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中国诗词中哪位诗人对颜色运用的好

时间: 2022-08-22 14:59: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中国诗词中哪位诗人对颜色运用的好

中国诗词中,哪位诗人对颜色运用的好?

一个诗人就是白居易,他很擅长运用颜色,而且他能够更好的把颜色运用的非常自然,在艺术造诣很高,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色彩非常敏感。
是白居易,他运用颜色的诗都写得特别的好,使人们能联想到其中的画面,非常的绚丽。
杜甫他很喜欢写这些田园类的诗句,所以他应用的一些色彩就会比较浓厚,也可以通过这些色彩描写到他当时身处的一个环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那个诗人的哪一首诗?

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忆江南词三首》。

【出处】

《忆江南词三首》——白居易

【原文】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接下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时候能再次相逢?

【关键词注解】

题目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其一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其二

“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其三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犹言何日,几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作品鉴赏1】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作品鉴赏2】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修辞手法
《忆江南》古诗运用了比喻和反问修辞手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不忆江南?”这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日出时江边火红的花朵比喻成火焰,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比喻成蓝草,这两个比喻非常的形象,让人不用去都能联想到江南的春天。

  
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前面向我们描述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最后来一句反问,让人无法反驳,也更加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江南的喜之情。
出自唐代的白居易《忆江南》
原文如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原文的意思是: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这首诗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
原文: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一首白居易盛赞江南的诗

王维诗中的色彩美

最好是写王维山水诗中的色彩美 3千字以上 谢谢
王维诗中的色彩美:从色彩看王维诗的空静之美及其文化蕴含

摘要:王维诗歌无论是随类附彩,还是以墨示色,都能借助色彩这一绘画的基本要素创造出形意相融、空明宁静的意境,同时在其中又明显地体现着禅学浸润的痕迹。本文拟从诗的色彩表现形式特征的角度,论述王维诗的空静之美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王维;色彩;空静;禅宗;以墨示色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以其超逸洒脱的襟怀创作了许多被人们反复吟咏的佳篇丽句;他的诗“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其妙处如严羽《沧浪诗话�6�1诗辩》所说“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水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水月镜花般玲珑透彻的空明宁静之美,是王维诗歌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本文拟从诗的色彩表现形式特征的角度,论述王维诗的空静之美及其文化蕴含。

