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为什么有些人我不喜欢辛弃疾,甚至还有点讨厌

时间: 2023-10-08 18:00: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为什么有些人我不喜欢辛弃疾,甚至还有点讨厌

辛弃疾是一位怎样的将军,为什么被人弹劾了七次?

世人皆知,辛弃疾是一位怀有拳拳爱国之心的诗人,同时也是一名能力卓著的军事家与大将。其实,他还是一位背负着“淫刑聚敛”案件的人,对于这些历史事件有了解的人都不怎么喜欢辛弃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爱国官员辛弃疾

辛弃疾,顾名思义,这个名字就是抛弃疾病的意思。古代的医疗水平和物资条件特别落后,很多孩子在还没长大之前就早夭了,因此取这个名字多叫一叫,孩子更容易养活。

辛弃疾从出生起就身体健壮,目光坚毅,天生就是一块上战场的料,而且他特别喜欢专研兵书,学习和研究古人在军事上曾经实施的方法与手段,再加上他生性勤勉好学,很快就初有成效。

辛弃疾的祖父叫辛赞,是一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他被逼无奈,只好忍辱负重委身做金国的官员,但他从来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国家,同时他也时刻教导年幼的辛弃疾要爱国,要为国家报仇雪恨。

辛弃疾从小就是听爷爷讲的爱国故事长大的,他被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故事所震撼,在得知霍去病年仅十七岁就能在大漠之中击败匈奴大军,他便更加钦佩不已。

而且,自己的名字辛弃疾和霍去病明显是一个同义词,说明爷爷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像霍去病那样保家卫国、驰骋疆场的将士。

南宋末期战事连绵,民不聊生,辛弃疾的童年时期基本在硝烟中度过。在他十六岁的时候,老家济南也被金军侵占,他亲眼见到家乡人一个个成为金兵刀下的亡魂,国家也失去了一块千百年紧密相连的土地,他在心里越来越恨金军。

有一天,一个官阶不高的金人军官完颜大摇大摆地来到辛弃疾家中,逼着辛赞为他备好酒菜。辛赞虽说心怀怒火,但是刀架在脖子上也只能妥协,便勉勉强强摆了几道酒菜。

没想到骄横无理的完颜喝了一点酒后就开始''发酒疯'',直接拿敬酒的小厮开刀。这时,怒火冲冲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从墙上拔剑而出走到完颜面前,慷慨激昂地说:''各位好生吃酒,看我给大家舞剑。''

说完,他便开始舞动手中的剑,时而身轻如燕,时而泰山压顶,舞到高潮时,他与剑简直要融为一体。

突然,他指着剑对准完颜的脑门,呵斥道:''看剑!''没想到完颜吓得直接倒地,连桌上的碗筷都洒落一地,那场面别提有多尴尬了。

正当完颜吓得惊魂未定的时候,辛弃疾已然收剑,过了一会,完颜才尴尬地说了句:''舞得好!''由此可见,年少时期的辛弃疾就十分有正义感,并且热爱自己的国家。

后来,辛弃疾带了两千余人投奔义军,他还被人任命为文官。不过,辛弃疾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兄弟,叫作义端和尚,他也和辛弃疾一起投奔义军,但他心中没有任何戒律清规,眼里只有酒肉。

由于军营的生活实在艰苦,义端和尚就动了邪念,他偷了辛弃疾的帅印去邀功。当时提拔辛弃疾的耿京得知后非常气愤,辛弃疾只好立下军令状,用最快的时间追回义端。

接着他带着一干人马埋伏在通往金营的道路中,待义端和尚一路面,辛弃疾就一刀把马给砍翻,吓得义端连忙跪地求饶,

不过辛弃疾一向爱憎分明,如何会听义端言说?

