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外卖员诗人王计兵《赶时间的人》

时间: 2023-04-22 22:01: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如何评价外卖员诗人王计兵《赶时间的人》

江苏一外卖员因电梯误时殴打同乘业主,你怎么评价这位外卖员的行为?

我觉得外卖员的行为太冲动了,是非常不可取的,很不理智的表现,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让别人遭受了无妄之灾。

江苏一外卖员进入小区送外卖,当时外卖员在15楼上电梯,想下到一楼,而同乘电梯的业主住在27楼,按电梯也打算下到一楼,电梯先升上了27楼,外卖员以为到一楼了准备出去才发现到达27楼层,感觉是该业主把电梯按上去耽误了他的时间,所以就对她进行殴打,有掐脖子甩和撞击电梯厢等行为。

对于这件事情,我反复观看了好几次这个视频,有些网友说是因为业主把所有的楼层都按了个遍,因为这些灯是亮着的,因此外卖员打她是她活该的,可仔细看会发现倒数第二排右边的那个按钮是黄色的,所以我认为业主是没有把每个楼层都按了的,结合我居住的小区电梯按钮和不同的地方我乘坐过的高楼层电梯来看,最下面那一排的按钮是开门和关门的按钮,倒数第二排就是一楼或者负一楼/二楼的按钮,只是每个电梯的按钮亮度设置不一样,所以不能先入为主觉得按钮亮就是按了楼层。

还有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女业主是否有辱骂外卖员的行为,但是这也绝对不是外卖员动手打人的理由,一旦动了手你有理都变成无理的了,女业主是否有过错在先我们不得而知,所以这里不过多地评价,但对于外卖员的这一行为,个人表示很不认可,凡事应该好好说,而不是用武力解决。

客观来分析下外卖员乘坐电梯可能存在的三种情况:

没按一楼按钮。外卖员在15楼进入电梯的时候忙着看手机没有按到下行一楼的按钮,所以导致电梯直接升到27楼女业主按的楼层了。

没注意看上下顺序方向。如果恰巧有人到达15楼,电梯门会打开,而外卖员没注意看是上还是下的方向的话,直接进入电梯,或者按错了上下的按钮,电梯都会先上到别人按的楼层,再下去的。

电梯的设置原因。有些电梯是即使你在高楼层按了一楼,可其它比你高的楼层的人同时要下去的话,会先升到别的楼层再一起下来的。

不管是这其中的哪种情况,或者直接说是第三种情况,首先人家业主也不知道外卖员在电梯里面,其次她想下到一楼,即使知道外卖员在里面按电梯也很合理,上下电梯最多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再急也不急在这一时。

我居住的小区也有很多外卖员是经常送餐到各个楼层上面的,虽然有时看着他们也很赶时间,人多的时候会表现出有点不耐烦的样子,可这就是常态呀,电梯不是外卖员的专属电梯,大家都是可以乘坐的,不是你着急都要别人来迁就你,所以他们会在路程上尽量缩短时间,跑着进到里面等电梯,按照顺序一层层乘坐,中途有人下去的,也是乖乖等候。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要多点耐心,不要随便就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而且使用暴力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麻烦事。


对于外卖员殴打同乘女业主的行为,个人觉得,外卖员这就是一个失去理智的行为,看问题做事太主观片面,性子急,头脑发热容易冲动,做事不考虑后果。这样的做事风格在社会上混,肯定行不通的,自己肯定是要栽跟头的。事实也证明自己最终要为冲动的行为付出代价和惩罚。更希望其他的外卖员能够从该事件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不要像这个外卖员一样,犯类似的错误。

我为了比较客观的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去看了一下这个事件的事发视频。从视频来看,这位女业主并没有什么过错的,这个电梯是有一个智能程序的上下行的顺序,应该是女业主操作在先,自然应该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把女业主送到想去的楼层,而只不过是外卖员,自己的操作有问题,按照他的思路他应该是同时按了电梯的上下行,所以他才有电梯到达他所在的楼层,他都能进入电梯的,但是电梯是有先后顺序的,自然需要先把女业主送到所在楼层,再送外卖员下楼的。

外卖员应该是不太懂电梯的这一顺序问题,认为是女业主的操作耽误了自己的下楼时间,认为女业主是故意的,可能再加上心里还有其他比较着急的外卖订单需要按时送达,所以情急之下,头脑失去了理智,错怪了女业主头上,暴脾气上来就动手打了女业主。

