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对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著作《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有什么感想或者看法

时间: 2023-09-17 13:00: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对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著作《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有什么感想或者看法

人类学读书笔记

在研究生期间,还是认真读了不少书的,其中这一本《人类学基础》朱炳祥、崔应令主编的,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我算是认真看完了的,对于其中许多理论,到现在看起来觉得熟悉而陌生,突然翻出来了,就算是复习吧。

一、前言

人类学的基本精神:一、由“知识”而达于“人格”、“性情”以及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二、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模式并对其保持高度的兴趣。

三、对自身、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及和谐相处。

马林诺夫斯基:“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

人类学的关注:人类社会的终极前途以及人的自身的完善,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去平等地对待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每一种思维方式。尊重异文化,善待“他者”,反思本文化,批评自我。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一章苦闷的人类学家

第一节研究目的的苦闷

列维——斯特劳斯 《忧郁的热带》

他的苦闷:人类学家对自己置身其中的文化往往是一个批评者,但他是为了批评本文化的目的才去寻找异文化、探索异文化的。但遇到了困惑:他开头是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型才去探索异文化的,那个时候,他“在自己社会是批评者,在其他社会是拥护随俗者”。但是当生活与分析都深入以后,他发现异文化中同样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东西。这就使他产生了诸如以下文化的态度:“每一种社会都在既存人类诸种可能性范围之类做了它自己的某种选择,而那些各种不同的选择之间无从加以比较,所有那些选择全部同样真实有效。”这种态度就使得人类学家的作用只是为了了解而了解其他社会。

为消除这一苦闷,列维把问题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探索不同的社会,理出大多数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特征,构建人类社会的理论模型。第二阶段,使用所有的社会而不仅仅是某一种社会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原则,用理想社会的模型来改良我们的习俗,创构更加美好的社会。

人类学的阿基米德支点:把世界上各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制度来研究而不将任何一种文化作为普遍性来看待。

人类学的洞察“西方文化不具有全球的普适性。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西方文化不仅不能代表普遍性,反倒是普遍性之外的特殊性的文化,它走着一条与大多数文化颇为不同的发展道路。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我们从世界史前史的立场上,把转变方式分成两种。把眼光扩展到欧洲、近东、非洲、中东、远东、大洋洲和美洲,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大空间的不同方式。一个是所谓世界式的或非西方式的,主要的代表是中国。一个是西方式的,前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即西方式的是一个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

第二节研究方法的苦闷

费孝通《师承 补课 治学》:战后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式:一是帝国主义要在它占领的地区开发资源供给他们掠夺,必须利用土著的劳动。一是殖民地人民开始更有组织的反抗,是帝国主义者想直接单靠武力来统治遇到了困难。如果长期维持着战争状态,不但军费浩大而且不便于进行剥削,这个算盘是打不过来的。因此老牌殖民主义者的大英帝国带头搞起所谓间接统治来而来。

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即田野调查。就是适应了殖民主义的间接统治而发展起来的。

对人类学微观研究重要性的理解有以下几条路径:

一、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的路径,这条路径是对具体个别的例证的研究进而达到一般通则的强调。布朗认为具体的研究本身就是对一般规律的研究。因为具体的事件总是一般规律的例证。

布朗的研究逻辑是:为了发现通则而研究个案。

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指出:人类学的方法是一种“归纳法”。研究目的在于对文化现象的一般规律的追寻。

二、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等。强调地方性知识。格尔兹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文本的集合体”

地区背景在人类学知识形成诸条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同心圆式的路径。强调同心圆中大圆与小圆的关系。文化不是孤立体,人类学研

究是一种整体论的研究,整体论将局部“融入背景的分析战略”。

第三节研究立场的苦闷

人类学者在求实也为了帮助他人的同时,是否以此为手段“更典型的是为了帮助他自己”带有功利化的人类学者。

表达时放弃不了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一旦放弃,又会失语。

对现代性的看法。

第二章人类学研究领域

人类学天然地超越各种具体的文化现象。人类学研究是一种整体论的研究。与经济学、宗教学、政治学、文学等具体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包容的关系。

