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哪位诗人发现自己写的诗被抢走了后怒当场写下诗本不存在的后半段成为后世千古所咏叹

时间: 2023-07-20 12:00: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哪位诗人发现自己写的诗被抢走了后怒当场写下诗本不存在的后半段成为后世千古所咏叹

示儿和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编辑于 2021-10-14
查看全部4个回答
拼多多,简约客厅背景墙新品9.9,大牌1折起,爆款1元秒!
值得一看的客厅背景墙相关信息推荐
简约客厅背景墙正品爆款1折起!秒杀活动天天有简约客厅背景墙超低价格嗨到爽!新人下载领专属特惠!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6条评论
热心网友3
我们老师让我们查的
查看全部6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出塞,题临安邸, 示儿的写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1赞·338浏览2021-10-22
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宋高宗)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恨,因而写下这首诗。用诗句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442赞·3,678浏览2021-10-22
题临安邸的作者写作的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七绝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用对辽、西夏、金的屈辱退让换取苟安,是赵宋王朝自开国起即已推行的基本国策。其结果是,中原被占,两朝皇帝做了俘虏。然而,此一教训并未使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略为清醒;他们不思恢复,继续谋求“王业之偏安”。宋高宗南渡后,偏安东南一隅。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一些爱国志士对此义愤填膺,纷纷指责统治者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
42赞·6,489浏览2021-06-15
题临安邸的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 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朝代】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话翻译: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179赞·3,939浏览2021-06-10
示儿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原文: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拓展资料: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作品简介: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的绝笔。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540赞·21,138浏览2021-08-13
钢笔草书字帖练字_成人字帖精选_享受超值拼单价
根据文中提到的临安为您推荐
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
下载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拼多多,作文纸品牌特卖,优质精选
值得一看的作文纸相关信息推荐
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
下载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杨紫为什么跟谁都可以变成兄弟?
杨紫之所以能过和娱乐圈中的很多人成为兄弟,那是因为她的性格很开朗很大大方方,所以很多人愿意和她他成为
7条回答·82人在看
你认为孙俪和马伊琍相比,谁的演技更高一筹?
孙俪和马伊琍基本都是以短发的形象示人。但是在我看来,马伊琍更加成熟干练,她通常演的角色也是这个形象,
13条回答·82人在看
赵今麦与张子枫相比哪个更适合走向大荧屏?
赵今麦和张子枫都很优秀,但是我还是觉得张子枫更好,我觉得张子枫更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是五岁进入演
138条回答·13,649人在看
电视剧《琅琊榜》里有哪些穿帮镜头?
大家还记得那部由胡歌主演的《琅琊榜》吗?《琅琊榜》是一部由孔笙、李雪执导,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
48条回答·66人在看
"一切都听我的",嫁给黄晓明式丈夫到底有多无助?
我觉得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人喜欢控制别人,并且表现出特别坚强的一面。著名的社会心理学
6条回答·54人在看
《中餐厅》经过21天的相处,秦海璐难道看走眼,杨紫并非高情商 ?
在第三季《中餐厅》,第13期的特辑中,杨紫被秦海璐夸赞情商高。整季下来杨紫的表现偏向于古灵精怪的类型
4条回答·19人在看
正在加载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编辑于 2021-10-14
查看全部4个回答
拼多多,简约客厅背景墙新品9.9,大牌1折起,爆款1元秒!
值得一看的客厅背景墙相关信息推荐
简约客厅背景墙正品爆款1折起!秒杀活动天天有简约客厅背景墙超低价格嗨到爽!新人下载领专属特惠!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6条评论
热心网友3
我们老师让我们查的
查看全部6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出塞,题临安邸, 示儿的写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1赞·338浏览2021-10-22
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宋高宗)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恨,因而写下这首诗。用诗句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442赞·3,678浏览2021-10-22
题临安邸的作者写作的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七绝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用对辽、西夏、金的屈辱退让换取苟安,是赵宋王朝自开国起即已推行的基本国策。其结果是,中原被占,两朝皇帝做了俘虏。然而,此一教训并未使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略为清醒;他们不思恢复,继续谋求“王业之偏安”。宋高宗南渡后,偏安东南一隅。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一些爱国志士对此义愤填膺,纷纷指责统治者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
42赞·6,489浏览2021-06-15
题临安邸的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 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朝代】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话翻译: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179赞·3,939浏览2021-06-10
示儿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原文: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拓展资料: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作品简介: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的绝笔。 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540赞·21,138浏览2021-08-13
钢笔草书字帖练字_成人字帖精选_享受超值拼单价
根据文中提到的临安为您推荐
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
下载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拼多多,作文纸品牌特卖,优质精选
值得一看的作文纸相关信息推荐
点击下载了解更多详情
下载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杨紫为什么跟谁都可以变成兄弟?
杨紫之所以能过和娱乐圈中的很多人成为兄弟,那是因为她的性格很开朗很大大方方,所以很多人愿意和她他成为
7条回答·82人在看
你认为孙俪和马伊琍相比,谁的演技更高一筹?
孙俪和马伊琍基本都是以短发的形象示人。但是在我看来,马伊琍更加成熟干练,她通常演的角色也是这个形象,
13条回答·82人在看
赵今麦与张子枫相比哪个更适合走向大荧屏?
赵今麦和张子枫都很优秀,但是我还是觉得张子枫更好,我觉得张子枫更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是五岁进入演
138条回答·13,649人在看
电视剧《琅琊榜》里有哪些穿帮镜头?
大家还记得那部由胡歌主演的《琅琊榜》吗?《琅琊榜》是一部由孔笙、李雪执导,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
48条回答·66人在看
"一切都听我的",嫁给黄晓明式丈夫到底有多无助?
我觉得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人喜欢控制别人,并且表现出特别坚强的一面。著名的社会心理学
6条回答·54人在看
《中餐厅》经过21天的相处,秦海璐难道看走眼,杨紫并非高情商 ?
在第三季《中餐厅》,第13期的特辑中,杨紫被秦海璐夸赞情商高。整季下来杨紫的表现偏向于古灵精怪的类型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
创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有关于苏轼乌台诗案写下的诗句

