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10-24 10:38:56 | 作者:神临天下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这应该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动情的一本小说。在读整本书的前三分之二的时候,其实我是没有什么感想的,一个叫渡边的人诉说着自己与木月、直子、绿子、永泽等人的故事罢了。故事本身还是有意思的,不过我当时并未意识到的作者对于孤独的社会生活的描写,让我觉得故事本身是稍显平淡和乏味的。在看完整部小说之后,当看到最后的部分,直子、初美突然间死去的时候,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虽然说早就知道这是一本充满了死亡的小说,对于两者的死亡书中也做满了伏笔,但是当真的看到村上用及其简短的语言宣告两者的死亡之后,我还是觉得太过于悲凉。书中对于死去的人的描写是冷漠的,寥寥几笔,像是作者故意不想多说。就像是直子死后过于简陋的葬礼一样,处处体现着都市社会的冷漠。
看过之后,总觉得以我自己的阅历,根本无法参阅透这本小说。因为读罢,心中纠缠的情感始终无法解开,总觉得在这故事的背后,有着更加深层的东西。于是我去知乎看网友们写的读后感,去知网看从文学角度对于《挪》的讲解。说实在的,由于之前未曾深入地接触过文学赏析的方法,这些文章阅读起来,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不过反复的读了几遍,再合卷熟思,一些观点便能够和我自己的看法相互对应,整部小说也变得更加厚重了起来。
-----------------------------------------------------------------------------------------------
"挪威的森林"本来是甲壳虫乐队创作的用来表达对生活和爱情的孤独、困惑和苦闷的歌,这与村上创作的《挪》主题上是十分相近的。而村上将其设定为整本书的书名和直子最爱的歌,其实也就注定了直子的命运。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是一片森林,只不过有的葱绿而稀疏,树木笔直生长,阳光能够照亮森林的角落。而这世界上,却偏偏有一些人心中的森林是茂盛的,浓密的高高的树木笔直的插入天空,一颗挨着一颗。从高处俯瞰,这森林或许也是翠绿且富有生机的。但是,当你真正走进去时,却发现在这森林的土地上,是见不到阳光的。即便抬头,天空也被茂密的树枝填满。在这座挪威的森林里,你是见不到阳光,找不到方向的。当你的思想踏入这片丛林,便似乎注定了要在这里不断的徘徊,绕路,迷失方向。书中所描写的人物,渡边,直子,初美,绿子,木月的心中的丛林是茂盛的,浓密的,这森林厚重到他们自身都无法走出。
其实在早几年,我就知道了这一部小说,当时想看,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拖到了现在。其实我觉得现在才看,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件好事。经过了一些事情之后,我对于整个世界有了我自己的一些判断。书中所描述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的的日本都市生活,其实和现阶段的中国,是有着极大的相似程度的。在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不断扩张的物欲和日渐薄弱的灵魂逐渐的起了冲突。尤其是现在,综合各种因素,经济发展在不断的放缓,当代中国年轻人对于未来,更多了几分忧虑。
-----------------------------------------------------------------------------------------------
不过在这一方面,可能是中日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对死亡的理解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面对未来,当代中国年轻人虽然在心态上可能是稍有些消极的,但是在行动上,依然是积极的成分更多一些。更像书中的绿子一样,虽然有着沉重的心理上的压力,但是在面对生活时,依旧选择用奋斗与不停的忙碌来消解自己对未来的惆怅。