第一节亲属制度

一、亲属关系的重要地位及意义

亲属关系式因血缘和姻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意义在于将人组织起更大范围的协作关系,以便进行经济生产活动,同时对付自然界和社会的敌对关系,从而获得生产的条件。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人类是一个修补匠,他们的工具世界式封闭的,他们的操作规则总是就手边的现有之物来进行的。而人类自我身体的来源是人类生存的急促,是手边的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材料,它最容易拿来作为建构文化的材料。人类社会关系发生的最初基础就是血缘与姻缘关系。

亲属关系:血亲,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

姻亲,由婚姻关系缔结而导致的亲属

当然亲属关系不能等同于文化关系。

二、婚姻与家庭

人类学关于婚姻的定义:一个男人或男人们与一个女人或女人们之间持久的链接,赋予配偶互相专有的生活权利和经济权利,赋予由婚姻而生的孩子以社会身份和权利。

这个定义显示的是婚姻的社会性质而不是自然性质。

婚姻的本质是社会群体的公开认可和批准。

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夫兄弟婚制、妻姐妹婚制。

形式由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环境所组织和确定下来的。

婚后居住模式:从夫居、从妻居、双居制、新居制、分居制

人类社会的家庭: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扩大家庭:两个或两个以上核心家庭由不同关系而组成的扩大家庭

1多偶制家庭:包括一夫多妻制家庭和一妻多夫制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三、群体的扩大与地域社会的构成

第二节经济制度

一、经济的类型:采集与狩猎、园艺式农业、畜牧业、精耕农业、工业

二、交换体系类型:互惠交换、再分配交换、市场交换

三、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经济人类学并不孤立地研究经济问题,而是将经济放到政治、亲属制度、宗教仪式等构成的社会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观察分析。

经济人类学将西方经济形势仅仅作为人类各种并存的经济形式之一来研究,并不任务西方的经济模式是全人类的普遍模式或具有未来普遍采用的必然性。

经济人类学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经济形式变迁的不同路径。

第三节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一、政治人类学的学术策略

由边缘出发颠覆中心。

二、政治制度的类型:游群、部落、酋邦、国家。

三、社会控制

游群与部落的政治领导主要靠飞强制性的威望建立起来,酋邦和国家的政治领导主要靠强制性的权利建立起来。

第四节宗教

一、宗教的定义

人类学意义上的宗教是指人类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和仪式行为。

信仰形式两种:一、对超自然存在物的信仰表现为神灵信仰。二是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二、宗教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穆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三种自然现象。第一类可以触知的对象。第二类是半触知的,第三类是完全不可触知的。第一类物体不能直接产生神的观念。第二类对象为“可称作半神的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类对象的把握中,才“找到了‘神’的萌芽”,“从而使人们想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点——获得无限与神圣的观念。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发源于群体生活、批评泰勒等人的观点,任务在梦境和倒影中并无足以产生宗教敬畏的怪异之事。宗教情感由对社会的崇拜和畏惧而生,故宗教产生于社会生活。

当人类企图把握哪些无法用理性实践活动来把握的那些事物、对象和力量时,人类就创造了宗教。

三、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与社会共存:只要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存在不可把握的东西,而人类的符号本性又总是企图去把握它,那么宗教必定存在着。

宗教与社会的功能性关系:支撑社会的稳定为社会结构的稳定提供论证

扰乱社会的稳定,为社会结构的变迁提供论证

第三章人类学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人类学史上分别诸种于文化的进化、传播、功能、结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所形成的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解释学派。

现代人类学最基本的方法是田野调查、是现代人类学的真正核心和基石。

田野调查:是指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长期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直接体验等方式获取该社区具有整体性的第一手资料,进而将具体经验事实上升为一般理论的研究方法。

功能学派的田野工作方法有如下几个要点:强调整体论

时间要求一年以上的周期

空间上限制在一个社区、一般是一个村庄

技巧上要求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

理论上要求具体经验事实上升为一般性的理论

第一节初入田野

第二节民族志方法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田野工作的三大基石是:1必须怀有科学的目标、明确现代民族志的价值与准则。2应该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3使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搜集、处理和核实证据。

