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在唐诗宋词中为题的800字作文
中国文学中博大深厚、富于文化底蕴,其中既有高度成就又易于大众接受的,是代表中国韵文最高成就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由于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和民族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我们在此无意夸大“唐诗宋词”的内涵外延,但它对培养儒商尤其是民族儒商的文化素质,确实是十分重要和直接的。唐诗宋词的情感意蕴,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因此,我们培养儒商、培养富有爱国情感的民族儒商,从“唐诗宋词”入手是最合适大众而又简捷速效的。 首先,要了解唐诗宋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古体诗、近体诗、平仄、押韵、对仗、词牌等。这些内容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同时要知道所读唐诗或宋词的字面意思。 其次,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该诗或词的写作背景。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忽略。因为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其思想情感内函,从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理解。 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你不了解杜甫的经历思想,不知道他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热爱的情感,不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时刻牵挂着他心魂的话,就很容易把这首诗理解成一般性喜爱春雨的作品。在本诗中,杜甫对春雨的喜爱,是出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因为好的春雨能滋润禾苗生长,能带来好的收成,让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因此诗人一开篇就以喜爱的口吻赞之为“好雨”,说其“知时节”而下。他的心、他的情、他对事物的喜怒哀乐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思想,不但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而且能在感受其对祖国和人民热血情怀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渐渐地萌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并融化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儒商素质。 又如李白的诗歌,在充分表现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积极进取精神的同时,洋溢着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热爱的情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等。每当我们读起这些诗句,无不热血沸腾,深受感染。如果能再了解一些李白的生平思想,那就更好了。再如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只有了解了北南宋时期国家破败、家园沦丧、爱国志士满怀爱国情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的特定历史状况,以及岳飞的生平思想后,才能真正理解一位爱国将领内心深处那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民族情怀,进而受到感染和启迪,并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情操和民族文化素养。 再次,感悟诗词情感意蕴,吟诵使之融为素质。在完成了上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还要“感其然,悟其所以然”,深入到对作品“情”的感受和“蕴”的感悟中,由学习知识进化到培养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感受其“情”、感悟其“蕴”呢?方法只有一个:读→ 朗读 → 朗诵 → 吟诵。一定要出声地读,而且由一般的“读”逐渐进入到“吟诵”。这样才能感受到作品中那犹如人体内流淌着的血液一样的“情”,感悟到如人的灵魂般的“蕴”。在经常地、多篇目地、反复吟诵“唐诗宋词”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素质。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真的“雅”了点,“和”了点,“儒”了些。 随着“唐诗宋词”的感受、感染、感悟及民族情感蕴蓄的加深,儒商的部分文化素质,特别是更高层次的民族情感素质就渐渐地培养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所培养出来的儒商文化素质将释放为我们前面所提及的能量,获得意想不到的人文效应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具有民族情感、爱国情感的儒商,更会在获得成功快乐的同时,享受着身为华夏子孙为国献力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和幸福,那是生命的最高意义和价值!
