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现代汉语诗歌的前路在何方,我无知且盲目前行太久。

时间: 2023-05-19 23:00: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现代汉语诗歌的前路在何方,我无知且盲目前行太久。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

1.这首诗把( )与( )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把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全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及鉴赏: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乡愁》曾被选入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把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全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及鉴赏: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乡愁》曾被选入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正如乡愁这首诗一样的含有情意。
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表现乡愁的诗: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前修饰的词如下:
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这些词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微小、简单、切实、容易逾越。
在诗中都反映出被海峡分割的思念家乡的情谊,从小到大,随着诗人的成长,指代乡愁的事物不断变化,但,实质都是对土地、对大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无法忘怀的感情。
余光中的这首诗,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高三了,语文要怎么补?哥哥姐姐们,我的底子真的很差

我是09届上海考生,其他几门学科都还过的去,可语文这个我从小学开始的弱项,我真的怕它拖后腿rn首先,我的字就写的比较差,虽然成绩好,但字这方面连老师也时不时来嘲我以鼓励我练好字,可能是我语文以前太差了,高中都没好好学,到语文课就做其他作业,因为决的语文真的太无聊了,一篇古文,看都看不懂几句,出来的题目正确率不用说了,基本都是胡蒙,再有那些现代文,看到的题目基本只能笼统讲几句,混个一两分,我总抱怨可能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意境是什么,做这题目有意思吗rn还有那些名句,背背背,它不像英语稍微看下便能过目不忘,我抢记是可以记住,但过阵子又几不起来,加上高考要背的真的太多了,我怕了rn最后是作文,我从小的弱项,只会报流水帐,其他什么都不会,现在我每天晚上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但我不知道这到底有用吗rnrn各位哥哥姐姐们,请你们指点我一下吧,在其他科目,我不夸张,我真的学的不错,可语文是在是........rn到底该怎么办....rn我不知道我这篇文章又打了多少错别字rn希望各位不要复制粘贴,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我
教你怎么学,不如告诉你学哪些
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全文)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劝学(背诵全文)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语文第二册

★滕王阁序(背诵2—3段) 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师说(背诵全文)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阿房宫赋(背诵全文)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国论(背诵全文)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游褒禅山记(背诵第2、3段) 王安石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高中语文第三册

★卫风•氓(背诵前2章)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离骚(背诵全文)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迢迢牵牛星(背诵全文)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归园田居(背诵全文)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短歌行(背诵全文)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全文)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琵琶行(背诵全文)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山居秋暝(背诵全文)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高(背诵全文)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背诵全文)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背诵全文)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背诵全文)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书愤(背诵全文)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虞美人(背诵全文)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背诵全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全文)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鹊桥仙(背诵全文)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诵全文)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扬州慢(背诵全文)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李凭箜篌引(背诵全文)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过华清宫(背诵全文)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菩萨蛮(背诵全文)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桂枝香•金陵怀古(背诵全文)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声声慢(背诵全文)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陈情表(背诵全文)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赤壁赋(背诵全文)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高中语文第四册

★长亭送别(背诵【端正好】) 王实甫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

根据上述特点,学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机械死板地学。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自己带着感情领悟了的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在一起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你的语文水平才会提高。

其次,学语文还必须多读多背多写(我称之为“三多”),自己不读不背不写,光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学不好语文的。

第一,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多看一些书,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小品文阅读等等。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要培养自己对知识和书籍的渴望。学会对文章进行速读、细读、研读等,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学习,逐渐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从而占有大量的语言资料,为写作准备好一个丰富的资料库。

第二,多背。背诵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里的“熟”,即指能背诵下来。语文教材里,有的精彩段落要求背诵,这远远不够,因此,国家教育部又提出新的要求,出版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中学生必背古诗文200篇》等读本。这充分说明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必须完成。另外,还得多背诵一些现代文。目前很多刊物适合学生阅读,比如《读者》、《中华文摘》、《散文》等。这些刊物的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更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画面:古代私塾的学堂,私塾先生戴着眼睛,手拿戒尺,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书。看到这样的画面,都窃笑不已。我们不提倡读死书,死读书这样的做法,但当你窃笑后,你是否意识到,背诵在语文学习时的重要性呢?

