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7-02 20:27:41 | 作者:胡二刀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道德拉斯.C.诺斯,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经济史、经济发展。主要著作包括:《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美国往昔的增长与福利》(198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
本书介绍了从9世纪到17世纪西方世界的经济体系特征(表1)。在此期间,市场规模渐次扩大,历经庄园贸易、集市贸易、国家贸易和国际贸易;同时,国家形态也从封建主义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
时间 | 土地特征 | 人口特征 | 经济特征 |
---|---|---|---|
9世纪初 | 土地充足 | 人口较少 | 庄园经济(1)庄园主-佃农1)庄园主:提供公共产品:保护、公正2)佃农:提供劳役3)劳动契约关系:分成制协定,因劳动力稀缺,竞争劳动力(2)庄园主-其他领主/国王:主要承租人-中间承租人-次要承租人(3)地产持有类型:只服军役租佃、只交租租佃、军警租佃、神职人员租佃(4)特点:庄园间联系较少,以自给自足为主 |
10-12世纪 | 土地有限 | 人口增长 | (1)边疆运动推动贸易市场形成与市场扩张(2)探索效率机制,生产率提升,经济呈粗放型、集约型增长(3)贸易扩张、市场专业化程度提升 |
13世纪 | 土地稀缺 | 人口持续攀升 | (1)辅助性制度发展以降低贸易交易成本,推动贸易扩张:代理委托协议、信用机制(银行业、保险业、汇票服务)(2)市场扩张,定期集市取代庄园经济(3)市场进一步扩张,13世纪末,永久市场取代定期集市(4)商业、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农业生产率下降(5)法律不承认土地所有权,只承认其由多主体共有的裁判权。(6)因缺乏所有权,面临马尔萨斯陷阱威胁 |
14、15世纪 | 土地充足 | (1)人口锐减(2)15世纪后期,人口开始增长 | (1)因饥荒、瘟疫、战争,人口锐减(2)劳动力价格上升,政府支出增加(3)土地价格下降,部分土地被抛荒,政府税收减少(4)支出增加,收入减少,引发政府财政危机(5)为减缓财政危机,政府向内外扩张,对内擢取地方领主给农民提供公正和保护的职能;对外发动战争,持续扩大政府规模(6)所有权实施的规模效应,推动更大政治单位的形成,民族国家取代封建国家 |
16世纪 | 土地稀缺 | 人口增长 | (1)1500年是中世纪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水岭(2)在欧洲与其他居住区间建立经常性贸易(3)人口增加,白银涌入,商业发展,货币量增加,价格普遍上升(4)人口增加,劳动投入边际报酬递减,地租价格上升,工资价格相对下降 |
17世纪 | 土地稀缺 | 人口下降 | (1)战争、饥荒、瘟疫充斥,人口减少(2)人口只为经济增长的其中一个要素(3)新兴民族国家走上不同发展道路 |
法国和西班牙(失败) | (1)法国:1)王权对税收实行绝对控制,官僚队伍对王室唯命是从2)财政政策使市场被孤立隔离,形成有限市场3)绝对控制的制度环境阻挠新技术创新4)行会成为政府代理机构,分工是政府主导下的分工5)劳动、资本流动性受阻,创新被抑制6)究其原因,缺少有效所有权(2)西班牙1)地方领主获得垄断权,阻挠土地所有权发展2)所有权得不到保障,经济停滞 | ||
荷兰(成功) | (1)投入资源,研究农业效率增进机制(2)垄断被遏制(3)国际贸易发展(4)资本市场发展 | ||
英国(成功) | (1)人口增加,劳动力价值下降,自然资源价值上升,殖民所获利润增加(2)垄断法颁布,保护所有权(3)专利法创制,鼓励发明创新 |
从9世纪初到12世纪,西方世界以庄园经济为主。庄园经济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土地、劳动、保护。起初(9世纪初),土地充足,劳动力有限,领主之间展开劳动力竞争,劳动力受剥削程度较小。双方订立劳动契约关系,就契约义务而言,农民为领主提供劳役,领主给予农民保护和公正;就契约给付形式而言,以分成制劳动契约为主,农民以劳动进行租金给付,投入和产出风险由领主和农奴共同分摊。除此契约给付形式外,还有用固定实物给付工资或支付租金的形式,前者风险由领主承担,后者风险由农民承担,为最小化领主风险,保障劳动力供给,这两种形式一般不被采纳。
随后,人口增长,农民向低密度地区流动,庄园经济逐渐繁荣,因人口密度差异形塑地区间人力资本差异,加上地域资源差异,庄园间市场贸易形成,打破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特征。随着市场扩张,劳动契约关系遭受变革压力。就契约对象而言,比起非自愿农奴,自愿劳动者进行生产更具效率;就契约给付而言,货币给付取代劳动捐,庄园主无需依赖个人劳役,农民也对土地生产和使用拥有更大自主权,通过货币给付进行庄园间贸易,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且,因人口增长,土地有限,劳动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社会开始探索效率机制,诸如,土地集约化使用机制,二圃制形成,三圃制取代二圃制;自然力代替蓄力,水力、风力的利用。总的来说,庄园经济催生市场贸易,强化市场专业化性质,推动经济呈粗放型、集约型增长。
