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死者之海,请评价一下我的现代诗,灵感源自海德格尔的哲学

时间: 2023-03-14 16:04:1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死者之海,请评价一下我的现代诗,灵感源自海德格尔的哲学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与时间是什么关系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主题是不是论述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他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解析:

-- 作者:sdac123

-- 发布时间:2003-5-1 1:19:05

-- 海德格尔与后现代主义

海德格尔与后现代主义

费罗 [现当代西方哲学选论]

海德格尔与后现代主义

海德格尔与后现代主义者的联系在于,他们对形而上学所具有的共同立场。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在于清除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形而上学的克服和超越。他认为,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传统,支配着全部的西方哲学史。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 这个形而上学传统以其对存在问题特有的领悟,决定着西方思想的基本走向。 这个传统极为深厚,以致我们要对它有所反思和有所分析都很困难,因此,海德格尔就把他的哲学任务规定为克服形而上学。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创造了西方的历史,现在是终结形而上学的时候了。西方哲学家习惯于使用“终结”这个概念,恩格斯也是这样,他的著名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就是一例。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消解,既受后现代主义者的认同,同时又受到他们的一些指责;总的来看还是认同多于指责。美国当代哲学家,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理查德·罗蒂在其《后哲学文化》的不同专题中对海德格尔哲学多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者视野中的海德格尔哲学的地位与价值。

罗蒂指出,“在本世纪,对于我们与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问题,有三种回答,与关于哲学思辨的目的之三种看法相适应。他们是胡塞尔(或科学主义)的回答,海德格尔(或诗意)的回答和实用主义(或政治)的回答。”他说,第一种回答人们最熟悉,它为胡塞尔及其实证主义对手所共有。根据这种观点,哲学以科学为样板,而离艺术和政治较远。

海德格尔和实用主义的回答反对这种大家熟悉的“科学主义”回答。海德格尔是从科学家转向诗人的,只有哲学思想家能与诗人站在同等水平上。海德格尔主义者认为,我们要重新认识和利用哲学传统,把它看作一系列诗意的成就,是思想家的产物,因为思想家“除了为一个存在物在其存在的历史上所是的东西发现一些语词外,没有任何别的选择”实用主义者认为,我们利用传统,就象利用一套工具一样。其中有些工具,包括那些一直名不副实的工具,表明不再有用因而可以抛弃;有些可以改造;有时可能有必要发明新的工具。

罗蒂指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充满了对为胡塞尔和笛卡尔所共有的学说的批判。海德格尔把“客观科学知识”看作是“存在于世界”的一种次要的,派生的形式,源于对工具的使用。海德格尔解决哲学假问题的方法是,把社会实践看作一种首要的不容置疑的要素,而不是一种需要解释的东西。这是与实用主义一致的。

海德格尔与实用主义者一样完全不相信柏拉图式哲学的视觉隐喻,相信视觉隐喻的哲学家认为,通过视觉隐喻可以看到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他们来说,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提出一种可以把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置于其中的形式框架。对这种想为每一个可能出现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框架的企图,海德格尔的形容词是“数学的”,即我们实际上已经知道的事物的。在海德格尔看来,对数学的东西的追求,对一种形式的非历史的框架的追求,乃是现象学,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传统的暗藏的纽带。依罗蒂的看法,海德格尔所喜欢的是听觉隐喻,它作为隐喻是更好的隐喻,因为它们暗示,认识并非始终就是承认,获得真理并非始终就是把材料置于予设的框架中。可以说,隐喻乃是来自逻辑空间外面的声音,而不是填补这个空间某一部分的经验活动,也不是对这个空间结构的一种逻辑哲学的澄清。它是一个要求改变一个人的语言和生活的号召,而不是一个有关如何把它们系统化的纲领。

罗蒂说,从一种为海德格尔与戴维森所共有的观点来看,哲学传统乃是一系列企图,认为思想史是在表明一种“暗藏的理性”,它是由理性的狡诈造成的。海德格尔认为自己的哲学研究是历史主义的,他曾经驳斥过胡塞尔对历史主义的批评,海德格尔说,哲学中的构造必然的就是解构,就是说,是在一种对传统的历史重现过程中实现的对传统概念的解构……因为解构属于构造,本质上,哲学的认知,在某种意义上,同时也就是历史的认知。在他看来,哲学的最高事业就是保存超越的存在物用来表达自己的最基本语词的力量;哲学的本真任务就是对历史的超越存在物提出挑战,也就是对纯粹的存在即存在本身提出挑战。哲学思考的目标,就是提醒我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不是“人类理性”的语言,而是历史上过去的思想家们的创造,从而使我们摆脱这种人类理性语言的束缚。罗蒂认为,海德格尔与实用主义者一样反对传统哲学,但是有所区别。实用主义把传统哲学看作是假科学,海德格尔则认为它是陈腐的诗歌,它非常陈腐,以致成了无意识的自我模仿。像海德格尔一样,实用主义者也拒绝科学主义的这样一个主张:某个新的隐喻,某个新的哲学观点,可以揭示永恒的中性的研究母体。他们共同认为,诗人和思想家乃是社会世界的未被承认的立法者。但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是为诗人而存在的,而实用主义者认为,诗人是为世界而存在的。

罗蒂在分析解构主义的产生和理论来源时,多次提到海德格尔对德里达的影响。其中既包含了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评价,也包含了罗蒂自己对海格尔的评价。罗蒂指出,德里达的大多数工作继续了一条始于尼采而一直延续到海德格尔的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特征就是越来越激进的拒斥柏拉图主义,即西方从柏拉图那里继承下来并一直支配着欧洲思想的从事哲学区分的机制。依罗蒂的观点,如果说,尼采是解构主义的先驱,那么海德格尔堪称是一个解构主义的先行者。罗蒂接下来说,海德格尔在转离了其早期《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本体论”以后的著作中,海德格尔把柏拉图主义等同于他所谓的“形而上学”,并把形而上学等同于西方的命运。