一旦动了手了伤人了,那就是你后悔也来不及了。何况女业主本来也没有什么错,就算真的女业主有错,但也耽误不了你一两分钟的事,你完全可以在后续送餐过程中,通过提高自己的速度把时间找回来。而不应该冲动之下,把气撒到女业主的头上,更不应该动手打人,一旦出手伤人,就算你有理也变没理了。

看新闻后续是外卖平台第一时间解雇了该外卖员,我想这只是外卖平台对该外卖员的行为的处罚,如果该女业主进行了报警处理,外卖员还要根据女业主的伤情做赔偿等,而且如果女业主后期不出具谅解书,该外卖员还有可能面临拘留罚款等处罚。

我觉得这种行为非常的可恶,甚至让人感觉到,害怕一个外卖员怎么能因为电梯误失而殴打同城的业主呢,我觉得你作为一个外卖员,那你就是服务人员,那你就是服务顾客的,就算同城的业主并没有直接的被你所服务,但是你作为一个服务人员,也应该把所有的人当做自己的上帝,因为人家说顾客是上帝嘛,然后你这样做真的会很容易让人寒心。其实呢这种问题屡见不鲜,有一些业主也会辱骂外卖员,有些外卖员也会做一些糟糕的事情以此来羞辱业主,比如我见到最有甚者是外卖员把业主的点的食物给吃掉,或者往里面吐痰之类的,或者是扔泥土之类的很多很多,因为他们不敢当面因为他们害怕差评,他们就只能通过这种行为,你想一下有些外卖员对他服务的顾客都可以这样,更别说和他毫无关系的人了,只能说外卖员这个素质不太好。

其次我觉得不管是美团或者是饿了么的骑手,就就是说这种外卖员如果出现在他们公司,必须得制定相应的政策,不能因为他们不服务人员就可以随便辱骂,其次他们这些人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素质培养,可以进行相应的集训和培训,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我觉得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对于这种状态和这种人缘的看法大多都是难以理解和感觉到非常的愤怒,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可能觉得什么什么样不做评价,因为有些人生下来他的素质就不会高,他这一生都不会高。

这种外卖员我觉得就应该把他暴露出来,让大家都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话才能构建其他的外面人不能这样做,我觉得你不管怎么样,就算你当时在着急在生气什么的,你都不应该辱骂业主,当然这个事情可能会有他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业主啊,可能只是说可能他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导致了电梯的延误,这种情况下外卖员可以和他进行有效的沟通,我觉得直接辱骂当然是不好的,但是对于这件事我不做置评。

不理智,且行为恶劣。

事件简概:据南通电视台报道,如东县掘港镇民生银河湾居民杨女士反映,在乘坐电梯时遇到一外卖员,他从15楼上了电梯准备回到1楼,由于杨女士在27楼按了电梯下行键,电梯就载着他上到了27楼,觉得电梯里耽误了他的时间,遂殴打杨女士。杨女士随后报警,目前,警方正在调查处理这件事。外卖员所属公司回应称,已经解雇该外卖员。

无关职业,情绪不稳定的人本身才是关键。现在曝光的都是情绪不稳定者,情绪的奴隶,被情绪操控自己的一切,他存在与各行各业,不是行业该被标签,而是情绪不稳定者如何控制情绪,该如何关注避免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同时,如果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减轻或不予处罚;如果情节严重的,可以加重处罚。

  故意伤害罪(刑法第234条),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4、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里是指实施其他故意犯罪,而其行为又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具体说来,即在本法条文标有“致人重伤”、“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等字样的犯罪,应当按照本法各该条的规定,定罪量刑,不再适用本条的规定。例如,放火、决水、爆炸、投毒致人重伤的,按本法第115条定罪量刑;强奸妇女或者奸淫幼女致使被害人重伤的,按本法第236条定罪量刑;非法拘禁致人重伤的,按本法第238条定罪量刑;抢劫致人重伤的,按本法第263条定罪量刑。

你好,我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从心理的角度去理解一下这位外卖员的行为。

我看到我们好多的评论和事件的报道,也看到很多对外卖员行为的负面的评价。的确外卖员的行为比较极端,他这么做让很多人都很难理解。

外卖小哥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多多理解一下这位外卖员的行为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外卖员的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出发点。

这位外卖员的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好的,他的目的是希望尽快的满足顾客的需求,达标他所需要的时间,害怕被扣掉工资,被上级训斥。他在某一时刻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生存的需要。