谁有题目是古诗名句的作文?要300字
静夜思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望LZ采纳
题记是指在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引用古诗名句为题记,既可提挈全文、揭示主旨,又能增添文采。如2004年高考重庆卷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的题记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直接以晏殊《蝶恋花》中诗句为题记,“独上高楼”形象概括出文中“守护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历史的期许”的主旨,既照应了题目,又概括了主旨,渲染了诗意气氛,引人欲读,可谓一举多得。�
二、巧借名句拟题目
�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新颖别致的文题是献给阅卷教师的一张漂亮名片,能吸引住阅卷教师的眼睛。巧借古诗名句拟题是让题目光彩夺目、一枝独秀的方法之一。以诗句拟写文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以诗句为文题。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横看成岭侧成峰》直接以苏轼《题西林壁》诗句为题,形象诠释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的内涵;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直接以苏轼《定风波》中词句为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的原始歌谣、诗三百、楚辞,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诗词散曲,诗歌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横贯中国文学的广袤星空。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学了不少古诗,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其实,古诗包含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阐释了古人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认识。我们如能在作文中恰当的运用古诗,我相信,我们的文章一定会光彩夺目,靓丽不少!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让我们的文章充满“诗”的韵味,根据我近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 、 巧用诗词名句作为题目
大家都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招牌”,一个有个性的,有新意的文章题目,不但可以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更重要的,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同学们在构思作文题目时,如果留意用自己学过的诗词名句“代替”题目,我想,你的文章一定会因题目的特别而备受青睐。如在不久前的一次检测中,作文要求是这样的:
每个人人心中都有自己最感激的人。这些人,可能是父母、老师、同学;也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那么,你最感激的人是谁呢?他在你心目中有怎样的地位?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看完这个作文的材料及要求,同学们可能会不加思索的拟出自己的文章题目,如:妈妈,我爱你;敬爱的爸爸;老师、您辛苦了!;我最感激的人-------等等作文题目。其实这些题目都不错,以抒情式的题目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但是,有一位同学的作文时的自拟题目是《难忘“三春晖”》,看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发自内心的佩服这位同学,佩服这位同学对中国古文化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看完这篇作文,其实文章中记叙的是母亲在生活中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由衷地感激之情!而文章的题目,让文章的自身又多了一层“诗”的韵味。我们都知道,这位同学借用了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的最后一句:“报得三春晖”中的“三春晖”。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诗的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千万之一呢?悬绝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对后人的影响。而这位同学恰恰用这看似及其平凡的“三春晖”三个字作为题目,却勾起了无数读者内心深处的感恩涟漪,文章的结尾又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结尾,不仅照应了文章的题目,而且深化了文章主题,使文章意蕴深刻,结构完整!
二 、 巧用诗词名句开头
在我十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皱着眉头对我说:“老师,您帮我开个头吧!”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着急的样子,我明白,并不是他们内心无话可说,而是他们不知如何来说,如何把自己的内心合适地表达出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然,我们常用的文章的开头方法如:直接式、点题式、交代式、回忆式、渲染式等等。如我们学过的都德的《最后一课》、契诃夫的《变色龙》的开头就属于直接式,开头都是简单明了,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到故事的情境中,让读者的思绪随情节的展开而起伏;再如我们学过的散文《珍珠鸟》的开头就是点题式,开头这样写道:“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开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并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轻松基调。还有交代式,如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的第一段:“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回忆式,回忆式的开头很自然,易于使自己写作时回忆过去的一幕幕,也有助于将读者引入故事中。冰心的《小橘灯》、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这些大作家的作品都是这样开头的。《小橘灯》的开头只短短一句:“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简洁而实用。还有渲染式,这种方法往往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展开烘托气氛,也能引发故事情节的推进。如我们学过王愿坚的《七根火柴》,记叙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两个战士围绕“七根火柴”发生的故事。文章开头对草原上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对故事的展开及主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驿路梨花》也很类似,开头就交代山之高大险峻、连绵不断及暮色沉沉,都很自然地令读者想到:山路夜行太危险,赶快找落脚地;这样的山路,那儿会有落脚地呢?这样的段首,不仅吸引读者的眼球,更为“小茅屋”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对表现主题极为有利。以上几种开头方法是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常接触的,也是最常用的,最容易的。但是,我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大地,熠熠生辉。那么,我们为何不引用古诗词来开头,借用古人的壮志豪情,离情别绪,山水风光,风花雪月,来描绘自己的内心,这样岂不使自己的作品更具魅力。我不妨暂称这种方法为:引用法。
例如,在不久前的一次检测中的写作题是这样的:
题目:这里有————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亲情、信任、希望、欢乐、阳光、竞争等,然后作文。
(2)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
(3)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其中有位学生的作文题目是《这里有阳光》。这位同学以“阳光”比喻自己的老师,赞颂老师在自己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而这位同学的文章开头是这样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的初一学习即将结束,我不能忘记我的班主任王老师,是她,在我生活最惨淡的日子给予我温暖的阳光,让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
我们都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无题》,在此诗中,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得精神表现到了极致,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心中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春蚕”是广大教师感到无比荣耀的称谓。著名教育学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不难看出,这位同学巧妙地“借用”古诗的意境,引出自己对恩师的赞颂之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收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 、 巧用诗词名句收束全文
一片好的文章 ,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章的结尾,让文章在文尾“出彩”,给文章锦上添花!