在海德格尔看来,像圣保罗,笛卡尔,牛顿,康德,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马克思这样一些人,都不过是形而上学历史上的一些片断。他们的观点还是柏拉图的观点,……因为他们都这样或那样的坚持要在实在与现象,或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作出区分。甚至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也视这样的区分为当然。因此,对海德格尔来说,它们也不过是形而上学思想的浅薄退化的形式。海德格尔说:“所有的形而上学,包括其反对者实证主义,都在说柏拉图的语言。” 罗蒂指出,海德格尔甚至反对尼采,认为他也是一个形而上学家,权力意志的形而上学家,他把权力置于一切的首位。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是最后的形而上学家,还不是能够完全摆脱柏拉图主义的后形而上学家。罗蒂认为,德里达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思想路线,对海德格尔拒斥消解形而上学的观点表示认同。罗蒂指出了他们之间的思想联系,他说,海德格尔称为“柏拉图主义”或“形而上学”或“存在-神学”的东西,德里达称为“出现的形而上学”或“逻辑中心主义”。德里达重申了海德格尔关于这种形而上学贯穿于整个西方文化的主张。他们都看到了这种传统的二元对立对于所有生活和思想领域的腐蚀作用。因而,他一致认为,思想家的任务就是要摆脱这种二元对立,摆脱由这种二元对立构成的理智和文化生活形式。德里达对受惠于海德格尔的思想感激不尽,他说,没有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他想做的工作是不可能的。然而,德里达并不认为海德格尔已经彻底摆脱了形而上学影响,他在后者的著作中找到了属于形而上学的东西。德里达认为,自始至终贯穿于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形而上学特征的一个主要印记,就是他使用了“存在”这个概念。海德格尔把两千年来从柏拉图主义到尼采的颠倒的柏拉图主义的逐渐转化看作是对存在的逐渐忘却。在海德格尔看来,忘却存在就是混淆存在与存在物。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别”仍然是个受形而上学支配的概念。对此,德里达说,不存在任何独特的名称,即使是存在的名称。我们在做这样的思考时,决不能有任何的“怀古情结”。罗蒂评论说,为了把自己与海德格尔区别开来,德里达发明了一套词汇,诸如trace ,difference,等等。海德格尔的词(存在等)表达了他对不可说的东西,沉默的东西,持存的东西的尊敬,而德里达的词则表达了他对繁衍的东西,难于琢磨的东西,隐喻的东西和不断的自我再造的东西的充满深情地赞美。

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心目中的海德格尔。罗蒂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和派,他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公正的。而德里达是激进派,因而他在认同海德格尔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同一个敞开的海德格尔却受到了不同的礼遇。

"生活在别处"是什么意思?(哲学)

生活在别处
——我对哲学的认识及体会浅谈

先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的经历吧:在他初中二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首诗;另外那个老师居然解释了半节课的“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哲学的通俗读物,高中时他开始读哲学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称为:见过的所有人中接触哲学是时年龄最小的唯一一人!不幸的是,通过高考他未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中,他虽然不那么专注于书籍的啃噬,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是难以描述的。
其实,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本身的定义也是很难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也不只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某些问题,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同样的理性的思维式)。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之学。与此类似的,有些人把哲学称之为“科学的科学”(这虽然看到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大其词了)。而更多的元哲学(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家们认为哲学既一部哲学史和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发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腊的“爱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译成“哲学”,我国最早引进和使用哲学这个词是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了,也许这是泰勒士,巴门尼德,苏格拉底他们意想不到的吧!
在当今,学者们普遍对“无用”之为“大用”的哲学给予了“无定论”的“定论”(太强调一中论调了,其本身就是一种定论)。如武汉大学的已故哲学教授陈修斋所说:由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无定论”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哲学的定义亦即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无定论的。因为一旦有了定论,那就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雅哈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来解释: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多,而对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也将更难回答,现当代的哲学已区别于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现在,伦理学、美学与马克思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均是哲学的分支)等学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路途中,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里的问题探讨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只在思维中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是必须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举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确立一理想人生(冯友兰语)。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向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近。我认为作为“即出世又入世”(冯友兰语)的哲学对社会也要有一种济世的作用,我们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尤其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和意识形态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和广大的精英教授们应该启悟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打着学术的旗帜到处招摇。
在最初我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然后也说了一点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之功用”的看法。那么如何进行哲学“修炼”呢?这一点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有时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个人是通过读书。在最初接触哲学时,看的一般是术语较少的通俗读物和马克思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定的常识后,就读专著和论文了。在读书时,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上课时间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看,那一次被班主任追究了(当时也在班里担任班长),最后还是政治老师解救了我这个“劳苦大众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根本在当时就读不懂。最后我把它扔进了江里(是长江的一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丢下一句: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呢?(叔本华说的那句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在高中时候,我还有点幼稚,可能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够吧。我那时,甚至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囊括哲学所有知识的终级体系。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反而更觉得自己无知。正如苏各拉底说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无知)。我想我总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无知)的人好吧。
我中学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之类的书,还真有点孤独敢和“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有这么几种看法:一、“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疯子,简直是疯子”(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都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而且还自寻烦恼,而且认为学哲学的都善于“诡辩”;三、“喜欢沉思的有心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也体谅学哲学的人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学哲学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就有点难了,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难题!!!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无足轻重;而我没有哲学的修养,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迈步。
我个人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不知道。二、逻辑思维问题,比如有会遇到文章中的话语方式不明或整篇的叙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有许多人不喜欢读哲学类书,就是因为上面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混乱。但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家们的犀利思想紧紧地缠绕着求知、爱智的自己。
了解哲学也不一定要全*读书,“书中得来终觉浅”嘛,甚至并不一定要读书。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认真的思考了。我个人认为诗歌就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也比较喜欢)。诗人们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历的磨练和丰富感情的培养,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当把题材内化加工后,还要经过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诗人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显形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些写庸俗诗歌和所谓的写“哲理诗”的人,是没有接触过哲学(或很浅薄)的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很难得到一首自己的诗歌的,是写自己对生命、对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是在灵魂中经过苦苦挣扎的痛苦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发的灵感诗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个人认为诗人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最好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哲学蕴藉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画。台湾画家几米(jimmy),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几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记了》里,有这么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这还真有点像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外,另外那个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过漫画,我们再次进入了沉默的思考中,再次进入了大师们经典的命题中。“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那个“月亮”,自己的美好回忆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见的或离开的亲人、恋人、朋友,想到了爱情、诗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经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正如一百多年前黑格儿所说:对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琐碎的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丰富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向“可能性”进行。(卡西尔说过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进行)。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太少进行“反思的反思”,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有一本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它又跑到那儿去了呢?我们是否要寻找………………
(全文约3500字)