一、
王维在《偶然作》中写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他既是一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许多绘画方面的技巧与表现方法,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作为绘画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色彩对于传达有画意的诗之神韵,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同时,王维又是一位精通禅理的佛教徒,而佛教宣称“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古尊宿语录》卷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华玄义》卷四),因此色彩的表现又与王维的禅宗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当诗人以禅者之心去静观万物时,自然万物皆已成为因心所造之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色彩作为大自然给予人的最直接的感官印象,更能体现出诗人的心境。在王维的诗中,多次写到他自身追求“空”、“静”、“闲”的禅境,如“终年无客常闭关,终13无心常自闲”(《答张五弟》),“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这种心态反映在他诗的色彩运用上,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直接以清疏平淡之色去描绘景物。在王维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便是“青”、“白”二色,其中“白”色出现91次,“青”色出现62次,且二色大多同时搭配出现,以表现诗歌冲淡素的风格,传达作者平和安定的心理感受。如“青菰临山映,白鸟向上翻”(《辋川闲居》),“九江枫树几回青,片扬州五湖白”(《同崔傅答贤弟》)等诗句比比皆是。这一点前人已有过详细的论述。
王维运用色彩来显示其空灵境界的第二种情况是,除青、白二色外,还经常出现红、绿、黄等浓艳之色,尤其是红、绿二色的搭配之句更是随处可见。按常理来说,这种色彩的运用应给人以纷繁绮丽之感,可王维的诗却恰恰相反,即便是用浓色写出来的仍是静景明心,仍给人以空幽清净之感,这也正是王维运色的高妙之处。因为作者往往以“新”、“晴”、“闲”、“静”等词来修饰这些浓色,或者让这些景色笼罩在雨雾烟气之中,经过水气的洗涤、过滤显得“既静且洁”。诚如贺贻孙在《诗筏》中所说:“王摩诘之洁,本文天然,虽作丽语,愈见其洁”。雨雾烟气又往往能给人以空蒙暗淡之感,处于这种基色之下的景物势必也会呈现出淡雅静寂的风格。如《红牡丹》一诗: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写花叶葱郁艳丽,摇曳生姿,却也如同诗人的心境一样是“闲且静”的,虽然诗中已明确写到了“艳”,但却马上附之以“闲”、“静”的神态,使整个画面显得闲散疏淡。再如《田园乐》(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先是用“红”、“绿”两个色彩字给读者展示出一幅柳暗花明的画面,之后进一步描绘花瓣上带着的隔夜雨滴,既使颜色显得清爽怡人、柔和优美,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雨后清新的泥土气息和幽幽花香,碧绿的柳丝笼罩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气烟雾之中,在空漾澄净之中益发显得袅娜迷人。再加上满地落花,无人过问的情景使全诗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在禅者王维的笔下,艳丽的色彩往往能给人以清新幽淡的感觉,透过这些色彩,读者仿佛已看到了潇洒旷达、静心事佛的诗人形象。这类以浓色写淡情的诗句在王维的作品中俯拾即是:“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柔嫩的竹枝暗含淡淡的粉色,红色的莲花脱去开败的花瓣露出新红,显得明静澄澈;“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田家》),在明朗的初秋季节,经过雨水的洗涤,红榴、绿芋显得娇柔可爱;“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酌酒与裴迪》),虽是有草有花,但草却是经过细雨浸润的,花在轻寒的春风中欲动而未动,初春明秀宁静之美如在眼前。
真的爱你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
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
总是罗嗦始终关注
不懂珍惜太内疚
沉醉于音阶她不赞赏
母亲的爱却永远未退让
决心冲开心中挣扎
亲恩终可抱达
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
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
教我坚毅望着前路
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
没法解释怎可抱尽亲恩
爱意宽大是无限
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
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
总是罗嗦始终关注
不懂珍惜太内疚
仍记起温馨的一对手
始终给我照顾未变样
理想今天终于等到
分享光辉盼做到
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
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
教我坚毅望着前路
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
没法解释怎可抱尽亲恩
爱意宽大是无限
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春风化雨暖透我的心
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
教我坚毅望着前路
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
没法解释怎可抱尽亲恩
爱意宽大是无限
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
教我坚毅望着前路
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
没法解释怎可抱尽亲恩
爱意宽大是无限
请准我说声真的爱你
唐才子传》评价王维诗:"维诗入妙品上上,画思亦然。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自为诗云:'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此言极是,我们读王维诗,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文字所描绘出的画面,总是那么清新,那么富于色彩,那么生动自然。难怪苏东坡一时兴致大发抻纸濡墨,在王维的画作《蓝田烟雨图》上题款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青溪》)这是一派何其动人的风景,有山有水,有石有松,有草有花,有声有色,人入其中无异于进入了美丽的图画。王维在此用淡墨轻染的方式,随意之间将山野景象表现得生动形象。他的田园诗中最著名且流传最广的要算是那首《山居秋瞑》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写的是秋天的景色,秋后新雨,明月清泉,动静相参,声色俱恬,一派清新自然的景象,色彩完全是透明亮丽的。王维写这种诗,很注意以画家的眼光,捕捉自然界中的意象,然后再用绘画般的手法表现出来,达到出神入画般的效果。象这样善于用"光"和"色"将诗写得通透明快的还有: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诗人与画家以不同的艺术手段来调动读者的思想情绪和视觉感应,从而达到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这一目的。画家靠色彩、光泽和形质等手法直接影响读者,而诗人则仅能凭藉文字的描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人的表现方法似乎更为复杂和间接。因此,为了使文字达到画笔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一方面注重对自然界形质的描绘,另方面也更重视文字色彩的作用。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在这句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到一望无边的大漠上,一通孤烟凭空而起,又可以想象到长河落日那一派动人的景象。从此句诗中,我们不但有形质的印象("孤烟直"、"落日圆"),而且还可以想象出"大漠孤烟"的苍茫与"长河落日"的绚丽色彩。与此意境略似的诗句还有许多,如: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终南山》)...
