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故事 > 文章正文

如何解释自古文章憎命达

时间: 2022-01-08 07:01:5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如何解释自古文章憎命达

但我认为,上天妒良才,文章憎命达。的表达效果

但我认为,上天妒良才,文章憎命达。的表达效果
  “这里长眠的人,是把名字写在水上的诗人。”这是英国早夭诗人济慈的墓志铭。
诗人之死与水有关的很多,英国的雪莱,中国就更多。古有屈原、李白、王勃,现代有朱湘,当代有北大诗人戈麦。
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忧国忧民,投水而去……他的泽畔行吟,引发了无数中国文人的想像。
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才情勃发,捉月落水……自称臣是酒中仙,唯有饮者留其名。
王勃,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溺水而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境。
朱湘,手提雪莱诗集,面对无尽长江,跃然而下……留下新月身影。
戈麦,绝望的麦地诗人,面对园明园一泓湖水,自断诗弦。
还有很多,与诗有关,比如研究古典诗词著名的王国维、小说中流淌诗意的老舍,死都与水有关。

古今中外,诗人早逝不乏例子,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英国的雪莱、济慈,我国
唐代的王勃、李贺,明代的夏完淳,现代的朱湘、海子、顾城等等。诗人的一生,就象流
水落花,随春天而来,又随春天而逝,正如济慈为自己所题的墓志铭:诗人,是把自己的
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在唐朝的诗坛,王勃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十四岁及弟,可谓是少年得志,写了包括海内
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佳句,咏诵千古,被誉为唐初四杰;26岁时,便写出了杰出的散文
《滕王阁序》,展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登峰造极的意境,而达到个人成就的鼎盛时期。但他小小年纪,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而且连父亲也牵累。

更为遗憾的是,他的生命如惊鸿一瞥,27岁即因渡海溺水,像一颗彗星划过夜空,刚刚
在文化长河里绽出人生中最耀目的一束光华,又立刻湮灭在这漫漫长河之中。历史并未给
王勃留下很多的表演空间,他的生命太短暂了,但所幸的是,他以一篇《滕王阁序》显露
了他的绝世才华,而且在短暂的一生中,因为他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定了他的地位,
树立了一座宏伟的丰碑。

王勃一生与水相系,近水成名,最后溺水而亡。或许王勃本身就是水的精灵,上苍只是
暂时召唤他来为人间留下令人惊羡的诗文,然后匆匆离去。也只有这种解释,才能诠释他
的诗文,为何有如此的灵动与恢弘的气韵。而站在长江边的滕王阁,假如它能对自己的命
运作出最终裁决的话,我想它宁愿选择被毁,随王勃而去,因为王勃是它唯一的知音,正
如俞伯牙终生厌弃琴道,是因钟子期之死。

而在近代英伦,也出现过这样一颗诗坛彗星,那就是济慈。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
伦齐名。和王勃一样,他的人生也只有短暂的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
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
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
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人们公认,当济慈二十四
岁因病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龄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我深爱着他的《夜莺颂》:我在黑暗里倾听:呵,多少次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在诗思里用尽了好的言辞,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而现在,哦,死更是多么富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当你正倾泻着你的心怀发出这般的狂喜!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
再听见。

而他死后的墓碑上写着:他是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正如王勃一样,济慈身前身后
都愿是一个水的精灵,因为他们都是诗神缪斯宠爱的娇子,都是把短暂一生献给缪斯的人。
他们生活的时间相距约一千年,但是命运却如此相似,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
诗人。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天以借年,象王勃、济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逆料的。
但我认为,上天妒良才,文章憎命达。天才何须度天年,对于诗人,短暂的一生已经足够,
与其浑浑噩噩度过天年,不如让生命在刀刃上,画出一个悲壮;或者让它迸发天才的极光,
照耀瞬间的天空,留下忽然的灿烂,然后稍纵即逝。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不过是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水上,无
论你怎样用心着力,也无论你怎样漫不经心,随着迢迢远去的水流,我们的名字逐渐黯淡,
乃至最终消散,化为无形。

生命不论短暂或长久,只愿如夏花般灿烂,如流水般流转。

杜甫的一生是怎样体现文章憎命达的?