本文参考书目: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修斋:《关于哲学本性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
几米:《月亮忘记了》,上海三联书店,2202年。
恩思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


以前想过高中要有一次恋爱,不要结果的恋爱,不知道那个男生会不会眼睛大大个头高高,笑容清澈声音温柔,但是一定要是恋爱,一定不要结果。

进了高中,才发现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了。
所有的人都在埋头苦攻,我宁愿早上很早爬起来到学校写作业,坐在窗台上看窗外一尘不染的空气,也不要在自习课上看那些安静的可怕的黑色脑袋。他们脸上的表情毫无例外地呆滞着,甚至在军训的时候,被晒黑的手臂一前一后地摇摆着,仿佛不是人的肢体。



故事还没开始,你怎忍心离去。什么都没有开始,你怎么可以消失。

你的声音真让我失望。王威说。
我往窗外看,那儿并没有梧桐叶子寂寞着片片落下。这是个炎热的秋天,我们穿着十九元买来的HANTENG减价货在塑胶操场上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跑步走。教官是个象孩子一样的年轻人,我喜欢看他笑起来的样子,他的脸上有很多阳光的粉末,透明和金黄的,他笑起来的时候那些粉末纷纷扬扬,我能看见它们在他皮肤的细小纹路里滑落的样子。
这与暧昧无关,我坚定地认为。只是这样一览无余的笑容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我的一个同学被母亲教育要笑不露齿,于是毕业照上她抿着嘴,笑得一脸僵硬,有些象时尚杂志封面上故意扮酷的女生。
军训结束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和教官告别,其实我很早就想对他说他笑起来很好看,真的。虽然他严肃地告诉我们他不希望在训练场上见到我们任何笑容,可是——
你笑起来真好看。

王威继续说,你真让我失望。
我咧开嘴笑了。我前两天去洁牙,心满意足地从医院里走出来。觉得世界无比美好,因为可以大笑。而再也不用顾忌牙齿黑黑。
十班的草莓做事利落胆大心细,出落得一副漂亮模样,声音清脆悦耳。是的我希望象她那样,不过,可惜,王威,我做不到。
我做不到的事情有这么多啊。在给我们班挑选军训的衣服的时候,我一件一件试穿那些心爱的牛仔衣,但是发现自己的体积已经不足以让牛仔把我全身包围。跟着送货车回来,听见一片抱怨声,抱怨颜色不好抱怨衣服料子不合意抱怨衣服式样不适合自己。我冷漠地发完所有的衣服,归队,正步走,他们还在聒噪不休。
在队列里闭上嘴巴向右看齐,心里想着——
你去死。

不要怀疑什么,这些只不过是一些记忆的片断而已。它们是真实的。
然而更真实的情况是,两千零一年九月,我,十五岁,高一学生,体型肥胖,容易烦躁,戴着深度近视的眼镜,在十一点和王威堡电话粥。
然后,王威告诉我,我明天要去广州。你的声音真难听。
如此而已。你还想要什么?



——本来我想说 天是空的 会不会寂寞 本来我想说 星是暗的 会不会坠落 本来我想说 泪是甜的 味道还不错 可是他们说 爱是苦的 把直觉给淹没

我在新闻里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从世贸大厦最顶端手脚张开地跳下来,象一个残忍的大的面粉袋,以一种那样绝望的姿势消失在漫天的火焰和尘埃中。小沙说爽,真爽。小建说,今晚估计是无眠了。还是有种极度的不真实感,觉得这一切其实是发生在梦中的。这一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这两座大楼是怎么样在我面前粉碎的了。
我呢,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曾经以为多么坚定的建筑也会粉碎的了,就像多么坚定的信念也会灰飞烟灭。
就像那天,我在那么惬意地听音乐喝可乐的时候,谑��鲂∈敝�獾牡胤剑�抢锏娜嗣窃诨鸸夂统惧局�校�拇Ρ继樱�艉啊D腥擞行虻匚��说奶由�寐贰U饧蛑蔽薹ㄏ胂螅�以敢庀嘈潘�欠⑸�诿沃小?br> 两千零一年的九月如果不是个多事之月,那么什么时候才算是呢?

一切还在进行着,并且秩序俨然。在我炮制如许垃圾的同时,我的小狗把一盘子的饭舔得精光,我新买的衣服在衣柜里放着,而班里的同学通过qq呼叫着我。这一切和往常无异。天啊,上帝呢?

我在大街上和那个站在阴影里的女人讨价还价,只是为了她怀里的一只金黄色和黑色间杂的小狗。价格从一百六十元开始,我盯着狗,嘴里飞快地说一些已经成了套话的句子,并且烦躁地听着我早已经预料的答语。一切朝着我预定的目标进发,我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地说服她,不管她说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并且做出一副行家里手的样子。
当我终于以二十元把小狗捧在手里的时候,那个女人捏着钱,转身就消失在人流里。
这是生活。如此?如此。

生活是比如说你为了和一直有好感的男生同路而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却因为和女伴说笑而看着他消失在车棚的另一端。生活是比如说你在欢腾看见一件可爱的开衫,转身再去买已经迟了一步。生活是比如说那天小哲打电话给你的时候王威却正好要了你的电话号码。生活是比如说小建在纽约排着很长的队伍献血。生活是比如说小沙和你下五子棋你却屡下屡输连续五盘。
这也是生活活色生香的一面,它是我的生活,热爱和厌恶的生活。
我们这么多人的生活以某一种奇怪的姿态交叉在一起,我们彼此不理解不明白,然而轨道是规定好了的,我们摇摇摆摆地也许会出线,但终究会相遇,然后分离。就像沙滩上潮汐留下的痕迹,过了期。
方舟选择的生活是成名要趁早。我无法理解她,但是表示互不相干。当然我们最多只不过会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她会继续写她的小说,而我会继续写我无所谓的文字,偶尔堡堡电话粥和看看新闻。我们可以算是同龄人,但是我们的生活轨迹如此不同。就像我的头发会短到让所有人都认为我是男生而男生钩子的头发却长到可以扎起辫子来。
这就是生活。
如此?
如此。



