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我们国家的科普科幻产业有前景吗

时间: 2023-10-11 21:01: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我们国家的科普科幻产业有前景吗

为什么说 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一、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形势
  新中国建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的这些突出成就,应当充分肯定,这其中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奉献。这也说明,我国科技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为加快科技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但是综观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加快科技发展,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的迫切要求。我国虽然已成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偏低,基础和前沿研究比较薄弱,科技体制同经济和科技发展不相适应。我国发展一直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西方国家限制对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的政策没有改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快推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瞄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冲破外部封锁,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加快科技发展,是抢抓机遇,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质科学、能源资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海洋与空天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并将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和宇宙自然的认识,提升人们的科学理性,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貌,催生以知识文明为特征的新型人类文明。
  新科技革命将依赖人类现代化进程和国际竞争的强大需求拉动,也必将与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紧密融合、互相推动促进。全球将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对我国来说,这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催化剂。我们注意到,西方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都在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衡,科技发展不平衡远远大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幅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把争夺科学技术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科技创新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
  第三,加快科技发展,是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加大,特别是耕地、淡水、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些重大专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作用,对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具有战略性、标志性意义。实施这些重大专项,有利于我们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机遇,促进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以来,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对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大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等重大战略性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建设大型油气田、大型核电、水污染治理等一批对产业发展整体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家示范工程。同时,还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着眼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对重大专项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国务院去年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明确部署: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是我们立足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又紧紧把握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作出的抉择。旨在抢抓机遇,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是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只有科技创新占据制高点,产业发展才能占据制高点。这一点关系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败。
  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从这点看机遇是抓住了。但是从实施进展情况看,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二是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段;三是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具体到一些领域或产品,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还不十分清楚。例如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是什么,现在重点发展的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是不是最终产品,并不十分明确。混合动力车现在有了一些进展,但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电动车开发刚刚起步,总体上还处于初级探索和跟踪外国技术阶段,主要设备和材料都依靠进口。发展新能源汽车下一步要集中解决哪些问题,包括技术路线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投入问题、政策支持问题,必须尽快明确下来。再如推进三网融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挑战,需要在网络结构、网络核心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网络带宽、网络终端和业务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个领域都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选择好方向和技术路线,第二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要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正是这一点上,暴露出我国体制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各部门、各行业往往不能在国家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体制问题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政府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抓出成效,在这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总体技术水平比较低。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千万不要以为有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可以忽视传统产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而是要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即使实现了现代化,像我们这样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国,也不能没有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必须与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特别是前沿技术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改造传统产业要与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从趋势上看,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若干年后许多领域将难分彼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这一趋势,注重利用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二者融合发展。例如在能源方面,我国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另一方面也要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方面大力开展新技术研发,这方面潜力很大,也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在制造业方面,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中国制造”总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许多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进口。提高制造业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在新材料、新工艺、关键核心技术和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还有农业,我国有13亿人口要吃饭,土地资源有限,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必须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农业的许多领域都与前沿科技联系密切。如良种培育技术、转基因技术等。2008—2021年,我国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这是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取得的重大成就。除了新型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水稻、转基因玉米也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新型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转基因作物以及抗病、品质改良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加快。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我国这方面管理十分严格,在转基因生物安全、安全评价、转基因生物标识、转基因生物加工、转基因生物进口、转基因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等方面,有一整套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总之,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方面,还要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贡献。
  三、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
  基础和前沿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科学活动,是新知识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变革。当代基础和前沿研究,其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学科分化与交融并进,先导性更加显著,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更加密切。20世纪以来,引发人类经济和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兴产业,几乎毫无例外地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紧密相关。例如,量子论和相对论促成了半导体、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核能源和核技术的发展;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及其双螺旋结构的阐明,奠定了遗传工程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当代技术革命的成果主要来自基础研究的开拓。根据有关资料,美国企业申请专利的科学基础70%以上来自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每一项新技术专利平均涉及两篇基础研究论文。
  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没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就没有根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花钱可以买来产品,但买不来核心技术,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也买不来。原始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基础和前沿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领导和参与制定的“十二年科技规划”,到改革开放后对科技发展进行前瞻性部署,实施“863”、“973”等科技发展计划,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再到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对一系列领域进行了超前部署,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从1986年开始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基础和前沿研究。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一直在快速增加。基金设立之初为8000万元,2006年为36.2亿元,2021年增加到103.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加30%以上。
