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关于岳飞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时间: 2023-11-18 22:00: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关于岳飞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岳飞的历史故事

1、岳飞将军出生在相州的一户农民家里,由于家里穷人没钱读书,都是母亲去找旧的书来教岳飞读,没有钱买纸笔,夏天岳将军用木棍在沙子上写字,冬天就用木棍在雪上写字。有一年春天,岳飞和父亲做完农活后,往回走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了一所学馆。从此岳飞就在学馆外偷听,他发现老师讲的非常好。
2、后来,向人一打听才知道是陕西人,而且60多岁了,还非常精神,是方圆几里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另外,老师不仅书教的好,而且骑马、射箭、很多武艺也很不错,岳飞非常想去学习,但是,家里十分困难,于是他便每天干完农活以后来这里偷听老师讲课。
3、而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很有特色,最主要的是在内容讲解方面是要和学生们互动的,特别在兵法和行军打仗方面,老师讲的有声有色的,使人听完就难以忘怀。但是老师有个怪脾气,收徒弟要自己选,只要老师选上的家里多穷都没关系,老师选不上的给多少钱都不收,岳飞将军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终于成为了老师的徒弟。
4、后来老师也是非常欣赏岳飞的学习能力,让岳飞得到了真传,岳飞就是这样靠着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的走向了辉煌!这就是一代英雄岳飞的故事。

岳飞还有那些故事

岳飞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精忠报国”、“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直捣黄龙”,还有“十二道金牌”、“莫须有”和“风波亭”。那是受历代敬仰的一个英雄人物。

传说岳飞出生时有鸟在他家房顶上飞叫着,他的父母希望他将来展翅高飞,鹏程万里,故取名岳飞,字鹏举。岳飞年幼时家贫,他日耕夜读,苦练本领。年少时就武艺高强,可以左右开弓并且百发百中。据《说岳全传》记载,岳飞的母亲曾在岳飞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字,激励他忠勇报国,而这四字成了岳飞一生所遵循的原则。

遇到伯乐

岳飞以戴罪之身回到宗泽的东京留守司。这个东京留守司也有纪律检查委员会,人家对他所犯的罪行进行了调查。当时作出的结论是“军中非大将令,副将下辄出号令,及改易族旗军号者,斩”、“背军走者,斩”,按照这个说法的话,岳飞得死两回,所以他们就向宗泽报告,说岳飞应该处斩。

宗泽的态度和王彦的态度截然不同,他很了解岳飞是一个勇猛的年轻将领,也非常理解他,脱军出战金军是出于爱国情怀,所以他就接纳了岳飞。但是军令如山,所以还是给他处以降级的处分。

宗泽这就等于给了岳飞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岳飞连续打了好几个胜仗,所以宗泽很快又把他升回了统制。但是没过几个月,岳飞居然又跟自己的恩师兼伯乐宗泽犯颜相见,打起来了。

北宋是打仗非常讲究阵法的朝代,宋太宗赵光义曾亲自带人写了一本《平戎万能全阵图》,专门教将领怎么布阵。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也编了一个《武经总要》,他亲自画图来说明,并且教大家怎么布阵。宗泽是进士及第,是个儒将,他给了岳飞一大堆兵书,是专门研究布阵的,并对他说:“尔勇智才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小将,还可应付,他日为大将,非万全计也。”

宗泽这一番话是很有深意的,他的意思很明确:你是野路子,小打小闹可以,将来要遇到大阵势的话,你还真得要手头有点东西,肚子里有点东西才行啊。

岳飞却很不服。他拿到阵图,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宗泽就问他阵图看得怎么样了?他说:“所赐阵图,飞熟观之,乃定局尔。但古今不同,岂可按固定阵图,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让敌看清,方可取胜。”大致的意思呢,就是岳飞认为,这图太死板了,我打仗的时候,如果照这个图来打,显然就会失去很多变化的机会。所以他的理论就是:“兵无定势,将无常法”,这才是为兵之道。

宗泽是河北兵马元帅府副元帅,而且他是进士出身,年近古稀,德尊望重。岳飞是农民出身,只是一个统制,屁大点的官,而且什么文凭都没有,年纪才24岁,居然对一个有心栽培自己的上司说这种话,实在是不识好歹,太不给面子了。然而,宗泽却沉默了一会儿说,“尔言是也”。意思是你说得对,有道理啊。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第一,岳飞确实是大将之才,他24岁的时候对兵法就早有研究,而且有自己的看法。第二,岳飞性格率真,敢想敢说,哪怕面对自己的恩师兼伯乐,他也不稍加掩饰,人龙刚气,迎空扑面而来。