在我们经常接触的文章中,文章的结尾一般是抒情性的总结,揭示文章的主旨。如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社戏》这篇文章,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里就是以抒情式的结尾,表现自己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种类型的结尾还很多,如《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等。
当然,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也有“借用”诗歌结尾的,如冰心的文章《观舞记》,其文尾这样写道:“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吧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在这里,冰心借用泰戈尔的诗表达中国人民对他们的喜爱和感受。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文章中如果也能“借用”诗词,一定会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不如,在前不久的一次以《我在挫折面前》为题的作文训练中,我特意要求学生在文尾引用古诗词,其中一名学生在文尾这样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微笑面对明天!”还有的同学引用了李白的《行路难》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还有的引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在挫折面前的不屈不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生活是丰富的,精彩的,而我国的古诗文又包涵着无穷的我们不曾触及的博大精深的生活文化,让我们共同携手徜徉于诗的海洋,让我们的文章更靓丽,生活更精彩!
静夜思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望LZ采纳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就是以古诗名句为题目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就是以古诗名句为题目的。
自己想啊
有关古诗的作文
古诗和我 四岁时就开始背诗,这当然是被大人强迫的,小时候不识字,只能死记硬背,因而十分怕背诗。上学后,识字了,老师也叫了些诗,但仅限于解释诗意。直到升入初中,我才算与诗歌欣赏结识了。 很多诗都只有一个平凡的故事,有时小到不足挂齿,但诗人却能把他它写成千古名句,广为流传,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诗有很多派别,有豪放派,婉约派……,不同派别的诗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 李白很多诗属于与豪放派。有“飞流直下三千丈,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大气,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志得意满,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信,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山”的抑郁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更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然…… 李白的诗是多样的,精彩的,每首诗的感情基调都与诗人的经历有关。当他没被重用时他有的是自信;当他位居高位时,他意得自满,豪迈大气;当他看见朝廷的丑恶之面时,他有的是伟岸的性格,蔑视权贵;当他因而遭人排挤而离开时,他也会抑郁、迷茫。 想要品味诗就必须了解诗人生平际遇乃至社会背景。想看懂它并不难,但只会得到一些肤浅的东西,毫无深意。当你真正去了解它,感受它,理解它时,得到的是无穷的感悟,是真谛。你甚至可以感到自己正在和诗人同呼吸,同悲欢,你理解他的感受,乃至会有想去安慰他的冲动。我们在欣赏诗,也在欣赏诗人,更亦在欣赏社会,我们乐在其中。 在读《蜀道难》时,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诗人那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令人入迷。 我被他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所深深吸引,他给我创造了一个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再加上它的浪漫色彩,使我如痴如醉。 想要真切地欣赏一个类别的诗,就必须同时欣赏其他派别的佳妙。 杜浦的《春望》会让人忧伤,战争让人们与至亲分离,背井离乡。孟郊的《游子吟》让人回想起母亲昔日的关怀,一阵暖意涌入心头…… 每一次欣赏都能有不同的感悟和悸动。 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我愿陶醉于这诗的魅力之中! 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朱光潜 ——题记 ①诗是最平凡中的特殊。最早的诗来源于古代的劳动人民,可以说是下里巴人的代表,以后又渐受文人青睐,于是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这样的阳春白雪。这些都是我新近才感受到的。小时候的我可不是这样。 ②因为自己记忆力好,对于唐代的五言七律几乎一遍背出,过目不忘,却总体味不出其中的诗韵。即使有,也只是一种“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朦胧罢了。长期囫囵吞枣,最终导致“消化不良”直到我读到了李白的《将进酒》。 看着灰黄的卷子,我一脸无奈。