“诗中有画”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
[关键词] 画面美 色彩美 构图美 意象美
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诗作,给以融化。这诗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以其句法,皆所画也"。其绘画创水墨渲澹法,作品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1]
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最重要的意境范畴。台湾诗评家解释说,就是在绘画式的视觉结构中表现出形象的功能。歌德说:“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是将形象置于想象力之前?
总的说来,描绘性的形象是提供五官的知觉和感觉信息为主的。[2]绘画是靠色彩、线条、明暗等变化来描绘形象、反映生活的诉之于视觉的造型艺术。它比之于诗歌,显然更富于形象的直接性、具体性和立体感。富于绘画美的诗歌正是在以文字塑造的形象中,大量撷取了绘画的上述特点,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文字形象的间接性局限,缩短了读者由文字概念演化为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从而使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物象更具体、更生动、更鲜明、更感人,更迅速地为读者所把握,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绘画美感。[3]
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画面美:
王维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以及《山居秋暝》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4]
宋朝晁说之(以道)认为:“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可以说,追求诗歌中可睹可感的画面美正是诗歌取得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原因。[5]
王维的《戏赠张五弟 三首》诗中,有这样的怡人诗章:"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以及"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一幅人与自然万物泯然无间、尽善尽美和谐画卷,尽收眼底,感人至深。[6]
王维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在前期的诗里已经有了出色的表现。例如:《宿郑州》"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齐州送祖三》"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等诗句,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特别是他的《使至塞上》,全篇气势流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写景尤为壮丽。
  他后期诗中最为人们称道的《辋川集》绝句,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象《鹿柴》这样的诗,所写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声,深林里偶然照到青苔上的一缕斜阳,的确能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7]
而《谓川田家》这首五言古诗以率真自然的不事雕琢纯用白描的笔法,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的安逸宁静、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
《汉江临眺》则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种异常广阔的整体性的“可游、可居”的生活--人生--自然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去追求表现的美的理想。[8] 首二句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三、四句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 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味。”[9]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 ,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王番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10]
  王维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从前面所举的那些山水诗,我们可以看到他既能概括地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正因为他观察自然的艺术本领很高,所以他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以《山居秋暝》这首名作为例:[1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好象一只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又象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他的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也高度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的确深得陶诗"清腴"的特色。[12]
王维的力作《终南山》,是一首地道的山水诗。这首诗单纯描写终南山麓山水地貌,出语不凡,别具情趣。"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二句即点出终南山的地理位置,极写终南山气象之雄伟高远,颇具工力。由于终南山靠近京都长安,加上其山势连绵不绝,直抵海边,更增添了视觉联想上的魅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二句,是借云霭恍惚迷离、变幻不定的形态,反衬终南的高远-一往前看,白云弥漫,走近前却又不见,回首再看时,那白云又凝聚在后面了;从远处看,只见一片青霭的山气,走进去,却又什么都没有了。这种奇观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有更深切的体会。"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二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而连绵不绝的山壑,因天气和云气的变化,有的阴翳,有的晴朗,真个是山色难测,各不相同。这是从正面衬托出终南山麓的多姿与壮丽。有此二句,山也增色,诗也添辉。最后两句"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是从另一个角度写终南地域之远阔;其胜景非一日所可毕览,需向山中樵夫打探投宿处以待来日复作畅游。"隔水"二字写出了终南山水烟雨迷濛之状,十分传神。掩卷回味,全诗确如一幅维妙维肖的山水写生画,并无任何奇想幻觉,却真实可信。