田野三角:参与观察 看 。直接体验 做。 深度访谈 想。

第四章摩尔根的古典进化论

第一节摩尔根的问题

人类学的第一个流派被称为古典进化论,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标。该流派以宏大话语来构建人类文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注重于人类文化一致性的研究,显示出猜想与假说的性质,它们是资本主义繁荣昌盛时期的乐观主义的表现,表达出强烈的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1818-1881是古典进化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古代社会》是他的代表作。该书:构建社会的宏观发展史,这一发展史是“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论。他的贡献在于将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的观点又分别细分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这样加上文明社会,一个经历七个阶段。

摩尔根用三根重要的支柱支撑了社会进化论的宏伟大厦。

第一根:生存技术发展阶段论。他人物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即发明和发现、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及财产制度中,生存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

七个阶段人类生存技术要点:低级蒙昧社会 始于人类的幼稚时期

中期蒙昧社会 始于鱼类食物和用火知识的获得

高级蒙昧社会 始于弓箭的发明

低级野蛮社会 始于制陶术的发明

中级野蛮社会 东半球始于动物的饲养

西半球始于用灌溉法种植玉米等作物,以及使用土坯和石头来从事建筑。

高级野蛮社会 始于冶铁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

文明社会 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

第二根:政治发展阶段论 摩尔根运用氏族理论支柱建立了社会政治制度从原始时代到

文明时代的发展顺序,这个序列就是“以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

一氏族一胞族一部落一部落联盟一国家”。 人类社会组织的发

展过程是“最初以性为基础、随之以血缘为基础而最后以地域

为基础”。

第三根:家族制度发展阶段论 人类婚姻和家庭进化的序列 杂交、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的家庭。前三种属于群婚的范畴,与蒙昧时代相适应。对偶婚与野蛮时代相适应。一夫一妻与文明时代相适应。

摩尔根古典进化论的弊端: 研究方法上是将不同环境、不同历史而造成的社会文化差异性错当做社会文化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生产技术决定论”的失误。忽略了生产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氏族理论的失误。家族制度发展阶段的失误,男女杂交作为他所推测婚姻系列的第一阶段是出于自己的猜想。将亲属称为制度错当做事婚姻和血缘关系的直接反映。因为亲属称谓制的发展变化慢于家庭的变化。一夫一妻并不是文明时代所独有。

综合来看,摩尔根的进化论是一种单线进化论,不考虑环境与地理所造成的文化的区域性与民族性,其立论基础是人类心智能力的一致性。古典进化论是一种“猜想的历史”或“推测的立论”。

弗兰兹·博厄斯学派主张:文化只能依据发生该文化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背景来理解与评价。这个著名的观点也被称为文化相对论。

弗兰兹·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第五章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研究

1922年,本罗尼斯劳·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拉德克里夫—布朗《安达曼岛居民》。两本书出版标志着功能主义人类学诞生。

第一节基本理论观点

功能主义文化理论:将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互相联系的系统,强调整体的研究方法,并力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的功能的一半法则。“文化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类生活需要”。

马林诺夫斯基的基本理论:文化、功能、需要

吴文藻《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功能’乃是一部分的活动对于整个活动所作的贡献。而某种特殊的社会惯例之功能,也就是它对于全部社会生活看做全部社会制度在发生功能时所作的贡献。这样的社会制度管,隐含了一种‘功能上的统一’。就是说,社会制度的一切部分共同运行着,使之达到适足成都的内部的一致或和谐状态,而不致产生不能排解或加以制裁的种种持久的冲突。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地。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

功能:1文化的功能时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反对古典进化理论将文化现象作为是历史的遗留,并作为恢复人类历史原貌的主要根据。2要从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中去研究文化的功能。3功能的眼光就是一个整体的眼光。

需要:基本需要、派生需要、整合需要。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文化是节制生物本能以协和社会关系的机制,文化不但    是用来满足人的生物需要而且还可以用来限制人的生物需要。

文化: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接着又增加了社会组织在内。费孝通概括为五个点。文化是认为的、文化是为了生活,文化是人作为社会成员创造的,文化是自然世界的加工、人文世界有许许多多组成部分以构成一个体系的整体。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库拉    库拉的概念、库拉的交易规则