第三,多写。 在写作方面,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外,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些小散文和评论等,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这时,你背诵的东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你背诵的名言、歌词、古诗词等,用一用;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还可以借鉴你背诵过的好文章的结构。这样,你的文章不但在语言上占了不少优势,在篇章上也能严谨起来。把背诵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会为你的付出欣然而笑。

最后,说说兴趣的培养。当你不喜欢学习语文时,你告诉你自己,不学习语文是不可以的,这门学科是工具学科,哪门科学都离不开语文。如果你真的按上边说的去做了,你会慢慢地喜欢上语文的。其实,语文学习是一个字,一句话开始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这就要求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http://blog.sina.com.cn/u/1357265724
语文是国语,学不好可不行。我的情况跟你正好相反,文科(特别语文)还不错,理科就不那么理想了。
1.你字体写得差,短时间是写不好的,但是你平时可以勤加练字(写日记,还可以锻炼写作文),其实你字体基本上让人能够看得懂就没多大问题了;
2.关于古文,我也很认同你的说法,确实很难看得懂。但是你平时多看看那些文言文的注释,可以的话一字一句地去结合译文去理解,平时多记记那些古代常用词(特别是实词)的解释,那么你还可以多拿个几分的。主要是考试的时候凭个人理解去做题的;
3.背诵名句,这也是一个难题,但是高考要考的也不是太多,按照大纲要求背的尽量去背背,记住以前高考考过的课文就不用花心思去背了;
4.至于说现代文吧。。。那么主要是靠个人的理解能力了,看来你平时不怎么看那些文学书吧?其实你多看看一些你有兴趣的文章,看懂了他的意思再加上掌握一些习惯用法的解答技巧,现代文也不可以多拿分,毕竟他不是古代文,你是现代人怎么也能看个大概的;
5.作文,跟上面现代文一样,现在的考试我们多数都是些议论文或者记事文的,你在练习现代文阅读的同时也应该多注意那些作者是怎样组织语言的,多看看并记住一些经典的事例,多留意新闻事迹,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他需要你的平日积累,这一点跟英语很相似。但是现在距离09年高考还有好几个月,你只需这段时间多看看书(必须跟学习有关的文学书作文书什么的)语文就有可能提升。其实我是08年的落榜生。。。打算今年09年一齐跟你们高考,但是要不要复读我现在也不确定。我现在只能祝福你了,祝你能够在09高考语文能考好,考上自己的理想学府~
我今年开学就大4了,学文的,我语文还可以吧~其实想学好语文首先就要热爱它。首先写字:其实不管你写的如何,从现在起就横平竖直的去写,一行字一定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大小要近乎相同,如果个别我们写不好,那就大面看上去很工整~!
错别字问题:高三会做许多的练习题,应勤查字典,不知道的音阶和字千万不要懒~记不下的就写在小本本上,要理解性的去记住它~多多记词汇,这样对作文也有帮助~
文言文很重要,不要因为看不懂就抗拒,我建议你去买一本从高一到高三所有文言文的翻译合集,先把翻译读一遍,大致了解每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然后从有兴趣的开始对照着看,这样在做题中一但有会的题出现,信心就会大增!鼓励你看下去!主要的句子当然要理解性的背下去~切勿有错别字!在考试中,文言文的错别字很是拉分!
阅读主要是抓中心,我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成作者,设身处地的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就没错~~多试几次你会抓到窍门的!
最后,作文!作文其实只要热爱它,用你丰富的感情去看题目,把思想面拉宽,千万不要以为流水帐能拿分。作文的关键在开头和结尾,一个华丽的开头会给人深刻的印象,感性的结尾能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要吝啬你所有喜欢的词汇在开篇和结尾。作文中切忌不要用重复的形容词!近义词多用也好过重复!趁还没考试前多读读资料,常上网不要玩游戏,去新闻网多看看新闻,趣闻,还有事实。哪怕是一个撞车事件,都有可能在作文里大放光彩~。写作文时不要只是3大段。开头可以用你所有的想象让它别出心裁,抓住人心,然后在第2段写出感性的你的感受,要让人产生共鸣~!3段4段可以引用事例,结尾时可以用排比句把文章推向高潮!排比句一定要有层次感,要从平淡到激昂~~!多多读些小说也是很有用的!
这些都是我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到你~!
呵呵,这样说吧,我在初中高中六年当了五年的语文课代表,我的看法就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语文既然是个工具学科,那你就拿它当工具来使用.当然还有一个很关键,学语言,没有省力的窍门,只有省时间的苦旅.
我介绍你几个很有效的方法,一个是在家或者在课堂上朗读课文,这样可以刺激你的视觉和听觉,帮助你记住文章中的字句
二是下苦工,背古文,古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捷径,因为古文很短,而里面包含了几乎所有的词语活用现象,所以只要把古文背下来,语法就不再是难点.这么做还有一个副产品,就是成语.在作文中加入文字活用和成语的话,会给你带来不少得分.做这个工作的开始阶段比较枯燥,但是你想想看,全班同学都在听你背诵课文,都在关注你的表现时,那是什么滋味.
三就是要多写,这个写不是说你老师让你写的那些东西,而是你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要怕你写的不好,不给别人看不就得了.可以自己找一个题目,然后多写几遍,强化自己驾御文字的能力.还有一个就是反复默写你曾经背下来的古文.
最后一个就是要记.书下注释,生僻字,词怎么写.这一点看起来是最辛苦的,但是,如果你能做好我之前说的三点,尤其是第三点,你会觉得这最后一点是一种乐趣
一直以来,我就希望能当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我的方法能对你有点帮助的话,我会十分欣慰,祝你早日取得好的成绩