他直接果断地砍下了义端和尚的头颅。

这件事后,辛弃疾越发被上司器重,后来,张安国杀死耿京,导致义军大乱,辛弃疾第一时间联系了以前跟随他的五十名部下,连忙赶到张安国的府中,恰好碰到他正在招待客人。说时迟那时快,辛弃疾直接冲上前去,将张安国挟持上马,等门口的士兵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辛弃疾就带着张安国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辛弃疾惨遭七次弹劾

如此一位一身正气、以身作则的爱国将军,怎么会被扣上“淫刑聚敛”的罪名呢?辛弃疾一共遭受过七次弹劾,随后被罢官,如果次次都是政敌弹劾的,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不过,令人疑惑的是,每次在遭受弹劾时,辛弃疾都不为自己作任何辩解。

他被弹劾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实施淫刑。茶商在起义时,辛弃疾专门派人对其劝降,可正当对方当真投降的时候,

辛弃疾又不守承诺,将起义军的头领直接处决,接着还杀了800多名起义军,弹劾他的人说他滥杀无辜、暴虐成性。

后来,江西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紧缺,物价一下子拔地而起,辛弃疾刚好在江西任职,便贴出“闭粜者配,强籴者斩”的告示,后来确实将物价稳定了下来,可朝中大臣都在议论辛弃疾一定又杀了不少人。

此外,当辛弃疾到福建上任的时候,第一时间将牢里的囚犯全部杀光,在严酷的刑法之下,福建的秩序确实好了很多,但是没人知道他到底杀了多少人。

第二被弹劾的方面是聚敛财物。据说,辛弃疾在江西建了一座规模宏大且精美的庄园,连朱熹见了都赞叹不已。此外,辛弃疾还有一个正妻加六个妾室,生养了九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再加上家中的佣人,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三十多人,那么日常的花销一定非常大。

辛弃疾的官阶并不算高,最高时也只是个省级官员,而且其中有十几年没有俸禄,哪来的钱可以供养他们?

据说,辛弃疾是个非常大方的人,对于刚交的朋友就能盛情款待一整个月,甚至还送了一千多贯钱。那么,辛弃疾到底哪来的那么多钱呢?

很多人从他的作品中找原因,毕竟他在世上还存留着六百多首诗,其实,他并没有高贵的出身和丰厚的家底,妻子的父亲也只是个小官,嫁妆并不丰厚。

因此,如果辛弃疾被弹劾巨额财产不明,并不是没有道理。在史书上曾记载辛弃疾搜刮民脂民膏,但并没有把调查的过程公之于众,朝廷也只是将其免官,因此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也无从所知。

不过,不论发生什么事,辛弃疾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官员和诗人,那颗从小就燃起的爱国之心是没有那么容易磨灭的。

我眼中辛弃疾300字

今天早上看了一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心弦颤动了下,不只因很久没有“雨夜乱翻书”了,而是再次感叹那份执着,从二十三岁开始的梦想。眼下自己已经二十六,虚长当年的稼轩三年,而如今壮志全无,只谈风月。哎!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闻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苍凉啊。
后来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知道辛弃疾在中国词坛上地位之高,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力压古今豪杰,夺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的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
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坐在图书管里,不经意的翻起一本《宋词精选》,又是不经意的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谗小人。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人钦佩。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东西。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 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欧鸟带来白鹤,好一个不知足的稼轩啊!
稼轩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贤前辈。叫声稼轩,很是失礼,确倍感亲切。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辛弃疾被贬的原因。

