚的慈悲让娑婆世界的人们感受到了佛法的亲民,用自己离经叛道的行径为大家揭示佛法的真谛。

权力政治的原因,桑吉嘉错和拉藏汗矛盾越来越大,拉藏汗调集蒙古大军击溃藏军,杀死了第巴桑吉嘉措,并致书清政府,桑吉嘉错意图谋反,又写到桑吉嘉错所立六世达赖喇嘛沉迷于酒色,不理政教事务,其非真达赖喇嘛,并请求废除。康熙皇帝下旨废除桑吉嘉措所立仓央嘉措,并押解回京。蒙古人押送仓央嘉措时被当地的僧人营救到了寺院,僧侣和蒙古军队大战三天,最后仓央嘉措为了避免伤害无辜,竟孤身走出哲蚌寺,放弃抵抗写下了那句千古绝唱:“洁白的仙鹤 请借给我洁白的翅膀 我不会远走高飞 飞到理塘就返回”

对于其随后众说纷纭,有人说在押解过程中死亡,有人说在青海湖畔被人放走从而游离于四方并化名阿旺曲扎嘉措,当过流浪汉,背尸人,去寺院讲过经说过法。对于种种说法我更相信于第二种,据说他游离蒙古,游离尼泊尔,五台山,后藏,甘肃广结善缘,1717年游历北京,半年后返回蒙古阿拉善旗,以这里为主席地尔活动于蒙古,青海一地。于1746年圆寂终年六十四岁。

在内蒙古有两个非常有意思的转世体系,一为达格布呼图克图,又称嘉勒色来呼图克图,通称南寺葛根,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南寺的活佛系统,也是内蒙古地区有名的转世系统,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世系的活佛在内蒙古是仓央嘉措的转世,被认为是来自六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地区出现的又一世达赖喇嘛转世系统。

根据传说他第一次来香根达来巴嘎杂布苏尔乌地方的台吉家中做客,一眼就认出了于对自己有恩的第巴桑吉嘉措的转世——台吉之子阿旺多尔吉,并收他为徒随自己学法,认定为一世迭斯尔德活佛。康熙五十八年11年仓央嘉措在达南寺所在地赛音悉日格勒弥勒庙中修行传教,后奔走于阿拉善和安多之间,于乾隆十一年在阿拉善圆寂。遵照仓央嘉措的遗嘱,一世迭斯尔德 阿旺多尔吉认定生于阿拉善旗的洛桑图不丹嘉木苏(1747-1807)为仓央嘉措的转世,形成了南寺葛根转世系统,即六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地区形成的转世系统。在乾隆三年第二世达格布 洛桑图不丹嘉木苏参加洞礼年班进京朝贡时被乾隆皇帝授予“达格布呼图克图”从此成为内蒙古地区著名的呼图克图。

另一个就是迭斯尔德活佛,又称喇嘛坦呼图克图,是阿拉善寺主南寺寺主活佛之,也是内蒙古地区著名的转世系统。该世系以第巴桑吉嘉措转世而著称。藏语第斯即为藏王 ,迭斯尔德是藏语蒙古英译过来的即第斯,是按照蒙古人发音习惯尔转写的。当地人常称呼其为喇嘛坦, 喇嘛即上师的意思 坦是蒙古语意思为尊敬,故此迭斯尔德活佛也被称为迭斯尔德呼图克图,或者是喇嘛坦葛根。光绪二十三年187年清政府册封五世迭斯尔德 桑吉嘉木苏为“迭斯尔德呼图克图”桑吉嘉措的转世系统得到了清政府的承认,此后成为内蒙古地区的著名外呼图克图。

仓央嘉措和他的贵人第悉桑吉嘉措在经过多年后终于相遇,就像五世达赖喇嘛是桑吉嘉措的恩师,而仓央嘉措也成了迭斯尔德活佛的上师。也许是上一世的缘份,使得两人再次相遇,在蒙古地区传播善法。

文章标题: 是圣僧还是情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99844.html
文章标签: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  历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