二、海外库拉

三、库拉的意义

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研究日本

第六章 格尔兹的文化解释理论

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

解释人类学的要旨:人是悬挂再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做这些网,因而认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我追求的阐释,阐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方式。

《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奈杰尔·巴利,是一位根据自身经历撰写书籍的著名人类学家,他因《天真》姊妹篇:《天真的人类学家之小泥屋笔记》(1983 年首版) 和《天真的人类学家之重返多瓦悠兰》(1986 年首版) 而声名鹊起, 尤其在人类学界影响甚大, 被誉为“人类学界的卓别林”,其《天真的人类学家》是人类学领域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成书背景
《天真的人类学家》是巴利的第一本书,其中的小泥屋笔记部分初版在当时引起了法国的轰动。20 世纪后半叶以来, 随着全球性的对19 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模式的深刻挑战, 在人类学学科内部出现了一股学术反思的潮流。被视为人类学的生命线和中心的民族志田野工作和写作, 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评。人类学在经受着重要的考验,《天真》姊妹篇正是这个实验时代的产物, 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实验民族志作品。

主要内容
这部作品的主要以一种日记的形式记载了作者在多瓦悠部落的田野经历,采用幽默诙谐的笔调,主要叙述最真实的田野调查中的各种有趣的或者令作者烦恼的现象,展现出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最真实的观感。

相关评价
《自由时报》副刊副主编方梓说:“不同于一般的田野调查, 本书类似于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写法, 只是马林诺夫斯基摒除学术的观点, 纯粹以个人的情感记录, 而巴利则夹杂人类学志、田野调查、个人情感, 成为‘游历少数族群的领导文学’。看惯了列维- 斯特劳斯的人类学, 本书将提供相异的视野。”

《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评论说:“而今在严肃的人类学著作里头竟有这么一本爆笑至极却富含反思精神的另类田野思维”。

《诚品全球网络》评论说:“这本书除了将人类学家的窘相拿来当作娱人的笑料, 在幽默之余, 可也有它严肃的‘命题’。他让读者看见人类学者是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 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 还有田野作业上的琐事是如何影响后来研究成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 巴利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我的感想
在我的潜意识中一直认为人类学是属于那种既高深又严肃但而后很快就将其束之高阁的学科,就好像文科生去看一长串的理科公式的感觉一样。但接触到《天真的人类学家》这本不那么严肃而又坦诚真实的书后我发现,人类学也并没有那么严肃而不能理解,这本书主要是奈吉尔巴利在喀麦隆的多瓦悠部落进行田野调查时的随行笔记。作者在那里遭遇着难以预料的困难,与当地的居民们“斗智斗勇”,

不仅是环境的艰苦,还有与多瓦悠的相处、交流问题,面对多瓦悠人的肆意嘲弄、面对自己频频被偷东西的境况等等,若是旁人定然是无法忍受、十分埋怨的,但在书中却是随处可见巴利的幽默方式。他总是喜欢在看似干巴巴的描述之后坦诚地揭示无奈的真相。譬如有一次他的朋友在酒吧向他传授如何在两年多的非洲旅行中节约开支时,“我当然极感佩服,直到他酒钱也不付就离去,才明白个中道理”。类似的风趣手法遍布书籍,时常令人捧腹不已,这样的阅读体验就好像在与老朋友闲聊时听老朋友介绍自己的精彩经历一样,轻松有趣。对于多瓦悠人的种种远离现代文明世界的所作所为,譬如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村子的位置却叫不出村子的名称、譬如在参加头颅祭时我询问谁是主办人的时候得到的令人生气又无奈的回复等等,过分吐槽不好,太多炫耀也不对,而陈述式的自嘲却很容易让人开怀大笑又感同身受。