外卖

第二点 希望我们要理解一下,他之所以会发生这样行为,背后可能跟他本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平日性格有关。再者和现在社会大环境有关。

也许他本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太好,平日心理保健很少关注,很少有时间去关爱自己精神层面的追求。性格是脾气比较大,暴躁的急迫的,做事情容易冲动,处理问题比较容易走极端。

再有就是社会的大环境,我们看到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比较焦虑,浮躁的年代里,很多的人讲究的是效率,讲究的是时间,讲究的是金钱。常常有一句话,时间就是效率,效率等于金钱。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每一个人的脑袋里,充斥的就是快快快,快快快,急急急 ,急急急。对于外卖小哥的工作尤其如此。他们更是由于抢时间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耽搁了时间,很多顾客包容度不够,导致不能原谅,屡屡出现冲突。

急切的心情

面对这样的事情,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有着怎样的一种理解,包容的心态,才能对社会有益呢?

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在社会中经常会发生很多冲突的事情,很多极端的事情。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报抱一种良好的心态。先去倾听,体察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再去理解当事人他们所处的位置,环境,当下,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多去用包容,宽容,涵容的心态,去理解当事人当下所做出的事情。

如果当事人极端了,我们作为听众或者旁观者是否也跟着一块极端,情绪激烈的反应呢。最好我们大家不要再以极端的形式去回应这样的事件,会去一味的指责这样的当事人,或者是激烈的刺激这些事件负面效应的升级,发酵。

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社会里的人都是稳定的,平和的,安宁的,健康的,大家都有一颗平和的心,来对待万事万物,要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公民,每个人都首先从我做起,多去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平和的面对社会,以更好地更多地为社会做出自己一份应有的贡献。

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

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有:

《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个地名/王庄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请叫我王计兵》:

“我不叫兄弟 / 兄弟在别的城市 / 我不叫父母或孩子 / 他们都在乡下/我明明一动未动/名字却跑丢了 / 你可以叫我:上一个 / 也可以叫我:下一位”

王计兵的故事

王计兵现在住在江苏昆山,和妻子二人共同经营一间杂货店,这家杂货店从2005年一直开到了现在。往前追溯,他的外卖生涯开始于2021年,他成为外卖员是一次偶然,也是一次必然。杂货店隔壁是一家电瓶车店,那些电瓶车正好是外卖员的必备工具,在电瓶车店,王计兵遇到了外卖公司负责推广和招募的负责人,于是在那年,他送出了自己的第一单外卖。

2022年7月,他的一首不足百字的小诗《赶时间的人》被诗人陈朝华分享到微博,引来2000多万网友关注,10多万网友转发点赞。赶时间的人,仍以清醒、悲悯、智睿的文字,将小人物的生命价值从容表达。

赶时间的人 诗歌

本书作者王计兵是一个外卖员,奔跑的行程累计15万公里,相当于沿着万里长城跑15个来回。在城市穿梭的日子里,他看到更多跟他一样为生存奔波的人,外卖员、农民工、保洁员、保姆。他们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地奔波,却跑丢了自己的身份:既不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个落脚之地,故乡和父母又在不断远去。

如同一个来自底层中国的行吟诗人,王计兵记录下自己和他们的狼狈,以及作为劳动者的自尊。他写道:我也有自己独立的国度,我沸腾的血,就是我奔流不息的江河,我嶙峋的瘦骨,就是我耸立的山川。

这些在赶时间的间隙,写在烟盒上、废报纸上的诗句,是来自劳动现场的民歌,生机勃勃,粗粝尖锐。有些被偶然传到网上,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共鸣,单首诗歌阅读多达2000万人次。本书就是他诗歌的首次集结出版。

《赶时间的人》记录着他的焦灼。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世界是一个地名/王庄村也是/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捶击大地/在这人间不断地淬火”

【报告文学】文学苦旅

非|主题写作 :追求文学的人

引言:我不是个天生就对文字充满灵性的人,这是我在追求文学的第三年就明悟到的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条道路上我陷入了绝境。相反,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的是另一幅文学赋予人类的画卷。相较于文学本身赋予我的意义,那怀揣文学梦,置身狼藉小巷抬头望月的人,更教我感到荡气回肠。因此,整整十年,我仍旧我行我素,未曾有过丝毫动摇。迄今,文学载入万亿卷帙传承数千年,已经成为众多人的信仰,在这条通往朝圣的道路上可歌可泣的故事亦如腾卷的浪花,正在径自绽放。

2021年,上一位ID名为左灯的女孩成功签约。她的作品《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于次年出版,听说已签了影视版权。

