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陆游,以及辛弃疾的爱国情感,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

时间: 2021-08-01 09:57: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7次

如何看待陆游,以及辛弃疾的爱国情感,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

陆游和辛弃疾各方面比较一下

突然想起这个。希望高手们解决一下饿 。。。

1、创作风格有所不同

陆游的诗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及技巧老练取胜。

而辛弃疾则以风格激荡多变,情绪慷慨悲凉取胜。

2、词学观有所不同

陆游对词的创作一直抱着一种既暗自喜欢、又十分鄙薄的矛盾态度,总的来说是重诗轻词,视词为“小道”、“馀事”。

辛弃疾对词则倾毕生精力为之,把词作为自己政治理想、人生经历与生活感受的主要“陶写之具”。

3、体裁

从体裁上来看,陆游可谓无体不备,各体俱工。他专于诗,也擅长填词。在现存的一百多首词中,有不少作品同样抒写了激越的爱国情思,如《夜游宫》,《桃源忆故人》等,都足以和他的爱国诗篇相辉映。陆游的散文法曾巩,成就也很高,前人曾推为南宋宗匠。

而辛弃疾在文艺创作上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他的《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同辈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也是丰富多姿,别开生面的。 

4、作者自我形象

辛弃疾是把词视为抒情言志的主要手段,倾其毕生精力为词,所以在收词多达620馀首的一部《稼轩词》中,自述身世经历、呈现作者自我形象、表达作者主体意识和反映作者日常生活的作品极多。

陆游,因为他卑视词体,视之为“小道”、“馀事”,只是在作诗之馀偶尔游戏笔墨作一点词,因而他的自我形象、主体意识、生活经历等等绝大部分都写进了他的诗里,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写进了存词总数只有140馀首的《放翁词》里。

扩展资料:

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就是杰出的代表。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自幼目睹金人烧杀掳掠,一生仕途坎坷,满腔报国热忱无处挥洒,临死仍不忘报国之志。辛弃疾也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经历。

辛弃疾,字幼安,出生于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一隅,使得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辛弃疾在政治上履受打击。

陆游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抱负,经历形成了两人诗中所共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 在诗的内容方面,两人诗作中都阐发了自己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辛弃疾