远离安逸的环境开展未知困难的田野调查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毕竟从高堂庙宇来到这蛮荒之地的落差,足以能够浇醒最初热血的决定,因此我也更能佩服巴利能将幽默贯彻在整个过程。巴利其实不止一次的到过多瓦悠,因在第一次的田野调查结束时没能接触到多瓦悠人文化的精髓——“割礼”仪式,在他回到“现实生活”(在多瓦悠部落的生活简直原始得就像虚构一般)后又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那个原始部落,仿佛忘记曾经在这里所遭受的苦难。无论是身患突发性疾病还是贫困潦倒的境遇,都无法打败一颗探索未知领域的心,或许这才是人类学家的“天真”吧。

这本《天真的人类学家》以其求真务实的态度以及生动形象的表达文体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的收获与困境,并不同于其他调查研究成果那样满是伦理知识尽是些枯燥无味的文字堆积,书中十分生动的刻画描写使得我们更加了解田野调查,发人深省,这才是《天真的人类学家》最大的价值。

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人类学是什么 》第一章 人看人
  要求人类学家从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自幼习得的行为当作全人类都自然的、在各处都应有的。(弗兰兹.波亚士)
  弗兰兹.波亚士(franz boas,或译博厄斯,1985-1942),德裔美籍人类学家,美国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奠基人之一。波亚士致力于进化论历史观和种族主义的批评,提倡实地文化研究,崇尚文化相对主义,所著<种族、语言与文化》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思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文化指的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

  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则使我们看到,全人类的基因是基本一致的,种族的差异是表面现象,不可能导致种族之间的智力、性格和文化的不同。

  第二章 他者的目光

  我们的学科让西方人开始理解到,只要在地球表面上还有一个种族或一个人群将被他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待,他就不可能理解他自己的时候,它达到了成熟。只是到那时,人类学才得以肯定自己是一项使文艺复兴更趋完满并为之作出补偿的事业,从而使人道主义扩展为人性的标准。(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

  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claude levi-strauss,1980—)法国结构人类学大师,20世纪人类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从人群之间的交流来透视社会,为此他对亲属制度、神话、宗教展开广泛的探讨,为比较人类学提供了最精彩的范例。他著有《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结构人类学》和《神话学》等名著。

  致力于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十分关心“别人的世界”。别人的世界可能指石器时代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指人类学家研究具体的人群时面对的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它在人类学中常被形容为大写的“他者”(other)。在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时,人类学家还十分强调区分主位(emic)和客位(etic)观察方法的区分。主位和客位法来源于语言学,原本分别指操某种语言的人对于自己语言中细微的语音区分,与外在于这种语言的人可能做的区分之间的差异。在人类学的方法中,主位的观点被延伸来代指被研究者(局内人)对自身文化的看法,客位的观点被延伸来代指一种研究态度:人类学家强调要从被研究者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拒绝用我们自己的范畴将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

  文化的互为主体性指的是一种被人类学家视为天职的追求,这种追求要求人类学家通过亲身研究“非我族类”来反观自身,“推人及己”不是“推己及人”地对人的素质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解。我们老祖宗早就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样一种常识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观念,却来之不易。

  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

  马林诺夫斯基 :

  马林诺夫斯基是波兰人,来到英国人类学界,与进化论和传播论者都有过师承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逃了兵役,跑到特罗布里恩岛去做田野,在那里提炼除了最早的现代人类学的方法论。马林诺夫斯基的主要贡献是对作为人类学基本方法的民族志进行典范例证与系统阐述。马林诺夫斯基反对老一代人类学家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他认为,基于探险家、传教士和商人撰述的日记、报道和游记来做的人类学研究,属于道听途说:作为一种“文化科学”的人类学,必须经过亲身的观察,才能有自己的资料基础,才能避免本民族对他民族的文化的偏见。