2021年9月,对于年仅21岁的左灯来说绝对是个暗无天日的月份——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左灯抑郁症诱发。在经历了病发、确诊、病重、自杀等一系列耸人听闻的事件后,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就是在那里,她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一章章地写下了这部书,并陆续发到创作平台。令人大感惊奇的是,她的文字谐趣幽默,将患者病发后,医患之间上演的一场场尔虞我诈的“闹剧”描写得充满喜感。如此巨大的反差,使我确信在她的身体里一定还隐藏着一个身心健康,充满阳光的自己。

在她的书里,抑郁症不止是病,它更是死神的镰刀,能收割掉一个人所有的精力与希望,让人在肮脏、黏稠的泥沼里沦为绝望的囚奴。这样的感觉,即使是中了双色球大奖也不能唤回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它使人罹患上一种名为“活着”的病,进而产生出唯有一死以愈之的强烈渴求。

我从她的书中第一次走进精神病院,第一次知道关于那里可怕的传闻,也只是些传闻。实际上,那是一个充满可爱与温情的地方,大多数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往往是最不愿意伤害别人的人。相反,他们内心敏锐、细腻,为别人考虑得更多。有时,他们宁可选择伤害自己。

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左灯的两句话,一句是:我们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另一句是:活着,是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却是我们拼死捍卫的梦想。

左灯只是病了,在生与死之间,她一次次押送自己走向鬼门关,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敦促着她立即执行“我要死!我要死!我要死!”的计划,却也有另一个自己拼命地将她往回拉,并声嘶力竭冲对她喊出:人间值得。

在与左灯的聊天中,她对自己的家庭讳莫如深。我只知道她有一对忙碌得顾不上家的父母,和一位整日在外面鬼混的哥哥。她病愈后主动和我说起这些,甚至还要用上“你要听我说完”这样的祈使句来叉开我引导向它处的话题。我知道,她这不是在倾诉什么,也不是为了让我产生共情后得到某种回应。她只是在拿自己和我比较——与一个正常人做“校对”,进而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痊愈。所以,这样深入的交流在她知晓答案后,便从未再有过。我关注她的朋友圈,她在华灯初上的广场玩滑板、吐槽一家甜品店的里做的奥利奥圣代太甜了。总有晨光熹微,云卷云舒,总有暗夜如花,霓虹绽放下川流不息的城市流光,她常常站在天桥上,在那样的背景中张开双臂,以45度角仰视天空,美滋滋地笑出一副傻白甜的样子。就如她在最艰难的时候写下的那本书,当所有的误解甚至是恶意的嘲讽涌向她时,她渴望别人理解她只是生病了,更希望通过文学带给我们这些正常人最大的善意。

她真正地做到了这一切。她的善良、可爱、纤尘不染的微笑,于我而言是莫大的震撼,落到字里行间,便是一位九死一生的人,看清,依然爱的大格局。

骑上电瓶车,诗就消失了,一个个住址便成了51岁外卖员王计兵的去处。这位发表过多项作品的诗人说:艰难的生活里,诗歌是那陡峭的另一面。

他的大半生有多半时间是在辗转的打工中度过。初中辍学,他进入工地,后又跟随父亲下河捞沙。正值青壮年的他曾一度迷茫,不知生命还能以何种方式傲然于世俗。直到他在书摊上读到三毛的小说,整整一上午他都如痴如醉地沉浸其中。他从书中受到了感召、启示,似有一轮明月自浑浑噩噩的脑海中升起。

他开始沉迷阅读、写作。每日疲惫不堪的身体,与麻木的灵魂在他的字里行间得以舒展、复苏。尽管,他脏破不堪的工装上挂着的一支圆珠笔时常成为工友的笑柄。尽管,他的父亲每每看到他写写画画便咒骂他是在不务正业。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着、守护着那片铺满脑海熠熠生辉的月华。

直到有一天他回家,用铁锹拨开小屋的废墟,发现下面的一堆灰烬。那一瞬间,他感到天塌地陷,暗无天日。父亲心中的怒火不可抑制地在现实生活中点燃,使他手写的20万字书稿化作灰飞,也毁灭了他所有的尊严与希望。这世上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以子女向往学习,能够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为荣。贫寒的生活使得王计兵在本该上学的年纪丧失了同龄人的权利。如果人生是一场场的豪赌,他从未拿到过一手好牌。