百度百科-陆游

陆游和辛弃疾是南宋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在自己创作都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们的作品又有着类似的题材——爱国。同时两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十分类似的地方,都属于胸怀大志却又被投闲置散。可是两人的创作风格上还是有一些不同,陆游的诗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及技巧老练取胜,而辛弃疾则以风格激荡多变,情绪慷慨悲凉取胜。 论陆游和辛弃疾诗词异同 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诗人写出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祖国统一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就是杰出的代表。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自幼目睹金人烧杀掳掠,一生仕途坎坷,满腔报国热忱无处挥洒,临死仍不忘报国之志。辛弃疾也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经历。辛弃疾,字幼安,出生于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一隅,使得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辛弃疾在政治上履受打击。陆游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抱负,经历形成了两人诗中所共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 在诗的内容方面,两人诗作中都阐发了自己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如陆游的《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一代当权派始终主张投降,陆游的报国理想,还是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这也就使得他那些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往往又充满了壮志未筹的愤懑,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而辛弃疾也有相似的诗篇,他词里经常出现的“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都是他对被分裂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他对南宋苟安态度强烈反感,他讥讽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讽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 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似点,在很大程度上又有着不少差异。 从体裁上来看,陆游可谓无体不备,各体俱工。他专于诗,也擅长填词。在现存的一百多首词中,有不少作品同样抒写了激越的爱国情思,如《夜游宫》,《桃源忆故人》等,都足以和他的爱国诗篇相辉映。陆游的散文法曾巩,成就也很高,前人曾推为南宋宗匠。而辛弃疾在文艺创作上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他的《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同辈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也是丰富多姿,别开生面的。 陆游和辛弃疾都写爱国诗,但于细微处仍有不同。陆游少时就特别注意兵法,诗中屡次读到“夜读兵书”,同时他还学剑。作为诗人的陆游同时也是不满于纸上弹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因此,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是陆游一生得以临阵杀敌的机会却少之甚少,而辛弃疾是在对敌斗争中锻炼起来的人物,有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而且有过一段参加农民起义的经历,在爱国精神的表现上有时更深沉一些。 陆游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由于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还写了大量的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深刻反应了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辛弃疾在仕途不顺时,夜曾在上饶,铅山隐居,写过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民生活的小词,颇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然而这时他还是过着士大夫的生活,他只看到了农村表面的和平景象,却不可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苦痛。因此就思想深度说,不能和陆游的《书叹》,《农家叹》等诗篇相比。 另外,陆诗的特色,为历来公认的诗晓畅平易,精炼自然。他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他认为“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辛诗在词伤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认为他“掉书袋”。辛弃疾的部分作品如选用和某一个朋友的同姓的故人古诗来对他颂扬,或用全词集经语,都表现了这种封建文人的习气。 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注意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南宋后期的诗坛,可以说诗在陆游的笼罩下发展的,与他同时稍后的江湖派,就有不少人受陆游很深的濡染。和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和比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词风伤都明显首辛弃疾的影响,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诗派。作为南宋文坛上两朵奇葩,陆游和辛弃疾都对后代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12岁即能诗文,一生作品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税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这两个跟他时代接近的人注重他作品的第一方面。然而,除了在明代中叶他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像清初杨大鹤的选本,方文、汪琬、王苹、徐釚、冯廷櫆、王霖等的摹仿,像“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的摘句,像旧社会裹无数客堂、书房和花园中挂的陆游诗联都是例证。就此造成了陆游是个“老清客”的印象。当然也有批评家反对这种一偏之见,说“忠愤”的诗才是陆游集里的骨干和主脑,那些流连光景的“和粹”的诗只算次要。可是,这个偏向要到清朝末年才矫正过来;谈者痛心国势的衰弱,愤恨帝国主义的压迫,对陆游第一方面的作品有了极亲切的体会,作了极热烈的赞扬,例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呜;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几句话彷佛是前面所引两个宋人的意见的口声,而且恰像山谷裹的回声一样,比原来的声音洪大震荡得多了。
“扫胡尘”、“靖国艰”的诗歌在北宋初年就出现过,像路振的“伐棘篇”。靖康之变以后,宋人的爱国作品增加了数目,前面也选了一些。不过,陈与义、吕本中、汪藻、杨万里等人在这方面跟陆游显然不同。他们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并没有投身在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弘愿;只束手无策地叹息或者伸手求助地呼吁,并没有说自己也要来动手,要“从戎”,要“上马击贼”,能够“慷慨欲忘身”或者“敢爱不赀身”,愿意“拥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这就是陆游的特点,他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譬如刘子翚的诗里说:“中兴将士材无双……胡儿胡儿莫窥江!”“低头拔胡箭,却向胡军射……男儿取封侯,赴敌如饥渴”,语气已经算比较雄壮了,然而讲的是别人,是那些“将士”和“男儿”——正像李白、王维等等的“从军行”讲的是别人,尽管刘子翚对他的诗中人有更真切的现实感,抱更迫切的希望。试看陆游的一个例:“鸭绿桑乾尽汉天,传烽自合过祁连;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无人快着鞭!”尽管他把自己搁后,口吻已经很含蓄温和,然而明明在这一场英雄事业里准备有自己的份儿的。这是“诗经”“秦风”里“无衣”的意境,是李牧“闻庆州赵纵使君中箭身死长句”的意境,也是和陆游年辈相接的岳飞在“满江红”词里表现的意境;在北宋像苏舜钦和郭祥正时诗里,在南北宋之交像韩驹的诗里,也偶然流露过这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知我亦轻生者”的气魄和心情,可是从没有人像陆游那样把它发挥得淋漓酣畅。这也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傍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1.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2.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中这样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嘱咐。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不要忘记告诉他胜利的好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廷,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八百多年来,蜀州人民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扶老携幼,不远千百里前来瞻仰、凭吊陆游。罨花池是陆游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水榭楼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诗篇。
他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成为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从这首诗中能看出陆游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死了都还想着收复失地,而没说些分家产之类的话语。
[编辑本段]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
◆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 ◆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爱,为什么会能够如此深沉,生死以之,以致在“美人作土”、“红粉成灰”之后的几十年,还让诗人用将枯的血泪吟出“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的断肠诗句?我从陆游“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中似乎得到一丝感悟: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爱,虽说在现实世界中存续的时日无多,却早已经一点一滴地“转存”到了各种有情万物之中,恰似把真情实爱存入了瑞士银行,可以稳稳地收取利息。一对“菊枕”的枕函之中,封存、寄寓了新婚当时多少甜蜜,多少默契;多少香艳,多少情怀;多少的厮抬厮敬,多少的互爱互重。也许,就单是这一对“菊枕”,已经足以让情爱“一粒粟中藏世界”且“化身千万”,更不用说恩爱夫妻之间“有甚于画眉”的“闺房记乐”了。
一对“菊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那么的无足道,而又实在是那么的奢侈。其“药疗”之功效,犹在其次也,叹叹。
人间的万事可以消磨殆尽,而情爱的清香却永远会历久弥新。
愿天下有情人都双双亲手缝制自己的一对“菊枕”,长相依傍,不离不弃,莫失莫忘,珍爱到地老天荒!
【钗头凤 陆游】
红稣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陆游手书钗头凤