  但总体上看,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在可能发生科技革命的重要方向上,基本上处于前沿跟踪水平,真正由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和开拓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向很少;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许多重要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薄弱,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基础与战略前沿研究积累不够、能力不强的问题逐步显现,这些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将成为制约我国长远发展的新瓶颈。
  对基础和前沿研究,必须进一步予以重视和加强,同时要从国情国力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要着眼于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紧紧把握可能发生革命性变革的重要研究方向,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对国家发展具有全局和长远影响的关键领域,有效组织力量开展攻关,力争在科学上取得原创性突破。近年来国际上在基础和前沿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展示了一些新前景。例如,在物质科学领域,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探索,很可能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对量子调控的研究和突破,可能引发信息、能源、材料等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在生命科学领域,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探索,开辟了合成生物学这一新领域,打开了从非生命化学物质向生命物质转化的大门,可能引发人类健康、生物经济和资源环境领域的产业革命,等等。在原有部署基础上,我们还要重点加强哪些领域、怎么调整部署,应尽快根据新情况组织论证,进一步明确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二要加大对基础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基础与前沿研究具有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的特点,需要长期潜心研究、持续攻关。国家财政要对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研究的连续性、稳定性。三要依托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建设一批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中心,稳定支持和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潜心研究的优秀人才和团队,提高我国基础和前沿研究能力。四要改革评价体系,为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的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长期潜心研究的环境。并通过稳定支持,提高他们的收入,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要更好发展,更好地承担起支撑和引领中国发展的使命,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当前的突出问题:一是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由于管理体制和评价导向的原因,许多科技人员还只求论文、样品,目的是评职称、晋级。二是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造成体制分割,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由于部门之间在科技决策上协调不够,造成许多领域重复投入、分散投入,难以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削弱了国家科技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在一些战略方向性和关键共性领域,往往不能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三是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不少研究领域,中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处在研究工作一线的高水平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新技术发展创新最为敏感。只有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也才能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要鼓励企业合作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政府从政策和投入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鼓励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公共科技成果要向企业开放。以应用为目标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的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国家要在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上给予更大支持,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一要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厘清政府和企业、市场的职能分工。要把政府职能重点放到制定规划和政策、创造良好环境上来。政府财政投入要重点支持基础与前沿研究、事关国家全局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和事关民生的公益性科技研究,引导和支持企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二要建立科技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科技决策体制机制,特别要完善国家科技发展宏观决策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将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化为科技研究创新目标的机制。科技管理职能部门之间要建立决策协调机制,避免多头管理、分散投入。战略规划、政策制定与实施职能要适当分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重大决策科学民主评议制度。建立跨部门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科技部门、科技计划、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和监督。三要加快建立科研设施和科研信息社会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不管建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还是国有企业,都要以非营利的方式向社会开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自有科研设施,也要以合理收费等方式向社会开放,为社会分享。加快建立国家科研信息开放和共享机制。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获得的科技信息资料,能公开的要尽量向社会公众开放,实现共享,提高科技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研究,从而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这也有利于广大科研人员互相汲取和借鉴科研活动经验教训,有利于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更高成就。国家科技投入产生的大量科技信息和数据,目前基本处于分散、搁置、甚至流失状态,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据我了解,欧美等国家都有系统的科技报告制度,把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产生的资料,包括研究目的、方法、过程、技术内容、中间数据以至经验教训,尽可能向公众开放共享。例如美国现有的国防部AD报告、商务部PB报告、航空航天局NASA报告和能源部DOE报告四大体系每年公开科技报告60多万份。美国航空航天局向社会公开的科技报告累计已达93万份,每月公众点击超过2.3万次。钱学森等多位科学家从60年代起就呼吁建立我们自己的国家科技报告体系,但迄今进展并不顺利。
  科研经费部门管理,科研活动分割封闭,也是滋生经费管理和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最近国家审计署审计发现,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和考核,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第三,继续推进科研机构改革。科研机构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实践证明,科研机构改革,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类科研机构转企改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继续深化应用技术类科研机构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能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对于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并在投入上给予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要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国家对这类科研机构要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要切实解决科研机构行政化的倾向。推进科研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有序流动的管理办法,使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五、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批优秀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专业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科技素养的劳动者。
  更为重要的是,科技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个科学普及的民族,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我真诚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出贡献,也要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科学普及工作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这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古往今来,许多先贤圣哲,为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不惜献出生命。没有这种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发展进步,也没有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才使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精神,也已成为时代的文化精神。我始终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一方面,我们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并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在世界前列,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教育,提高全体人民受教育水平。全面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这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2006年制定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五年来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增加了一倍。科普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科技类博物馆达到 582座,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建成开放的155座,从新建馆的绝对数和增长幅度来看,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但总的看,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科学普及工作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要继续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农民和青少年为重点,在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城市社区全面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国家科普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合理布局并加快科普场馆等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提高运营质量。有效组织动员全社会的科普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要大力繁荣科普创作,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鼓励著名科学家及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努力建设一支专家学者和专业科普人员相结合的科普作品创作队伍。
  在普遍提高全民基本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国际竞争最根本的就是人才竞争。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量培养造就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并根据需要面向世界广纳人才。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要创造更好条件吸引他们回国工作。要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在科技领域,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如果有科技,什么事都让机器干。人就没什么用,越来越懒。
科技是生产力