结婚后,他与妻子远遁他乡,身上只有五百块钱。他们捡过废品,卖过一块钱一双的袜子,走街串巷卖过水果。由于没有地方住,他们只能住在用木桩和帆布搭建的棚子里,那是一个真正一遇风雨便会眼看着飘摇起来的家。他把作品写在拆开的烟盒上,写在卖水果的纸壳箱上,写在引火烧饭用的纸张上。没有人知道那些文字的价值,包括他自己也是写完了就丢。直到有一天他接触到电脑,论坛给了他“发声的机会”,网络上的一些人给出指点,批评,他都满怀热忱地一一回复,表示感谢。渐渐的他的作品就像在河床里沉睡的金子,被经久的冲刷涤尽了淤泥,终于被更多人发现、认可。

作品得到广泛关注后,他曾写道:太多的往事如鞭子,都曾经把我的内心打出伤痕,让我时不时回过手来抚摸,感受一种结疤后的痒。能抓住灵感,静下心来,写一段诗,这便是他最解痒,最舒坦的时刻。

如今他的两个孩子,一个考上大学,一个即将要参加高考,他还要哺育他们长出足以翱翔天空的羽翼,更希望有朝一日能为他们锦上添花。

夜幕下的他跨上送外卖的电瓶车,总要抬头看一看,如果不是皓月当空,那他心中的明月也会照常升起。

施洪丽走出肿瘤医院,望着澄澈的天空长舒一口气。从那一刻起,她就下定决心要和大街上行色匆匆的正常人一样生活。她将病历本和化疗单据塞进皮包里。回到家中,再也没有人能把她劝回医院里。她像农村的正常人一样生活劳作,拒绝别人把她当病人看待,对于那些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投来的“另眼相看”的目光,她坦然接受不会再有回到从前的事实。偶有闲暇,她就捧着本书坐在院子里的石墩上,盯着书页许久不翻动一下。只有她的丈夫知道这个家并非是她的归宿,相濡以沫的妻子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半年时间,这个在北京没有医保的月嫂,在回乡治病的过程中领受到了更深的绝望。乳腺癌出现转移,治疗方案里有近30次的化疗、放化疗和长期服药,即便一切照做,五年生存率也仅有百分之二十。

无数个夜晚,无边的恐惧如潮水涌来,令她无数次绝望地哭泣。这个一生中扛过无数艰辛的女人,生怕病魔让她走得毫无尊严,生怕自己的丈夫孤苦无依。

面对疾病,尤其是重疾,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医治。死亡是迟早的事。施洪丽想通了,她要在不知何时会倒下的余生里,带着丈夫回到北京,继续打工的同时,做她最想做的事情——去听皮村的文学课。

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嫁到一个几乎不能称之为家的家庭,家徒四壁根本就不算什么。公公病卧在床,大哥和嫂子是一对智障,疯病时常发作。一次,大哥一把火烧了茅屋,大嫂在一旁拍手起哄,全家人无处栖身。她的丈夫从小就患有肺心病,两人结婚当天他就在家中咯血,需要长期吸氧,体力活一点也指望不上。但她从未后悔选择这段婚姻,因为她嫁给了爱情,嫁给了同样热爱文学的他。

这次北上,时年54岁的施洪丽拎着大包小包,还要拿上沉重的呼吸机。她宁可走得慢些也要跟在丈夫身后,不愿让他看见自己累得汗流浃背的样子。

施洪丽曾在一位教授家做保姆,她尝试过请求对方介绍一两个懂写作的朋友指导自己。教授毫不避讳地告诉她:“你一个穷保姆,读那些书叫人耻笑。读了你也写不出来,写了也没人看。”在没有患癌之前,这是最重伤她的一次对话。她从教授眼中读到了这世上所有的冷遇,听到了自己心碎的声音。她就不该自不量力,僭越、糟蹋文学。

不久后,家乡挚友小玉自杀的消息再度让施洪丽对文学望而生畏。这个自小像她一样热爱文学的女人,在结婚后依然痴迷读书、写作,成为了村里人眼中的笑柄,饭后的谈资,更成为了她丈夫铁拳下的沙包。在冷眼与武力压迫下她一次次挺过来,对文学虔诚地追求,使她认为自己经受的一切只不过是苦其体肤。丰裕的精神财富来自她用笔墨在纸张的沃土上辛勤的耕耘,又在字里行间开花结果。她终于写完成了一部小说,当她拿给学生时代暗恋过的语文老师看时,得到的评价是:结构不好,情节毫无新意,没思想,没意义。一堆垃圾文字。这些话就像伸出的一把剪刀,剪断了小玉瑟瑟发抖的手里握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将书稿付之一炬,不再文学的世界里“刀耕火耘”。终有一天,她如同表演吐剑一样喝光了一瓶农药。