[编辑本段]陆游祠
陆游毗邻罨画池,为纪念曾任蜀州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
陆游曾两次出任蜀州通判。在蜀州期间曾多次游览州中山川名胜,写下100多首寄怀蜀州的诗词,抒发他一腔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整个陆游祠为仿清建筑,含大门、长廊、过厅、序馆、两庑、正殿等,主体陈设突出“梅”的主题。过厅以“梅馨千代”命名。序馆为“香如故堂”,陈列陆游生平简介,陆游遗像玉石碑、陆游手迹碑。堂后辟梅园,广植陆游喜爱的梅花。正殿为“放翁堂”,塑陆游坐像。两庑陈列陆游诗文各种版本及诗意画。正殿之南新增了文物陈列厅,专供陈列崇州的历史文物。
在城外的崇州境西北之隅的凤栖山,有个与陆游祠遥相呼应的梅花寨,被称为放翁遗香圣地。陆游任蜀州通判登临古寺时曾从这崖上山。山道断桥边的梅花在黄昏风雨中寂寞开放而芳香不改的美景,为他后来写《卜算子·咏梅》获取了创作灵感。有专家考证,“驿外断桥边”意境的原型,就在今梅花寨旁,寨区梅花近千亩,花开时节,呈现“十里梅花香雪海,千树万枝浮暗香”之美景。
[编辑本段]陆游与他的云门草堂
云门草堂系陆游早年故居,在云门广福庵。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赐“寿圣院”额,为云门寺三在副寺之一。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曾二度重建。现因年久失修,佛殿塌圯,仅剩断墙残壁和几间旧屋。陆游之父陆宰曾隐居云门,陆游青少年时读书处就在“云门草堂”,
他32岁时赴任福建做主簿时曾作《留题云门革堂》诗作别。“云门草堂”遗址一旦开发,恢复旧观,其意义不在成都“杜甫草堂”之下。
[编辑本段]陆游-个人影响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不要忘了辛弃疾打起仗来是很猛的 相比之下陆游逊色许多 辛弃疾是真的豪放大气 陆游有些无病呻吟
同属豪放派,忧国忧民那一型的,相比之下辛弃疾的诗更为豪放大气吧。

陆游,辛弃疾分别被称为“爱国诗人”和“爱国词人”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陆游和辛弃疾都不是孱弱文人,都领导过抗击斗争。而且甚为英勇。能够以一挑十。不是吹的,你去查查,辛弃疾怎么杀汉奸和叛徒的。

第二,二人都有爱国志向。特别是辛弃疾,以名字明志。 他的名字是仿照霍去病取的,霍去病是去病,他就是弃疾。足见其驱除鞑虏的雄心。

第三,在文学造诣上,陆游诗歌关怀民生和收复故土的豪情,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搞乃翁,临死都怀揣复土梦想。 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词人。辞赋也多以战斗生活和复国梦想为主。