我们老师常常责备我说我写字没有一个中心思想,内容空洞。然而啊,你又怎么知道我想说什么。我仅仅是想把一个最最真实的我展现出来而已,一个世俗然而不甘心的我。这一篇又要落入往往复复的俗套了,我推推眼镜,想起语文老师那天惊讶地指着我在作文里引用的一个句子——你是我在别处延续的生活,你是我笑着却难以忘怀的情书——说——你以为这样的句子可以在作文里拿到及格分?
我安静地朝他微笑,不作任何争论。我想如果我告诉他写这个句子的人就是本市高考模拟考中得第三名的那个笑容安静眼神凌乱的女生,他会做何感想。
其实最爽的事情就是指着那些愚蠢的人的鼻子,一字一句地说,你是一只猪。

镜头里,摩天大楼正在熊熊燃烧,倒下,灰飞烟灭。摄影师在镜头后面痛苦地喊了一声,上帝。
上帝,上帝他现在也是个怯懦的老头儿。他管不着我们生活的轨迹,如此,如此。

曾经非常迷恋《Gone with the wind》里的情节,爱兰,那个永远温和、高贵和平静的伟大女人,在蜡烛摇摆不定的光圈里,坐下来,念祈祷书上的句子,哗拨哗拨地数着念珠。她是个天使,她太美了。
那个时候,即使这世上是没有上帝的,她也能成为上帝。
这是某一种坚定的信念。就像后来在葬礼上被尖锐地提出的那个说法,如果一个人心里的大发条崩断了,那么他活着也就不如死了的了。那样坚定的信念所给予的支撑,就是大发条。

小安。之行。
这些名字简单而温暖。有时候想要把它们当作宝贝藏在箱子里,不要离开。莫名其妙会被一些简单的东西感动。比如简单的,小安,之行。
名字也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吧。
——来不及叫出的、亲爱的名字,是翻飞的翻飞的风里面的心,红色的跳动的,没有谁可以放弃亲爱的朋友是吗植物,就像亲爱的亲爱的名字,它们不会老,在月光下,在树林里。亲爱的名字是一个密码,当你用这密码打开尘封已久的事情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记得天黑的时候翻过栏杆去跑步的喜悦呢?
——我们来不及叫出的那些名字,它们是弥漫在记忆里的雾气,一点一点朦胧,一点一点淡下去,但是只要我们还存在着思想,亲爱的名字就不会消失,我们就可以在爱我们的人心里好好地活下去。
——因为,你知道,我们只活在爱我们的人的心里。



Well,让我们来讲讲无关紧要的故事。这个东西延伸得越来越长,这些垃圾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再次被人提起,然后再次地被忘却。

——嘴唇还没张开来 己经互相伤害 约会不曾定下来就不想期待 电话还没挂起来 感情已经腐坏 恨不得你是一只蝴蝶 来得快也去得快 给我一双手 对你倚赖 给我一双眼看你离开 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 没有谁忍心责怪 给我一刹那 对你宠爱 给我一辈子 送你离开 等不到天亮 美梦就醒来 我们都自由自在 回忆还没变黑白 已经置身事外 承诺不曾说出来 关系己不再 我们都自由自在 眼泪还没掉下来 已经忘了感慨 就像一碗热汤的关怀 不可能随身携带

两千零一年九月十八日日记 9:35:45AM
之行,难道,你六年来,早已知道?
那么,为什么,不,放开手追?
是的,我猜过你为谁而写的情书,我知道你给小安的帖,也问过你小安是谁。敏感如我,却直到昨天才明白一切。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帖——
不见你。不见你。
突然记起你说过,就要别离。
你啊。
怎么忍心就让我,化一只疲惫已极的杜鹃,夜夜带血悲啼——
我们之间仅仅是七年的距离吗?
但愿如此。因为如果是那样,我还可以看你轻轻柔柔地笑成一个顽皮的孩子,还可以听你说些最苦的时候学会坚强,还可以心无芥蒂地玩笑于你打闹于你祝福于你欣喜于你。
并非如此。从未如此。
海,清澈的咸的温暖的海,把我们连着,也把我们隔着。
之行啊——
怎忍弃我。

一些空白的片断。我宁愿我的大脑是坏了的答录机,没心没肝地记下几个音节,但是再也不要回放。王威说,我其实很注重别人的评价。
深秋了深秋了,风来了风凉了风也大了。
再介绍一遍我自己,科学数据,身高一百六十七点一厘米,体重六十六公斤,没有蛀牙,血压正常,心跳平稳,胸围保密。
夜微澜这么说——
用guest上线的时候你还在,匆匆地换了名字你就不在。然而我知道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你还会在。因为我回来了。海上花留不住我。只要有南昌存在任何城市都无法留住我。一如你说,这里有亲爱的名字。只要有这些亲爱的名字,即使是只有名字我也要一步三回头,转身,猛冲。
你说我还在这里写些什么呢?天啊。任何任何的文字都比不上亲爱的名字化成亲爱的人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更生动。我们本身就是最最伟大的艺术,不是么,所有的奇迹都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包括今天我继续敲打着不知所谓的文字,包括小沙穿着黄色T恤被笑像个女生。

我的高中生活,我明媚而亮丽的高中生活,它欢天喜地地笑着明朗地向我走来,象小狗豆豆如洗的眼睛,没有丝毫的杂志。之行,微澜,小安,小建,王威,小沙,钩子——
你们、你们、你们、你们。
你们依然在。
依然依然。
就算我们的生活要在别处延续,请你、请你不要忘了我。