岳飞投奔宗泽不到一年,68岁的宗泽因病去世,在宗泽去世之前,他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自己的家事,后事怎么安排,而是大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过哪一道河?过黄河;过了黄河是什么地方?是北边;北边是什么地方?是被金军占领的宋朝的沦陷区。

宗泽是一辈子对岳飞影响最大的一个伯乐,他跟岳飞相处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但是他不仅仅是从军事上影响了岳飞,也从人格上影响了岳飞。宋人对宗泽有一句非常恳切的评论,叫做“虽身不及用,尚能为我宋得一岳飞”,认为宗泽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岳飞,并且重用岳飞。
【青龙山】

关于岳飞的历史故事有哪些400字?

岳飞的故事
  一、投依宗泽 收复建康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冬,岳飞投奔到相州大元帅府刘浩帐下,即被收用,在军中任一名偏校,之后便随勤王大军开赴汴京,以解汴京之围。
  刘浩为勤王军前军统制,带兵先行。至魏县李固渡,奉刘浩的命令,岳飞带一支数百人的骑兵小队前往侦察。忽与金兵遭遇。岳飞一马当先,冲杀过去,轻取敌将首级,随后宋骑兵掩杀过去,金兵逃窜。初次小战,岳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过李固渡后,勤王大军齐聚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商讨行军方向。最后决定兵分两路,宗泽副元帅带刘浩部向汴京挺进,康王赵构带另一部走东平(今属山东)。岳飞随刘浩部继续向汴京进军。途经开德(今河南濮阳)等地,宋军连获胜捷。但在这时传来汴京早在十一月便陷落的消息,徽宗、钦宗二帝和皇室男女老幼均已做了俘虏,被金军掳胁北去,汴京已被洗劫一空,成了一座空城。
  靖康二年(1127)五月初一,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刘浩部转属奸臣黄潜善隶管。宗泽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兼东京留守。黄潜善与赵构串通一气,采取避战南迁以图苟安的政策,致使军队士气低落,连战屡败,中原大片疆土又沦落敌手。此时的赵构又一味南行“巡幸”,滞留维扬(今江苏扬州),身为偏校小职、胸怀恢复大志和救国救民之心的岳飞,难以再沉默下去,不顾官卑职低,披肝沥胆,向宋高宗赵构上书直言,其略云:
  今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东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然而,他的耿耿丹心只换得“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这年,岳飞年二十五岁。
  但胸怀救国救民之志的岳飞并未气馁。罪由非得只能使他志气弥坚。听说河北招抚使张所“名满河朔”,正多方收揽英才,岳飞便毅然前往投效。张所知悉岳飞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留岳飞在“帐前使唤”。由于岳飞的非凡见识,高超武艺,张所终于决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补修武郎”,继而又升为统领,后又升岳飞为统制,分隶于名将王彦部下。
  然而赵构、黄王集团是容不得真正抗金志士的,他们先罢免了主张抗战的李纲的相位,又贬谪张所,发配岭南,致使张所死于贬途。
第一个故事“岳母刺字”:是他小时候岳母为了鼓舞他好好学习,用树枝教他写字,在他的背上写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警示他好好学习。往后的他很努力,很上进,练了一身的好武艺。金兵侵犯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国,“精忠报国”成了毕生的信仰。他骁勇善战,取得了很多胜利,从此名遍大江南北。



第二个故事“三拒诏书”:发生在金人入侵中原时,赵构此刻面对金人很得意忘形,没想到来了一封和议诏书。岳飞首次批判秦桧的行为,造成的结果是高宗同意了投降,岳飞三次却不同意,坚持抵抗。处在危难时刻不能这么做,这无疑令高宗和秦桧痛恨,为后来的风波亭事件埋下了伏笔,不过他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让当时的百姓心怀感恩,成了支持他的团体。
岳飞曾经有过一段十分精辟的理论解析:阵图乃定局,“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阵而后战,兵之常法耳,然变而不可拘者,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他的这句名言,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毛泽东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
文章标题: 关于岳飞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84182.html
文章标签:岳飞  历史故事  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