1.苏轼在“乌台诗案”时期写的诗有那些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2、《西江月·顷在黄州》

宋代: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3、《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杨花离枝坠地,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娇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不恨杨花飘飞落尽,只是愤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又去哪里寻找落红的踪迹?早化作一池翠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那离人苦愁的眼泪。

4、《初到黄州》

宋代: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译文: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

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5、《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2.苏轼乌台诗案前后的诗

附网上文章(摘录)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在杭州,在一首给孔文仲的诗里,他流露出对声势煊赫的官场的蔑视:“我本麋鹿性,谅非优辕姿。”不仅如此,他还替监狱里的犯人呻吟,替无衣无食的老人幽咽。

他写农村田园情趣时,他起的题目却是《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他在歌咏“春入深山处处花”时也写农民的食粮,农民吃的竹笋没有咸味,只因“尔来三月食无盐”,直指朝廷的专卖垄断;他写被征调的人民挖通运河以通盐船,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他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致君尧舜”,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梦后的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在下棋时,他体悟到:“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

在幽林静山之间,他豁然开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耐客思家”。

他不再执著于“奋力有当时志世”而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以当苏轼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便也可被世人所理解。

他飘然独立,只愿做一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渴望在仕宦之路上获得成功,即使有“归去”之心,也是“欲回天地如扁舟”“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他渴望在沙场上一展雄威,“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尤其在密州徐州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

苏轼在其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认识到自己和朝廷权贵们已经是“肝胆非一家”。所谓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 “鹤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劳神费力,再没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

对那个一生仕宦起伏颠簸的苏东坡而言,他从心底发出最最真实的慨叹“惆怅东南一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当太后允其在太湖边居住的时候,他大喜:“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他终于可以乘一扁舟来往,“神游八极万缘虚”了。久旱逢甘露,苏东坡和农人完全一样快活而满足,他写诗道:“沛然扬扬三尺雨,造化无心恍难测。

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腐儒奋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

会当作溏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拭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拭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有词如“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锋芒毕露;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决不可“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来悠然而唱,而必须要“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这些作品虽。

3.苏东坡写了哪些诗词引发乌台诗案的

苏轼“乌台诗案”,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记载。

今所见几种刊本中,《涵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保存了诗案原貌;《苔溪渔隐从话》本按编辑诗话的要求做过删改。苏轼“乌台诗案”即苏轼四十四岁时下御史台狱一案。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们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而且苏轼案情涉及诗文,故史称“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日,苏轼在知湖州任上,因朝中监察御史何大正、舒直、御史中从李正、国子博上李宜之等上札进状,举发其诗文“谤记朝政”,被自湖州追回,八月十八日,下御史台狱勘问,十三月二十七日结案,择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这就是“乌台诗案”的大致始末。

———————————————————————— 至于是那些诗词引发了此案,说法不一,其实无外乎就是“文字诛心”和“牵强附会”而已。首先有版本说是苏轼改诗而得罪了王安石,大概过程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是作为当朝宰相的王大BOSS,会因为改了首诗就贬别人吗?NO,其实仇恨由来已久,根本原因就是苏轼苏先生反对王安石变法,政治敌人肯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以神宗、王安石为首的政治实权集团倡言改革,实施新政;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元老旧臣,反对改革,抵制新法。苏轼却坚定地站在了司马光一边。