乘科幻之风,2023ChinaJoySci-FiCON科幻主题展大有可为!


随着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揭晓,加之年初国产科幻影视的爆发,中国科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中国科幻崛起的呼唤声音不绝于耳。乘科幻之风,铸科学之魂,科学之种在中国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科幻文化向来具有启迪科学兴趣、普及科学精神的特殊作用。科幻作品中的合理想象,更可以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总结过去,放眼未来,很多科幻作品中都会出现一些具有未来科技感的概念和设备,例如星际飞船、光剑、时空穿越等。这些想象力丰富的设备和概念可以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创造力,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科学技术。
以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作品为首,许多科幻作品中往往包含一些科学启示和鼓励,《三体》系列对人类在面对外星文明时的科学精神和勇气,进行了鼓励和赞扬。这些启示和鼓励,可以激发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科技的进步。
相反,当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时,它会带来新的可能性和未知的领域,这些新的可能性和领域为科幻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科幻的发展。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日益增长,科幻作家们也开始将太空作为作品的主题;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科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时值ChinaJoy迎来二十周年之际,2023年第二届“Sci-FiCON科幻主题展”重磅来袭,将与第二十届ChinaJoy同期同地举办,于7月28日—7月3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航!届时现场将进行科幻主题展示、VR互动体验、签售、Cosplay表演、周边衍生品售卖等一系列科幻内容主题展示与配套活动,旨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打造一场科幻主题盛宴、一场科幻文化嘉年华!
回首2021ChinaJoy展会现场设立的首届“Sci-FiCON科幻主题展”,IMAX、育碧、《科幻世界》杂志、读客文化、八光分文化、意链科技、娱合佳羿科技、三间维科技、凝丰智能科技、索酷图像等众多业界企业汇聚于此,盛况空前、精彩纷呈!其中IMAX首度参展ChinaJoy更让无数科幻影迷惊喜不已!
2021年首届“Sci-FiCON科幻主题展”现场盛况回顾:
展品大类:
科幻阅读、科幻游戏、科幻动漫、科幻周边与衍生品、科幻影视及相关技术、科幻玩具产品、科普教育类产品、机器人、各类科幻高科技产品、科幻艺术类展品、科幻综艺、科幻组织等。
展区功能布局:
科幻主题展区将按功能划分为主题展示区、签售区、衍生品售卖区、科幻文化艺术区、中国航空航天展示区等多个细分主题区域,精彩呈现。展区布局与内容设置与广大科幻粉丝、观众需求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引燃众人激情,让肾上腺素飙升!
目前,2023ChinaJoy“Sci-FiCON科幻主题展”招商工作已全面启动,欢迎广大企业联系主办方接洽参展事宜。2023年,ChinaJoy将与各位科幻迷一同见证中国科幻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此,我们诚邀海内外科幻领域业界企业与广大科幻爱好者共赴盛会、共享盛世!
了解2023“Sci-FiCON科幻主题展”具体参展和赞助详情并进行相关项目预定接洽,可咨询主办方工作人员:
参展赞助
朱女士:Toma.zhu@howellexpo.net
师先生:Shijin@howellexpo.net
刘女士:Emily_liu@howellexpo.net
杨女士:Yangyanping@howellexpo.net
戚先生:Weber.qi@howellexpo.net
媒体宣传
朱女士:Sumi_zhu@howellexpo.net
王先生:Chris_Wang@howellexpo.net