  读过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的人,对于他的思路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的研究说明一个重要的观点:对于非西方文化的研究,不能采取进化论宏观历史观念的臆断,而必须沉浸在当地生活得细微情节里,把握它的内容实质,以一个移情式的理解,来求知文化的本质。他指出,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要先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考察,才能写出人类学的论著来。他强调,人类学加要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得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是一种“实际的人类学”,与非实际的、模糊的、理想主义的人类学不同。这种人类学的创造性很大,对20世纪人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马林诺夫斯基以前,很多西方人将非西方文化堪称古代奇风异俗的遗留。马林诺夫斯基人文这种看法站不住脚,他说要是人们亲自去体验非西方生活得话,就会承认所有的人类基本的需要是一致的,所有的人都要吃早饭,要跟人交往。我们到别的民族中去看的时候,不能孤立地看,要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连在一起。同时又在考虑文化作为一种工具,是如何被人们创造出来满足他们自己的种种需要的。这种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文化满足人的需要的看法,被成为“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说自己的人类学是“浪漫的逃避”,他研究的小岛以前是西方探险家的乐园,而马林诺夫斯基则躲在这个很美的地方,做“桃花源式的人类学”。1942年,在他去世那年之前,他意识到自己的东西好像没有用,他当了老师,不得不告诉学生世界发生了什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办了一个研讨会,里面出了一个学生,就是弗斯这位后来被认定为“英国人类学家之父”的人类学家,他通过个人的努力为人类学与政府的合作找到了途径,主张人类学应为改良文化之间的关系、殖民地的管理等作出贡献。

  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生前有很多学术争论和私怨,但他对于人类学价值观的理解,布朗也是暗自赞同的。他们都反对进化论,崇尚一种将非西方文化堪称是活的文化而不是死的历史态度。

求助:我想考2021年北大人类学研究生,有三个问题想问一下

第一,我现在是大三,应该怎么准备?第二,复习都要看什么书,给我一个书目。第三,我想去北大听课,不知道哪里有课表,我喜欢北大,更喜欢人类学,这里我有一百分,都给你们了。
自己来谈谈对今年(2005)人类学考试后的感想吧:

1 看过了北大从01年-04年的试卷(缺04年的理论试卷),北大的人类学考试由三科降为两科,取消了一门综合课考试,因此,余下的两门考试中含有更多的综合性成分,包含更多具有理实性意义的内容。01年北大的考试还有几个极为容易的填空题,现在这种送分题已经取消,也说明了人类学本身越来越受关注,考试也越来越规范。

2 今年的题目总体来说还可以,但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把“人类学方法”考试中的七本民族志拿到了上午的“人类学理论”中考,而且比较大为下降,只考了一道15分的题(而04年考了4本民族志)。在下午进行的方法考试中,着重考了人类学方法应用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问题,而且增加了许多与民族学有关的知识点,这点在历年的考试中也许是第一次。

3 北大的考试有一些知识点几乎不可能复习到,比如“理论”中的“ 简述布朗的单系血统。”就非常偏,往年也出现过这样的试题,不过一般只会有一道。

4 中大和北大的试题从来没有如此接近过,中大今年考的“请论述民族志方法在复杂社会和简单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就同北大的“说明海外民族志和家乡民族志在知识论上各有什么优点?”和“试述民族志方法应用于中国研究时遇到的问题?”有很多的共同点,而且民族学中的“试论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概念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答案就在麻国庆老师《走进他者的世界》最后两页。

5 整体说来,人类学的考试趋向同质性,北大不仅仅注重国外人类学理论的考察,也更加注重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应用问题,与民族学关系更加紧密。而中大也开始关注用人类学的方法来解决国内外普遍存在文化冲突和文明对话等问题,更加重视理论应用的广度。

6 总的感觉,现在考人类学更加强调是对这门学科总体的把握程度以及对现时问题的关注,更着重考察一个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考能力。而以往那种只背一两本书就可以拿到一个令人恐怖的分数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北大的话7本民族志是要读的,除了《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比较难找外,其它的都比较好找,不过如果想走点捷径的话,可以读《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包括了其中的5本外文人类学名著。如《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即使拿到原书想要读懂也很困难,不如读别人的介绍。

此外,找几本很好的传统人类学词典,挑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条,这不仅对名词解释有用,如果看多了,对做大题也有作用,尤其是“人类学方法”的考试。

夏建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必须精读,外加黄淑聘老师的书。总之,要在精读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才有可能应付这种考试。

其实早准备也没有太多必要,半年的时间就很多了,如果你在此期间很努力的话。最后专业看到我审美超级疲劳了。现在如果真的对这门学科有兴趣,就多花些时间看些课外书,尤其是综合性的。毕竟国内已经可看的书不是太多。

