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14 04:59: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牺牲、忍让、顾全大局、舍弃个人利益、重视亲情、愚公移山的坚持,这都是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当有一天地球要灭亡,西方思维会告诉你,造一艘诺亚方舟让少数人逃跑;而《流浪地球》会告诉我们,要带着地球和全人类一起逃跑,哪怕是流浪,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中国式英雄信仰,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困难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全人类共同来拯救地球,所以好的科幻电影会给你带来思考。
《遥远的地球之歌》是英国科幻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的作品,阿瑟·克拉克被称为是“科幻小说之王”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遥远的地球之歌》将时间线拉至3620年,那时地球已经不再适合居住,人类不想被灭绝就需要进行太空移民。而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和另一种神秘的生物展开了第一次接触。本书究竟有何看点,下面就从两篇书评中做个了解吧。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一:
封皮背面的荐语有一句来自刘慈欣——“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至少从《流浪地球》来看,很有可能从本作汲取了灵感。
(书内相关部分:星舰载着地球遗民,经过漫长旅途抵达萨根二后,利用量子引擎慢慢停止星球自转,并缓缓加速,将其推入离其恒星更近的轨道上去。)
《流浪地球》有一个很流行的评论是“地球遇到危险,外国人选择坐飞船逃离移居,而中国人选择带上地球一起走。”我认为走时带不带上地球未必就值得骄傲,而是这种思路源自民族性格。
欧罗巴民族,及美利坚民族的先祖,国土狭小,工业革命后,资源负担不起爆炸的人口,更早更多地将目光转向大海,离开熟悉、踏实的陆地,乘坐航器深入一片未知,去冒险和拓殖(尽管近代殖民者留有昭著恶名,但希望大家对殖民,也就是拓居,这个活动客观看待)。而中国内陆深厚,工业时代开始较晚,传统上是一个农业文明,眷恋和信任熟悉的土地,固执而自信。
基于此,刘慈欣选择带着地球筚路蓝缕,而阿瑟克拉克等西方科幻作家则对未来做出了和先祖相同的选择,离开陆地,乘坐庞大又孤单渺小的舰船,深入未知,漫漫远航,开拓殖民地。
同其他作品一样,本作充满了浪漫色彩,三件事尤甚,其一是人类的播种计划,地球遗民在外星与自己同源血亲相遇,互助,又匆匆道别,带着数十万深眠中的同胞,继续赶往远方的目的地;其二是萨拉萨星独特的地貌及形成的亚文化;其三是在海底发现的具有初步智能的海蝎子社会,想到倘若在地球上发现其他具有组织性和阶级性,甚至还有探索欲望的物种,一定会引起全世界的兴趣和惊叹。更何况这种生物还生活在人类常规势力范围之外,而人类对他们的地盘还知之甚少且无力掌控。
作品中阿瑟克拉克还对拓殖活动中对待外星生命的态度做出了“讨论”,探讨起初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最终获胜的观点是“和外星细菌相比,人类的存活更为重要。”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亚非和整个美洲的土著民族,在欧洲殖民活动,及北美定居者开展的拓殖活动中遭受的一切。源头恐怕就是生命价值的优劣判断,这可就一点都不浪漫了。
作者:新治 (来自豆瓣)
遥远的地球之歌读后感二:
翻开书,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我以前读过。然后我翻到2021年 我看过这个长篇 。再看一遍依旧崇拜 。
这是我今年读过的第四本阿瑟C克拉克,还是一如既往的被他的瑰丽的想象力折服,最美的太空歌剧 。
地球总是要灭亡的,太阳系了不存在了,在这之前,地球向外星移民。故事发生在公元3620年的萨拉萨星上,这是地球的第一代移民所在地,他们迎来了母星飞来的麦哲伦飞船,量子引擎发动的,由于太空尘埃地一点阻碍,他们必须在萨拉萨星休整,建造冰盾。虽然都是人类,文化种族已然不同,萨拉萨星人热情单纯随性,没什么野心。萨拉萨星的米蕾莎爱上飞船上的罗伦是因为他有干劲有抱负,离开他也是因为他干劲和抱负带来胡傲慢 。
最佩服克拉克是他怎么设计这些场景还有科学论证,虽然并不明白,但是充满希望 ,星际旅行 ,冷冻胚胎 量子引擎 。。。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头头是道,好像不久的将来就实现了 。这是1985年的书哎 。
大概因为看过几本克拉克了,科学幻想直接接受,这次最有感触的是他笔下的离别,库码尔的单纯热情以及意外身亡,“小狮子赤裸着身子,孤零零地升上了沉默的星空。”一根火柱从海面冉冉升起,火焰干净而剧烈,几乎没有一缕烟雾。罗伦不知道它烧了多久,因为时间在塔纳镇上停止了。接着,烈焰陡然散去,火柱缩回海中,黑暗再度降临,但这黑暗只持续了片刻。就在跌落水面的刹那,火焰化作万千点火星,像喷泉一般朝天空迸发。它们中的一大半重新没入大海,但也有一些笔直升上苍穹,最终消失在视野之外。就这样,库码尔里奥尼达又一次飞向群星。“有人考据库码尔就是克拉克斯里兰卡的同性爱人,这是他自己深深地思念吧。书中摩西卡尔多对地球妻子的深深思念一直贯穿始终。
而遥远的地球之歌就是对地球的深深思念吧,虽然它最终是要灭亡的。
作者:湖(来自豆瓣)
亮剑》里有个情节,李云龙率部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周边的孔捷,丁伟所部都纷纷出动了,甚至连楚云飞的国军也出动了。
所有人都不觉得李云龙这么干不合常理,也不知道他能不能赢,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不配合他,那就完全没有任何赢的希望。如果配合了,万一他赢了呢?
《新宋》第四部燕云里有个情节,宋军抗击辽军的时候,有几个将领根本搞不清楚友军是什么情况,也知道对面的敌人很强大,自己死拼就是死路一条,但是仍然选择了死拼。
和丁伟孔捷楚云飞支援李云龙打平安县城一样,其他人都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有没有意义,能不能改变必败的命运,但是仍然这么做了。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这么做,一点机会都没有,如果这么做了,也许还有一点机会。最后确实牺牲了很多宋军,但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宋军的胜利。
作为电影的《流浪地球》其实就是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所有人都认为已经没有机会,也不清楚自己的牺牲是否还有意义的时候,仍然有人选择自我牺牲,最后拯救了地球。
这个片子很容易让人看上去像是一个俗套的好莱坞式的孤胆英雄拯救地球的故事,但其实他不是,这是一个关于牺牲和拯救的故事。
救援小队在救援的路上损兵折将,结果在他们到达目的地之前,目的地已经完全被毁灭了,但救援小队队长仍然选择了继续前进。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但确信自己继续向前走就一定会有意义。
最后他们真的发挥了作用。但又不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拯救了地球,而是因为还有无数的人做出了和他们同样的选择,在已经宣布没有希望的时候,仍然选择了继续努力,才最终修复了行星发动机,点燃了木星。
如果是好莱坞的套路,比如《星际穿越》,那么这个故事的合理情节应该是,吴京一个人杀出空间站,返回地球,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顺便拯救了地球。但《流浪地球》并不是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亮剑》虽然也是抗日神剧,但他却能打动人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开头提到的这种情节,在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的牺牲是否还有意义的时候,总有些中国人选择自我牺牲,去点亮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刘慈欣的《三体》其实也是类似主题。虽然最终仍然不能改变地球被降维打击消灭的结果,但是仍然有无数的人选择了自我牺牲,试图在黑暗中找到一点光明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