未来人工智发展前景如何?科幻小说中的是否会实现?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相当良好,我们在各个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突破;科幻小说中的种种场景,或许距离我们已经不远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小编认为,只有“现代科学”才能配得上这个头衔。

在科学出现之前,人类茹毛饮血,浑浑噩噩;科学出现之后,我们在短短的一百年里如同天翻地覆一样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让地球文明变得与众不同。时至今日,人类的目光,已经不仅仅是“发展文明”,而是要“创造智能”了。

没错,现在世界各国,前沿科技领域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人工智能研制工作。明面上来看,似乎美国谷歌公司一骑绝尘,做到了领先全世界;前几年的“阿尔法狗”更是震惊了世人。不过,据悉,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也是一日千里,突飞猛进;

在一些高尖端工作中,其实中科院所研制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不逊于谷歌公司了,只不过还在保密而已。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前景非常光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天文系教授戈登,在刊登于《自然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指出;

也许在二十年内,我们就会把“人工智能”蜕变成“超智能”,从而实现人工智能航空的壮举。到了那时候,或许科幻小说中的种种神奇场景,都不再是不可能。人工智能,会取得如同人类一样的自我意志。

但是,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恐怕未必。本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他逝世之前,曾经给人类留下了五条警示;其中的第一条,就是立即停止人工智能开发,否则会毁灭全人类。

所以,人工智能的探索,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要慎之又慎才行!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最近几年,人们一直在开发人工智能在各大领域的应用,但科幻小说中的内容不一定会实现。
前景是十分光明的,可以进行期待,我觉得部分会真的实现,因为现在发展的很快,一切皆有可能。
前景如何谁又能百分百的保证,不过将来人肯定需要,就如同现在人离不开手机一样;会有奇迹是因为我们对于宇宙万物的知识储量不够,认为很多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虚拟现实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如题,值不值得投资或者入行。

全球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全球虚拟现实市场总体持续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仅为37亿美元,2021年随着三大VR设备开始出售,未来2-3年VR设备普及率将快速提升。截止到2021年全球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约64亿美元。预计2021年全球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美元,并预测在到2021年全球虚拟现实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了404亿美元。虚拟现实生态圈将初步形成,内容、服务等盈利模式逐步成熟,VR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149.5亿美元。

2021-2021年全球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在政策支持和应用需求不断增加的推动下,我国虚拟现实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速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将已达56.6亿元。截止到2021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预计2021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61.6元。并预测在2021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56.3亿元,同比增长40%。

2021-2021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虚拟现实发展趋势预测

1、政策影响趋势。虚拟现实作为科技前沿领域,受到了全球各国以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韩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均从政府层面支持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我国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21-2021年)》等国家政策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同时,福建、贵州、重庆、南昌、长沙等多个省、市纷纷出台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展望2021年,随着虚拟现实产业进一步发展,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以及后发区域的相关政策有望陆续出台,为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政策支撑。

