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写余华《第七天》读后感怎么保持政治立场的正确

时间: 2023-10-25 01:00: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写余华《第七天》读后感怎么保持政治立场的正确

《第七天》读后感700字_600字读后感

【以鬼观人间 阴冷却温暖】

小说《第七天》开篇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在死之后,去被火化之前会遇到什么?让读者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本书以“我”死后在被火化之前所看所听所感为视角,叙述了一个又一个的悲惨故事。

第一天作者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收到一个到殡仪馆去火化的通知。那里是留给有墓地的人。但是有的人死后没有墓地,就会齐聚在一个地方“死无葬身之地”。作者给这片净土起了个冰冷的名字,但是这个地方却是人们向往的暖巢。这里人人死而平等,无贵无贱,无悲无痛,无愁无恨。这片净土宛如乌托邦安详平和。在他们的眼中,得墓地者,得安息;死无葬身之地者,得永生。

余华以魔幻现实主义叙述全书,体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梅也就是“鼠妹”和她的男朋友伍超的悲惨故事。伍超起初因为想讨鼠妹开心,却因为不够钱而买了高仿的iPhone4s给鼠妹,一经对比却被发现是高仿机。被骗的她一气之下,却寻找不到男友伍超。只好用在QQ空间发布自己要自杀的详细内容来引出男友。起初看到这一段时,以为网友的评论是劝阻她别想不开。殊不知,一翻过来看到内容却让我心中如坠入冰窟。网友纷纷推荐她自杀的方法和地点,大家都觉得这样才是帮助刘梅的最好办法。这里余华一笔带过冷漠自私的社会,引人深思。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生活。故事后来遇到了肖庆,得知了伍超在她死后为她奔波买墓地,伍超自己也怀着深深的悔意,却没钱买墓地给鼠妹,甘愿找不安全且不合法的黑心商人卖肾换钱买墓地。读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在他们眼中,不论什么金银珠宝,亦或是美味佳肴,却远不及他们彼此的长相厮守。

曾经有鲁迅《狂人日记》以精神病人的视角,有茨威格的《家庭女教师》以儿童为视角,有蒲松龄的《促织》以上帝为视角,而余华是以鬼魂为视角描绘的荒诞故事来直击现实的残酷。城市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负能量——欲望,金钱,权利逐渐绑架着一个又一个单纯善良的人。浑浊的环境让人学会世俗,学会不择手段。这种种变化放到当今,我们也许也在潜移默化的向这个方向改变着。“死无葬身之地”这片净土中,不会有被虚伪的油布包裹的新闻媒体,不会有勾心斗角的争权夺利,不会有非法器官买卖而犯下的悲剧……。权力,金钱主宰着生前,温情,平等在来世永生。公共事件的受害者从生前带了多少的真相。让人有种生人听死人讲生前的感觉,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无助。

“死无葬身之地”就像一个理想的世界,人人平等,那不仅是余华所向往的,是所有人心中向往的。这本书号称比《活着》更绝望,但是我在这种感受到的绝望中,在这个“死无葬身之地”中,让我看到了无尽绝望里看到了一丝希望之光。

《第七天》1500字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第七天》1500字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上书,淡淡的月光穿过了云翳,躲着人群,洒在了纯黑的封皮上,“第七天”三个字闪着微微荧光,像是那浩渺群星。我抬头望向远处江边的点点灯火,仍沉浸于那曲折离奇的故事中。

  这是个玄乎又现实的故事,却几度令人哽咽失声。主角杨飞离世后,放弃了到殡仪馆火化,魂魄在空虚混沌的城市中游走,意外地遇见了自己前妻李青,短暂相聚片刻后再度分别,杨飞继续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又见到了自己的出生情境,走进了那生前记忆。他重观了一遍自己的一生,杨金彪、李月珍、亲生父母、郝强生、还有鼠妹伍超等等诸人,冷漠或温暖,熟悉或漠生者,都像粒粒石子般在生命的潭水中激起了点点涟漪,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最后的最后,杨飞在鼠妹的带领来到另一个世界——死无葬身之地,这里人人平等,美好清澈。“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杨飞就此有了归宿。故事合上了帷幕。