王维的山水诗具有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形象生动、意味深长等特点,既有陶渊明诗那种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灵运诗那种精工刻画的描写,颇多名篇佳句,如《鹿柴》、《竹里馆》、《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积雨輖川庄作》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等,皆为后世所推崇;尤其是《终南别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能够给人以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被古人视为最得理趣的佳句而广为传诵。[13] 
二、色彩美:
诗歌虽然不能象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使诗歌呈现出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色彩美,令人如见其形,如睹其色,构成了一个个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从而生动如画地抒发了诗人的各自的情怀。
色彩不是无情物,它往往具有浓烈的表情作用。正是因为如此,色彩这种丰富的表情作用,成了诗人在抒情写意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例如《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作者借助红豆强烈的艳丽色彩和动人传说,以含蓄而一往深情的叮咛语气,表现出炽热的爱情与入骨的相思。这里红色的热烈、温暖和火一般的活力的象征意义和思妇的情思紧密相连,使诗中炽热的感情猛烈地燃烧。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使人可以触摸,从而产生了动人的力量。[14]
王维善于敷彩。这些色彩并非是单纯的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地晕染着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以愉悦之感。如《辋川别业》中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和《白石滩》中的“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涣纱明月下”等等。王维还着意在动态中捕捉光与色变幻不定的组合,如《送邢桂州》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上句写日落时江湖上反射出一片白光,下句写潮水涌来时,碧波滚滚,天地似乎要被它染青。《北垞》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送方尊师归嵩山》“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等,都富有灵妙的生气。前人说王维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15]、“典丽靓深”[16]等等,都指出了他的诗特别富于视觉之美的艺术个性。
而《积雨輖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前者色调光亮,后者色调沉着;白鹭和黄鹂,色彩对比鲜明。《春园即事》中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等,更是表现了画面色彩映衬的优美。
三、构图美:
构图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对诗歌而言,指的则是借鉴绘画艺术的结构手段,把自然景物巧妙而自然地加以排列组合,构成既生动活泼,又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立体画面,使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诗歌的构图也是构成诗歌绘画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中国传统绘画常用“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法来描绘自然景物,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中国画的这种特点被融汇到了诗歌创作当中,并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王维讲究构图布局,如著名的《终南山》可说是很好的实例。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的视角一直在变化:头两句作者以远眺的视角定位概述山的绵延广袤的总貌;然后视角一变三、四句由进山前的眺望,变为置身山中的环顾;在平视的基础上五、六句又采用居高临下的俯视的角度“分野中峰变”,使得庞大的山区尽收眼底。接着,又在山前山后游动着看到“阴晴众壑殊”了,极写溪涧萦回曲折之致。移步换景地变换视角给人们以强烈的立体感受;这不仅不会影响作者观察的细致和透彻,而且还有助于诗情画意的创造,因为它克服了焦点透视所容易产生的狭小单调的局限性。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把这座耸立在中原的山岭的面貌充分展示出来。这种不固定在一个视点而力求把握景物整体境界的方法,正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构图方法,如宋人沈括所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17]
另外,在对“散点透视”这个传统绘画构图法的运用中,除了在同一画面中详尽描绘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外,诗人还非常善于把许多个别的、即在不同时间、地点、角度得到的感受最深的物象放在一起,使之熔炼组合,以更好地摆脱具体事物对自己的束缚,从而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为了求得诗中构图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如《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前者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与纵向的配合。
象《淇上即事田园》"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取景上也深具画家构图的匠心。
丰富的层次感也是诗歌构图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突出地描摹那景物层次,以突出绘画艺术那种从层次的角度观察自然、处理自然景物的意图,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具有绘画艺术的强烈层次感。例如《新晴野望》:
新晴野望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田。
正是“望”眼欲穿,一望到“郭门临渡头”,二望到“村树连溪口”,三望到“白水明田外”,四望到“碧峰出山后”。特别是后两句,诗人为了突出景物层次,有意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一层层烘染开去,所运用的正是绘画的技法。这首诗强烈如画的艺术效果,也正是通过鲜明的层次来完成。[18]