熙宁三年(1070),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公开反对变法。接着,他又写了“再论”和“三论”,这就注定了他坷坎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

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以后转任密州、徐州,元丰二年(1079),他被调任为湖州太守。然后,苏先生就开始嘲讽了,火力全开! 苏轼调任湖州,照例应该写一份谢恩表,他在谢恩表上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您知道我又愚昧又不能适应形势,难以追陪那些新进的权贵;但又看到我年虽老,却不爱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 当时朝廷的诏令奏章是要刊行的,称为“邸报”。

苏轼的谢恩表在邸报上发表后,引起人们对变法派的无情嘲笑。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出,苏先生对王大BOOS的单体嘲讽已经扩张到群嘲了。

御史大夫舒亶向皇帝上了一本,说道:“苏轼的谢表讥切时事,搞得朝野轰动,争相传诵。他包藏祸心,怨望皇上,应口讥谤,讪渎谩骂而没有人臣之节,万死也不足以谢圣上。”

他还从苏轼在杭州等地写的诗文中找出“讪上骂下”、“公为诋訾”的词句六十多条,连同搜获的《苏轼钱塘诗集》等四本诗集,作为罪证,一并进上。舒亶还振振有词地说:“陛下发青苗钱,本来是接济贫民,他却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教群吏学习法令,他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办水利,他却说‘造物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推行盐法,他却说‘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诸位可以看出,这样的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真心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论苏先生是否有这个意思,都已经够他喝一壶了。

字字求心术,狠。案子发到御史台处理。

苏轼被从湖州抓回京城,关进了御史台监狱。开始,苏轼只承认《山村绝句》等诗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但绝无怨谤之心。

但是,隔天一次的审讯、折磨,使他身心交瘁,最后,他只有对这些被指控的“罪诗”,按照主审官的意图,一一做出违心的解释,并屈认:“有此罪愆,甘伏朝典。” 现在,重读这些诗和苏轼被逼招供的释诗“供词”,是很有意思的。

它告诉我们,中国“字字求心术”的文字罗网,是何等严酷,而中国文人在文字罗网中的冲决、挣扎,又是何等的可笑和无力。比如,《山村绝句》第一首云: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苏轼的供词是:“此诗意言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虽老犹自采笋蕨充饥,时盐法峻急,僻远之人,无盐食用,动经数月……以讥盐法太急也。” 又如,《山村绝句》第二首云:杖藜裹饭。

4.苏轼乌台诗案之前的诗词及赏析

【主要诗词作品】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踏青》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月二十九日》

《上元侍宴》

《石苍舒醉墨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题金山寺》

《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腊尽)》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江城子(十年生死)》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清颍东流)》

《满庭芳(三十三年)》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这些大概是吧!!!行行好,给我点分吧!

5.苏轼乌台诗案相关的诗是

1、

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

幽幽白尺井,仰天无一席。

隔墙闻歌呼,但恨计之呼。

留诗不忍写,苦泪渍纸笔。

2、“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土禀〕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3、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现在这句诗作为对联,刻在了河南郏县小峨眉山的苏轼墓前。

4、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

天垂云重作春阴。

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

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

凄风寒雨是駸駸。

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5、宋太祖赵匡胤对他的子孙皇帝说:除了谋反罪,不杀读书人。

所以苏轼的政敌们千方百计地要给苏轼扣上“不臣”之罪。最可笑的例子是王圭指着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幸亏神宗皇帝英明,说:“彼自咏桧,干卿何事?”这个罪名才不成立。

6、苏轼《水龙吟·杨花》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时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水龙吟—杨花》词苏轼作于贬谪黄州时,他在和作章质夫后还有一封回信并寄。其中说:“承喻静慎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左右也。柳花词绝妙,使来者何以措辞。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7、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时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8、乌台诗案与绝命诗

这首《临江仙》也是苏轼写他牢狱生活的:

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

天垂云重作春阴。

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

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

凄风寒雨是駸駸。

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9、轼自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后,思想上、诗歌创作上是一个转变的成熟期。乌台诗案磨练了东坡,也成就了东坡。他并没有就此击跨,在他贬谪不久后给李常的信中说: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土禀〕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10、苏轼曾经自己描述过当年在狱中的生活,在他写给子由的《晓至巴口迎子由》中说:

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

幽幽白尺井,仰天无一席。

隔墙闻歌呼,但恨计之呼。

留诗不忍写,苦泪渍纸笔。

11、乌台诗案在苏轼的生命历程中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这种文字冤案一直伴随着他。