至于试卷嘛,北大的我基本上有。中大的很容易在系图弄到的。我手里还有人大的。你应该看看你具体考哪个学校,其实每个学校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其他学校的试卷只能做参考,作用相对有限。

而且就考中大、人大和我自己的感觉来说,这三个学校今年的变化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最为重要的还是全面、有重点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勤于思考,这样,你对付任何人类学的考试都不会有问题的。

我把我们这届两个女生去北大清华面试题也贴出来,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

北大人类学的面试题:
1.请结合一本民族志来谈谈你对人类学产生\起源\发展以及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看法.
2.请评论5本你读过的民族志.
3.请谈谈你对<努尔人>的看法(LS说没读过,后就改答<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4.请评论一本涂尔干的著作.

清华的面试题:
1.请评论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请谈谈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来源及内容.
3.请结合实际谈谈对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看法.
4.请谈谈象征主义中特纳的观点与格尔兹的观点的以及两者的区别.
5.请谈一下波兰尼的经济人类学的观点.
6.谈一下有关哈贝马斯的"公共场域"理论.
7.谈谈"场域论"的基本内容.(补:清华教授张小军提出的理论)
8.谈谈你对城市拆迁中群众运动的看法。
9.谈谈有关都市空间的概念.
10."底层社会碎片化"
注:北大还问了一些问题,比如你为什么会选择人类学?北大和清华都分为笔试和面试,清华的有选做的题目.听两位才女的介绍,实习+心态+一点运气是面试成功的保证.

北大2001年以前指定的参考书目,民族志还是考这7本,但理论用的书应该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理论:
1.<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 周星 王铭铭 (只需读上册).
2.<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 罗伯特-墨菲 (如果你很有空,可以考虑读)
3.<从实求知录> 费孝通 (没读过,这本书只是让你明白考研中费老的地位)
4.<吴文藻社会人类学研究文集> 吴文藻 (几篇与人类学相关的文章可以读一下,作用一般)
5.<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王铭铭 (深化对人类学中国化认识的必读之作)

7本民族志
1.<萨摩亚人的成年> 米德
2.<努尔人> 埃文思-普里查德
3.<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马林诺夫斯基
4.<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 格尔兹
5.<忧郁的热带> 列维-斯特劳斯
6.<江村经济> 费孝通
7.<金翼> 林耀华

北大人类学面试经验:
今年北大的人类学面试于3月29日下午3:00在法学楼5236教室进行,面试的方式全部是口试。

先是进行抽签,按抽签的先后顺序进去面试,我抽到了中间的签,进去以后,人类学方向的三个导师坐成一排,后面是北大社会学系的教务员,拿着一支笔在记录面试情况,一切都显得非常简单。

蔡老师讲述了一下面试的要求,总共给我了15分钟的时间,让我用5分钟来回答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在大学的实习经验”;第二个问题是“谈谈你考人类学的动机”;第三个问题是“谈一本你读过的人类学经典著作”。其实用5分钟的时间来回答这3个问题是不够的,对第一个问题,我比较简单的谈了一下大学期间的两次社会实践。第二个问题只用一句话就带过,第三个问题则谈得深入一些,我选取的著作是《萨摩亚人的成年》,谈了它的背景、特色、意义以及不足。

之后三位老师分别提了三个问题,高老师先问“米德在田野调查中存在什么不足”,蔡老师接着问“你们大学本科期间开设了什么课”,王老师问“你看过什么经典著作”。

感觉整场面试我讲得比较急,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展开,不过有一些方面要特别注意,比如北大人类学特别看重你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因此,你至少要对一本经典著作有相当程度的熟悉,这可以说是北大人类学复试中的关键。切记,切记!

据同学说,05年的试题比较开放性,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更大,这可能跟中大人类学系引入的几个教授的学术风格有关吧.本来还想写写感想,但一直静不下心来,其实一路走来一路读,自能悟出一些东西来.应该说多读书,多思考是一条不变的准则.