“吾家冼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墨梅 [ 元 ] 王冕
--------------------------------------
原文 译文对照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年—1350年)期间。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有一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此诗就作于此。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借梅自喻,感慨之下作此诗。
-------------------------------------------------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
作者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吾 家 冼 砚 池 头 树,朵 朵 花 开 淡 墨 痕”这 首诗 写的 是 什么?——答案:这 首诗 写的 是 元代 诗人 画家 王 冕  题 咏 自己 所画 的 梅花 。

《墨 梅》是 元 代 诗人 画家 王 冕 的 一首 题咏 自己 所画 梅花 的 诗作。

诗中 所 描写 的 墨 梅 劲 秀 芬 芳、卓 然 不 群。这 首诗 不仅 反映 了 他 所画 的 梅花 的 风格,也 反 映 了 作 者 的 高 尚 情 趣 和 淡 泊 名 利 的 胸 襟,鲜 明 地 表 明 了 他 不 向 世 俗 献 媚 的 坚 贞、纯 洁 的 操 守。一 二 两 句 构 思 精 巧,将 画 中 墨 梅 与 池 边 梅 树 化 而 为 一,仿 佛 画 中 之 梅 的 淡 淡 墨 晕,为 池 头 梅 树 吸收 水 中 墨 色 所 致。三 四 句 则 宕 开 一笔,赞 赏 墨 梅 虽 无 耀 人 眼 目 的 色彩,却 极 富 清新 高 雅 之气,以此 表达 不愿 媚 俗 的 独立 人 格 理想。

全诗 以画 作真,诗情 画意 融 合 无 间,意 蕴 深 邃,耐 人 寻 思,洵 为 题画 诗中 的 上乘 之作。

【作 品 原 文】

墨 梅 

王 冕

(题 画 原 版 本)

吾 家 洗 砚 池 头 树,个 个 花 开 淡 墨 痕。

不 要 人 夸 好 颜 色,只 流 清 气 满 乾 坤。

(版 本 二)

我 家 洗 砚 池 头 树,朵 朵 花 开 淡 墨 痕。

不 要 人 夸 好 颜 色,只 留 清 气 满 乾 坤。

(古 诗词 允许 存在 多个 版本。各 版 本 意思 相近、读音 相近,并不 影响 古 诗词 的 音律。)

【字 词 注 释】

墨 梅:用 水 墨 画 的 梅花。也 有作“淡 墨色 的梅,是 梅花 中 的 珍品”。

吾 家:我 家。因 王 羲 之 与 王 冕 同姓,所以 王 冕 便 认为 王姓 自是 一家。

洗 砚 池:写 字、画画 后 洗 笔 洗 砚 的 池子。一说 三国 时期 是 钟 瑶 年轻 的 时候 练字,经常 用 家 旁边 的 池子 洗 毛笔,以致 整个 池子 最后 都是 墨 色 了。 一说 东 晋 王羲 之“临 池 学 书,池 水 尽 黑”,这里 是 化 用 典 故 自 诩 热爱 书 画 艺 术、热 爱 文 化。

头 :边 上。

个 个:朵 朵 的 意思。

淡 墨:水 墨 画 中 将 墨色 分为 四种,如,清 墨、淡 墨、浓 墨、焦 墨。这里 是 说 那 朵朵 盛开 的 梅 花,是 用 淡 淡 的 墨 迹 点 化 成的。

痕:痕 迹,留下 的 印 记。

流:有 流 传、流 布 之意。有 很多 版 本 皆 作“留”。

清 气:所谓 的 清 气,于 梅花 来说 自然 是 清香 之气,但 此 处 也 暗喻 人 之 清 高 自爱 的 精神,所谓 清 气 就是 雅 意,就是 正 见,就是 和 合 之气。

满 乾 坤:弥 漫 在 天 地 间。满:弥 漫。乾 坤:指 人 间 天 地 间。

【译 文】

这画 仿佛 是 从 我的 洗 砚 池 边 生长 的 一棵 梅花,朵朵 梅花 都 似乎 是 洗笔 后 淡墨 留下 的 痕迹 而 没有 鲜艳 的 颜色,因为 它 并不 需要 别人 去 夸 许 它的 颜色,在意 的 只是 要 把 清淡 的 香气 充满 在 天 地 之间。

【创 作 背 景】

这是 一首 作者 王冕 题咏 自己 所画 梅花 的 诗作。画作 为《墨 梅 图》,纸 本,墨 笔,纵31.9cm,横50.9cm。自 题:“吾 家 洗 砚 池 头 树,个 个 花 开 淡 墨 痕。不 要 人 夸 好 颜 色,只 留 清 气 满 乾 坤。王 冕 元 章 为 良 佐 作。”钤“元 章”、“文 王 子 孙”。另 有 清 乾 隆 皇 帝 御 题 诗 及 鉴 藏 印。画 面 中 一 枝 梅 花 横 出,枝 干 秀 挺,花 朵 疏 朗。以 淡 墨 点 染 花 瓣,再 以 浓 墨 勾 点 萼 蕊,墨色清润,高 情 逸 趣 溢 于 笔 端。