庄园经济因缺乏制度保障,效率演进停滞,粗放型、集约型经济增长无法维系,13世纪,集市出现,取代以固定交易、少量交易为特征的庄园经济。13世纪末,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张,永久性市场取代定期集市市场。集市经济发展依托辅助性制度发展,诸如,保障远程贸易的委托代理协议、保障资金供给的信用机制(银行业、保险业、汇票服务)等,前述辅助性制度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推动市场进一步扩张。但此时,西方世界仍为封建主义国家,土地为国王、封建领主、地主共同所有,法律不承认土地所有权,随着人口数量持续攀升,西方世界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集市经济,即使致力于创新、投资,也难以实现如意的经济增长,原因在于,前述要件,本身即为经济增长,而非诱发经济增长的要素,引发创新、投资的要素,才为深层次经济增长要素。作者认为,所有权即为该深层要素,13世纪欧洲之所以没有摆脱马尔萨斯陷阱,问题症结在于其虽有辅助性制度和法律规范,但尚未创制所有权。
若经济是有效率的,则社会收益或损失等于私人收益或损失的加总。但现实条件,因存在第三方,从交易中擢取利益,以致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经济交易中,若私人成本大于私人收益,即使能促生社会收益,该交易行为也不会产生。此时,通过确定交易方式、保障交易实施,所有权能起到弥合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间间隙,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经济增长的效用,诸如,海上贸易,因海盗侵扰,风险骤增,若国际舰队掌控海上所有权,则贸易交易成本降低,海上贸易得以维系,私人收益趋近社会收益。如今,所有权效用表现为,企业制度实现规模经济,专利制度鼓励创新,汇票、圈地、废除农奴提高要素市场效率,保险制度减少市场的不完善。
所有权虽能降低交易成本,却无法实现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间的完全一致,因其创制实施本身耗用成本,且因搭便车行为,缺少主动创制者。所有权成本包括,前期沉没成本、风险成本,中期实施成本以及后期完善成本,即制定所需耗用的时间、精力、物资,以及为制度效能所担风险。当制度成本大于私人因此可获收益时,制度无效。
概念 | 内涵 |
---|---|
政府 | 政府是提供保护和公正而以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组织,即我们雇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 |
封建制度 | 一种以公开或隐秘的契约为基础的社会协定,契约行为被称作效忠和封赏。 |
二圃制 | 全部土地犁耕,第一年,一半栽种,一半赋闲,第二年,置换栽种和赋闲顺序。 |
三圃制 | 可耕地分三部分,第一年,一部分秋天种小麦、二部分春天种大麦、三部分抛荒;第二年,一部分抛荒、二部分秋天种小麦、三部分春天种大麦,如此轮换 |
搜寻费用 | 确定潜在的,可与之洽谈生意的买方或卖方所需费用 |
谈判费用 | 达成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费用,标准的交易方式可降低谈判费用 |
实施费用 | 保证交易条款如约履行的费用 |
资本 | 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生产要素,资本的本质是时间 |
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尚未到来前,人口因素为经济增长关键因素。起初,人口有限,土地充足,劳动力不足。随后,人口开始增长,土地人口比值下降,土地相对减少,劳动力投入边际报酬递减,土地相对价值攀升,人口涌向未发开地区,土地拓展,相对于高密度人口地区,低密度地区劳动力仍为稀缺资源,为竞争劳动力,领主减弱对农民的剥削。因人口密度差异、天赋自然要素差异,地区间生产各具专业化特征,生产差异形成,增加地区间贸易可能性,市场贸易逐渐形成。因土地相对稀缺,催生效率机制,诸如,土地集约化利用,新动力源发明,市场专业化程度提升,生产率提高,经济呈粗放型、集约型式增长,抵消部分劳动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的损失。人口再次增长,市场逐渐扩大,大市场催生经济规模效应,提高新工艺市场效益,但,若缺乏制度保障,则效率演进停滞,如果任意发明皆可被随意仿制,则发明者不愿将资源投资到创新中,此时,贸易安全保障能力有限,贸易扩张势头减缓。人口继续增长,马尔萨斯危机到来。人口持续增长,致使土地储备耗尽,农业价格攀升,货币工资下降,市场供不应求,经济停滞甚至后退。
