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说一下读完《资治通鉴》后的感受?
一是人变深沉了,不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二是胸怀变宽容了,做人做事懂得换位思考,很难生气;三是做人做事稳重点了,通常会先权衡利弊和考虑后果再做;四是总结了一般的规律,知道了自己应该做怎样的人、该效力于怎么的人和该和怎么样的人合作。
总之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领导工作实践,细细阅读、琢磨和体会这座伟大宝库中的智慧。近期武大历史学院开办了精讲《资治通鉴》的课程,这个班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
一是人变深沉了,不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二是胸怀变宽容了,做人做事懂得换位思考,很难生气;三是做人做事稳重点了,通常会先权衡利弊和考虑后果再做;四是总结了一般的规律,知道了自己应该做怎样的人、该效力于怎么的人和该和怎么样的人合作。
总之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领导工作实践,细细阅读、琢磨和体会这座伟大宝库中的智慧。近期武大历史学院开办了精讲《资治通鉴》的课程,这个班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
通阅读《资治通鉴》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一两句即可
五年前,购得盗版《通鉴》.字小书厚,裁而读之.求学期间,读此书如游云梦,几欲放弃.三年前,学业毕,恰逢五十年不遇之危机,余浮沉漂泊于京.近年来,燥气渐挫,沉心而读,觉其词旨微远,较其类有云泥之别.于今日读毕,津津之余感慨万千,有“白驹过隙”之伤,有“不见古人”之憾,特署此为念.
女人读资治通鉴能学到什么
有人会讲了,你说过《资治通鉴》是皇帝的政治教科书,我又不当领导,又不去治国理政,我看通鉴有什么用呢?我说也有大用。通鉴看似写得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怎样一步步兴起来的,又是怎样一步步衰落的。但是国家的历史要从个人反映。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上的治乱兴衰都有人的轨迹和规律。我们看通鉴中的这些历史人物,真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再牛逼的人物,可能都活不过通鉴的三页,刚看他如何起家,如何得志,如何猖狂,一转眼就是衰败落寞孤寂杀头,甚至祸及满门。这里面包含的为人处世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但是我们看别人的教训是一回事,自己真正经历时往往又是另一回事。这就是杜牧讲的“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黑格尔也说过类似的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就我个人而言,《资治通鉴》买了有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读。直到今年有一天无事,也没有什么书可读,便开始随便翻《资治通鉴》。我也没有从第一页开始读,而是从《秦纪1》开始读的,就当历史书读,也是饶有趣味。但是,直到有一天当我读到汉朝的一个故事时,更准确地说,我读到两个字的时候,我突然一激灵,有醍醐灌顶之感,从此对通鉴便是爱不释手。这两个字叫“恭谨”。恭敬的恭,谨慎的谨。
故事很简单。汉武帝时期有一个丞相叫石庆,担任太仆时候,有一次为武帝驾车外出,武帝问有几匹马拉车,石庆举起马鞭一一点数马匹后,举起手来回答:“有六匹马。”常理看,六匹马还需要数吗?但石庆就是恭谨到这种程度,而就是这样的恭谨,石庆在石奋的儿子中还是最为随便的,可见石奋教子之严。《资治通鉴》讲“万石君(指石奋)无文学,而恭谨无与比。”我为什么对这个故事这么敏感呢?这与我工作性质有关,在综合办公室工作,俗语叫领导身边的人。但我自己反思在恭谨二字上做的差得太远了。有时候给领导材料还有错别字,有时候领导交代的事办得也不够细致,有的时候还往往随随便便讲一些话,恭和谨做的都不够。在石庆的身上,我就觉察到了自己的差距,态度上要做到恭,这个恭不仅仅是对领导的恭,对领导的恭是容易做到的,但能不能做到对群众也恭,对身边人也恭,能不能做到时时刻刻的恭,这就需要不断地规范自己。

有时候会想,我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恭,如果不是,那不就是装的吗?关于这个问题《资治通鉴》中也有答案。魏国国君安釐王问孔斌,谁是天下的高士,孔斌说是鲁仲连。安釐王摇摇头说不对,鲁仲连是强求自己这样做的,不是他本性流露。孔斌就说了这样一番话“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翻译过来,人都要强求自己做一些事情。假如这样不停地做下去,便会成为君子,始终不变地这样做,习惯与本性渐渐融合,成为自然的了。我们想想人其实就是这样,性本善也好,性本恶也好,都不重要,关键时后天你自己如何规范自己,有些事情就是要强求自己,习惯了就成自然了。
现在,回过头来讲,为什么我愿意读《资治通鉴》,因为他与我们的处世之道,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他与人性,与人的命运,与人对问题的思考和做法相联系。清代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王鸣盛讲过一段著名的话,评价《资治通鉴》是“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对这部书评价非常高。
读史可以修身养性,自古巾帼也出人才,读资治通鉴不分男女!
文章标题: 普通人读《资治通鉴》能收获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29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