何为爱国,爱中华,爱民族。 面对北方野蛮民族对中原的蹂躏,对汉文化的侮辱和践踏, 对我族同胞的折磨,有良知的中国人拿起刀枪分期反抗足见爱国。像陆游辛弃疾之流身在南方安逸之中,却没丧失斗志,忧国忧民,更是难能可贵。固是爱国之诗人和词人。
诗词中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心痛,两人都当过将军,对国家兴亡感触深
首先他们都很爱国,其次陆游是诗人,辛弃疾是词人。
陆游的作品主要以诗为主,而辛弃疾属于豪放派,创作的作品也以词居多。陆游和辛弃疾均是处在抗金的年代,所以被称作爱国诗人。
他们的许多诗表达了抗金爱国的感情,如陆游的《书愤》,辛弃疾的《破阵子》。

陆游和辛弃疾虽然身在不同的朝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陆游(1125年—1210年)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他们处在同一朝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爱国。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两人都爱国,如陆游的《示儿》中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情真意切的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有对抗金大业未成的无穷遗憾和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就抒发了诗人杀敌报国、回复祖国河山、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陆游和辛弃疾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

帮忙回答一下,谢谢各位了!
  陆游与辛弃疾之比较

  陆游和辛弃疾是南宋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在自己创作都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们的作品又有着类似的题材——爱国。同时两人的生活经历也有十分类似的地方,都属于胸怀大志却又被投闲置散。可是两人的创作风格上还是有一些不同,陆游的诗以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及技巧老练取胜,而辛弃疾则以风格激荡多变,情绪慷慨悲凉取胜。

  论陆游和辛弃疾诗词异同

  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诗人写出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祖国统一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就是杰出的代表。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自幼目睹金人烧杀掳掠,一生仕途坎坷,满腔报国热忱无处挥洒,临死仍不忘报国之志。辛弃疾也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经历。辛弃疾,字幼安,出生于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一隅,使得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辛弃疾在政治上履受打击。陆游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抱负,经历形成了两人诗中所共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

  在诗的内容方面,两人诗作中都阐发了自己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如陆游的《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一代当权派始终主张投降,陆游的报国理想,还是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这也就使得他那些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往往又充满了壮志未筹的愤懑,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而辛弃疾也有相似的诗篇,他词里经常出现的“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都是他对被分裂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他对南宋苟安态度强烈反感,他讥讽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讽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

  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似点,在很大程度上又有着不少差异。

  从体裁上来看,陆游可谓无体不备,各体俱工。他专于诗,也擅长填词。在现存的一百多首词中,有不少作品同样抒写了激越的爱国情思,如《夜游宫》,《桃源忆故人》等,都足以和他的爱国诗篇相辉映。陆游的散文法曾巩,成就也很高,前人曾推为南宋宗匠。而辛弃疾在文艺创作上是以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他的《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同辈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也是丰富多姿,别开生面的。

  陆游和辛弃疾都写爱国诗,但于细微处仍有不同。陆游少时就特别注意兵法,诗中屡次读到“夜读兵书”,同时他还学剑。作为诗人的陆游同时也是不满于纸上弹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因此,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是陆游一生得以临阵杀敌的机会却少之甚少,而辛弃疾是在对敌斗争中锻炼起来的人物,有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而且有过一段参加农民起义的经历,在爱国精神的表现上有时更深沉一些。

  陆游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由于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还写了大量的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深刻反应了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辛弃疾在仕途不顺时,夜曾在上饶,铅山隐居,写过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民生活的小词,颇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然而这时他还是过着士大夫的生活,他只看到了农村表面的和平景象,却不可能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苦痛。因此就思想深度说,不能和陆游的《书叹》,《农家叹》等诗篇相比。

  另外,陆诗的特色,为历来公认的诗晓畅平易,精炼自然。他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他认为“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辛诗在词伤用大量的典故,因此前人有的认为他“掉书袋”。辛弃疾的部分作品如选用和某一个朋友的同姓的故人古诗来对他颂扬,或用全词集经语,都表现了这种封建文人的习气。

  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注意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南宋后期的诗坛,可以说诗在陆游的笼罩下发展的,与他同时稍后的江湖派,就有不少人受陆游很深的濡染。和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和比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词风伤都明显首辛弃疾的影响,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诗派。作为南宋文坛上两朵奇葩,陆游和辛弃疾都对后代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不一样,一个主工诗,一个长于词。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陆游,以及辛弃疾的爱国情感,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17710.html
文章标签:爱国  如何看待  陆游  辛弃疾  情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