先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的经历吧:在他初中二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首诗;另外那个老师居然解释了半节课的“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哲学的通俗读物,高中时他开始读哲学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称为:见过的所有人中接触哲学是时年龄最小的唯一一人!不幸的是,通过高考他未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中,他虽然不那么专注于书籍的啃噬,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是难以描述的。
其实,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本身的定义也是很难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也不只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某些问题,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同样的理性的思维式)。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之学。与此类似的,有些人把哲学称之为“科学的科学”(这虽然看到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大其词了)。而更多的元哲学(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家们认为哲学既一部哲学史和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发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腊的“爱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译成“哲学”,我国最早引进和使用哲学这个词是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了,也许这是泰勒士,巴门尼德,苏格拉底他们意想不到的吧!
在当今,学者们普遍对“无用”之为“大用”的哲学给予了“无定论”的“定论”(太强调一中论调了,其本身就是一种定论)。如武汉大学的已故哲学教授陈修斋所说:由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无定论”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哲学的定义亦即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无定论的。因为一旦有了定论,那就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雅哈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来解释: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多,而对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也将更难回答,现当代的哲学已区别于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现在,伦理学、美学与马克思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均是哲学的分支)等学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路途中,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里的问题探讨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只在思维中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是必须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举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确立一理想人生(冯友兰语)。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向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近。我认为作为“即出世又入世”(冯友兰语)的哲学对社会也要有一种济世的作用,我们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尤其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和意识形态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和广大的精英教授们应该启悟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打着学术的旗帜到处招摇。
在最初我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然后也说了一点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之功用”的看法。那么如何进行哲学“修炼”呢?这一点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有时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个人是通过读书。在最初接触哲学时,看的一般是术语较少的通俗读物和马克思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定的常识后,就读专著和论文了。在读书时,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上课时间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看,那一次被班主任追究了(当时也在班里担任班长),最后还是政治老师解救了我这个“劳苦大众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根本在当时就读不懂。最后我把它扔进了江里(是长江的一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丢下一句: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呢?(叔本华说的那句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在高中时候,我还有点幼稚,可能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够吧。我那时,甚至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囊括哲学所有知识的终级体系。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反而更觉得自己无知。正如苏各拉底说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无知)。我想我总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无知)的人好吧。
我中学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之类的书,还真有点孤独敢和“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有这么几种看法:一、“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疯子,简直是疯子”(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都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而且还自寻烦恼,而且认为学哲学的都善于“诡辩”;三、“喜欢沉思的有心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也体谅学哲学的人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学哲学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就有点难了,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难题!!!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无足轻重;而我没有哲学的修养,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迈步。
我个人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不知道。二、逻辑思维问题,比如有会遇到文章中的话语方式不明或整篇的叙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有许多人不喜欢读哲学类书,就是因为上面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混乱。但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家们的犀利思想紧紧地缠绕着求知、爱智的自己。
了解哲学也不一定要全*读书,“书中得来终觉浅”嘛,甚至并不一定要读书。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认真的思考了。我个人认为诗歌就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也比较喜欢)。诗人们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历的磨练和丰富感情的培养,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当把题材内化加工后,还要经过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诗人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显形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些写庸俗诗歌和所谓的写“哲理诗”的人,是没有接触过哲学(或很浅薄)的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很难得到一首自己的诗歌的,是写自己对生命、对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是在灵魂中经过苦苦挣扎的痛苦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发的灵感诗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个人认为诗人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最好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哲学蕴藉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画。台湾画家几米(jimmy),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几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记了》里,有这么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这还真有点像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外,另外那个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过漫画,我们再次进入了沉默的思考中,再次进入了大师们经典的命题中。“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那个“月亮”,自己的美好回忆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见的或离开的亲人、恋人、朋友,想到了爱情、诗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经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正如一百多年前黑格儿所说:对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琐碎的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丰富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向“可能性”进行。(卡西尔说过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进行)。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太少进行“反思的反思”,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有一本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它又跑到那儿去了呢?我们是否要寻找………………
生活在别处
——我对哲学的认识及体会浅谈

先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的经历吧:在他初中二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首诗;另外那个老师居然解释了半节课的“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哲学的通俗读物,高中时他开始读哲学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称为:见过的所有人中接触哲学是时年龄最小的唯一一人!不幸的是,通过高考他未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中,他虽然不那么专注于书籍的啃噬,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是难以描述的。
其实,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本身的定义也是很难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也不只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某些问题,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同样的理性的思维式)。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之学。与此类似的,有些人把哲学称之为“科学的科学”(这虽然看到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大其词了)。而更多的元哲学(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家们认为哲学既一部哲学史和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发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腊的“爱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译成“哲学”,我国最早引进和使用哲学这个词是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了,也许这是泰勒士,巴门尼德,苏格拉底他们意想不到的吧!
在当今,学者们普遍对“无用”之为“大用”的哲学给予了“无定论”的“定论”(太强调一中论调了,其本身就是一种定论)。如武汉大学的已故哲学教授陈修斋所说:由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无定论”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哲学的定义亦即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无定论的。因为一旦有了定论,那就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雅哈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来解释: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多,而对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也将更难回答,现当代的哲学已区别于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现在,伦理学、美学与马克思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均是哲学的分支)等学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路途中,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里的问题探讨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只在思维中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是必须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举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确立一理想人生(冯友兰语)。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向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近。我认为作为“即出世又入世”(冯友兰语)的哲学对社会也要有一种济世的作用,我们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尤其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和意识形态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和广大的精英教授们应该启悟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打着学术的旗帜到处招摇。
在最初我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然后也说了一点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之功用”的看法。那么如何进行哲学“修炼”呢?这一点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有时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个人是通过读书。在最初接触哲学时,看的一般是术语较少的通俗读物和马克思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定的常识后,就读专著和论文了。在读书时,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上课时间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看,那一次被班主任追究了(当时也在班里担任班长),最后还是政治老师解救了我这个“劳苦大众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根本在当时就读不懂。最后我把它扔进了江里(是长江的一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丢下一句: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呢?(叔本华说的那句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在高中时候,我还有点幼稚,可能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够吧。我那时,甚至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囊括哲学所有知识的终级体系。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反而更觉得自己无知。正如苏各拉底说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无知)。我想我总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无知)的人好吧。
我中学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之类的书,还真有点孤独敢和“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有这么几种看法:一、“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疯子,简直是疯子”(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都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而且还自寻烦恼,而且认为学哲学的都善于“诡辩”;三、“喜欢沉思的有心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也体谅学哲学的人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学哲学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就有点难了,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难题!!!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无足轻重;而我没有哲学的修养,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迈步。
我个人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不知道。二、逻辑思维问题,比如有会遇到文章中的话语方式不明或整篇的叙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有许多人不喜欢读哲学类书,就是因为上面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混乱。但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家们的犀利思想紧紧地缠绕着求知、爱智的自己。
了解哲学也不一定要全*读书,“书中得来终觉浅”嘛,甚至并不一定要读书。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认真的思考了。我个人认为诗歌就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也比较喜欢)。诗人们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历的磨练和丰富感情的培养,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当把题材内化加工后,还要经过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诗人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显形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些写庸俗诗歌和所谓的写“哲理诗”的人,是没有接触过哲学(或很浅薄)的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很难得到一首自己的诗歌的,是写自己对生命、对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是在灵魂中经过苦苦挣扎的痛苦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发的灵感诗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个人认为诗人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最好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哲学蕴藉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画。台湾画家几米(jimmy),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几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记了》里,有这么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这还真有点像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外,另外那个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过漫画,我们再次进入了沉默的思考中,再次进入了大师们经典的命题中。“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那个“月亮”,自己的美好回忆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见的或离开的亲人、恋人、朋友,想到了爱情、诗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经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正如一百多年前黑格儿所说:对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琐碎的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丰富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向“可能性”进行。(卡西尔说过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进行)。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太少进行“反思的反思”,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有一本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它又跑到那儿去了呢?我们是否要寻找………………
生活在别处
——我对哲学的认识及体会浅谈