【作 品  赏 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 墨 梅 不 求 人 夸,只 愿 给 人 间 留下 清香 的 美德,实际上是 借 梅 自 喻,表达 自 己 对 人 生 的 态 度 以及 不向 世 俗 献 媚 的 高 尚 情 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 池 学 书,池 水 尽 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 墨 梅 的 高 风 亮 节。它由 淡 墨 画 成,外表虽然并不 娇 艳,但具有 神 清 骨 秀、高 洁 端 庄、幽 独 超 逸 的 内 在 气 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 吸 引 人,讨 好 人,求得人们的 夸 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 天 地 之 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 自 我 写 照。王 冕 自 幼 家 贫,白 天 放 牛,晚 上 到 佛 寺 长 明 灯 下 苦 读,终 于 学 得 满 腹 经 纶,而 且 能 诗 善 画,多 才 多 艺。但 他 屡 试 不 第,又 不 愿 巴 结 权 贵,于 是 绝 意 功 名 利 禄,归 隐 浙 东 九 里 山,作 画 易 米 为 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 鄙 薄 流 俗,独 善 其 身,不 求 功 勋 的品格。

这 首 诗 题 为“墨 梅”,意 在 述 志。诗人 将 画 格、诗 格、人 格 有机 地 融为 一体。字面上在 赞誉 梅花,实际上是 赞 赏 自己 的 立 身 之 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 丰 姿 与 诗人 傲 岸 的 形象 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 翰 墨 之 香 与 梅 花 的 清 香 仿 佛 扑 面 而 来。从而使“诗 格”、“画 格”、人 格 巧妙 地 融合 在 一起。

《墨 梅》盛赞 梅花 的 高 风 亮 节,诗人 也 借 物 抒 怀,借 梅 自 喻,表明了自己的 人 生 态 度 和 高 尚 情 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 操 守 志 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作 者 简 介】

王 冕(公元1287-1359年),元 代 诗 人、文 学 家、书 法 家、画 家。字 元 章,号 煮 石 山 农,绍 兴 诸 暨 人。出身 农 家,幼年 丧 父,学识 深 邃,能 诗,青 团 墨 梅。画 梅 以 胭脂 作 梅 花 骨 体,或 花 密 枝 繁,别 具 风 格,亦 善 写 竹 石。兼 能 刻 印。著 有《竹 斋 集》《墨 梅 图 题 诗》等。所作 诗文 常 流 露 出 对 黑 暗 政 治 的 不满。元 末 隐 居 九 里 山 卖 画 为 生,所 画 梅 花 枝 繁 花 密 充满 生 意。

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墨梅

王冕 〔元代〕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繇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另有1310—1359,1335—1407等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描写田园隐逸生活之作。

有《竹斋集》三卷,续集二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这是元代著名诗人、画家王冕《墨梅》中的开头两句,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通过对墨梅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它的赞美。

出处:元.王冕《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原文: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译文:

我家用来洗砚台的池塘边,长着一棵梅花树,梅花朵朵开着,也有了一些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来夸奖他的好颜色,只需要留下一股清香,在这个世界。

出处: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关键词注释:

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我家:一作「吾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锺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朵朵:一作「个个」。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五种,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清气:所谓的清气,于梅花来说自然是清香之气,但此处也暗喻人之清高自爱的精神,所谓清气就是雅意,就是正见,就是和合之气。好颜色:一作「颜色好」。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指人间天地间。

文学常识:

1,王冕从一个放牛娃,在牛背上刻苦学习,成长为元代一个独领风骚的诗人和画家,值得敬佩。

2,王冕以画梅著称,他的梅,神韵秀致,世称神品。

3,明代刘伯温有诗赞曰“能画梅花称奇绝”,尤以《画梅》为甚。

文章标题: 中国诗词中哪位诗人对颜色运用的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48053.html

[中国诗词中哪位诗人对颜色运用的好]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