桃花源记中 诣太守,说如此中 如此包括那些内容?

桃花源记中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的内容,如下:
渔人向太守报告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讲了发现的经过,讲了那里的自然界环境、社会风尚,讲了桃源人的生活状况,讲了自己与桃源人的交往,并说明归途中做了标记,要求太守派人去看个究竟。
满意望采纳,谢谢。

(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作品《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这篇文章是其《桃花源诗》前面的序。

文中讲一个渔人很偶然地进入了美丽、和谐、富足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他出来后赶紧跑到郡里,面见太守,说了自己的遭遇。

他具体会说什么呢?

我认为他会说桃源之奇,桃源之美,桃源之富,桃源之逆,他的描述和表达可能会给“桃花源”带来灭顶之灾。

一、《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桃花源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三、《桃花源记》的作者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著名文学家、诗人、辞赋家,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有五棵大柳树,曾作《五柳先生传》,因此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后世称其“靖节先生”。

陶渊明做过几年小官,最后官至彭泽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就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四、陶渊明为什么创造这样一个“桃花源”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虚构的,类似于国外的“乌托邦”。

陶渊明曾祖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都曾做过太守,到陶渊明这一代,随着其父亲早亡,家道中落,寄居在外祖父家。

陶渊明爱好读书,学识渊博,想效仿祖上做一番事业,“大济苍生”,一展抱负,曾写诗曰“猛志远四海”。

可惜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晋、宋(南朝)交替之际。

东晋末年,朝廷腐败,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在这国家崩溃动乱的年代,陶渊明的“大济苍生”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实行的是门阀制度而不是科举制度,高门贵族享有特权,文人没有入仕做官的上升途径,壮志难酬,只能将郁郁之气诉诸笔端。

陶渊明面对当时社会现状,心中郁闷,却又无可奈何;愤世嫉俗,却又无可逃避,于是《桃花源记》横空出世。

陶渊明用自己的笔墨创造了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祥和安乐的桃花源,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和否定。

所以,桃花源是陶渊明用浪漫主义手法创造的,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美好境界,“桃花源”自此也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乌托邦”。

五、渔人“说如此”,到底会说些什么

因为这篇文章描写的是作者的一个梦想,自然不能当真。如果我们要猜测渔人会对太守说什么,那只能根据人之常情来推测了。

渔人出了桃花源,一路上做着标记,目的很明显,他还想再次找到桃花源,对桃花源中的人交待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一出桃花源就急不可耐地跑到郡里去找太守,可见这个渔人不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君子,而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

他跑去见太守,肯定是为了利益。他想要什么利益呢?当然是封赏。

为了打动太守,得到自己想要的封赏,那就要投其所好,让太守也得到利益,否则太守凭什么拿出钱来赏他呢?