先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的经历吧:在他初中二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首诗;另外那个老师居然解释了半节课的“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哲学的通俗读物,高中时他开始读哲学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称为:见过的所有人中接触哲学是时年龄最小的唯一一人!不幸的是,通过高考他未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中,他虽然不那么专注于书籍的啃噬,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是难以描述的。
其实,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本身的定义也是很难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也不只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某些问题,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同样的理性的思维式)。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之学。与此类似的,有些人把哲学称之为“科学的科学”(这虽然看到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大其词了)。而更多的元哲学(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家们认为哲学既一部哲学史和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发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腊的“爱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译成“哲学”,我国最早引进和使用哲学这个词是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了,也许这是泰勒士,巴门尼德,苏格拉底他们意想不到的吧!
在当今,学者们普遍对“无用”之为“大用”的哲学给予了“无定论”的“定论”(太强调一中论调了,其本身就是一种定论)。如武汉大学的已故哲学教授陈修斋所说:由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无定论”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哲学的定义亦即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无定论的。因为一旦有了定论,那就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雅哈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来解释: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多,而对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也将更难回答,现当代的哲学已区别于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现在,伦理学、美学与马克思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均是哲学的分支)等学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路途中,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里的问题探讨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只在思维中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是必须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举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确立一理想人生(冯友兰语)。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向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近。我认为作为“即出世又入世”(冯友兰语)的哲学对社会也要有一种济世的作用,我们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尤其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和意识形态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和广大的精英教授们应该启悟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打着学术的旗帜到处招摇。
在最初我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然后也说了一点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之功用”的看法。那么如何进行哲学“修炼”呢?这一点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有时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个人是通过读书。在最初接触哲学时,看的一般是术语较少的通俗读物和马克思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定的常识后,就读专著和论文了。在读书时,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上课时间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看,那一次被班主任追究了(当时也在班里担任班长),最后还是政治老师解救了我这个“劳苦大众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根本在当时就读不懂。最后我把它扔进了江里(是长江的一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丢下一句: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呢?(叔本华说的那句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在高中时候,我还有点幼稚,可能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够吧。我那时,甚至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囊括哲学所有知识的终级体系。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反而更觉得自己无知。正如苏各拉底说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无知)。我想我总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无知)的人好吧。
我中学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之类的书,还真有点孤独敢和“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有这么几种看法:一、“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疯子,简直是疯子”(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都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而且还自寻烦恼,而且认为学哲学的都善于“诡辩”;三、“喜欢沉思的有心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也体谅学哲学的人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学哲学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就有点难了,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难题!!!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无足轻重;而我没有哲学的修养,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迈步。
我个人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不知道。二、逻辑思维问题,比如有会遇到文章中的话语方式不明或整篇的叙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有许多人不喜欢读哲学类书,就是因为上面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混乱。但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家们的犀利思想紧紧地缠绕着求知、爱智的自己。
了解哲学也不一定要全*读书,“书中得来终觉浅”嘛,甚至并不一定要读书。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认真的思考了。我个人认为诗歌就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也比较喜欢)。诗人们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历的磨练和丰富感情的培养,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当把题材内化加工后,还要经过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诗人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显形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些写庸俗诗歌和所谓的写“哲理诗”的人,是没有接触过哲学(或很浅薄)的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很难得到一首自己的诗歌的,是写自己对生命、对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是在灵魂中经过苦苦挣扎的痛苦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发的灵感诗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个人认为诗人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最好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哲学蕴藉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画。台湾画家几米(jimmy),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几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记了》里,有这么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这还真有点像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外,另外那个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过漫画,我们再次进入了沉默的思考中,再次进入了大师们经典的命题中。“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那个“月亮”,自己的美好回忆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见的或离开的亲人、恋人、朋友,想到了爱情、诗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经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正如一百多年前黑格儿所说:对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琐碎的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丰富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向“可能性”进行。(卡西尔说过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进行)。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太少进行“反思的反思”,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有一本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它又跑到那儿去了呢?我们是否要寻找………………
(全文约3500字)

本文参考书目: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修斋:《关于哲学本性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
几米:《月亮忘记了》,上海三联书店,2202年。
恩思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
生活在别处
——我对哲学的认识及体会浅谈