但仔细一读,才知内有乾坤。头一句话就让我震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仿佛我已站在汹涌澎湃的河堤上,看黄色的河水带着中国五千年的情结注入东海。一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大气游荡在天地间,让我也像李白一样发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慨,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宿息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以及曹操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观。看到这里,从刚才的激荡又起伏着一点点苦闷。 你别采纳古诗中的花,那个人是从百度上查的。我是自己打的。请你采纳我。谢谢。O(∩_∩)O~~
古诗中的花-范文
古诗中蕴涵着的花 “古诗”,虽只有两个字,却包含着无限的情怀,无尽的美景……其实,你要是仔细寻找,还会发现,古诗中还蕴藏着一片大自然! 要说花,就必须得说说花王——牡丹。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那句“天下真花独牡丹”更是证明了牡丹百花之王的地位。唐朝,牡丹更是王室中的“宠儿”,刘禹锡就曾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瞧,小小一朵牡丹花开花时节竟能震动京城。牡丹的雍容华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贵妇,古时的美人杨贵妃就最喜欢北平稀有的绿牡丹,怪不得唐朝的罗隐在《牡丹花》中写到: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与牡丹相比,桃花就像一位小家碧玉。虽羞答答的却有股清秀非凡的感觉直逼而来。桃花妹妹可真爱美,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技招展,艳而不妖,恰到好处。我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每对春风竞吐芳,胭脂颜色更浓妆。”桃花色彩缤纷,红似火,粉似霞,也有素面美人,白似雪……每种桃花都让人爱不释手,真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从古至今就是诗人名士所赞诵的对象。荷花凭借婷婷玉立的姿色,心旷神怡的芳香,吸引着无数人,荷花,哦不,就是花蕊,含苞欲放的花骨儿躲在茂密的荷叶中,可那尖尖的头儿藏不住,就成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像水一样清嫩的荷叶就如一池无暇的翡翠,绿得沉迷,绿得心醉。绿叶陪红荷,好一幅“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那楚楚动人的花瓣,新雨后梨花带雨的脸蛋,婀娜多姿的身材,亭亭玉立的气质,无不在诉说“出污泥而不染, 清涟而不妖。”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先说梅吧!《梅花》中立在墙角迎着严寒盛开的梅花,有股高洁坚强的意志。《墨梅》中只愿留下清香的梅花,抒发了梅与世无争的高尚品德。《红楼梦》中“千红万紫,终让梅花夺魁”的诗句,同样写出了梅花与世无争的品德,却隐约流露出一种自有专长的傲慢。有些梅花却平白无故地遭受百花的嫉妒,就似“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喔,这朵梅花却又是这样的傲骨,这样的无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再说说竹!民以食为天,可大诗人苏轼却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听,多有趣,吃饭时可以不要吃肉,可居住时却不能没有竹子。《竹石》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把竹子不畏风雨,不怕困难的顽强品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古诗是一个放大镜,帮助我们仔细寻找大自然中的美。古诗奇就奇在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不平凡的情操;妙就妙在能借用普通的事物,抒发出不平凡的感情;美就美在使人意犹未尽,回味悠长!
1.离别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别懂大
高适
唐
千里黄云白日熏,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浆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如何,
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
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
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
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人东游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
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
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
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
樽酒慰离颜。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花 语
吾本是,荷花女,
衷肠未诉泪如雨。
君若看到荷花泪,
可知荷花几多苦?
吾本是,荷花女,
只是与君心相许。
今宵为君把歌唱,
句句都是伤心曲。
吾本是,荷花女,
朝朝暮暮为君舞。
看尽人间多少事?