  一个复杂又简单,温暖又冷漠的故事往往令人回味悠久。全书中最令我嗟叹的便是杨金彪与杨飞之间那份父子之情。杨飞是杨金彪捡来的孩子,但就是为了这样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杨金彪为其放弃了一切,活着的时候,他为了照顾杨飞,放弃了两情相悦的姑娘,而选择继续陪着“儿子”长大。他爱杨飞,但却在杨飞生母找到他恳求把儿子归还她时,他选择了同意。因为他知道,自己能给杨飞的仅仅只有温饱,而杨飞的生父母却是北方的两位官员,能给予自己的儿子更好的物质条件。而在杨金彪逝世之后,他的魂魄选择了在殡仪馆工作,只为了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一面,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我想,这便是爱吧。是无言又深沉的'爱。杨金彪与杨飞互相依偎取暖,给予彼此真心,也许日子很苦,精打细算间忙忙碌碌度过岁岁又年年,两个幸运又不幸的父子平平淡淡地过着自己的生活,纵有生老病死,纵有事态炎凉,然,得一份真心,抵世间疾苦。“这温吞世俗人间烟火,只有你是我的江河湖泊。”杨金彪,这个没有钱没有文化没有固定住所的“三无”男人,却拥有着那高高在上自以为是上层官员没有的东西——真心。说来可笑,真心这东西,在余华的书中鲜少才能见到。从殡仪馆火化的三六九等到二十七个生命被医生称为“医疗垃圾”,从李月珍的超度都分国产与进口到她的遗体失踪而医院拿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我清晰的看见了余华笔下那些医生等人胸膛中跳动的不是心,而是被腐朽填满的空壳,流淌的并非鲜血而是粘稠的灰黄液体。而杨金彪这个朴实忠厚的父亲,却真正拥有着心。

  活着的人不一定活着,死了的人也不一定死了。

  那些活着的人或许行同傀儡,那些死了的或许仍旧鲜活。我想,这种境况在过去,亦在现在。也许世态污秽,也许人情寒凉,但不管怎样,都要努力成为一个像星星一样的人,干净透澈。

  要站在有光的地方啊,有云淡风轻,有微微晨光,雨水沾过树叶透着湿润的光泽,长街灯火点点车辆川流不息,挨家挨户的人渐渐进入梦乡。心间爱的力量奔腾不息,流淌着,向着光闪耀。

  我们都活着,活在清风明月的当下。晴天、阴天、太阳、月亮、黑色、白色,期待初春第一朵早樱,期待仲夏第一缕晚风,期待深秋第一声雁鸣,期待冬日第一抹洁白。

  《第七天》中死无葬身之地是人死后的归宿,是平等的乌托邦,是温暖的依靠处,但,却别忘了忽视一点,那是些死了的人。纵然那儿有鸟语花香,有汩汩清泉,有暖阳明月,可他们却再无法回到活着的时候,无法和所爱的亲人拥抱,无法享受阳光的沐浴。

  来人间一趟,不努力把每天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怎么行。

  “得以份真心,抵世间疾苦。我们都活着,活在明媚似阳光的当下。”

余华 第七天读后感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留给读者巨大的疑惑。一个即将走向殡仪馆被火化的人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故事呢?而后作者将主角死后七日经历的事情加以描述,将荒诞的生活本身描述的淋漓尽致。

余华在很多年前就说过这么一句话:一本小说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者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他们不受作者掌控,作者能做的只是写。

真正的作者才能做到让书中的人物鲜活起来,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纵观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徐福贵、许三观、宋凡,他们不像其他小说的主人公让人读完就被忘却在脑后。他们会藏在你的心里,在某个时刻忽然出现纠葛着你,让你不由得心生感慨。