要想打动太守,那就需要动之以利。为了动之以利,渔人会进行虚夸和渲染,那么我们就可以来推测渔人会说些什么了。

1. 桃花源之奇

桃花源“奇”在哪里呢?


一奇:在渔人是当地人,在当地的溪流里可能打了半辈子的鱼,对当地的河流应该熟悉得不得了,怎么就从来没到过那个地方呢?

二奇:溪边怎么就有那么一大片的桃花林呢?岸边几百步内都是桃林,既然不是人工种植,怎么会有这么纯粹和美丽的一片桃林呢?它是不是桃花源内的人种植的?它们是不是桃花源的门户呢?

三奇:山崖上有个洞口,洞口内就是那个美丽的桃花源。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地方呢?隐蔽得这么好,藏得这么严实,这样与世隔绝的地方真是难找啊!

2. 桃花源之美

桃花源洞外清溪桃花,景色优美。洞内土地平旷、房屋整齐、良田美池、茂林修竹,鸡鸣狗吠,真是一片美丽而祥和的景象啊!

3. 桃花源之富

桃花源内没有官府征税,没有战争,人们和睦相处,怡然自乐,生活富足。几百年来,他们辛勤劳作,肯定积攒了大量的财富。

4. 桃花源之逆

当时的官府横征暴敛,战乱不断,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可是,桃花源内的百姓,隐居世外,不纳税,不纳粮,不服役,简直是大逆不道。“普天之士,莫非王土。“官府怎么能容忍有这样一群化外百姓存在呢?

六、渔人这样说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渔人想说服知府派人跟自己前往桃源,居心是歹毒的。他想得到奖赏,就必须琢磨太守的心思。

如果太守无利可图,只当听一个故事。就算派人去找,找到了,只当看一个稀奇。那又有多大意义呢?

你渔人想要奖赏,就得考虑太守的利益。

“财帛动人心”。所以渔人想要说服太守,就必须动之以利。

如果渔人说了桃源之奇、之美、之富、之逆,太守就有利可图,太守肯定会被打动的。

首先,太守可以将桃花源纳入管辖范围。太守可以上报朝廷,就说自己巡查辖区,竟然发现有一群化外百姓。经过太守耐心说服,这群避世的百姓仰慕天恩,归顺朝廷。朝廷一看,太守勤政精干,教化百姓,大功一件,太守有可能加官晋爵。

其次,太守可以向桃花源征税。税收多了一块,也可以趁机敲诈,让桃花源人将前几十、上百年未交的税金一次补齐,太守趁机可以中饱私囊。

再次,太守可以洗劫桃花源。如果太守再歹毒一些,可以派官兵入山剿匪,然后大获全胜,宣称全歼流寇数百人,上可以报功,下可以将桃花源中钱财洗劫一空,发一笔横财。

所以,这个渔夫用心十分歹毒,为了说服太守,肯定添油加醋,极力渲染桃花源之富、之逆,用利益打动太守,然后期望自已能分一杯羹。

七、渔人“说如此”后,还能找到桃花源吗?

据文中表述,渔人那么熟悉当地环境的人,竟然找不到标记,竟然会迷了路。

这也引发了读者种种猜测:

有人说,这是陶渊明给我们讲的一个鬼故事,那个桃源就是一个幻境,怎么可能再次找到呢?

