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烧香拜佛都是形式 佛只看人心

时间: 2021-04-03 16:55:11 | 作者:方舟小船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烧香拜佛都是形式 佛只看人心

环球优阅

慧师父

沧洲憩水井有位老尼姑,大家都叫她慧师父,不知这是她的名字还是她的号,也不知是否这个慧字,只是人们都这么沿习着称呼下来。我小时候,看她来往于外祖父张雪峰先生家。她守戒极严,连糖也不吃。她说糖也是用猪油做的。她不穿皮衣,说穿皮衣服跟吃肉一样。她也不穿绸绢做的衣服,认为一尺绸绢,是一千只蚕的性命换来的。供佛用的面食,她一定要自己做,说市上卖的,加工时都用脚踩。烧香时,她一定要用火石打火,认为灶火不干净。她的斋饭清淡,自给自足,从来不忙忙碌碌地去募化。外祖父家有一位女仆,施舍她一匹布。

她仔细审视了布之后认了出来,说:“施舍必须是自己的东西,才能成为功德。府上因丢了这匹布,有好几个小婢挨了打,佛怎么能接受这样的东西呢?”

女仆坦白说:“原先以为有几十匹布,未必能一一点查,所以就给拿来一匹。不料连累了别人挨打,天天诅咒,我的心中实在不安。所以布施这匹布以忏悔恕罪。”

老尼把布扔还她说:“你为什么不偷着送还原处?这样别人也可以洗清自己,你也可以心安。”女仆死了几年之后,老尼的弟子把这事透露了出来,所以人们才知道。这慧师父即劝人为善,又不扬人恶,可谓道德高洁啊。

乾隆十九、二十年间,她已七八十岁了。有一天她忽然来到我家,说要去潭柘寺拜佛,为小尼姑受戒。我偶然说到上述之事,她摇头说:“哪有这事,是小尼姑们乱嚼舌头。”在座的无不叹息她的忠厚。临行,她求我为佛殿写一幅匾额,我托赵春涧代写。她合掌说是谁写的,就请签署谁的名,在佛前不要打诳语。待换上赵春涧的名字后,她才拿走了。后来她再没来过。

近来问起沧州人,竟没有人知道她。又,景城天齐庙有位和尚,是住持僧果成的第三个弟子。士绅们敬重他,都称他为三师父,倒把真名给忘了。果成的弟子大多不怎么样,都托着钵游食四方。

只有这位三师父坚持师祖的作风,他没有名山大刹中知客僧的那种市侩气,也没有法座禅师的那种娇贵气。他守戒勤苦,即便是千里路程也背着包步行,从来不乘车骑马。先兄晴湖曾在路上遇到他,苦苦邀请他上车,他始终不肯。官员来到庙中,他对待他们的礼节并没有增加,农夫村叟来到庙中,他对待他们的礼节也不减少。布施多的、布施少的、不布施的,他都同样对待。

他诵经之余,只端坐于一室中,以致来人以为庙里没有人。他的行事也只是如此而已,但乡里无论男女,没有不说三师父道行清高的。待问到道行表现在哪儿?清高表现在哪儿?人们就茫然回答不上来了。

三师父能够感动人心,不知是什么原因。就此我曾问姚安公,他说:“据你所见,他有不清高的地方么?要是没有不清不高的地方,就是清高。你认为必须像飞锡、杯渡那样才算是了解一切的和尚么?这一尼一僧,也是佛门中独有的这样高德之人呵。”

槐镇的和尚

我十岁时,听说槐镇有位和尚,是农家子弟。他好喝酒吃肉,庙里有几十亩地,他自己种了自己吃,除了放牛种地,什么也不懂。他不但不准备经卷、法器,连僧幅、袈裟也没有,甚至佛龛、香火也似有似无。只是他头上没有头发,屋里没有妻子,这是他与普通人的一点不同之处。

有一天,他忽然把乡亲们都找了来,自己端坐在破几上,合掌说道:“有幸 和各位一起住了三十多年,今天要永别了。把我的遗体托付给大家,不知可否?”

说完便闭目去世了。他依然合掌端坐,鼻子里垂下两条鼻涕,有一尺多长。大家很感惊异,便募集木材建造佛龛。我的舅舅安实斋住在丁冢庄,离这个村很近,知道这个和尚平时没什么道行,听说了这事,不信,便亲自去看。因为建造佛龛没有完工,和尚遗体停了两天还没入殓。但尸体面色如生,摸了摸肌肤,像铁石一样冰冷坚硬。当时正值六月份,苍蝇蚊虫都不往尸体上叮,也没有尸臭气。不知这是什么道理。

现在的人不懂了, 修佛修道,神佛只看修炼人的人心,心性。不讲那些形式的。这个和尚,对尘世心无挂碍, 一心向佛,神佛就会度他。

文章标题: 烧香拜佛都是形式 佛只看人心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99733.html
文章标签:佛教  历史故事  修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