知己只有吾和汝。
吾本是,荷花女,
梦里与君做诗侣。
但愿天下有情人,
总有一天成眷属。
吾本是,荷花女,
一片芳心请记取。
他年荷花盛开日,
朵朵带去吾祝福。
2.渔 父 图
春风吹碧树,
红尘中奈何难断,
离愁别绪。
纵无寸功报苍天,
壮心依然如故,
不祈求天赐神助。
世人皆逐东流水,
唯豪杰独行天涯路:
看飞舟,
又南渡。
一叶浮萍归何处?
叹往事不堪回首,
伤心一幕。
千古江山今犹在,
万丈豪情难诉,
风雨中春秋几度。
重上九霄会有时,
何须问苍天万千句?
驾飞鸿,
冲霄去。
四三、南歌子两首
1.泊里
常念遇见君,
不再去流浪。
一生相约莫相忘:
留在故乡,
留在青山上。
挥毫太潇洒,
泼墨最豪放。
百鸟飞出芦苇荡:
声声传情,
齐为我歌唱。
2.古诗中的风花雪月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古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古诗中的花-范文
古诗中蕴涵着的花 “古诗”,虽只有两个字,却包含着无限的情怀,无尽的美景……其实,你要是仔细寻找,还会发现,古诗中还蕴藏着一片大自然! 要说花,就必须得说说花王——牡丹。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那句“天下真花独牡丹”更是证明了牡丹百花之王的地位。唐朝,牡丹更是王室中的“宠儿”,刘禹锡就曾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瞧,小小一朵牡丹花开花时节竟能震动京城。牡丹的雍容华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贵妇,古时的美人杨贵妃就最喜欢北平稀有的绿牡丹,怪不得唐朝的罗隐在《牡丹花》中写到: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与牡丹相比,桃花就像一位小家碧玉。虽羞答答的却有股清秀非凡的感觉直逼而来。桃花妹妹可真爱美,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技招展,艳而不妖,恰到好处。我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每对春风竞吐芳,胭脂颜色更浓妆。”桃花色彩缤纷,红似火,粉似霞,也有素面美人,白似雪……每种桃花都让人爱不释手,真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从古至今就是诗人名士所赞诵的对象。荷花凭借婷婷玉立的姿色,心旷神怡的芳香,吸引着无数人,荷花,哦不,就是花蕊,含苞欲放的花骨儿躲在茂密的荷叶中,可那尖尖的头儿藏不住,就成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像水一样清嫩的荷叶就如一池无暇的翡翠,绿得沉迷,绿得心醉。绿叶陪红荷,好一幅“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那楚楚动人的花瓣,新雨后梨花带雨的脸蛋,婀娜多姿的身材,亭亭玉立的气质,无不在诉说“出污泥而不染, 清涟而不妖。”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先说梅吧!《梅花》中立在墙角迎着严寒盛开的梅花,有股高洁坚强的意志。《墨梅》中只愿留下清香的梅花,抒发了梅与世无争的高尚品德。《红楼梦》中“千红万紫,终让梅花夺魁”的诗句,同样写出了梅花与世无争的品德,却隐约流露出一种自有专长的傲慢。有些梅花却平白无故地遭受百花的嫉妒,就似“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喔,这朵梅花却又是这样的傲骨,这样的无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再说说竹!民以食为天,可大诗人苏轼却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听,多有趣,吃饭时可以不要吃肉,可居住时却不能没有竹子。《竹石》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把竹子不畏风雨,不怕困难的顽强品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古诗是一个放大镜,帮助我们仔细寻找大自然中的美。古诗奇就奇在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不平凡的情操;妙就妙在能借用普通的事物,抒发出不平凡的感情;美就美在使人意犹未尽,回味悠长!
看安意如的书
文章标题: 作文主题:古典诗词之美。有没有好的作文题目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zuowen/14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