在惠州他曾写过一首《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把他贬谪到海南。

12、《苏东坡突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煎汤火命如鸡”。

6.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诗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守岁诗 苏轼

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儋耳 苏轼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饮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7.苏轼在乌台诗案出狱后,写了什么诗

《出狱次前韵二首》

(一作: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

——宋·苏轼

百日归期恰及春,残生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却对酒杯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従来岂有因。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寒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従事,为余投檄向江西。

子由闻余下狱,乞以官爵赎余罪,贬筠州监酒。

李白的资料,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李白的生平】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一、好任侠, 喜纵横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二、 仗剑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以下便是《大鹏遇希有鸟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南华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像其势,髣髴其形。

若乃足萦虹霓,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 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 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 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 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 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 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 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不但未见任用, 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 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 即将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 "夜郎万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 大家都很尊重他, 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的诗歌】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李白的个性 】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
李白,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
李白图片
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理想。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编辑本段
家族亲属

父母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
陈寅恪则认为李白之父为胡人。而母亲记载是突厥人。
妻子
李白一生,先后有过四个妻子。
1.许氏,结发妻子,许圉师的孙女
2.刘氏,同居后分手
3.东鲁某氏
4.宗氏,最后一个妻子,宗楚客的孙女
第一个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
李白
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其子名:伯禽,小名“颇黎” ;女名:平阳 ,小名“明月奴”。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个妻子,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
第三个妻子,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四个妻子,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作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子女
长子 伯禽,许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后去世。
长女 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 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编辑本段
生平事迹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太白作清平调图
[1]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
太白醉酒图
[2]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
太白醉酒
[3]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李白图片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谪仙像
[4]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人物简介
李白,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理想。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生平事迹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历史评价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宋代诗坛上,欧阳修不仅喜欢李白的天资,而且喜欢李白诗歌的丰富想象和壮大气魄。在《读李集效其体》中,他集中表述了这一点。曾巩赞李白文“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
到了蒙古族统治的元朝,诗人中如方回、刘秉忠、周权等,对李白的评价都很高。元人对李白的诗风极为推崇,评价也很多。在清人编著的《元诗选序》中说:“宋诗多沈郁,近少陵;元诗多轻扬,近太白。”可见元人较推崇李白,与他们的诗风有关。
明代,崇尚李白的倾向有增无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刘基、高启、王世贞、杨慎、李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偏重于李白。如高启在《夜间谢太史读李杜诗》云:“前歌《蜀道难》,后歌《逼仄行》……”。明人比较重李轻杜,主要偏重于诗歌的艺术及风格,这均与当时的学术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清代钱谦益说:“唐之李、杜,光焰万丈,人皆知之。”赵翼说:“然杜虽独有千古,而李之名终不因此稍减。读者但觉杜可学而李不敢学,则天才不可及也。”
李白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继往开来,在屈原之后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高峰,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继承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自己的理论特别是创作实践,扫清了六朝的绮靡诗风,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他善于学习民歌,同时批判地继承前代优秀诗人的艺术传统,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开创了以他和杜甫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是谁的诗?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是谁的诗?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谁的诗?
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里的诗句
全文: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意思是——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二、附原文如下: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简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三、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意思是——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二、附原文如下: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简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三、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宿建德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孟浩然在开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730年的时候,离开家乡去往洛阳的途中,在吴越之地游玩,来排解仕途不顺的悲愤之情。孟浩然是襄阳人,在早期的时候,他有入仕之心,奈何仕途坎坷,他倍感失望与痛苦,于是他就归隐山林,再没有进入官场。
这首《宿建德江》的全文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白话译文是:我把乘坐的小船停靠在小洲附近,这个小洲看起来烟雾弥漫,夕阳西下的时候一丝愁绪涌上心头。这无边无际的旷野,远处的天空看起来比树还显得低沉,清澈的江水与明亮的月亮看起来跟人相亲相爱。
这整首诗把“舟泊暮宿”作为背景。虽然在第二句写了一个“愁”字,但是并没有将“愁”字展开描写,而是注重于景物的描写。这首诗先写了羁旅夜泊,再写了日暮添愁,最后写天低月明。更是用了“明月伴人亲”,把诗人内心的愁和孤寂描写地淋漓尽致。
后世对这首诗有很多的评价,比如《唐诗解》中评价道:“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意思为:诗人的愁思是因为景物而生的,所以第二句没有描写情感,而是从景物中展现出来。《唐诗近体》中也写到:“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十字咀味不尽。”其意思与《唐诗解》中一样。
文章标题: 哪位诗人发现自己写的诗被抢走了后怒当场写下诗本不存在的后半段成为后世千古所咏叹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75376.html
文章标签:后半段  咏叹  不存在  发现自己  哪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