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6-09 08:27:06 | 作者:孙一一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3次
思索再三,还是想要为《秋园》写点东西。
这是一本女儿为母亲写的传记,扉页上写着“写尽两代中国女性生生不息的坚韧与美好”。小开本的装帧,总计264页的内容,短短两小时就能读完的一本书,却凝结着许多沉痛的回忆和厚重的历史,令人不敢妄言。
这本《秋园》在第一章的中部就写了一段剧透全文的题词,让我所有的阅读都在倒数中进行:这是秋园多少岁发生的事?这是出生又逝去的第几个孩子?真是令人备受折磨的上帝视角……
秋园的童年时代结束于十二岁——那年春天,她失去了三位亲人。亲手送走自己的亲人,这只是开头。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秋园生下了五个孩子,带活三个,夭折两个。四十六岁,她埋葬了丈夫。秋园自己活到了八十九岁。去世前那几年,她常说的话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暂且让我回忆一遍秋园经历过的一切吧。
1914年,秋园出生于洛阳的一户药店,父亲从医,家庭小康,年少时被裹了一半的小脚,十二岁那年两位嫂子因游船沉没而溺亡,父亲一病不起,半月后病故。1932年,秋园与国民政府参军处上校参谋长沙人杨仁受结婚,年底随仁受由洛阳返回南京。1937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秋园、仁受和儿子子恒从武汉中途下船,返回长沙看望老父。仁受在担任乡长时期,积攒的钱被人或骗或借,所剩无几。秋园不得不在小学任教以赚钱养家。1948年,第三个孩子夕莹疑似被人下毒而死,夕莹死去后的第十个小时,秋园的第四个孩子子恕出生。
1949年,土改中秋园家被划为贫农,分到了田地和房子,仁受辞掉教师的工作专心种田,力有不逮,收成很差,一家五口依靠秋园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日积月累的劳累使仁受患上了疝气病,性情大变,频频寻死,丧失劳动能力。
1952年,长子子恒为了家里的生计,放弃了参军的愿望,成为一名公办教师,被分配到离家160里的小学。家里其他孩子都读不起书,只能由秋园、仁受在家偶尔教学。
1953年,土改复查,秋园家由贫农被改划为旧官吏,秋园丢了工作,家里被洗劫一空,全家被欺压。仁受被抓走批斗七天,所幸从未作恶,被放回家。
家中弹尽粮绝,秋园带着女儿之骅去各处讨饭。家中孩子太多,无奈将儿子田四送养给一户人家,一月后发现那户人家虐待、遗弃田四,秋园赶忙将孩子接回家中。
1960年饥荒年代,仁受不停水肿又消退,在饥饿中死去。秋园让女儿之骅去上学念书,自己带着儿子子恕和田四回到洛阳娘家,呆了一段时间后,不愿为难娘家人,在车站遇到一位大姐,跟着她去了湖北汉川,靠做衣服谋生。
1963年,湖北严查外来人口,秋园被迫带着两个儿子嫁给了王家台村的书记,幸运的是王家人对她和两个儿子都很好。半年后,秋园怕两个儿子给王家增加太大负担,就让子恕回了湖南老家。
1966年,儿子田四在湖里游泳不幸溺亡。
1980年,丈夫病死,秋园回到湖南,住在老屋,子女们轮流照顾。子恒提早退休,照顾母亲。
2003年,秋园跌了一跤,摔断胯骨,躺在病床上,夏天死去。
秋园遗物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回湖南。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我常常在想,这世间疾苦的浓度是在随着时间变化的吧,饥荒年代饿殍遍野,战争年代颠沛流离,现在所处的和平年代,一切都在变好吧,那空气里的抱怨浓度应该越来越低了吧。
我不知道秋园的年代如何,但不同时空的苦难是无法比较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幸福的标准也在变化。即便在今天,你仍旧能从媒体上读到各种各样的心酸故事,甚至在世界的一些角落里,战争和饥荒仍在肆虐,哪个时代又会更好一些呢?
人的身份、年龄变了,幸福的标准也变了。秋园在嫁给仁受前提出要读书的条件,婚后面对家庭的重担,只求让一家人吃饱穿暖。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女儿之骅的追求却是心心念念着要读书,要看到更大的世界,在未来的某一天,之骅的标准是否也会像母亲一样转变呢?
许多革命年代的历史作品中都会有催人泪下的一句话:“这盛世,如你所愿”。最近看的《明星大侦探之芒城风云》、《潜伏》和《隐形守护者》,无一例外触动到观众,大家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我相信,观众们那个时刻感动的想法绝不作假,但在更为漫长的时间中,有多少从没经历过那些生活的人,是以几十年前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幸福呢?
人的社会性决定大部分人的判断标准无法跨越空间、时间,满足和抱怨永远是以周围人的遭遇为依据,由此形成遭遇类似的群体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
也许你将秋园的故事讲给祖父母辈,他们会不足为奇:”那个时代不就是这样的吗?或“我们也是那样过来的。”秋园只是时代投射在人间的一个小小缩影,她的苦难有时代造成的,也有个体造成的,我无意分析其来源。这些冷静语句下埋藏的汹涌感情,带给和平时代的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
虽然故事已经很久远了,人们的幸福-苦难标准也找不到标尺了,但那些值得铭记的“善”却是永恒的。
在政治的压力下,秋园和仁受曾经帮助过的人们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最大帮助,悄悄地送米送面送衣物。萍水相逢的好心人带着秋园回到家乡谋条生路。秋园带着两个儿子嫁给新的丈夫,一家人互相包容和接纳,这都是人间的真善美。
我们不应简单地将秋园的经历归纳为苦难或幸福,毕竟冷暖自知。更不必歌颂苦难,强调中国人的吃苦精神,如有选择,谁会愿意吃苦呢?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那些永恒的善与恶,那些简单的美好和善意更应该被铭记。
最后,就用《半泽直树》里半泽的三句信念来作结吧,看起来与这本书八竿子打不着的剧,却说出了相同的道理。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秋园的故事绝不会是这样。
第一,对的事情要能承认它是对的。第二,组织的常识和社会的常识要一致。第三,勤勤恳恳工作的人要获得正当的评价。生活 | 市场 | 金融 | 碎碎念 | 不定期更新 | Welcome!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