自此,施洪丽安心做保姆、当月嫂,唯一直叙胸臆的途径就是日记。但由于工作、居住地不稳定的缘故,很多都在迁徙中遗失了。这些年,她和丈夫还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她从书中找到了在四处打工辛劳中,依然不抛弃不放弃理想的故事。她感觉书中的那个人就是自己。

一个人只要肯去做,又何惧别人的冷眼与嘲笑,又何愁自己的勇气与坚韧没有人赞赏?文学再一次从天而降,向颠沛流离,饱尝人间苦楚的施洪丽抛下了绳索。她攀援而上,望见金灿灿的霞光,点燃天边的流云,终于露出“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

因为要听文学课,重新踏上“故土”北京的施洪丽,整整两个月没有找到工作。雇主圈的雇主因为她的身体情况都不敢雇佣她。她和丈夫又干起了擦破鞋的生意。生意好的时候顾不得抬头,但两人却在私下里商量,一会儿收摊时到书店去买什么书。

去皮村的路也不近,他们至少要耽搁半天的生意早早收摊,路上几经辗转,才能赶在上文学课之前到地儿。因为下课太晚,打车回去太不划算,施洪丽也会随身带上呼吸机,晚上就和丈夫挤在80块钱一宿的旅馆里。这对夫妻俩来说无疑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文学课上,前来上课的袁凌老师对她说:真实的记录都有其力量。一瞬间,她似乎触碰到了什么。罹患癌症的特殊机缘,让她下定决心在非虚构的道路上追自己的文学梦。生命有始有终,文学却可以长存于世,它属于当下,属于后人,就像四大名著一样,虽是个人创作,并非是个人所有。

她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还受到过很多启示,一次一位来讲新诗的老师说:用与众不同的形容词,标题要惊世骇俗,比如人家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区睡你》《摇摇晃晃的人间》。施洪丽忍不住笑出声来,笑着笑着她就陷入了沉思。她享受这种在生活与文学之间产生的撕裂感,一地鸡毛,抬头,高远的地方仍是皓月当空,柔黄色的月华为她披上轻纱。她想成为皮村的第二个“范雨素”。

一日晨起,她摸到脖子上一个小包块,突然意识到可能是乳腺癌转移到了颈部淋巴结。当天,她买回来一摞笔记本,下定了要与时间赛跑的决心。生命很长,长得不知该做些什么?生命很短,短得令人想要抓住不放。

文字有近8000年的历史,我们中国人常说一件东西一样事物历经长时间的修炼是能够证道成圣的。我相信文字具有这种属性,由它组成的文学就是我们人类追逐的信仰。

而且,我不认为我们追求的信仰就是为了得到一种解脱。与时下很多流行词汇例如:内卷、躺平相比,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正在经历的是一种“折叠”。

朝九晚五的生活是一种折叠,被病痛折磨是一种折叠,上有老下有小是一种折叠,职场上的付出与收获不对等是一种折叠。总之,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不同方向的力量“折叠”着我们的意志。

众生皆苦,文学恰恰是怜悯众生的存在。不同于各种宗教中的神设,文学的灵性使我们每个人可以参与去中。因为信奉,我们即是创造者也是追求者,于心而言我们“折叠”的人生,通过文学形式得以伸展、延续、乃至升华,使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了更多的维度。可以说是数千年的文学传承一直缔造着一切。

不然,你来看,当你翻开佛经亦或是圣经,其实你看到的都是由文字组成的文学。不管里面记录的是鸿蒙初开,还是上帝造人,最先有的还是文学。

我们爱我们创造出来的文学,甚至觉得它完美圣洁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玷污。如此,文学就有了人性与神性。它值得我们守护,更令我们信仰。可以说我们崇尚的一切都来自文学。

可又为什么是文学苦旅,因为众生皆苦,苦,是所有生命的底味。因为我们怕吃苦,天生就不愿受苦。墨菲定律讲怕什么就来什么,你越担心的事情,迟早有一天会发生。我们把苦水倒进文学里,文学就有了它的味道,这味道令人迷恋,令人着魔,令很多人做起了文学路上的“苦行僧”。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外卖员诗人王计兵《赶时间的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9052.html
文章标签:的人  外卖  诗人  评价  时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