历经饥荒、瘟疫、战争,人口锐减,回归新一轮土地充裕和人口短缺状态。因人口下降,只有精良土地可被耕作,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但生产总量下降。同时,因劳动力价格上升,政府支出增加,土地价格相对下降,部分土地被抛荒,政府税收减少,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产出缩减、财政危机,导致市场缩小,分工精细化程度降低,经济专业化程度下降,交易费用上升,经济增长阻力重重。
人口持续下降,直至足以引起人均产量增长时,人口下降停止或再次开始上升。人口开始增长,基于上一轮马尔萨斯周期积聚的效率动能,诸如制度保障、技术变革,市场扩张,商业发展,整体价格上涨,经济加速增长。而此时,人口因素不复经济增长主导地位,因创新要素、科技势能、制度保障,第二轮马尔萨斯周期将不再出现。
随着人口增长,土地成为稀缺资源,为充分利用土地,高密度地区人口向低密度地区流动,因人力资源差异和天赋自然要素差异,地区贸易成为可能,市场形成。人口进一步增长,市场也随之扩大,为高效利用土地等稀缺资源,市场不断探索效率机制,但因制度保障缺乏,市场交易费用过高,市场贸易扩张受阻。
为谋求经济利益,交易个体间形成辅助性制度,诸如,委托代理协议、信用体系(银行机制、保险机制、汇票机制)等,用以确定交易形式和交易方权利义务关系。辅助性制度具有区域性和非正式性,作用范围小,权威性不足,难以满足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的法律规范应运而生,并以政府强制力为后盾保障施行。普遍性制度生成,从供给看,因经济增长,政府财力上涨,有能力组建常驻军队,保障制度实施;从需求看,制度的普遍性保障能力为市场扩张和远程贸易所要求。
制度创设降低交易费用,但所有权缺乏,抑制市场创新投资,生产率难以进一步提高,这也是13世纪欧洲没有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重要原因。因缺乏所有权,制度对土地转让和劳动力流转的限制阻碍了市场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张,因封建主义领土提供的公正和保护职能有限,辐射范围不足,民族国家出现,作为所有权创制者,与民众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民主给付税金,雇佣政府制定和实施所有权,政府则按约定提供民众保护和公正。综上所述,市场保障制度顺应市场要求出现,并不断完善,历经非正式、区域性的辅助性制度,正式的、普遍的普遍性制度,再到国家主导的所有权制度体系。
根据科斯定律,只要产权清晰,交易成本忽略不计,即可达到最优经济效率,但,实际经济体系中,信息有成本,分布不对称,即使是交易费用降低手段,亦存成本,因此,交易费用恒存。
交易费用,即界定、保护、实施所有权的成本。在本书中,作者认为,交易费用包括:搜寻费用,即搜寻潜在的,可与之洽谈生意的买方或卖方信息所需费用;谈判费用,即达成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费用,此时,确立的标准交易方式可降低谈判费用;实施费用,即保证交易条款如约履行的费用。作者的另一本著述,《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认为交易费用包括:衡量成本,即交易前对商品属性价值和交易人特征衡量所耗费成本;实施成本,即交易进行时产生的成本,包括依循制度成本,和交易行为监督成本。将前述分类整合,可以将交易费用分为:衡量成本,即交易前,搜寻商品属性信息、确定交易方基本信息所需费用;谈判成本,即交易时,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成本;实施成本,即保障交易如约履行的成本,包括遵守制度成本、监督成本,其中,遵守制度成本是对制度供给者所提供的保护和公正支付的报酬。
要降低交易成本,就要降低衡量成本、谈判成本和实施成本。降低衡量成本,需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尤其是商品信息和交易者信息。具有强约束力的正式规则通过设定信息公开机制、信用保障机制,以畅通信息获取渠道,增强信息正确性,具有弱约束力的非正式规则,以道德伦理形式,为交易双方预判对方行为提供价值标准。降低谈判成本,需降低交易双方讨价还价所耗时间、财力成本。为双方所认可的交易标准节约谈判时间,降低谈判成本。降低实施成本,需降低制度遵守成本以及交易实施监督成本。完善的制度体系,尤其是所有权体系能降低制度遵守成本,因所有权具有弥合效用,弥合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间隙,减少第三方从交易中擢取利益,且,所有权具有规模效用,所有权所辐射范围越广,个体对所有权供给者的支付越低。重复博弈能降低监督成本,具有重复交易性质的市场经济可增加市场信誉,降低交易监督成本(图1)。
[3]道德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格致出版社,2008.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