2、市场需求影响趋势

虚拟现实与工业、医疗、教育等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将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微软与Autodesk合作将虚拟现实整合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助力汽车设计和制造,为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窗口。2021年,各大巨头将在各自领域继续发力,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围绕自身业务完善虚拟现实生态体系,角逐行业细分领域事实标准。随着软硬件性能提升和内容应用的不断丰富,虚拟现实应用市场将不断拓展,将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渗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虚拟现实产业的市场规模也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

3、技术影响趋势

虚拟现实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相似,单纯依靠硬件发展不足以带动虚拟现实产业的进步,软件、系统和分发平台的发展是连接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的纽带,是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掌握产业发展制高点、完善产业生态体系的关键环节。2021年,虚拟现实三维引擎技术快速发展,影像和绘图工具日益丰富,开放平台和操作系统逐步发力。随着360°视频、自由视角视频、计算机图形学、光场等媒体技术的演进,位置定位、动作捕捉等交互技术的发展,以及谷歌Daydream等系统平台的发力,虚拟现实软件技术将大幅进步,并将极大地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

4、商业模式影响趋势

受价格、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优质虚拟现实硬件设备的普及率较低,未来,线下体验店、网吧、主题乐园、主题公园等租赁运营模式将面临较大市场空间。虚拟现实体验馆、网吧具有成本低、占地面积小的优势,同时,从单人单次消费情况来看,虚拟现实体验馆和网吧在定价上也较亲民,有希望成为虚拟现实进入广泛商业应用的突破口,为虚拟现实内容推广提供了重要机遇,目前仅国内就已经有超过3000家的虚拟现实网吧和体验店,未来HTC还计划在国内开设更多体验店。主题乐园和主题公园作为当前文化产业的一个主流形态,虚拟现实与其结合将大幅提高虚拟现实的娱乐性和市场占有率。2021年,租赁运营模式将加速虚拟现实的内容分发和重复变现,成为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重要商业模式。

vr行业市场规模开始爆发式增长

在我国,VR技术真正现实商品化的开始是2021年,因此,2021年被很多人士看作中国虚拟现实的“元年”。

从行业市场规模来看,2021年国内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指硬件设备市场,不包含相关的应用产品市场)约为15.8亿元,2021年作为中国VR市场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一年,市场规模迅速突破60亿元,达到了68.2亿元左右,增长率高达331.6%;2021年,在各大巨头纷纷入局、各类企业不断取得产品、技术以及内容上的突破的基础上,我国VR行业实现了初步飞跃,市场规模继续高速增长至170.5亿元左右,同比增幅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100%以上。

二、VR企业数量已经破百

目前,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的产品研发以基于应用场景开发的硬件和体验开发为主,且行业中的企业处于初创期。在中国做虚拟现实的大公司可粗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成熟行业依据老业务的软硬件优势向VR复制;二类是新型VR产业公司,包括生态型平台型公司和初创型公司。按业务内容,中国现有VR公司可分为五类:

从数量上看,2007年以来我国市场上新设立的VR的公司数量呈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2007年仅5家,2021年突破60家;2021年突破100家,2021年达到了142家左右,随着中国在VR技术、软硬件以及内容方面逐渐取得突破,VR公司的体量也将不断提高。

整体上来看,国内VR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概念普及率不高,消费市场还较为冷淡。据百度指数对“VR”这一关键词的监测,其搜索热度明显低于Xbox One和PS4。腾讯研究院将VR消费人群分为深入了解型、保持关注型、有所耳闻型三类,其潜在消费金额分别仅有2392万元、9647万元和2.23亿元。总的来说,目前我国虚拟现实市场规模总体体量较小,增长空间极大。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5G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从2G时代到4G时代,人类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交互媒介经历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的演进,而在5G时代,VR发展有望出现突破性的方向。穿越时VR设备游戏也将更加清晰。

大家也知道5G对VR是影响很大的,可能会使VR更上一层楼,5G应用将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意味着崭新的商业模式与体验的到来现在创业者也是越来越多了,当然了创业你也是需要选对项目,5G给VR设备也带来了很多改善,特别是网络方面,穿越时空VR设备厂家随着5G的到来越来越好。