先在这里介绍一个人的经历吧:在他初中二年级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首诗;另外那个老师居然解释了半节课的“存在即合理”。从此,他与哲学和诗歌有了永恒的联系。初中时,他开始阅读哲学的通俗读物,高中时他开始读哲学的专著和论文。被高中政治老师称为:见过的所有人中接触哲学是时年龄最小的唯一一人!不幸的是,通过高考他未进入哲学系接受正规的教育。现在在广州大学中文系中,他虽然不那么专注于书籍的啃噬,那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融进了他的生命存在中……
一个人经历的复杂性与生活的丰富性是难以描述的。
其实,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其本身的定义也是很难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该是什么?哲学也不只是世界观、本体论、方法论、普遍规律那么简单。罗素说哲学是介于宗教和科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哲学有宗教同样的某些问题,如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也有和科学同样的理性的思维式)。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反思的反思”,是一种境界之学。与此类似的,有些人把哲学称之为“科学的科学”(这虽然看到了哲学对普遍规律的探索,但也太夸大其词了)。而更多的元哲学(研究哲学本身的哲学的一个分支)家们认为哲学既一部哲学史和以研究哲学问题为中心的一门人文学科。哲学发展至今已不是古希腊的“爱智慧”(phylosophy,由近代日本的西周先生翻译成“哲学”,我国最早引进和使用哲学这个词是清末的诗人黄遵宪)了,也许这是泰勒士,巴门尼德,苏格拉底他们意想不到的吧!
在当今,学者们普遍对“无用”之为“大用”的哲学给予了“无定论”的“定论”(太强调一中论调了,其本身就是一种定论)。如武汉大学的已故哲学教授陈修斋所说:由于哲学自身所具有的“无定论”这一本质属性的规定,哲学的定义亦即哲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同样也是无定论的。因为一旦有了定论,那就成了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了。
我个人还是喜欢用雅哈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来解释:哲学就是在路途中。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多,而对哲学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也将更难回答,现当代的哲学已区别于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社会学、(现在,伦理学、美学与马克思哲学、西方古代哲学、西方近代现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现当代哲学均是哲学的分支)等学科,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在哲学的路途中,我们的思维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了。
其实,哲学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的,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里的问题探讨都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考察。虽然我们只在思维中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但我作为主体的存在(每一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是必须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深度等都会影响我们的任何举动。正如费希特所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哲学的功用及目的,既在确立一理想人生(冯友兰语)。哲学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使我们向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对宇宙、人生的觉解*近。我认为作为“即出世又入世”(冯友兰语)的哲学对社会也要有一种济世的作用,我们不能“穷则独善其身”。尤其在当今经济日益繁荣和意识形态转型的社会,作为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和广大的精英教授们应该启悟人们的思想素质的提升,而不是躲在书房里甚至打着学术的旗帜到处招摇。
在最初我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然后也说了一点我对“哲学是什么”和“哲学之功用”的看法。那么如何进行哲学“修炼”呢?这一点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有时候简直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个人是通过读书。在最初接触哲学时,看的一般是术语较少的通俗读物和马克思哲学原理的书。在掌握了一定的常识后,就读专著和论文了。在读书时,最重要的是“思考”(或“反思”)。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上课时间逃课去图书馆借叔本华的书看,那一次被班主任追究了(当时也在班里担任班长),最后还是政治老师解救了我这个“劳苦大众的代表”。那次我借的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一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根本在当时就读不懂。最后我把它扔进了江里(是长江的一支流沱江,而不是珠江),丢下一句:世界怎么会是我的意志呢?(叔本华说的那句经典是:世界是我的意志)。当然在高中时候,我还有点幼稚,可能是由于个人阅历不够吧。我那时,甚至有建立一个庞大的囊括哲学所有知识的终级体系。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哲学的殿堂是多么的广阔啊!!
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洗礼”,反而更觉得自己无知。正如苏各拉底说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我知道自己无知)。我想我总比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或无知)的人好吧。
我中学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看什么哲学之类的书,还真有点孤独敢和“高处不胜寒”。当时周围的人对我有有这么几种看法:一、“高深莫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哲学神圣性的看法;二、“疯子,简直是疯子”(包括我们一个班主任都这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而且还自寻烦恼,而且认为学哲学的都善于“诡辩”;三、“喜欢沉思的有心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尊重哲学、也体谅学哲学的人的原因吧。那么我们学哲学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就有点难了,因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难题!!!只知道,哲学没有我无足轻重;而我没有哲学的修养,我就不能自信地向前迈步。
我个人觉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一、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问题,比如文章中提及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或术语不知道。二、逻辑思维问题,比如有会遇到文章中的话语方式不明或整篇的叙述中心不明,甚至有些句子都读不通顺。有许多人不喜欢读哲学类书,就是因为上面两个问题造成了他们的思维混乱。但当你走出了第一步后,你就会发现哲学家们的犀利思想紧紧地缠绕着求知、爱智的自己。
了解哲学也不一定要全*读书,“书中得来终觉浅”嘛,甚至并不一定要读书。哲学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就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和认真的思考了。我个人认为诗歌就是最接近哲学的文学表达方式(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也比较喜欢)。诗人们要写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要经过生活经历的磨练和丰富感情的培养,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人,当把题材内化加工后,还要经过精神的苦苦探求,使诗人自己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形式显形出来。所以我觉得那些写庸俗诗歌和所谓的写“哲理诗”的人,是没有接触过哲学(或很浅薄)的诗人;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是很难得到一首自己的诗歌的,是写自己对生命、对存在深刻反思的诗人,是在灵魂中经过苦苦挣扎的痛苦的诗人(如荷尔德林、海子等),而不是只*感情爆发的灵感诗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个人认为诗人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最好也是诗人。
另外我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哲学蕴藉在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漫画。台湾画家几米(jimmy),想必许多人都知道,而且他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几米的作品。在《月亮忘记了》里,有这么一句话: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这还真有点像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划分,那么除了现实世界外,另外那个超感知的世界到底存在不存在呢?通过漫画,我们再次进入了沉默的思考中,再次进入了大师们经典的命题中。“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遗忘的,记住了。”在《月亮忘记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我们联想到了自己的那个“月亮”,自己的美好回忆和美好理想,想到了再见的或离开的亲人、恋人、朋友,想到了爱情、诗意,想到了逝去的美好童年和前方茫茫的路途……在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生的思索和憧憬,已经进行了哲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空虚。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语),我们太需要思考了,我们太需要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语)。正如一百多年前黑格儿所说:对日常生活的平凡而琐碎的兴趣予以了太多的重视,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丰富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哲学史讲演录》)
我们是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我们需要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向“可能性”进行。(卡西尔说过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进行)。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我太少进行“反思的反思”,以至于生活本身已经不在我们的身边了(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有一本小说叫《生活在别处》),那它又跑到那儿去了呢?我们是否要寻找………………
(全文约3500字)

