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6-30 23:00: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蟋蟀在古诗中叫促织。
相关的诗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诗经·唐风·蟋蟀》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感物伤时,劝诫自己和别人勤勉,或说有劝人及时行乐之意。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人有感脱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挚,以重章反复抒发,语言自然中节,不加修饰。经考证,此诗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有其独特的乐舞意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是对当时晋国时代特征的反映。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2、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
,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中的鹧鸪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以雁写思的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11、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12、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1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15 冰 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16、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17牡丹 寄寓富贵。
杨花 有飘零之意。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