5G赋能迎来VR产业新机遇,以全沉浸体验形式让市民感受到虚拟现实、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人们的生活将因虚拟现实、5G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更加美好。穿越时空VR主题乐园科普娱乐在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中达到新境界。

5G时代来临后,通信将通过超高速率的数据传输、超低时延的即时响应、超高容量的云端存储,有力推动VR的蓬勃发展,体现出万物互联时代的科技感和智能化,VR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更强。

到2021年,VR/AR进入人们视野已经7年,经历了投资火热的泡沫期,也经历了低谷,政企学研各界对VR/AR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基本能够达成VR/AR发展不及预期的行业共识,因此资本既不会和2021年一样盲目进入,也不会和2021年下半年一样纷纷撤离,而是关注在“变现”这个关键点上。那么在VR/AR领域,什么是投入产出比高、变现周期短的呢?袁钰表示,“前者是硬件,如光波导技术、广视场角的超高清显示设备,后者则是利用VR/AR技术制作的内容,如游戏、动画、电影等,我们预计2021年硬件和内容将成为投资的热点。”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关心的是落地,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是性价比,VR/AR产品目前价格依然居高不下,终端用户仍然望而却步。王冬刚认为:大家容易承受的VR设备价格应该在千元以下。本土VR头显厂商目前可达到该标准。随着5G基础建设的不断演进、终端设备成本的不断下降、终端体验的不断提升,VR设备能够超过现在的百万量级,达到平板的一亿量级,AR能达到手机的量级。对此,王冬刚的解释是,VR设备主要是家用,可类比平板,如果以家庭为单位计算,在某个时间节点,VR设备会达到平板的量级;AR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可以实现通话、导航、社交等多种功能,AR也可以实现类似的功能,所以未来AR设备可能会达到手机的量级。对于硬件产品的出货量,袁钰分析,“2021年中国VR/AR设备出货量将以60%左右速度快速增长,但消费级和企业级的结构加快变化。2021年底数十款2000元左右的设备频频发布,有望吸引更多消费者体验购买。而受新冠肺炎影响,艺术设计、动画制作等企业级产品市场份额有望增加。”疫情下,VR/AR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无论哪个行业都逃不过疫情带来的影响,有的是负面效应,比如旅游、餐饮行业,有的是正面效应,如医疗、快递行业,疫情同样让VR/AR市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袁钰从三方面做了解释:第一,新基建的落实,5G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建设将为VR/AR创设良好的移动网络和计算平台,将有力支持企业级和消费级VR/AR产品的应用普及。第二,企业级应用的拓展和细化,新冠肺炎疫情既为VR/AR创设了秀肌肉的舞台,沉浸式体验拓展了隔离居家办公的途径和方式,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VR/AR在具体领域应用的可行性、经济性和普及性的问题。具体来说,艺术设计的成果展示,多人实时在线协同办公,以及远程教育培训等领域是VR最先应用的领域,在这些行业中沉浸式体验具有可行性。同时只有在具有可行性的行业中,企业将进行价格不敏感的集中采购,与VR/AR设备提供商形成良性互动,不断改进产品,最后形成全行业生态的共识,才能加快VR/AR设备的普及速度。第三,消费级产品出货量增加,隔离居家时间长,不能外出会使得消费者关注新兴领域,近年来VR/AR游戏层出不穷,并且经过迭代,主流产品的价格和品质均有保障。疫情也为消费级产品带来新的机会。
VR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肯定是好的,目前VR属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已经和各个行业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像是KAT VR就有着VR消防、VR建筑安全、VR地震体验、VR军事等等多个方面的VR与行业、灾害相关的体验场景。
同时,也由于这些场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是不可能不被重视的。同时VR在游戏方面来说的作用也是不可能忽视的。特别是现在电子竞技也将逐渐成为奥运项目,在这种情况下,VR游戏也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流游戏。
因此不管从那个方面来看,VR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文章标题: 我们国家的科普科幻产业有前景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81395.html
文章标签:科幻  科普  前景  产业  国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