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10-04 15:01: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说这一辈子,都没地方去看这个东西,其实他现在还没过完这个一辈子,所以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出自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如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就在创作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
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蝉娟”。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作”。
关于中秋节的七律诗如下:
一、“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1、释义:
夜幕降临,云朵渐行渐远,月亮的光芒却越来越明亮。明月如同一面明亮的玉盘,挂在天空中,洒下银色的光芒。在这个夜晚,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即将到来,但明年的明月又将在何处照耀呢?
2、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他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对中秋明月的赞美和感叹。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和短暂的感慨。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浪漫和柔情,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二、“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中秋夜》
1、释义:
明亮的月亮升上寒冷的夜空,人们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同样的景象。但谁又能想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也许正经历着风雨飘摇。
2、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代表作之一,以中秋明月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四海一家的美好祝愿。同时,也通过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的诗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关切。这首诗以其简练而深刻的诗句,让读者感受到了唐代中秋节的氛围和情感。
三、“中庭的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中秋月》
1、释义:
庭院中月映的白树栖昏鸦,那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
2、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中秋明月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将读者带到他的内心世界中。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更是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诗句出自宋代苏轼的诗《中秋月》。在月明月圆之夜兄弟团聚,词人赞叹“此生此夜“好”。而这里说“不长好”,就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有聚散离合,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意思是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常常被乌云遮挡,难得有像今天这样的美景,但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在何处观赏月亮呢?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是他在1077年中秋夜徐州与弟弟苏辙团聚之时所作。
【原文节选】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天空已经没有乌云,空气中流露出秋凉之气,银河静静无声地转动着。
今夜这个美景,我这一生都难以忘怀,但明年的中秋之夜,我会在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苏轼的这句诗用简短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哀叹,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思考。在赏月之余,诗人对生命和时光的感慨也不禁流露出来。这句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哲理性,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生命短暂,珍惜当下。人生苦短,我们不应该总是把目光放在遥远的未来,而忽略了眼前的美好。每一刻都应该用心去感受、珍惜和享受,不要把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创作背景】
苏轼这首词作于1077年(熙宁十年)中秋节,当时他和胞弟苏辙久别重逢,相聚共赏月亮。在此情境下,苏轼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独白和感情,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和人生哲理。
【注释】
此生此夜不长好:指人生短暂,每一次的美好时光都很短暂,所以要好好珍惜。
明月明年何处看: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迷茫感。
【生活启示】
这句诗让我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生活启示:珍惜眼前人和事,抓住当下的美好时刻,因为它们可能随时离我们而去,我们再也无法追寻。
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遇到令人感动和美好的瞬间,比如与亲人朋友团聚,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或者是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成就。但是这些美好的时刻都是短暂的,可能只存在于一瞬间,我们必须珍惜并把握住这些机会。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和挫折,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不要被短暂的负面情绪所影响,以免错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刻。
个人经验上,我曾经错失了一个重要的人和事,让我深深体会到珍惜当下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这句诗中的寓意,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享受当下的美好。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意思是: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一句诗出自于宋代中的诗人苏轼的作品《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如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满天繁星闪烁的银河,围绕那皎白如玉盘的月亮无声流转不休。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公元1077年(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首小词前两句是说,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首句便及此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因为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没有这层面纱先衬托一下,便显不出如此效果。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是应该有声音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由此传出。“玉盘”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词后两句是说,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写到这里,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