读《第七天》是因为偶然,一口气看完却实属必然。

余华写的每本书,翻开了就停不下来。

很多人说余华写的这本书令人失望极了。仔细想来,大家之所以这么认为,原因大致是这本书的背景是当代社会,而且小说里的情节真实的存在着,类似于社会新闻热点。群众早已经对此见怪不怪了。

比如鼠妹,男友送了一个很假的山寨iPhone, 女孩一气之下要跳楼;

比如地下卖肾交易,某男子为了买手机卖肾,结果导致感染身亡;

至于男扮女装卖淫、强拆、贪腐、滥用职权等等,也都是如今媒体爆料的热点。

不能说是余华没有像往日那样写出荒诞的故事,只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切身的感受到了荒诞,以至于麻木罢了。

而余华之前所著的《活着》那本书能够火起来并被大家认可,除了故事情节吸引人之外,更大的原因应该是我们从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事情。人们对未曾体会过的生活,总是怀着深深的敬意和好奇。

回到正题,继续谈《第七天》。

《第七天》里读到写父亲的那章时,我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我最初的啼哭是在满天星辰之下,而不是在暴风骤雨之间,一个年轻的扳道工听到我的脆弱哭声,沿着铁轨走过来,另一列从远处疾驰而来的火车让铁轨抖动起来,他把我抱到胸口之后,那列火车在我们面前响声隆隆疾驰而去。”

“我在他胸口的布兜里成长,第一个布兜是李月珍缝制的,是蓝色的;后来的布兜是他自己缝制,也是蓝色的。他每天出门上班时,先是将奶粉冲泡后倒入奶瓶,将奶瓶塞进胸口的衣服,贴着跳动的心脏,让自己的体温为奶瓶保温。”

“从我降生在铁轨上以后,父亲的生活道路一下子狭窄了。他没有女朋友,婚姻遥不可及。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闯进他的生活,而且完全挤满他的生活,他本来应有的幸福一点也挤不进来了。当他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我却不知不觉把他抛弃在站台上。“

“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认为自己一生里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收养了一个名叫杨飞的儿子。”

一个原本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的扳道工,因为收养了被遗弃在火车道的小孩,命运从此被改写。虽然一度在收养的孩子和婚姻这个抉择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还是选择了孩子。从中我能看到一个人的赤子之心,还有虽无血缘却感人至深的父爱。

余华对父亲的描写是细致而温柔的,没有什么能比一个男人独自抚养一个铁路拾回的弃婴更具理想主义情节,没有什么能比一个儿子抛弃了一切在冥界游荡只为找到父亲更动情。

读到鼠妹那章时,我看到了一个从未因生活窘迫就放弃爱情的女孩。

她的结局很是可笑:

因为男朋友送了假iphone跳楼自杀,可笑吧。

但其实不是,死后的她说出了真相:其实她不想死,她只是觉得被男朋友骗了难过,想让男朋友现身给个说法。

警察救她的时候,她伸出了手。可是没抓住才坠了楼。

“她那么漂亮,很多人追求她,他们挣钱都比我多,可是她铁了心跟着我过穷日子,她有时候也会抱怨,抱怨自己跟错男人了,可她只是说说,说过以后她就忘记自己跟错男人了。”

读最后一章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千千万万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的人,他们接受了净身,变得轻松和愉快,也终于找到了容身之处。世间于他们而言,再无苦难和不如愿。

这本书让人惊喜的是,看到了余华的抒情。只是那么多的抒情片段穿插在残酷的死亡中,他一定也绝望极了。现实里,人们疲于奔命只为养家糊口,还谈什么抒情呢?所以余华在另一个世界,盛放了所有的希望和美好。

迅翁在《野草》中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所以在世界尽头,余华为我们造了一个美好的地方,它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
文章标题: 写余华《第七天》读后感怎么保持政治立场的正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82403.html
文章标签:读后感  第七天  立场  正确  政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