在全书中,对于孤独的描写是很多的,很深刻的。除了上述所说的年轻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中个体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脱轨,冲突而产生的孤独之外,还有着现在都市生活充斥着的孤独的旋律。李徳纯认为《挪》符合都市文学的特质:"多以存在主义的宏阔视角和神秘的梦幻,揭示城市居民在丰富驳杂而又变动不安的现实生活中,难以理喻的心态和病态的道德面貌。"这样一理解来,我在书中前三分之二感到的一种冷漠与寂寥也变得合理了起来。在《挪》中,你很少看到一辈与上一辈之间有什么深入的交流,更不用说从来都没有出场过的渡边的父母。村上仿佛是可以削减了"家"的成分,让这一代的年轻人在时代之中显得更加孤立,在思想上也没有任何的依靠,只能凭借自己在不断的彷徨之中摸索。还有渡边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但是能过进行真正的灵魂上的对话的,全身心的倾诉的人,却一个也没有。在面对不同的人时,总会用不同的壁垒垒住一部分心灵,导致其实与每个朋友,都有着一定的隔阂。看似存在而实际上又支离破碎的友情和爱情又让整部作品显得更加的孤独。
而渡边在面对这种孤独时,他一个人喝酒,听音乐,看小说,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看似渡边在享受孤独,在把握孤独。但是他内心却又充满着痛苦。孤独到不知道什么是孤独,往往才是最可怕的孤独。孤独对于弱者往往是可怕的,孤独本身,便可以消解对孤独的感受。孤独又是足以销蚀生命的毒药,它让善良的人在寂然中慢慢死去,让邪恶的人在疯狂中加速灭亡。在木月死后,面对直子,渡边本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多去看望直子。但是他却没有,在面对直子时,渡边只看到了直子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但却没有看到在他不在时,直子内心的孤独与寂寥。渡边的孤独,消解了他感受孤独的能力,让他无法真正走进直子的内心。同时,他的孤独让他和绿子在一起,这更是对直子的又一重打击。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直子的死亡。
-----------------------------------------------------------------------------------------------
而在对于性的方面,书中的描绘也是深入的,对于我来说,有理论上的新颖之处。在初读时,对于书中的一些关于性的描述时充满好奇的,但也是感觉奇怪的。《挪》中所描绘的,并不是性与爱的结合,而是分离开的。从古至今,我们的作家都在致力于去描绘一中纯粹的爱情。在古典主义中,是通过压抑"性"来获得爱性的升华,而现代主义则是将"性"单独处理,从而保证爱情不为本能所支配。而渡边座位现代青年,是认同把作为生命的基本需求的"性"与后天培养形成的能力"爱"相区分开的。这也就能够解释他为什么既能和永泽在外面与陌生女子花天酒地,又能与直子和绿子不以性爱为目的进行感情交往。因为只有当"性"在日常生活中只是性的需要时候,才可以保证性本能不会为了释放自己而将爱情作为工具而玷污爱情。
而书中的直子,虽然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都以体现出性与爱分离的特征,但是直子却并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处理。直子在面对木月时,虽然灵魂上百分百的喜欢着木月,但是却一点也湿不起来,反而是在那天生日的晚上,与渡边在一起时湿了。而后来在病院时,虽然与渡边有相对模糊但是已经很清晰的关系之后,却仍在心里想着木月。直子对于木月身体上的背叛与对与渡边精神上的背叛让直子陷入了无比的纠结之中。直子太过于追求完美主义,也就是所谓的"完美主义人格障碍患者"。这对于完美的追求,让她无法直视自己内心的缺陷,无法正视自己的"不健全"。当她不愿意走出病院和渡边在一起生活,而是选择继续疗养想等待自己完美时再去找渡边的时候,其实就可以推断出直子命不久矣。
黑格尔曾经说过:"个人悲剧后面不涉及人类的悲剧将是毫无意义的。"木月与直子的死,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是因为渡边无法感知她的孤独,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不能及时的出现在直子身边。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直子这样的"不健全"无法立足。是个人,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合力,将直子送上了绝路。而直子的葬礼又是那样的凄凉,更让她的死亡充满了悲剧的气氛。然而,这出悲剧找不到起因,无法回避,就像一场风暴,磨砺着世俗的一切光芒。"有一种凄惨但却绝美的艺术,那就是把美的东西摧毁给你看。当你看到那些美好的生命在你眼前悄然逝去,美好的灵魂破碎的时候,在心中能够感受到的,除了揪心疼痛之外,还有一种令人至幻的美丽。
-----------------------------------------------------------------------------------------------