辛弃疾的屡遭贬斥的生涯是从淳熙八年(1181年)冬开始的,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二岁。刚被调任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还没有完全熟悉工作,就遭到了台臣的弹劾,弹劾理由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在许多呈送上来的证据面前,辛弃疾没有辩解,被孝宗皇帝指责贪得无厌,挪用官钱,“凭陵上司,缔结同类,愤形中外之士,怨积江湖之民”后,将他罢官。
被贬后,辛弃疾归隐于江西信州(今上饶)带湖,过起了躬耕陇亩、垂钓水滨的生活,并给自己取号为稼轩。意思是想要丰衣足食,就要自己动手。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始终不能忘记的一件事仍旧是恢复中原。直到十一年后的绍熙三年(1192年),五十三岁的辛弃疾才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
可是,两年后,谏官黄艾又弹劾他“残酷贪饕,好赃狼藉”,而且朝廷下令不许他为自己辩解,卷行李走人。不过,朝廷也不是那么霸道,不让他辩解,当然会轻判,让他去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就是这样一个小官,在一年后,也被御史中丞何澹弹劾,弹劾原因仍旧是“残酷贪饕,奸赃狼藉”。辛弃疾不做任何辩解,而是跑到江西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住了八年。
接下来就是嘉泰三年(1203年)夏天,六十四岁的他才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不过一年后,他再次被贬,开禧元年(1205年)六月,他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刚到任一个月,有人就诬陷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被免职提举冲佑观。
辛弃疾(1140 - 1207):著名爱国词人、抗金英雄
  一、生平简介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峣、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宋代词坛的另一位豪放派大师。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明世。其《稼轩词》还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词向来被人称为「英雄之词」。这些词主要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他时常回忆起少年十突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英雄事迹。如《鹧鸪天》上片道「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辛词还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中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辛弃疾这类「英雄之词」,大都使气岑才而作,情感激昂悲壮,风格沉郁雄放。此外,辛弃疾也有写一些乡村景物和田园情趣的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词也不乏风格婉约,又寓意深曲的作品。如《青玉案.元夕》,上片铺叙元宵夜的欢乐场面,下片转写一位幽居自处,不同凡响的女子﹕「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际上表现词人「自怜幽独」的情怀。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一生为南宋朝廷战沙场,屡立战功,南归后却被闲置,或走马灯似的调动,使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在《永遇乐》中,借自己的姓氏来调侃自己,说“辛”即“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忧虑忧伤得五内俱焚。他的另一首《摸鱼儿》写尽“辛”味,读来字字血,句句泪。辛弃疾的一生代表了一个悲剧性的时代,他的一切个人的不辛无不打上社会的本质烙印,因此,读他的作品不仅使人忧伤,而且悲愤,不仅悲愤,而且激发出内心的一种力量:对封建腐朽的否定,以对合理的社会和人生的探索和追寻。
  辛弃疾(号瓢翁)与朱熹(号晦翁)、陆游(号放翁)被称为 “武夷三翁”;。淳熙八年,辛弃疾被贬到武夷山任冲佑观祠官,与结庐山中的朱熹结为知己。填词对朱熹极为推崇。
  二、有关辛弃疾的故事
  1.辛弃疾活捉叛徒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出身贫苦农民,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
  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就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2.辛弃疾创建飞虎军
  辛弃疾曾于40岁时任潭州知州兼安抚使,为当时该地最高军政长官,时人称为辛帅。
  辛弃疾治潭州的政绩以创建湖南飞虎军为著。当初宋孝宗派他镇守湖南,原意是用其能文能开的才干弹压人民的反抗。辛因此奏请创建湖南飞虎军,加强武备,内心则打算以此作为抗金力量。得到朝廷允许后,他勘察原楚国马殷时代留下的萧萧故垒,以此建造营房。朝廷听说建营用费甚多,即降金字牌命令停工。辛藏下金牌,督促迅速施工。当时秋雨绵绵,造瓦不易。辛告示长沙居民,每户两天内交瓦20片,付费百钱,于是20万片用瓦很快备齐。他又安排在押囚犯到长沙县北麻潭山一带采掘石料,献石赎罪。为便利运输即以麻石沿途铺修道路,据说长沙城内有麻石街即始于此时。与此同时,他抓紧招兵买马,二千步兵、五百骑兵、五百战马不久也整备齐一。这时奏报,朝廷无话可说。经过操练,飞虎军雄镇一方,40余年犹为劲旅。
  辛弃疾在潭州还上疏朝廷,分析社情,反映民间疾苦:“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辛希望朝廷“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这个札子获得朝廷诏奖。
  三、有关辛弃疾的电影——彩色遮幅式故事片 《辛弃疾铁血传奇》故事梗概
  公元十二世纪,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金人伺机大举笔试侵。从小深受爱国熏陶的辛弃疾为报效祖国,深入金朝统治中心以窥虚实。为将金兵军情图带回大宋,辛弃疾与金将粘得力之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公元十二世纪,金兵侵占山东历城,汉将辛赞为百姓免遭涂炭,含泪被逼"归顺"。
  暑往寒来,辛赞将孙子辛弃疾培养成文武双全的才子。辛弃疾在抗金战场上屡建战功,写下了他戎马生涯的光辉篇章。
辛弃疾的屡遭贬斥的生涯是从淳熙八年(1181年)冬开始的,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二岁。刚被调任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还没有完全熟悉工作,就遭到了台臣的弹劾,弹劾理由是:“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在许多呈送上来的证据面前,辛弃疾没有辩解,被孝宗皇帝指责贪得无厌,挪用官钱,“凭陵上司,缔结同类,愤形中外之士,怨积江湖之民”后,将他罢官。
被贬后,辛弃疾归隐于江西信州(今上饶)带湖,过起了躬耕陇亩、垂钓水滨的生活,并给自己取号为稼轩。意思是想要丰衣足食,就要自己动手。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始终不能忘记的一件事仍旧是恢复中原。直到十一年后的绍熙三年(1192年),五十三岁的辛弃疾才被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
可是,两年后,谏官黄艾又弹劾他“残酷贪饕,好赃狼藉”,而且朝廷下令不许他为自己辩解,卷行李走人。不过,朝廷也不是那么霸道,不让他辩解,当然会轻判,让他去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就是这样一个小官,在一年后,也被御史中丞何澹弹劾,弹劾原因仍旧是“残酷贪饕,奸赃狼藉”。辛弃疾不做任何辩解,而是跑到江西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住了八年。
接下来就是嘉泰三年(1203年)夏天,六十四岁的他才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不过一年后,他再次被贬,开禧元年(1205年)六月,他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刚到任一个月,有人就诬陷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被免职提举冲佑观。