也有人说,太守的人找到了桃花源,将桃花源洗劫一空并杀人灭口,回来后却说根本没有找到。

也有人说,桃花源人精通布阵,那溪边的桃林就是他们的八卦阵,人走到那里就会晕头转向。

其实,这桃花源本来就是陶渊明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臆造的,不让人找到就是为了抒发当时社会环境下这种美好的生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遗憾的。

所以陶渊明不仅让渔人找、太守派人找、刘子骥也想找,但是都落了空,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这种“世外桃源”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是无从寻觅的。

八、总结

综上所述,渔人“说如此”,说什么呢?

渔人会说桃源之奇、桃源之美、桃源之富、桃源之逆,以达到自己卑鄙的目的。

他的添油加醋的描述,可能会给桃花源人带来灭顶之灾。

2021年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都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窈窕(tiǎo) 俨然(yǎn) 篆章(zhuàn) 翕忽(xī)
B.悄怆(chuàng) 垂髫(tiáo) 壬戌(xū) 寤寐(mèi)
C.二黍(shǔ) 罔不(wǎng) 蒹葭(jiā) 邑人(yì)
D.清洌(liè) 俶尔(shū) 阡陌(mò) 间隔(jiā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诎右臂支船 B.便要还家
C.近岸,卷石底以出 D.左手倚一衡木
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渔人甚异之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凄神寒骨 D.东坡右手执卷端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记之而去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如鸣佩环,心乐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不可久居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尝贻余核舟一
D.其中往来种作 往来翕忽
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
B.其岸势犬牙差互 则题名其上
C.忘路之远近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乃记之而去
7.古诗文默写。(8分)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关雎》)
(2)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
(3)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10分)
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
①古稀②垂髫③不惑④花甲⑤弱冠⑥而立
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3分)
(2)【作古诗领报酬】吉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7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吉米在写领条时,不会用汉字大写数字的标准写法来写金额,请你帮帮他。(2分)
已领金额:____________。
(3)【读美文理语序】今天的课堂作业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吉米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将序号写在横线上。(3分)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变幻莫测的山市,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的抑扬顿挫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
(4)【开班会拟标语】八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请你帮帮他。(2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4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二)(天津中考改编)(10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2)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3)咸来问讯(全,都) (4)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12.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三)(邵阳中考改编)(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心乐之( )
(2)佁然不动( )
(3)益信声无哀乐也( )
(4)恨僧少可语耳( )
1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倦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以残年余力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7.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9.【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的情绪。(2分)
(四)(重庆中考)(14分)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朗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20.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分)
21.品读第⑦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2分)
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2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做两条批注。(4分)
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23.在第段中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24.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他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3分)
三、作文(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如果您想获得此题的标准答案和名师点评解析,请扫描下面赞赏码支付0.5元,并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会通过系统后台推送给您;

如果您想获得此题的标准答案和名师点评解析的Word文档,请扫描下面赞赏码支付1元,并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会通过客服直接把解析Word文档发给您;
如果您想获得此题的原题及答案解析全套Word文档,请扫描下面赞赏码支付2元,并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会通过客服直接把原题及解析全套Word文档发给您
2021年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都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窈窕(tiǎo) 俨然(yǎn) 篆章(zhuàn) 翕忽(xī)
B.悄怆(chuàng) 垂髫(tiáo) 壬戌(xū) 寤寐(mèi)
C.二黍(shǔ) 罔不(wǎng) 蒹葭(jiā) 邑人(yì)
D.清洌(liè) 俶尔(shū) 阡陌(mò) 间隔(jiā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诎右臂支船 B.便要还家
C.近岸,卷石底以出 D.左手倚一衡木
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渔人甚异之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凄神寒骨 D.东坡右手执卷端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记之而去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如鸣佩环,心乐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不可久居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尝贻余核舟一
D.其中往来种作 往来翕忽
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
B.其岸势犬牙差互 则题名其上
C.忘路之远近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乃记之而去
7.古诗文默写。(8分)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关雎》)
(2)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
(3)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10分)
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
①古稀②垂髫③不惑④花甲⑤弱冠⑥而立
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3分)
(2)【作古诗领报酬】吉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7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吉米在写领条时,不会用汉字大写数字的标准写法来写金额,请你帮帮他。(2分)
已领金额:____________。
(3)【读美文理语序】今天的课堂作业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吉米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将序号写在横线上。(3分)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变幻莫测的山市,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的抑扬顿挫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
(4)【开班会拟标语】八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请你帮帮他。(2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4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二)(天津中考改编)(10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2)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3)咸来问讯(全,都) (4)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12.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三)(邵阳中考改编)(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心乐之( )
(2)佁然不动( )
(3)益信声无哀乐也( )
(4)恨僧少可语耳( )
1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倦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以残年余力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7.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9.【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的情绪。(2分)
(四)(重庆中考)(14分)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朗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20.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分)
21.品读第⑦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2分)
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2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做两条批注。(4分)
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23.在第段中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24.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他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3分)
三、作文(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如果您想获得此题的标准答案和名师点评解析,请扫描下面赞赏码支付0.5元,并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会通过系统后台推送给您;

