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在峡江的转弯处》的读后感

时间: 2021-06-08 10:26:24 | 作者:日子匆匆过去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在峡江的转弯处》的读后感

今天早上五点钟去机场坐飞机,看到老师凌晨在微信上分享的《在峡江的转弯处》这篇文。在出租车上看过开头就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它,最后在飞机上把它看完。之前听说过陈行甲先生些许的情况,不甚了解,今次阅读这篇文章大致了解了来龙去脉,有一些感触,也简单的用文字记录下来,见识粗浅,请多包涵指教!

一是工作方面有一身杀气。陈行甲先生刚到巴东县面对复杂、诡谲、沉重的工作环境和严峻问题,直入主题敢于亮剑斗争,他“大力出奇迹、一力降十会”的大开大合功夫,正是巴东县破冰、破题、破局的不二法门。读那一段就好像读武侠小说,一位大侠路遇不平事仗义拔刀起,手起刀落、敢于碰硬、敢于触及对方的深层利益,杀得酣畅淋漓。但是,当读到陈行甲先生在回应舆论、接待信访时,眼前又浮现出一位疲惫的中年刀客,面对强大的对手孤军作战的无力和无奈,却又“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胆英雄形象。当然,陈行甲先生的这篇文章是他的回忆纪实,写作功底深厚,也许或多或少有一些主观的东西,但这篇文章里的陈先生个性鲜明、打动人心,英雄形象和气概让我很受感动和感触。我工作时间不长,因为繁忙的工作渐渐地打磨了一些青年锐气,多了几分成年人应有的稳重,但也磨去了当年意气风发杀伐果断的魄力,希望随着经历不同的任何事,经历不同的岗位,我也能经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到“山水依旧我心依旧”的境界:能够做到从一颗“时代巨轮上的小齿轮”的角度来看待整个历程,窥一斑而知全豹吧。

二是思想觉悟有一身正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许这就是陈行甲先生一生正气的来源之处。好的大学既授人知识也树人品格,清华大学无疑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我粗略计数了一下,我有过接触(交情深浅暂且不论)的清华学子有8名,有在政府的、企业的,有任教老师和在读学生,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出一种气质,暂且称为“清华气质”,这种气质最核心的我窃以为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陈行甲先生使巴东焕发新生,我认识的其他清华学长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无不例外。浙大也是如此,“求是创新”的校训和“树我邦国”的精神相辅相成,“树我邦国”是追求,是价值观、认识论,“求是创新”是实操指导、是方法论;我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前生是唐山路矿学堂,竺可桢校长曾于1909年考入就读)亦然,学校的精神是1916年时任教育部长范源濂先生所题写的“竢实扬华”,校训是“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也是从价值观到方法论。一身正气终有源,从上世纪到今天、甚至将来,都是围绕家国民族和个人品行的,这也是高校育人的永恒。经过了学校多年的教育,虽然对标陈先生的“一身正气”确有不足,但我也敢保证我是没有“歪风邪气”的,哈哈!

三是面对未来有一身朝气。“事了拂衣去”,陈行甲先生辞去县委书记可谓潇洒。在完成使命、最辉煌的时候,选择了“退”,仿佛他就是一名消防队员,为了救火而生,救了巴东县的火便即刻奔赴下一个需要他的地方,留下的只是一个“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背影。他相信一切都会更好,只要通过努力,巴东的情况会改变、其他地方或者领域有不好的也都会改变,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未来是光明的,即使面对威胁、困难、未知,都一往无前,永葆赤子之心!国家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需要我们都有一身朝气,需要我们都有这种“相信”。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大雪过后就是春天!

四是家国情怀有一片柔情。这篇文章里,陈行甲一心讲工作,一心抓事业,是既能提枪上马杀敌的勇士,也是能提笔写诗作文的文人。在他的回忆纪实中,前面百分之九十都没有提及家人和自己的私人生活,知道文末,才出现了他的母亲、姨妈等人物,尤其是反抱着母亲的照片、离开时想起母亲那句“带妈回家”这两个情景,令人泪目!前面大篇幅的对于国的情怀、党的使命、巴东的责任,终于在最后还是回到了小家,这是更感觉陈先生像一个真实的人。我们何尝不是在大家和小家中来回奔走,上班时是为了大家,下班后又回到小家,但是像陈行甲这样一心扑在大家的事业上的、这么纯粹的共产党员并不特别多。也许我做不到,但我向他看齐。

文字写了不少,但是我知道因为仅仅通过这篇文章来认识的陈行甲先生是很片面的,这些我个人的感受也很主观,且没有用政治学的视角来分析巴东县之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方法、后续影响,没有分析到陈行甲先生时任县委书记时如何制定政策、决策、确保指令挥作用。当然,如果再要从政治学的视角来分析,还需要再读一遍。

文章标题: 《在峡江的转弯处》的读后感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08627.html
文章标签:读书笔记  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