而关于绿子,人如其名,是挪威森林中的一抹绿色。在整部书中,绿子的青春与活力显得格格不入。仿佛在开了灰度滤镜的影片中,突然冲出了一个彩色的人物。然而,当我了解了她背后的故事,感受到的更多的则是一种震撼。绿子的乐观,就像是《活着》中的富贵一样。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亲人的死亡之后,依旧坚挺在这个世界上。与富贵历尽一生看遍亲人逝去,朋友逝去,敌人逝去,世间的一次又一次变化让他变得更加的沧桑。不过,到最后,富贵还是秉持着"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死观,与被自己从刀下救出的老黄牛一同,安静的生活着。富贵没有被命运击溃,而是选择去完成生命的涅槃。收拾好自己的眼泪,鼓起勇气活着,用"活着"来对抗死亡。但正如"活着"两个字在中文的语言中充斥着的生命的力量,《活着》随一直在讲述着各种各样的死亡,但本质上,讲的是关于活着的故事。
但是绿子的生死观与富贵并不相同。更准确的说是,中华民族的生死观与日本民族的生死观是不同的。学者李景芳在《日本人与中国人永远的鸿沟》一书中写到:"在日本,人们不会憎恨罪恶,甚至是有罪的热,人一旦死了就都成了佛。生前的罪能够因死而得到平反……这种观念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是与中国人的观念相背离的。"日本人喜欢樱花,也经常将生命比做樱花:活着的时候,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积极进取,努力拼搏。而自己的生命也要像樱花一样,虽然花期短暂,但轰轰烈烈,即便转瞬即逝,也要像樱花一样瞬间凋零。所以,日本人将自杀视为壮美。在《挪》中,几位自杀的少年,都是在如花一般的年纪里,突然间选择了死亡。而在外人看来,他们自杀的原因又是捉摸不透的。他们就像是樱花一般绽放,灿烂,最后又如樱花一般凋落。
在天台上,绿子看着远处的浓烟,一点也不慌张,她是不害怕死亡的,甚至是期待着死亡的。在《挪》中,死亡并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死亡并非是生命结束的终点,而是作为一种生命的本身组成部分。所谓死亡,不过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阶段罢了。所以,绿子可以一个一个送走自己的亲人,同时也能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命运。虽然绿子也是同样的孤独,但与直子不同的是,绿子是乐天的。她选择了用一切活力和努力去充实着自己,让自己忙碌起来,让自己无暇顾及自己惨淡的命运。将所有的不好的过往都当成是糖果观众已经吃掉的自己不喜欢的味道,期待着未来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绿子无疑是孤独的,但绿子选择了与生活对抗。孤独的个体需要在社会的炼狱中去锻造,孤独的心灵需要置于命运的棋盘上去博弈。
-----------------------------------------------------------------------------------------------
-----------------------------------------------------------------------------------------------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149
[2]魏海燕.出版30年,再品《挪威的森林》[J].出版广角,2021(10):87-89.
[3]黄华莉,靳明全.《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比较[J].当代文坛,2021(06):75-78.
[4]柳晓辉,沈清连.自我身份的迷失与追寻——《挪威的森林》中的身份认同建构[J].天府新论,2021(04):134-138.
[5]吴炫.第三种生存选择——《挪威的森林》的哲学解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1(06):36-42.
[6]雷晓敏.孤独的旋律——解读《挪威的森林》[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71-76.
[7]张士立.《挪威的森林》悲剧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8):210-211.
[8]王雪松.从《挪威的森林》看生死[J].林区教学,2009(01):34-35.
[9]刘盈杉.从《挪威的森林》中绿子看现代女性自我意识[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3(17):34-35+45.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