.
可以去豆瓣上的人类学考研组看看,有考北大的人。
下面的那个书目已经老了,北大的题目感觉范围越来越广TAT,最好是根据真题,自己总结一下,把主要的流派和主要的代表学者以及代表作都看掉,如果时间不够,有《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可以充一下,下面提到的夏建中的《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确实非常重要,但不能只靠这本。要对人类学的流派及发展状况什么有总体概念,题目很多都很活很大。
听课的话我没有经验,私以为作用不大,而且麻烦,要看的书已经够多了。
千万千万不要为了准备专业课忽视英语和政治!2021北大研究生的成绩你看就知道了。。。专业课大家分数都差不多,方法大掉分主要是因为要求直接结合三本原著答题,木有看过也就算了,木有看过还诚实地写上“未读”就悲催了……TAT英语和政治木有几个高分的,专业过了,在这个上面拿高分会稳很多。
.. bu shi hen qing chu

如何评价马林诺夫斯基对人类学的贡献

虽然在马林诺夫斯基之前,法兰兹·鲍亚士与他的学生已经提出历史特殊论驳斥演化论与种族歧视观点,但直到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自己的论述,才真正有完整的理论解释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也从他开始,19世纪发展到鼎盛的欧美种族中心论论述开始没落,逐渐被前者取代.
在他之前,人类学家往往以传教士或探险家的著作或纪录作为研究材料,但是这些纪录的内容却充满了文化偏见或不够周延的描述,因而造成研究时的困难.19世纪末期开始,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人开始进行最早的田野调查,并试著书写自己的民族志,然而他们的调查期间仅有几个月或几个星期,且多数人甚至不懂当地语言,仅能透过第三人或简单的问句得知被访问者的意见,加上他们仍然摆脱不了对当地白人的依赖,因此研究成果充满了歧视与矛盾.
为了完成客观的民族志,他们必须绘制土著的族谱,纪录当地的传说,并参观他们的仪式.每位研究者没有翻译,只能靠著一至数位的报导人协助自己的研究工作. 除此之外,马林诺夫斯基在超卜连群岛作的田野调查也被视为典范:他的研究影响了马瑟·牟斯的著作《礼物》,使交换理论成为日後社会学与人类学关注的焦点,并率先以实际例子反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伊底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而这些震撼性的纪录也让当时的欧洲人重新思考文化的主客观点,学习以当地人的观点理解个别文化的价值,并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特性.
虽然在马林诺夫斯基之前,法兰兹·鲍亚士与他的学生已经提出历史特殊论驳斥演化论与种族歧视观点,但直到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自己的论述,才真正有完整的理论解释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也从他开始,19世纪发展到鼎盛的欧美种族中心论论述开始没落,逐渐被前者取代。
  在他之前,人类学家往往以传教士或探险家的著作或纪录作为研究材料,但是这些纪录的内容却充满了文化偏见或不够周延的描述,因而造成研究时的困难。19世纪末期开始,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人开始进行最早的田野调查,并试著书写自己的民族志,然而他们的调查期间仅有几个月或几个星期,且多数人甚至不懂当地语言,仅能透过第三人或简单的问句得知被访问者的意见,加上他们仍然摆脱不了对当地白人的依赖,因此研究成果充满了歧视与矛盾。
  为了完成客观的民族志,他们必须绘制土著的族谱,纪录当地的传说,并参观他们的仪式。每位研究者没有翻译,只能靠著一至数位的报导人协助自己的研究工作。 除此之外,马林诺夫斯基在超卜连群岛作的田野调查也被视为典范:他的研究影响了马瑟·牟斯的著作《礼物》,使交换理论成为日後社会学与人类学关注的焦点,并率先以实际例子反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伊底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而这些震撼性的纪录也让当时的欧洲人重新思考文化的主客观点,学习以当地人的观点理解个别文化的价值,并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特性。
精简的说:创造参与观察法及其所引起的所谓科学的民族志;文化整体论的研究方法;用共时的功能分析代替传统的用历史的进化主义分析。
传统人类学的创始人。也就是人类学的祖师爷。
文章标题: 对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著作《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有什么感想或者看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79538.html
文章标签:有什么  人类学家  一本  斯基  感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