本文参考书目: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修斋:《关于哲学本性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
几米:《月亮忘记了》,上海三联书店,2202年。
恩思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

海德格尔生存论视域下庄子的生命哲学 ——以《养生主》为例

【摘要】《庄子·养生主》中庄子生命哲学的养神心法体现在“绝圣弃智”与“目无全牛”两路,海德格尔曾对庄子反认知、弃技法的路径进行了生存论结构的再阐释。生命的存在形式并非局限于自我认识与技术应用,而是对心神的养蓄与对生命的合理安顿。

【关键词】庄子;海德格尔;生存论;《养生主》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谈讲养生之道的一篇文章,全篇以三个部分叙说了庄子养蓄生命、传讲承道顺道之心法,体现了庄子哲学润富游世的生命观。本文借助海德格尔哲学对《养生主》加以生存论分析,以发掘庄子生命哲学的理论向度,巩固学习成果。

《养生主》以对生命与认识的对比开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比较将个体生命的时间性切近认识的无限性,“以有涯随无涯”,最终得出以寿循知的危险所在。这样的隐忧在《逍遥游》一篇中已见端倪:彭祖长生而众人意欲匹之,只会令人悲慨。因此在庄子的生命场域内,生命时间不再作为安置认知内容的容器,过度放纵认识的意志来征服外物反而会将生命置于险境。此境之中庄子论述又深一层,揭示出了更危险的境遇,即“已而为知者”愈进只会让有限的主体被无限者吞噬的险境。

“庖丁解牛”的寓言在《养生主》发挥了重要的隐喻功能。文中庖丁经年累月后扬弃掉技艺和观察的秩序性束缚,将剖牛之心法系于养神,经由心神中止感官的中介,从以眼御刀转向由心游刃,此处回扣了庄子在篇初“缘督以为经”的要求:剖牛之技艺唯手熟尔,但心神的生养存蓄才能使庖丁破筋骨如天籁般合乎道法。

那为何只有会神而非精于技艺才能与道生、通常达呢?此处庄子则将牛的肌理与道的行迹暗合一路,生命自身生养发展可能性亦应顺道而行。而庖丁在解牛收刀妥善保存,也体现了存养生命的主动性。正如郭庆藩所注:“以刀可养,故知生亦可养。”

海德格尔1930年于《论真理的本质》讲演会后在凯尔纳(Kellner)家中举行了学术讨论会。会中他突然凯尔纳说:“请您借我《庄子》的寓言集用一下!”这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后海德格尔开始了他对庄子的阐发。

海德格尔切入庄子的捷径是《庄子·秋水》中“濠上观鱼”之典:惠施与庄子二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辩论终结于庄子“请循其本”的总结。此“本”一般解为话题之源,但在海氏这里亦可解为本源之境,即道体生源之本。而庄子坚持“掉知”的立场就是要中止对认知的痴迷,使得被认知的分别心蒙蔽的生源之本显露出来。

海德格尔同样把人的生命存在,即此在视作在世的存在(In-der-Welt-sein),因此此在的生命结构不能被视作认知意义上的客体来对待。但生存论中的海德格尔并非将时间性视作“殆而已矣”般的恶无限,反而把生命在“曾在——当前的将来”中生命绽放寄予时间性:时间便是此在的整体。

庖丁解牛的开始是从对于技艺的刻意训练开始的,而并非一个具体有形质的认识对象,如一头鲜活的牛、一口锋利的刀。对于海德格尔而言,这些与生活世界共存的实用器具首先是作为上手(zuhanden)的事物呈现的。因而上手者的性质不是“知也无涯”的事物原初性质,而是这些存在者得以上手的存在论条件。

海德格尔面对的“全牛”是其场域论基础的大地,他梦乡中栖居在大地上的努力让他试图“确立大地,意指把大地带入自行退隐的敞开中。”但现代技术的入侵让他陷入深沉的反思之中。庄子以神解牛的养生法门被技术主义嘲讽地置于一边,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将自然静物对象化为可“解剖”的分析与拆解。现代厨师在面对牛体时不仅不是“目无全牛”,反而将牛的肌肉组织、骨骼结构透析得愈发细致透彻。生命像暴君般看着它统治的一切,却看不到技术意志对生命的更高统治:““新时代的人在这种意志中表明自己是这样的人:他在与一切存在着的东西因而也在与他本人的一切关系中,作为贯彻的生产者出现,并把这出现建立为无条件的统治。”海德格尔悲观看到尼采式的权力意志反过来骑在生命的头上,并将生命自身修养的可能性消灭殆尽。

海德格尔将生存论的归宿置于“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庄子“缘督以为经”以修心而非假以外求在海氏生存论的结构中生命自身展开愿景中成为一种新的可能。本文在此略去对庄子工夫论与海德格尔方法论的比较,以展开新的研讨空间,专注分析《养生主》的生存论意蕴。

壬寅年五月初四

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庄周.庄子集释[M]郭庆藩撰.中华书局.2021.3

[if !supportLists][2] [endif][德]马丁·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M]郜元宝译本.2021-06

[if !supportLists][3] [endif][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本.三连书店
文章标题: 死者之海,请评价一下我的现代诗,灵感源自海德格尔的哲学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5892.html
文章标签:海德格尔  死者  源自  灵感  哲学
Top