在诗歌艺术上,杜甫更是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
杜甫号称"诗圣",他的诗歌从各个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从各个方面刻画了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风貌,被后人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杜甫更是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然而杜甫的一生命途多舛,仕途不顺,多年辗转飘游,正所谓"文章憎命达",这长期的磨难才造就了一位旷世奇才,玉成了一代诗圣。
“文章憎命达”一句诗语出自杜甫的《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简析】:
“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纵观杜甫的一生,之所以“文章憎命达”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唐宋文人思想观念不同。比起宋朝文人,唐朝文人思想更自由,价值观念更多元化,人生理想追求上更加散漫随性。这方面,李白是一个典型。青少年时代,除了读书之外,他还学剑、学游侠、学道、期盼成仙,后来甚至成为正式加入道籍的道教信徒,“五岳寻仙不辞远”。李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也曾积极追求仕进。但是,李白同时也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一生好入名山游”,喜欢跟志趣相投的朋友结伴隐居,过寄情诗酒、放浪形骸的日子。就连“奉儒守官”家庭出身的杜甫,他的随性散漫,也是一般宋朝文人所不可企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前,到吴越一带漫游,一游就是四年多。回到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失败后,游齐赵,五年多。三十岁时,因为结婚,回到东都,在偃师陆浑庄筑室而居。三十三那年秋天,曾跟李白高适同游梁宋,三十四岁那年再游齐鲁,跟李白盘桓了一段时间。因为献赋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四十四岁才得到第一个职位——河西县尉。但是,杜甫拒绝了。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后,他自嘲是为了挣几个酒钱,勉强上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逃出沦陷了的长安城,冒险跑到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得到左拾遗的职位。才一年多一点,因为替房琯辩护,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任上只待了一年零一个月,就因为关中闹饥荒,辞官不干了。以李白杜甫这样的自由散漫,即使生在宋朝,大约也是很难把官一步步做大的。唐代文人显然普遍缺乏混官场的耐心,他们向往的是风云际会、君臣遇合,是“立登要路津”,相当不切实际。
其次,跟科举取士规模有相当关系。唐朝虽然号称科举取士,其中最为显赫的是进士科。但实际上,每科及第进士非常少,最少的一科只有三五个人,最多也不过四五十个人。宋朝的情况完全不同,每科取士规模多在二三百人,多的时候有五六百人。数量上的差异,对文人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进士科,考中者固然占了入仕的先机,但是,对大部分人而言,基本上就是一种人生的搏击过程,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一种“跳龙门”的游戏。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文人,也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进士考试上。孟郊《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传赵嘏所作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李肇《国史补》曰:“进士科得之艰难,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诗云。”都是唐朝科举弊病很好的写照。考个进士,要扒掉三层皮,花掉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去从政,去飞黄腾达?杜甫的考试、求官经历,就很有代表性。唐代进士科这座独木桥,浪费了太多优秀文人的才华和生命!
再次,跟文人整体地位有关系。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军人出身,他的天子宝座是从后周幼儿寡母那里夺来的。他深知军人对于皇帝宝座的危险性,因此,他登基不久便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将武将排除在最高统治集团之外。同时立下规矩,不准其继任者随意杀害文人。从此,赵宋王朝的政府基本上由文人组成,武将的地位、级别受到严格限制。宋朝文人不但生命有保障,整体身份也空前高贵。而李唐王朝,虽然也不乏喜欢吟诗作赋附庸风雅的皇帝,但是,他们大量使用勋臣后裔和武将担任朝廷或地方军政要职,对于文人并不特别眷顾。在唐朝,不少诗人都曾经在历经坎坷之后,发出读书无用的感慨,向往军功进身之路。有众多诗句为证: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祖咏的“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钱起的“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送崔校书从军》),杜甫的“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草堂》),崔涂的“五陵豪侠笑为儒,将为儒生只读书。看取不成投笔后,谢安功业复何如”(《东晋》),如此之类,不胜枚举。如果说,在宋朝,文人是一等公民,那么在唐朝,文人就是二等公民。一等公民容易春风得意上青天,二等公民不免喝西北风坠地面。
当然,有一得必有一失。宋朝文人仕途普遍比唐朝文人得意的同时,文学成就却普遍不如唐朝文人。至少,唐朝尤其是盛唐那几位大诗人的艺术造诣,是绝大部分宋朝文人所望尘莫及的。 杜甫的“文章憎命达”,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的就都是这个得失的规律。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啥意思啊?

意思为文采卓绝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吞过路人。《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诗作。

原文: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

凉风飕飕从天边刮起,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

鸿雁捎的消息何时到?只恐江湖秋水多风浪。

文采卓绝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吞过路人。

相比你会与屈原共语,投诗汩罗江诉不平事。

扩展资料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和《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前二首诗中的怀疑总算可以消除了,但怀念与忧虑却丝毫未减,于是杜甫又写下《天末怀李白》表达牵挂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末怀李白

语出杜甫《天末怀李白》
文章憎命达: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魅喜人过:意谓山精水鬼在等着你经过,以便出而吞食,犹“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具体鉴赏请看:

【注释】:
汩罗:汩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河南省汩罗市。

【简析】:
杜甫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怀妻、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诗人设想李白会去汩罗江吊念屈原,并想到他会投诗以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当年并未去过汩罗。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文章写的好的人命运不好; 鬼怪总喜欢有人经过,以便吞噬,此处是说小人喜欢寻找正人君子的过错,以便诽谤、攻击。

“文章憎命达”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文人似乎都要与苦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天末怀李白①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

①天末:天尽头。这里指夜郎。当时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②过:经过。此句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

③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以“凉风”起兴,自然引出对李白的怀念。“凉风”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凉风乍起,急切地问远方友人“君子意如何”,表现出关切的心情。友人遇赦,急盼音讯,所以问“鸿雁几时到”;远涉江湖,风波险阻,所以忧虑“江湖秋水多”。这几句诗结合眼前景物和李白的处境,具体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2)前一句是说文才出众者往往遭遇坎坷,后一句隐喻李白流放夜郎是遭小人险害。这两句诗表现对李白身世的同情。这两句议论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共同的悲剧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文章标题: 如何解释自古文章憎命达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gushi/131493.html
文章标签:文章憎命  自古  解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