历史上,文武双全的辛弃疾为什么那么不受统治者的待见呢?

因为辛弃疾是“归正人”,什么是归正人?就是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朝廷对北方沦陷区里的汉人的蔑称。

归正人理念是由南宋孝宗(赵昚,赵构的儿子)时期的右丞相史浩提出来的。这个史浩是浙江宁波人,算是根正苗红的南方人。

当时南宋朝廷南迁以后,对于北方金国占领区里的汉人态度是很矛盾的。

有人认为应该大加利用,对于留在北方的汉人,让他们建立敌后根据地,联合抗金,对于南归的,也应该委以重任;有人则认为北方的汉人都没骨气,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史浩,他曾经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认为不能重用北方汉人。

恰好史浩是宋孝宗的宠臣,所以他提出的归正人思想得到了南宋朝廷的重视和推崇,南宋朝廷对北方来投的汉人大都委以闲职,不敢重用。

辛弃疾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才不受重用。他1140年出生在济南历城,当时靖康之变已经过去15年了,作为沦陷区出生成长起来的汉人,他在南方汉人眼中是归正人中的归正人,虽然他曾起义反金而且去南方投奔南宋,但还是没能改变统治者对他的歧视,只给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闲职,不仅去不了抗金前线,更没有兵权。

经过长时间被雪藏以后,辛弃疾也变得自暴自弃,开始寄情山水,在江西接连建了两所园林,每天吟诗作赋,看似不问世事,但内心的报国之心仍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是这段时间写的。到他六十八岁死的时候,仍然喊着“杀贼杀贼”死去。

其实南宋对北方汉人的歧视,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除了像辛弃疾这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情况,有些汉人甚至临阵倒戈,还有些直接成为蒙古灭宋的急先锋,他们的危害比辛弃疾要大得多。

比如刘整,河南邓州人,他在受到南宋将领嫉妒和排挤后直接投降了元朝,当时忽必烈本来已经放弃灭宋的念头,结果他投降后怂恿忽必烈又重燃灭宋决心,还献上“欲灭南宋,必先取襄阳”的计策,甚至为不善水战的蒙古人打造了一支无敌水师,所以蒙古才能攻破南宋的长江防线,沿着长江一路东进一直打到临安。

还有一个张弘范,河北保定人,正是此人率领蒙古水师一路追杀南宋小朝廷,一直追至广东崖山,并在崖山一战让南宋十万臣民一起跟随小皇帝跳海殉国,“海上浮尸十万”。张弘范的老爹是张柔,也是坚定的反宋分子,他的几个儿子都是蒙古的大将,张家一门“忠烈”。

刘整、张弘范都是北方汉人,不但没有帮助南宋,反而加入蒙古灭宋的队伍。其实蒙宋战争期间,除了前期几场战役由蒙古人担当主力之外,到了中后期基本上属于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之间的内战,所以说,灭宋者乃汉人也,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而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南宋对北方汉人的歧视和打压。

我觉得他这个人就是做事太我行我素了,可能统治者会觉得他非常的难以控制,就不太喜欢用他。
因为辛弃疾的志向比较远大,他的一些理念完全背离了统治者的想法。
因为辛弃疾是主战派的代表,而当时的皇帝根本就不想打仗。
文章标题: 为什么有些人我不喜欢辛弃疾,甚至还有点讨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81151.html
文章标签:有些人  我不喜欢  辛弃疾  讨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