如果您想获得此题的标准答案和名师点评解析的Word文档,请扫描下面赞赏码支付1元,并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会通过客服直接把解析Word文档发给您;
如果您想获得此题的原题及答案解析全套Word文档,请扫描下面赞赏码支付2元,并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会通过客服直接把原题及解析全套Word文档发给您。
2021年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都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窈窕(tiǎo) 俨然(yǎn) 篆章(zhuàn) 翕忽(xī)
B.悄怆(chuàng) 垂髫(tiáo) 壬戌(xū) 寤寐(mèi)
C.二黍(shǔ) 罔不(wǎng) 蒹葭(jiā) 邑人(yì)
D.清洌(liè) 俶尔(shū) 阡陌(mò) 间隔(jiā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诎右臂支船 B.便要还家
C.近岸,卷石底以出 D.左手倚一衡木
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渔人甚异之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凄神寒骨 D.东坡右手执卷端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记之而去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如鸣佩环,心乐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不可久居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尝贻余核舟一
D.其中往来种作 往来翕忽
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 能以径寸之木
B.其岸势犬牙差互 则题名其上
C.忘路之远近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乃记之而去
7.古诗文默写。(8分)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关雎》)
(2)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
(3)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10分)
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
①古稀②垂髫③不惑④花甲⑤弱冠⑥而立
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3分)
(2)【作古诗领报酬】吉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7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吉米在写领条时,不会用汉字大写数字的标准写法来写金额,请你帮帮他。(2分)
已领金额:____________。
(3)【读美文理语序】今天的课堂作业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吉米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将序号写在横线上。(3分)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变幻莫测的山市,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的抑扬顿挫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
(4)【开班会拟标语】八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请你帮帮他。(2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4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二)(天津中考改编)(10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2)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3)咸来问讯(全,都) (4)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12.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三)(邵阳中考改编)(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心乐之( )
(2)佁然不动( )
(3)益信声无哀乐也( )
(4)恨僧少可语耳( )
1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倦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以残年余力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7.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9.【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的情绪。(2分)
(四)(重庆中考)(14分)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朗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20.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分)
21.品读第⑦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2分)
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2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做两条批注。(4分)
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23.在第段中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24.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他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3分)
三、作文(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如果您想获得此题的标准答案和名师点评解析,请扫描下面赞赏码支付0.5元,并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会通过系统后台推送给您;

如果您想获得此题的标准答案和名师点评解析的Word文档,请扫描下面赞赏码支付1元,并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会通过客服直接把解析Word文档发给您;
如果您想获得此题的原题及答案解析全套Word文档,请扫描下面赞赏码支付2元,并在文章底部留言,我们会通过客服直接把原题及解析全套Word文档发给您

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意思

急需<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句意思,知道的告诉我啊!不要太慢了!快发给我啊!!急需!急需!急需啊!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这都是我自己找到的,很辛苦的!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示儿》
作者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意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背景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诗意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文章标题: 现代汉语诗歌的前路在何方,我无知且盲目前行太久。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70966.html
文章标签:现代汉语  太久  前行  诗歌  无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